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286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20 大小:39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册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0页
第十册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0页
第十册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0页
第十册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0页
第十册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册1.docx

《第十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册1.docx(2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册1.docx

第十册1

 

第十册

 

教学进度计划表

教时

讫日起期

课题

教学内容

备注

1

5

2.27-3.3

一、简单的统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8课时

 

2

5

3.6-3.10.

 求平均

3

5

3.13-3.17

二、长方体和

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5课时

机动2课时

4

5

3.20-3.2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表面积

5

5

3-27-3.3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6

5

4.3-4.7

三、约数和倍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7课时

机动2课时

7

5

4.10-4.14

能被2、5、3整除的数

8

5

4.17-4.21

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9

4.24-4.28

最大公约数

10

3

5.1-5.5

五·一

11

5

5.8-5.12

最小公倍数

中考 

12

5

5.15-5.19

四、分数的意

义和性质

分数的意义

20课时

机动2课时

13

3

5.22-5.26

真分数和假分数

14

5

5.29-6.2

分数的基本性质

15

5

6.5-6.9

五、分数的加

法和减法

  

 

约分和通分

10课时

机动1课时

16

5

6.12-6.16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7

5

6.19-6.2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8

5

6.26-6.30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9

7.3-7.7

 

总复习

5课时

20

7.10-7.14

 

终期考试

 

21

7.17-7.21

 

总结

 

教学计划

在新的学期里,我将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指针。

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圆满完成本册教材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现任五班数学,全班人,男生人,女生人。

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是优秀生占全班人数的,良好生占全班人数的,中等生占全班人数的,差等生占全班人数的。

二、教学内容: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三、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2.能力训练点;3.德育渗透点;4.美育渗透点。

在课堂教学时,要把这四点贯穿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会分解质因数。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体积的计算。

(二)、教学思考

1、能结合具体情境,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三)、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4、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具有回顾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

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好奇,能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能够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

4、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5、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五、教学措施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

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

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五)、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学评估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

2、知识和技能的评估,试题类型要多样化。

3、评价应体现激励的作用。

六、教学进度

详细见教学进度计划表

本学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计划做到超周备课,按时送审,认真上课,积极批改作业,勤辅导。

总结经验,改进教法,大胆创新,帮助后进生完成作业,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数的收集和整理

1.数的收集和整理

第一课时数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例1及练习一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和整理。

3.进一步认识单式统计表的形式和制表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复习:

出示第1页复习题。

二、探究新知:

1.导人: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和整理静止事物的数据。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怎样收集和整理这样的数据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录像展示一个十字路口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情景。

(2)分组讨论:

收集这个路口机动车通过的辆数的方法。

(3)汇报讨论结果:

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辆车一辆车地数。

几个人一组一个人数一种车辆的数。

用画“正”字法来收集每种车通过的数量,也就是要先写出所要收集车辆的名称,哪种车过一辆就在那种车辆名称后面画一划。

(4)引导学生明确:

收集和整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数据时,采用画“正”字比较好。

画“正”字法收集数据时要先写出需要收集的数据名称,再看哪种车辆增加1,就在哪种车辆数据后面画一划,这样便于统计。

3.教学例1:

(出示例1题)

(1)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2)重放录像,学生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完成情况。

引导学生说出:

①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指出:

用画“正”字法收集的这些数据叫做原始数据。

(板书)

②把画的“正”字整理成具体数据。

③制统计表,在下面的栏目中填各种车辆的数据,然后算出合计。

制条形统计图,横线表示车的种类,纵线表示辆数,1个小格代表2辆

车,用统计的辆数除以2,就是各种车辆应画的格数。

(4)比较例1的条形统计图与复习题中的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引导学生明确二者的不同:

复习题中的统计图一个格代表1辆车。

例1中的统计图一个格代表2辆车。

教师指出:

有时由于收集的数目较大,在画统计图时也可以用一个格代表2、5、10……。

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例1,学会了如何用画“正”字法来收集数

据的方法,把收集的原始数据加以整理,就可以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4.反馈练习:

(1)议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的事情。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学生独立操作,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

完成统计表。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数据:

画“正”字(原始数字)

整理数据:

制表或制日:

一个格可代表2、5、10。

……

 

第二课时数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内容:

教材3页,例2及练习一中的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和整理。

3.进一步认识单式统计表的形式和制表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统计表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统计表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复习:

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我班各组的男生、女生。

二、探究新知:

1.导人:

收集和整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数据时,采用画“正”字比较好。

画“正”字法收集数据时要先写出需要收集的数据名称,这样便于统计。

今天我们学习用统计表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教学例2:

(出示例2题)

(1)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2)重放录像,学生用统计表法收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完成情况。

引导学生说出:

①用统计表收集数据的方法和结果。

②用统计表把收集的整理成具体数据。

③制统计表,在下面的栏目中填我班女身女生的数据,然后算出合计。

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例2,学会了用统计表整理数据。

3.反馈练习:

(1)议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统计表收集数据的事情。

(2)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第4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学生独立操作,用统计表收集数据。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6题。

六、课后反馈:

 

第三课时数的收集和整理的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一中的7、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和整理。

3.进一步认识单式统计表的形式和制表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正”字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统计表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自主学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8、9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二、合作学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讨论完成)。

三、作业

自编题练习。

2.统计表

第一课时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材8一9页的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一3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

2.填写完成统计表。

德育渗透点:

通过调查等活动,渗透统计思想,特别是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难点:

编制复式统计表时的分栏方法。

教县学具准备:

1.例3的四个单式统计表(每人一份)

2.投影仪及投影片

3.放大的例3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单式统计表的练习。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中,参加数学小组的男生14人,女生8人;参加生物小组的男生7人,女生8人;参加航模小组的男生13人,女生6人;参加美术小组的男生12人,女生12人。

根据上面数据分别制成统计表(完成在已准备好的统计表内)

二、探究新知:

1.引人:

观察自己填写的四个统计表。

(1)启发学生想:

①每个统计表能反映几个小组的人数情况?

②如果想了解和比较四个小组的人数情况怎么办?

导人新课: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有时需要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节课我们学习例3。

(板书:

例3)(出示表)

(2)怎样把这四个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呢?

学生动手操作:

①学生自己动手摆。

②投影演示。

横向排列起来,把重复的“性别。

人数”抽掉,又观察到“合计。

男生、女生”重复。

所以横着排列不可以。

纵向排列起来,把重复的“合计。

男生。

女生”抽掉,并写出相应的寸组名称。

③观察概括。

横栏中“男生。

女生”概括成性别;

竖栏中“数学小组、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概括成“组别’四个“人数”重复,在左上角写一个;

2.学习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明确:

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生和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

统计表)

(1)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这个统计表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教师补充也就是把这个统计表分成横栏和竖栏。

左上角一格分成三部分,分别填写性别。

组别。

人数。

(2)学生讨论怎样填写。

使学生知道:

横栏应分成几个格,填什么内容。

竖栏应分成几个格,填什么内容

教师提示:

为了能知道四个小组的总人数,因此,要增加“总计”一格写在最上面。

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3)出示放大的例3统计表。

3.填写数据。

(1)指名板演,其它同学把课本填好。

(2)订正引导学生说明:

“总计”是怎样得出来的?

(可以是男生总人数加上女生总人数。

也可以是四个小组的人数之和。

4.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

(1)完成第九页例3的填空题。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三、巩固发展: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九页的“做一做”,并根据统计表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来解答。

练习二第1题。

(进行爱国教育)

练习二第2、3题。

(以组为单位)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稍复杂的统计表,这样的统计表统计的内容多,更便于分析和比较,因此学好统计表非常重要。

 

第二课时统计表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的第4一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

2.熟练地填写完成统计表。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难点:

熟练地掌握编制复式统计表时的分栏方法。

教学步骤:

一、自主学习

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二、合作学习

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同桌讨论)。

三、作业

练习二的第4、6、7题。

四、课后反馈:

 

3.求平均数

第一课时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1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l-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方法。

3.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解答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

(小黑板出示)13页复习题

二、探究新知

1.引人:

求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

板书:

求平均数

2.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整理数据:

启发:

①题中给了我们哪些数据?

②题中给了我们几种数据?

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一种是每组投中的个数:

283323

一种是每组的个数:

10119

根据题中的这些数据,分组议论一下,你们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根据每组投中的个数,可以求出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板书)

根据每组人数,可以求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板书)

(3)解答

教师引导:

这道题求的是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板书)必须先知道什么?

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指名板书:

28+33+23=84(个)

10+11+9=30(人)

84÷30=2.8(个)

答: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订正时讲算理。

启发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4)引导学生再议论一下:

这道题是怎样解答的?

(板书:

(l)

(2)

(3))

(5)反馈练习

投影出示:

练习三第1题:

①学生读题,并说出分别求的是什么数据?

②列式解答:

“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必须知道哪两个数据?

指名整理

数据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③比较:

列式时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三、巩固发展:

1.给例1填上一组数据“第四组8人,共投中24个”变为第1题。

1)要求学生整理数据后再解答。

2)想一想:

如果填第五组、第六组或更多组数据,应该怎样解答?

发学生说出方法)

2.判断,并说出理由。

投影出示:

练习三第2题及解答过程:

小马做的:

小虎做的:

(805+64)÷(13+14)(805×l3+o×l4)+(13+14)

=869÷27=(110465+896)÷27

=32.2(吨)=11361+27

=420.8(吨)=420.8(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3、4题。

六、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10+11+9=30(人)

84+30=2.8(个)

答: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第二课时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14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5-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方法。

3.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解答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

(小黑板出示)

二、探究新知

1.引人:

求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

板书:

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引人:

通过刚才的计算:

①知道平均每人植树3.5棵,题中给了“一班37人”我们可以求什么?

②知道平均每人植树3.5棵,题中给了“二班35人”我们又可以求什么?

③知道五年级一共72人,我们又能求出什么?

④如果我们还知道全校人数呢?

启发学生懂得:

我们知道了“平均数”,还知道“人数”就可以求出“总数”。

(2)出示例2。

(小黑板)

(3)看表说出数据的意义。

表中给了我们哪两种数据,分别是多少?

整理数据。

①竖看表中的两个数据分别求每组投中多少个?

②列式并口算结果。

③知道每组投中的个数可以求出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启发想:

应该怎样计算?

板书:

2.5×12+3×ll+3.2×10=95(个)

④引导学生知道:

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应该怎样想?

(5)解答。

①分步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空白处。

并讲算理。

②列综合算式解答。

(6)比较:

例l、例2在解答上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发展:

完成“做一做”独立解答,后讲算理。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5—8题。

六、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2+11+10=33(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95+33=2.9(个)

答: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七、课后反馈:

第三课时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9-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方法。

3.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教学步骤

一、自主学习

完成练习三的第10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二、合作学习

完成练习三的第11、15题(同桌相互讨论)。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9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17页的内容,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求平均数方法。

3.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复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使学生学会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和整理。

知道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作用进一步掌握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编制方法。

完成整理和复习的第1、3题。

二、复习求平均数

进一步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方法。

1.完成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完成练习四的第2、3题。

三、拓展思维

讨论完成练习四的第4题。

四、作业:

完成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练习四的第1题。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9--20页例1、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训练点:

1.能识别长方体的实物。

2.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

3.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县准备: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9页题中的实物或同样形状的其它实物,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收集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人: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将已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名称分类写黑板上)

2.出示各种平面图形.提问: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教师概括: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教题在黑板上平面图形名称一边板书“平面图形”)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平面图形我们认识了,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立体的.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牙膏盒、罐头盒、魔方.皮球、台灯罩等实物)

 

教师讲述:

我们看,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2)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

(占有一定

的空间)

 

(3)准说说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你以前认识过,它们叫什么名称?

(4)教师概括:

除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外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形状的物体,因为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它们的形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