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
《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公共管理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6`*5=30)
1、绩效,是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的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和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效能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透出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
2、战略管理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和调整组织长期目标,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
战略管理具有全面性、长期性、方向性、目的性、统一性、重大性和主动性等特征。
3、公共物品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物品(privategoods)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的等特征。
4、企业型政府(同2007年名次解释第4题)
5、SWOT分析(同2005年简答第5题)
二、概念辨析(10`*4=40)
1、(同2006年概念辨析第1题,私部门管理即工商管理)
2、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
市场行为是指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通过价格的变动和供求的变化,自发配置资源的过程。
联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是紧闭结合、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内在缺陷,关键是寻求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结合点。
二者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其组合有以下四种情况:
●市场有效,政府也有效,但两者的结果和目标不同。
如公共设施、教育等投资。
●市场有效,政府失灵。
如一般消费品的供应。
●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如政府安全、社会基本秩序等公共服务。
●市场失灵,政府无效。
区别:
1运行目的。
政府的运行目的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市场的基础是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互利,即通过交换去实现自给无法实现的利益。
2运行方式及特点。
政府的运行方式是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技术贸易政策等来调控市场运行,通过各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规范、约束各个市场主体及其行为。
政府行为一般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非盈利性、层次性和时滞性等特点。
市场行为通过价格机制来发挥作用,遵循公开交易的原则,建立在自愿、等价、互惠的基础上。
3运行结果。
政府运行的结果可能出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或浪费,公共物品的供求平衡与否。
市场运行的结果可能是在交换中每个人追求最大利益,资源有效配置,社会秩序协调;抑或在交换中每个人追求最大利益,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经济剧烈波动而引起社会秩序混乱。
4担负的职能。
政府担负的职能:
为市场交换界定产权,确定交易规则;监督、约束经济主体;维护社会正义;宏观调控。
市场担负的职能:
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满足人们对私人物品的需要;传递生产者、消费者所需的价格信息;微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参与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提供。
3、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分为两种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PolicyApproach,简称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Approach,简称B途径)。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特征有:
a)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b)重视非量化和实物的取向,推重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c)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规范性的研究理论。
B途径的公共管理受管理主义的影响,主张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
特征有:
1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2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做严格区分。
3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4在研究方法上偏爱量化方法。
P途径与B途径的相同点:
1关注公共部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不仅局限于对机关内部的关注。
2尊重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角色。
3重视经验性的材料。
P途径与B途径的差异:
1P途径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
B途径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2P途径认为公私部门有别。
B途径主张以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和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偏好、认同和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和工具。
3P途径依赖案例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
B途径兼采案例研究和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4P途径长于个案的处理与分析。
B途径重视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长于从不同的领域吸取有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5P途径强调决策而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人员为研究对象。
B途径重视执行过程而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研究对象。
4、激励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以达到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复杂过程。
控制是指监督各项管理活动,通过纠正偏差以保证它们按预定计划进行。
联系:
二者都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手段,在公共管理中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有效手段。
区别:
激励是激发公共组织成员潜能,是公共组织的绩效最大化。
控制是监督公共管理活动和纠正偏差。
三、简述题(12`*4=48)
1、答:
职能是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公共管理职能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公共管理职能的实施者是整个公共管理系统。
实施者包括以政府行政机构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管理组织,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管理有关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均是公共管理职能的实施者与承担者。
●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实施的依据
国家或社会通过某种途径赋予公共管理组织以某种特定权力和权威,使其职能得以实施。
国家往往要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赋予政府机构一定的公共管理权力;社会性公共管理组织则依赖由于某种特定因素而自发形成的权威来运行。
●公共管理职能的内容
公共管理职能的内容涉及公共管理系统对一国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进行管理的全部事物,包括未提供各种公共物品与服务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以及作为职能承担者的责任与义务。
●公共管理职能也是公共管理组织特定功能作用的一种反映。
各种职责的履行与否及旅行质量与组织本身所具备的功能类型及大小密切相关。
特定功能的存在与维持是特定职责得以履行的基本前提。
职能可以理解为职权,与职责相对应;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力,即蓝已完成特定职责的某种功能作用。
●公共管理职能是一个独立、完整、动态的体系。
公共管理职能的具体构成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职能相互依存,并随着管理环境和管理目标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调整。
对公共管理职能进行分类考察的基础上,应从整体上把握。
公共管理职能可分为程序性职能:
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任务型职能:
经济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文化职能。
环境保护属于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工作是:
1直接控制。
政府规定当事人排放污染物的限额或使用设备的标准。
2罚款。
根据污染排放量对排放污染的当事人进行罚款。
3补贴。
对减少污染或使用低污染设备的当事人给予经济补贴。
2、答:
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通过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高效、合理和优化的目标。
但市场绝不是万能的,其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
市场的有效性依赖于完全竞争,其条件有:
同种商品有大量较少销售者供应或购买者需要,其中无人能以其行动对价格施加影响;能自由进入市场;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完全了解相关因素。
但这些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不同的竞争者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优势地位的竞争者为了自身利益,竭尽所能独占市场,操纵市场价格以获取额外利润,产生垄断。
●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是指某人的经济决策通过非市场的价格手段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人的效用函数,并成为后者自身所不能加以控制的变量。
外部性使得有关经济活动的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个体效用与社会效用之间产生差异,其结果又不能在一个组织内部表现出来。
它的影响不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产生的,它独立于市场之外,扭曲市场价格,必须借助于市场之外的力量来加以干预和纠正。
●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公共产品是共享产品,是有两个以上的群体或全部社区和全体居民共同享用的产品,在消费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领域普遍产生了“搭便车”现象,大家都想从中受益而不愿付费,使其的提供无利可图。
而且,公共产品的价格很难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也就很难通过市场来提供。
再则,公共产品所需投资量大、回收期长、其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赢利性等特点使得单靠市场很难保证生产出适量的公共产品,更难通过市场对其加以分配。
●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若没有外力来维护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及其外部表现形态,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严重,因为:
人们的自然禀赋不同、机会不均,收入水平会有差异;市场价格随需求的波动而变化,市场的自发调节会引起收入差距扩大。
身受不公平待遇的和贫困的人们不可能长期保持和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这个社会将失去效率。
●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其弱点有:
<1>调节的滞后性,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生产有一定的时间差。
<2>调节的盲目性,市场的经济主体一分散、自主决策为特征,在对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方面缺乏科学预测。
<3>“合成谬误”也会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4>市场经济也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3、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公共组织有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系统性和主动性等特征。
公共组织的结构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
公共组织纵向结构形成了层级制,即最高层次为决策层,中层为指挥协调层、基层为技术操作层。
层级制的特点:
优点:
1分层负责,是各级政府在各自管辖范围内,能做到事权集中,统一指挥。
2行动迅速,能及时根据本地情况作出决策,就地组织实施,并有利于就地监督、控制。
3能发挥各个层级公共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主动开展行动。
4各层级行政首长负责全面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管理人才。
缺点:
1各层级行政首长管辖事务过多,责重事繁,难于事事精通。
2容易形成地方的块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容易形成地方主义,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宏观控制。
4、简述西方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
答:
新公共管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有关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西方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有:
1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大减轻,还探索了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
2为改革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
3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作出调整,主要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
4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成公共服务的“监督人”。
5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
要想真正做到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
四、论述题(16`*2=32)
1、结合实践,分析西方国家政府再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并探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答:
(一)“政府再造”就是通过“政府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和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政府再造不只是注意政府在量方面的成长,而更注重的而是在质方面的改变。
它涉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等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
(二)西方国家“政府再造”具有如下特征:
●与行政文化相适应。
环境的的变化是导致政府再造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行政系统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以谋求与新环境的动态平衡。
●着重于政府如何运作。
政府再造的主要目标是化解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危机,因而他关注的主题不是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为谁服务,而是政府如何运作。
用市场竞争驱动的合同管理代替传统的官僚制管理,是政府再造运行的总体模式。
●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
政府再造理论认为,公司和公共部门有相融合的一面,应该将私营企业的有效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
●基于美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州与地方政府的改革实践。
英国、美国等国的政府改革实践为政府再造理论提供了实践土壤。
●重新探索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再造的实质是如何妥善地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他对传统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认为政府不应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而是讲究质量、追求效率的企业型组织。
(三)西方国家政府再造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再造”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特定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的产物,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我国正处于公务员制度创立时期,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水平相距甚远,所以,对“政府再造”理论在我国的适用程度要有清晰的认识。
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理论,给我国政府提出了新挑战,它要求政府必须高效、精干、廉价,而不再是低效率的疲惫政府。
1引入市场化管理方法,即应抛弃西方国家的混淆公私经营部门的差别、完全实行私有制的做法,又应借鉴其成功之处,以推进我国政府改革。
我国政府需要公务人员有企业家般的创造精神,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
2引入市场化管理方法要求政府在投融资方面放开管制,改变传统的政府直接投资方式,创建新的投融资制度,使政府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业发展的促进者。
3引入市场化管理方法还要求政府积极培育社会力量。
社会组织协助政府办理具体事务,为企业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起着沟通政府与企业的作用。
2、答:
公共物品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的等特征。
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以下特点:
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公共物品是规模供给、无差异供给、非均衡供给。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
1、政府提供不等于政府直接生产
1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应由政府组织和安排,但政府干预不等于政府直接参与、包揽,二者均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承包给私营部门投资经营;由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也可以通过管理合同、租赁协议等方式改为企业经营,政府课适度撤出投资。
2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公共物品在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就变成了准公共物品。
3纯公共物品也不是必须由政府投资生产。
其本身有可分解性,即某类公共物品中的一部分可通过私人部门生产提供,而不必政府直接投资生产。
其生产需政府投资,但不是说必须完全由政府投资,即便是开始阶段由政府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可以转让给企业经营。
2、政府供给的两种方式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有两种基本方式:
政府直接生产和政府间接生产。
纯公共物品和自然垄断性很高的准公共物品通常采用政府直接生产。
政府间接生产公共物品是指政府利用预算安排和政策安排形成经济刺激,引导私人企业参与公共物品生产,其实质是在公共物品生产过程中引进市场和私人力量。
方式有:
1政府与私人签订生产合同。
2授权经营。
3出让经营权。
4政府经济资助。
5政府参股。
(二)改革政府在公共物品管理中的行为:
1、应有进有退,以进为主,合理调整政府的经济活动领域。
政府应从绝大多数私人物品的直接生产领域退出,通过拍卖和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将国有资产转移到公共物品领域,增加这些领域的政府投资,以改变公共物品领域政府进入不足、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的现状。
1必须对意识形态倾注更多的政府关注,投入一定的公共资源以最大限度地促成社会成员思维形态的一致性。
2政府必须对货币稳定、国际汇率、利率、金融、和信贷体制的稳定与信心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加强金融规制以防范金融风险。
3对具有战略意义和高风险的新技术产业增加投资并带动民间投资,增加有助于其发展的规则和管理的供给。
4通过法制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保障社会成员的自由、公正权利,缓解收入分配不均的负面影响。
2、应完善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将政府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结合起来,大多数公共物品采用政府间接生产的方式。
1政府与私人签订生产合同,适用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性行业。
2通过经营许可制度授权私人企业生产经营,适用于外在性明显的公共物品。
3政府经济资助,适用于盈利性不高或预期收益较高、风险大的公共物品。
4政府参股,适用于初始投资量大的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
3、应使公共物品的生产主体多元化。
不但吸收地方组织、企业集团的资金,更要鼓励私人企业在公共物品生产领域的投资。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公共物品的生产供给都允许私营企业进入,一些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应该由政府垄断,以防止私人企业采取垄断手段抬高价格牟取暴利。
4、应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
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使公共物品领域成为行政方式和竞争方式共同调节的领域。
1政府垄断性和企业公有性的共同作用造成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低效,促进了寻租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2竞争可提高效率,迫使公共组织对顾客需要做出回应,奖励革新。
3要打破政府和“公”家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垄断地位,引进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强化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竞争性,政府只保证公民所获得的最终的公共物品,但不必事事躬亲,更多地交给市场化、商业性的公司机构去做。
5、应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完善公共物品的提供机制。
1宪法应明确规定分别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具体负责的社会经济事务,为中央、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合理划分提供法律依据。
2进行司法组织体制改革,建立中央和地方司法双层结构,并根据案件性质而非案件大小来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司法职责。
3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提供涉及整个社会的安全、规则、福利的公共物品。
4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只涉及当地福利的公共物品。
5通过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机制,消除政府部门的垄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