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8313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

《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

第九章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

授课时间

第周

课次

1次

课时建议

4课时

课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并掌握情绪情感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2.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2.掌握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以案例导入的形式,引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本过程: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1.什么是情绪情感

2.情绪情感的种类

3.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2.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1.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2.树立科学的教养理念,提供良好的情绪情感示范

3.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

4.开展游戏或主题活动,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情绪情感的发展

5.教给学前儿童恰当的情绪表达方法,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不良情绪

三、结束:

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思考题与作业

情绪情感的分类有哪些?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怎样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

讲稿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我们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

要,如饮食、睡眠、安全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而把那些与社会需要,如交往、文娱、道德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

(二)情绪情感的关系

情绪情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情绪情感的区别

一般来说,人们将情绪情感的区别主要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需要角度不同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

当有机体的某种

生物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

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如与人交往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及理智感等。

(2)发生早晚不同

情绪是原始的,发生得较早,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情感发生得较晚,是人类特有的,

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在后。

(3)稳定程度不同

情绪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随着情境的改变及需要满足情况的

变化,情绪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它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构成个性或道德品质中稳定的成分。

(4)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一般发生得迅速而短暂,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多以内在体

验的形式存在。

人高兴时会手舞足蹈、愤怒时会咬牙切齿,这些都是情绪的外部表现;但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是一种内在的深刻体验,不轻易外露,主要是在行动中表现的。

2.情绪情感的联系

情绪情感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

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情感是在情绪稳定、固着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

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2.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伴随着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

作用。

3.组织功能

情绪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监控者,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

4.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实现的。

5.保健功能

情绪情感的保健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促进或者损害人体的身心健康。

情绪情感发生时,人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同的:

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人体内部的调和与保养,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损害人体内部的调和与保养。

二、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程度,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指一种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其特点表现为:

(1)和缓而微弱,似微波荡漾,有时人们甚至察觉不出它的发生。

(2)持续的时间有很大差别,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可能几周甚至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3)是一种非定向性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淡泊性的背景,使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都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

(4)人格特征、气质和性格影响心境持续的时间,如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事过境迁,而性格内向的人则容易耿耿于怀。

(5)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个人的健康状况等,都有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积极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有益于健康;而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有损于健康。

2.激情

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其特点表现为:

(1)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

激情一旦产生,个体完全被情绪驱使,言行缺乏理智,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2)和心境相比,激情维持的时间一般较为短暂。

冲动一过,激情也就弱化或消失了。

(3)激情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激情通常由特定的对象引起,如黑暗、巨响引起的恐惧。

(4)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盛怒时的面红耳赤、狂喜时的手舞足蹈等都是激情的外部表现。

(5)过度的兴奋与悲痛都容易引起激情。

激情状态下个体容易行为失控,甚至做出鲁莽的行为或动作,如“范进中举”时的意识混乱、手舞足蹈就是激情的表现。

3.应激

应激是指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当人们遇到某种外界刺激,这

种外界刺激带有危险性时,要求人们必须动员机体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

此时,人们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

一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二

是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准确、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应激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一般的应激状态能使有机体具有特殊防御排险能力,能使人及时摆脱困境。

但是人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对身体健康有害,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二)情感的种类

根据情感的社会内容,可以将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

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时,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

体验。

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新异感、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谬误的憎恨等都属于理智感。

3.美感

美感是指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

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三、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工具

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要在适应中生存。

他们通过情绪信息向成人传递着各种需要,如用

哭声反映身体的不适,呼唤成人对他的关注;用微笑反映舒适、愉快,吸引母亲对他的疼爱。

儿童表现出的这些情绪情感,最能激起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积极的情感回应,从而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

(二)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情感色彩非常浓厚。

情绪情感可以直接指导、调控儿童的

行为,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做某种行为。

(三)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认知活动的组织作用

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关系密切:

一方面,情绪情感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

和发展的;另一方面,情绪情感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

无论是感知、记忆,还是注意、思维,都受儿童情绪情感的极大影响,受其制约、调节。

(四)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儿童与成人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

新生儿几

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以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沟通,使成人了解他的各种需要,给他情感上的抚慰。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儿童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儿童的重要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交往。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儿童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必要手段。

(五)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学前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的人、事物的不同情

绪态度。

其次,儿童由于经常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到同一种情绪状态。

这种状态

会逐渐稳固下来,成为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情绪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儿童基本的个性结构。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在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有研究发现,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第二类,儿童对教师的微笑;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的微笑。

这三类微笑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

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

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但总的来说,3岁前儿童的情绪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仍然是其主要动因。

3~4岁儿童仍然喜欢身体接触,情绪动因处于从主要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满足社会性需要转化的过渡阶段。

5~6岁儿童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更加明显。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的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言语表情。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1.情绪的丰富化

情绪的丰富化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几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多种新的情绪体验,如大班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有些之前并没有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如周围的动植物甚至自然现象,都可以引起儿童同情、惊奇等情绪体验。

2.情绪的深刻化

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的内在特点。

情绪的深刻化,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较小的儿童对父母产生依恋,主要是基于父母能满足他的生理需要;而年长的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则包含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

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大哭大闹、大喊大叫等。

儿童情绪的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他们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

随着大脑的

发育以及言语的发展,儿童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的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

到了幼儿晚期,儿童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地教育和要求,以及儿童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学前儿童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能互相

转换。

学前儿童情绪的不稳定性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1)情境性

学前儿童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

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

(2)易感性

易感性是指学前儿童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情绪的影响。

3.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都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

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

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随着言语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幼儿晚期,儿童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但其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还常常受周围情境的左右。

儿童情绪外显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儿童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由于幼儿晚期情绪已经开始具有内隐性,这就要求成人要细心观察,主动了解儿童内心的情绪体验。

二、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1岁时,婴儿就表现出一种对人简单的同情感。

当他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情感共鸣”,它是高级情感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3岁的儿童已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

此时,儿童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引起的。

3~4岁的儿童道德感体验不深,往往容易随着成人的判断而改变。

他们的道德判断容易受到成人的暗示,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他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同时,他们判断某件事情,只看结果,而不看行为的动机。

4~5岁的儿童已经掌握了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

5~6岁的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开始趋向复杂和稳定。

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同时,他们开始注重某个行为的动机、意图,而不单从结果上进行判断。

(二)学前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学前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

学前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

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在成人看来十分平常的现象,在儿童看来却很新奇,所以他们爱问

问题、爱拆东西,这完全是儿童理智感发展的表现。

作为家长和教师,要珍惜儿童的这种探

究热情,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鼓励儿童多提问、多思考、多探究,并创造机会让儿童探索和创造;

(2)儿童在游戏和学业上取得成功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尽量避免让儿童体验过多和过强的失败情绪;(3)成人布置的任务与要求要切合儿童的实际;(4)善于发现儿童认识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

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儿童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对美的体验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研究表明,新生儿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

而不喜欢五官凌乱、颠倒的人脸;婴儿喜欢有图案的纸板多于纯灰色的纸板,对色彩鲜艳的物品更容易产生喜爱之情。

幼儿初期,儿童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产生美感。

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事物;幼儿中期,儿童能从音乐、绘画作品,以及舞蹈、朗诵活动中得到美的感受;幼儿晚期,儿童不再只满足于颜色鲜艳,还要求颜色搭配协调,他们对美的评价标准日渐提高。

第三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一)创设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宽敞的活动空间、优美的环境布置、整洁的活动场地和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对学前儿童

情绪情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生活环境,无压抑感、充满激励的氛围,可以使儿童感到安全和愉快。

因此,成人应尽可能地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安排好儿童的一日生活,使其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轻松和愉快,以促进其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交往氛围

儿童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有

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儿童喜欢上幼儿园;反之,儿童则会反感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也会感到孤独、寂寞,心情抑郁。

因此,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种欢乐、融洽、友爱、互助的氛围,如教师要经常有目的地组织儿童自由交谈、玩“过家家”等交往游戏活动,使儿童感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对于那些胆小、怯懦的儿童,要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我,主动与人交往;教师尤其要注意那些受排斥和被忽视的儿童,帮助他们和小伙伴友好相处,从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快乐。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儿童良好情绪的建立也依赖于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等消

极情绪,而丰富多样的环境变化则能激发人的探索兴趣。

丰富的生活内容则会让儿童产生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收获快乐和满足。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尽量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如创设手工操作区、娃娃乐园、科学实验室等;也要多带儿童进行各种户外活动,让他们有更多亲近自然、感知世界的机会,以促进儿童健康情绪情感的养成。

二、树立科学的教养理念,提供良好的情绪情感示范

学前儿童的情绪易受感染、模仿性强,因此成人的情绪情感示范非常重要。

家长和教师

在日常生活中所显现出的积极热情、乐于助人等良好的情绪情感会对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情绪情感榜样,而且要对儿童的教育、管

理有科学的教养态度。

如教师、家长要随时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面孔出现在儿童面前,跟他们亲切地交谈,给他们以适度的抚摩、搂抱等,让他们获得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公平、合理地对待儿童,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坚持正面教育,不恐吓、不威胁儿童,也不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儿童,否则会使儿童形成不良情绪和不良性格;关注儿童的爱心教育,培养儿童的爱心和同情心等。

三、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

文学艺术作品最富有感染力,也最为幼儿所喜爱。

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优秀的幼

儿文学作品,对培养幼儿的高级社会情感具有独到作用。

如在阅读《萝卜回来了》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讲述小动物在困境中关爱自己伙伴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道德感。

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但更是以具体的形象、艺术语言的感性形态存

在于时空之中,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为最大特点,与幼儿的认识心理和情绪特征相吻合。

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选取合适、优质的幼儿文学作品,陪伴幼儿阅读,启发幼儿体会故事中展现出各种情绪的表现特征和处理情绪的方式,帮助幼儿形象地学习调理自己情绪的办法。

四、开展游戏或主题活动,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情绪情感的发展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活动。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不受现实

条件的限制,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绘画、玩泥、玩水、玩沙、唱歌、跳舞等游戏活动都可以让儿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

学前儿童由于年龄小,还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焦虑或不满,而游戏正好可以使儿童从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中以释放和解脱,有利于其积极情绪的发展。

此外,开展有关情绪的主题活动也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情绪情感的发展。

教师可以

通过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会变的情绪”“赶走小烦恼”等主题活动,增强学前儿童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培养学前儿童积极、健康的情感。

五、教给学前儿童恰当的情绪表达方法,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不良情绪

每个儿童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因为受到挫折而表现出不良的情绪反应。

作为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和正确对待儿童的发泄行为,为儿童创设发泄情绪的环境和情境,培养儿童多样化的发泄方法并学会自我疏导,不要让儿童幼小的心灵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成人可以教给儿童一些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

(一)合理宣泄法

每个儿童在生活中都会有消极情绪,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帮助他们学习选择用对自己和他

人无伤害的方式疏导和宣泄这种情绪。

成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儿童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如在儿童因争执而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时,教师应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冲突的解释,有利于儿童及时

宣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注意力转移法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相对较弱,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相对较短。

因此,当儿童对某一事件

具有不良情绪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高兴的事情上,如看动画片、做游戏、玩玩具;也可以想一些笑话、幽默或以前快乐的事,使儿童的情绪重新变得愉快。

(三)冷却法

当幼儿的情绪十分激动时,成人可以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这样幼儿自己会慢慢停

止哭闹。

如幼儿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家长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幼儿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

当幼儿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表现出高兴和关心,可以对幼儿说:

“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

”然后,父母可以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行为的不对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