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8434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板块二 代谢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板块二代谢专题四细胞内的酶与ATP教学案

专题四 细胞内的酶与ATP

 1.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酶的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

 2.解释ATP是驱动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3.活动:

探究酶催化的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疏漏诊断]

1.有关酶的正误判断

(1)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含有羧基(√)

(2)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4)酶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顺利进行(√)

(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2.有关ATP的正误判断

(6)1个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7)在生物体的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只能单向进行(×)

(8)ATP可以水解为一个核苷酸和两个磷酸,其合成所需能量由磷酸提供(×)

(9)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10)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长句冲关]

1.概述性知识

(1)酶是指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ATP的生理功能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3)ATP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但生物体对ATP的需求量很大,生物体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是细胞内ATP与ADP之间转化速率较快。

2.程序性诱问

(4)唾液淀粉酶在60℃环境中处理后,再增加底物,反应产物的总量不再变化。

其原因是该酶在高温下已变性失活,失去催化能力,故反应产物总量不再变化。

(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鉴定淀粉是否分解一般使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这是因为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6)与葡萄糖相比,每分子ATP中蕴含的能量较少,但两者中只有ATP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原因是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易水解也易合成。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描述的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是萤火虫尾部细胞中的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而发光。

微专题1 酶

1.酶的本质及作用

2.常考酶的种类及应用

3.探究酶的相关实验

1.(2017·高考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解析:

选C。

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所以参与DNA合成的酶也可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项错误。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以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生物体外发挥作用,B项错误。

盐析法主要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而可用盐析法进行沉淀,C项正确。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而酶通常在低温下保存,D项错误。

2.(高考全国卷Ⅰ)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

选C。

测定酶活力影响因素时,在改变被探究因素之前,务必防止酶与底物混合,故只有C项所述操作顺序合理。

3.(高考全国卷Ⅱ)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

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_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其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在60℃条件下,反应的最终产物浓度比20℃和40℃条件下小很多,说明酶在60℃条件下最终失活。

20℃与40℃条件下相比,40℃时酶促反应到达反应平衡的时间短,说明40℃条件下酶活性较高。

(2)在时间t1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变成30℃,由该酶活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知,30℃条件下的该酶活性大于20℃条件下的,因此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

(3)t2时C组的产物浓度已不再增加,但由A和B组t2时的产物浓度可知,t2时C组底物并未全部被分解,C组产物浓度不再增加是C组温度过高导致t2时酶已经变性失活。

因此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增加2倍量的底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t3时产物的总量也不会再增加。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

答案:

(1)B 

(2)加快 (3)不变 6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4)蛋白质或RNA 高效性、专一性

本部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点主要集中在酶的本质、作用、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同时酶相关曲线的模型分析及相关实验探究属于重点,备考时应特别关注实验操作步骤、单一变量设置与自变量、因变量分析。

一、考查生命观念

1.细胞代谢与酶密切相关,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条件下酶的催化效率一定比无机催化剂高

B.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

C.酶制剂可在较低的温度和pH下长期保存

D.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的活性

解析:

选D。

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在适宜条件下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强酸、强碱或高温条件下酶可能会失去活性,A项错误;酶的专一性指的是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B项错误;较低pH可使酶失去活性,故不应在较低的pH下长期保存酶制剂,C项错误;代谢的终产物可与酶结合,反馈调节相关酶的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D项正确。

二、考查科学思维

2.某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了温度对a、b、c三种酶活性的影响,其他条件均适宜,结果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c酶的最适温度为36℃左右

B.该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

C.三种酶中a酶的最适温度最高

D.若溶液的pH升高,则b酶相对应曲线的顶点会上移

解析:

选B。

据题图可知,c酶的活性在36℃左右还在呈上升趋势,故无法判断其最适温度,A错误;该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分别为酶的种类和温度,一个因变量,即酶的活性,B正确;从3条曲线来看,c酶的活性在36℃左右还在呈上升趋势,故可推断c酶的最适温度最高,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数据是在最适pH条件下测得的,若溶液的pH升高,则b酶相对应曲线的顶点会下移,D错误。

3.(不定项)(2019·青岛高三模拟)下图为酶促反应相关曲线图,Km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为1/2vmax时的底物浓度。

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Km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

B.加入竞争性抑制剂,Km减小

C.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vmax降低

D.非竞争性抑制剂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解析:

选AB。

根据题干可知,Km越大,代表酶促反应速率达到1/2vmax时所需要的底物浓度越大,即酶促反应需要高浓度的底物才能正常进行,从而说明底物与酶的亲和力越低,A错误;当反应环境中存在竞争性抑制剂时,需要增加底物的浓度才能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即Km会增大,B错误;由“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可知,若反应环境中加入了非竞争性抑制剂,则会导致部分酶的活性部位空间结构改变、功能丧失,进而导致vmax降低,C、D正确。

(1)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酶只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所能催化的是本来就能发生的反应,只是提高了反应速率,缩短了到达平衡点的时间,而平衡点的大小只能由底物的量来决定。

(2)酶促反应速率≠酶活性

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来改变酶的活性的,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来影响反应速率的。

 

三、考查科学探究

4.(不定项)某同学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了下列有关酶的实验:

甲组:

淀粉溶液+新鲜唾液+斐林试剂→有砖红色沉淀

乙组:

蔗糖溶液+新鲜唾液+斐林试剂→无砖红色沉淀

丙组:

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斐林试剂后通常还应水浴加热

B.丙组的实验结果是“无砖红色沉淀”

C.为简化实验操作,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

D.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

解析:

选BC。

斐林试剂需要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才能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A正确。

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二者都是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B错误。

碘液无法判断乙、丙两组是否发生了催化反应,C错误。

该同学用相同酶、不同反应物来验证酶的专一性,D正确。

5.(2019·福建宁德质检)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pH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一:

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A、B、C,分别加入等量的酶溶液;

步骤二:

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底物溶液;

步骤三:

在A、B、C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缓冲液,使pH分别稳定在5.0、7.0、9.0;

步骤四:

将3支试管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定时检测产物浓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步骤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更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操作正确的情况下,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实验中酶促反应速率可用___________表示。

实验开始1min后A组产物浓度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探究该酶作用的最适宜pH,应在pH为________左右继续开展实验。

解析:

(1)在酶和底物混合之前,应对酶进行不同的pH处理,以保证酶的活性先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需要将步

骤二、三调换顺序,这是第一处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pH,因此步骤四中应将3支试管置于最适温度(或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这是第二处错误。

(2)①根据曲线图的纵坐标可知,因变量是产物浓度,而酶促反应速率还要考虑时间问题,即可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或单位时间内产物浓度的变化量)表示;由实验过程可知,等量的底物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酶促反应,其最终产物的浓度相同,不同的是酶的活性,因此,导致A组产物浓度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底物的量有限。

②分析题图可知,A组(pH=5.0)的酶促反应速率最大,因此,该酶最适pH应在5.0左右,故应在pH为5.0左右继续开展实验。

答案:

(1)应将步骤二、三调换顺序;步骤四更正为将3支试管置于最适温度(或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定时检测产物浓度 

(2)①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或单位时间内产物浓度的变化量) 底物的量有限(或底物浓度是一定的) ②5.0

酶的验证、探究或评价性实验题

 

微专题2 ATP

1.(2019·高考天津卷)下列过程需ATP水解提供能量的是(  )

A.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

D.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解析:

选B。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是在消化道中进行的,不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A项不符合题意;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B项符合题意;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产生[H]、O2和ATP,不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C项不符合题意;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此过程既不产生ATP,也不消耗ATP,D项不符合题意。

2.(高考全国卷Ⅰ节选)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

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

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________(填“α”“β”或“γ”)位上。

(2)若用带有32P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________(填“α”“β”或“γ”)位上。

解析:

(1)ATP水解成ADP时,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在γ位上的磷酸基团从ATP上脱离下来,再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要将32P标记的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则需标记ATPγ位上的磷酸基团。

(2)dATP与ATP结构相似,不同之处是dATP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而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合成DNA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含有一个磷酸基团,而dATP含有三个磷酸基团,因此,以dATP为原料合成DNA时,若要将32P标记到DNA分子上,32P标记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位上。

答案:

(1)γ 

(2)α

本部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一般与需能、耗能的具体生理过程相结合,考查ATP的来源、功能及ATP与ADP之间的转化过程,也可以从ATP的组成成分与其他有机分子的关系进行命题。

一般难度不大。

一、考查生命观念

1.下图为ATP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所有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B.图中②的断裂一般与放能反应联系在一起

C.图中③是mRNA、质粒及某些酶共有的碱基之一

D.图中④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解析:

选C。

结合ATP的结构简式可知,图中①表示核糖、②表示高能磷酸键、③表示腺嘌呤、④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ATP可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但细胞中除ATP外还有其他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如GTP、CTP等,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A错误;高能磷酸键断裂时释放大量能量,用于吸能反应,故与高能磷酸键断裂相联系的一般是吸能反应,放能反应一般与高能磷酸键的形成相联系,B错误;DNA与RNA中都含有腺嘌呤,质粒为环状DNA分子,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C正确;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错误。

二、考查科学思维

2.右图为ATP—ADP的循环图解。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属于放能反应,在细胞内与其他吸能反应密切联系

B.溶酶体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需要②过程提供能量

C.人在饥饿时,细胞内的过程①和②也能达到平衡

D.各种生物均能独立完成ATP—ADP循环

解析:

选C。

①ADP+Pi→ATP,ATP的合成属于吸能反应,①在细胞内与其他放能反应密切联系,故A错误;溶酶体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不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故B错误;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故人在饥饿时,细胞内的过程①和②也能达到平衡,故C正确;病毒不能独立完成ATP—ADP循环,故D错误。

3.(不定项)dATP是三磷酸脱氧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结构式可简写成dA—P~P~P(该结构式中的dA表示脱氧腺苷)。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TP与dATP在分子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五碳糖不同

B.在DNA复制过程中,dATP可直接参与DNA子链的合成

C.d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也可为某些吸能反应供能

D.细胞内合成dATP时有能量的储存,常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解析:

选AC。

ATP与dATP在分子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五碳糖不同,A正确;在DNA复制过程中,dATP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以作为DNA合成的原料,B错误;d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以释放能量,为某些吸能反应供能,C正确;细胞内合成dATP时会形成高能磷酸键,有能量的储存,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D错误。

三、考查科学探究

4.ATP作为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科学家利用提纯的大豆磷脂、某种细菌膜蛋白(Ⅰ)和牛细胞中的ATP合成酶(Ⅱ)构建了ATP体外合成体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为________,其在供能时,远离腺苷的________断裂,将能量释放出来。

(2)科学家利用人工体系模拟了ATP合成时的能量转换过程。

在叶绿体中此过程发生的场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利用人工体系进行了相关实验,如表所示。

组别

人工体系

H+是否通过

Ⅰ进行转运

H+是否通过

Ⅱ进行转运

是否产

生ATP

大豆磷脂构成的囊泡

1

产生

2

不产生

3

不产生

注:

“+”“-”分别表示人工体系中组分的“有”“无”。

①比较第1组和第2组的结果可知,Ⅰ可以转运H+进入囊泡。

进一步研究发现,第1组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说明囊泡内的H+浓度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囊泡外的。

②比较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知,伴随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ADP和Pi合成ATP。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物质a为ATP,ATP作为供能物质,在供能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H+通过Ⅰ进入囊泡的过程需要光,说明该处囊泡模拟的是叶绿体中光合作用产生ATP的过程,此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3)①第1组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说明囊泡内的H+浓度高于囊泡外的H+浓度。

②结合图示比较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知,伴随H+通过Ⅱ向囊泡外转运的过程,ADP和Pi合成ATP。

答案:

(1)ATP 高能磷酸键 

(2)类囊体薄膜

(3)①高于 ②H+通过Ⅱ向囊泡外转运

[强化练习·知能提升]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底物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是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实现的

B.酶通过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而提高反应速率

C.低温、高温和过酸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发生变性失活

D.有酶参与的化学反应并不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解析:

选D。

底物浓度不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一定范围内随底物浓度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是由于底物浓度增加后,底物与酶结合的机会增加了,A错误;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B错误;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没有遭到破坏,高温、过酸和过碱条件下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而使酶变性失活,C错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并不能使化学反应释放出更多的能量,D正确。

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各反应阶段均生成少量ATP

B.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消耗速率远高于其合成速率

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合成ATP的能量来源相同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常伴随着ATP的水解

解析:

选D。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只在第一阶段才产生少量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A错误;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消耗速率与合成速率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线粒体中合成ATP的能量来自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而光合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光能,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该过程需要消耗ATP,因此突触前膜在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常伴随着ATP的水解,D正确。

3.某实验室新近研制出一种X酶,为测出X酶的最适温度,有人设置了a、25℃、b(已知:

a<25℃<b)三种温度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此三种温度下的酶活性无显著差异。

据此可推测X酶的最适温度(  )

A.一定在25℃左右

B.一定在a~25℃之间

C.一定在25℃~b之间

D.低于a或高于b或在a~b之间都有可能

解析:

选D。

已知a<25℃<b,如果最适温度低于a,而a、25℃、b之间差距不大且比最适温度高的多时,可能会出现此三种温度下的X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的情况,同样如果最适温度高于b时也可能出现此种现象。

如果最适温度在a~b之间,也可能会出现此三种温度下的X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的现象,D符合题意。

4.酶的活性受酶抑制剂的影响,酶抑制剂与酶结合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抑制剂1与该酶催化的底物化学结构相似

B.两种抑制剂与酶结合都会使酶的构型发生改变

C.增加底物浓度能减弱抑制剂2对酶的抑制作用

D.底物与酶的X位点互补结合,酶才能发挥调节作用

解析:

选A。

通过题图分析可知,抑制剂1和酶催化的底物的化学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X位点,从而抑制酶的活性,A正确;通过题图分析可知,抑制剂2和酶的X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使酶的构型发生改变,抑制剂1不会使酶的构型发生改变,B错误;底物浓度越高,底物与酶的X位点结合的机会就越大,抑制剂1与酶的X位点结合机会就越小,增加底物浓度能使抑制剂1的抑制作用减弱,抑制剂2与酶的X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增加底物浓度不能使抑制剂2的抑制作用减弱,C错误;底物与酶的X位点互补结合时,酶才能发挥催化作用,D错误。

5.(不定项)在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一类标志酶——腺苷酸激酶,它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

以下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腺苷酸激酶催化1分子ATP分解伴随着1分子ADP的合成

B.腺苷酸激酶的数量多少可能影响细胞呼吸强度

C.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

D.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可来自乳酸发酵

解析:

选A。

腺苷酸激酶将1分子ATP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形成1分子ADP,同时ATP失去1个磷酸基团形成1分子ADP,因此总共形成2分子ADP,A不合理;细胞呼吸过程伴随着ATP的合成,而腺苷酸激酶催化的题干所述反应中ATP是反应物,故腺苷酸激酶的数量多少可能影响细胞呼吸强度,B合理;腺苷酸激酶能促进ATP的水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