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258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

《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爱上发明.docx

第四章爱上发明

第四章爱上发明

 

公元前143年,蜀郡太守文翁看到四川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便动了修建学堂的念头,于是一面派人去京师求学,一面在成都城南修建学堂。

讲堂全为汉白玉石(或花岗石)建筑,所以被称为“文翁石室”,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办官学的先例。

学堂使用的教材重达13斤,首创系统教材,形成系统教育体系。

“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以成绩优良者补郡县吏”,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至此,“文翁化蜀”与“李冰治水”齐名,传诵千古。

两千多年以后,郭沫若就读于此学堂,他在《蜀道奇》一诗中写到:

“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2140多年过去了,“文翁石室”历尽千年风雨仍然巍然屹立,到今天已是国家级重点示范性高中——成都石室中学,她还是教育部命名的“中华名校”。

从大马路转进一条清幽窄小的支路,就到文庙街了。

成排的法国梧桐在街道两边静静矗立,斑驳的树干与繁茂的枝叶掩映着古朴的红墙绿瓦,参天古木舒展遒枝,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天际线。

石室中学的大门就在这天际线下,门前两座大石狮子雄傲而踞,两扇中国式的红色铜钉大门洞开着,门上有飞檐、雕花、字匾。

历史与传统就融在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了。

走进大门,最先跃入眼帘的就是一排大字“爱国利民、因时利事、德达材实”,这是前任校长王绍华先生总结出来的治学理念。

再往里走,便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与现代建筑风格的教学楼。

中西交融、古今对话是今天这所千年古校特有的气质。

“另类”女生

1997年秋,法国梧桐的黄叶落满成都石室中学大门前的台阶。

此时此刻,莹莹已经站在了她新的起跑线上。

她那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思维或处事方式在这里与周围的老师、同学发生了冲撞,成为一个“不太受老师和同学喜爱的学生”。

曾有一位教过她的化学老师这样说:

“吴莹莹是我教过的一名普通而又特殊的学生。

说她普通,因为她成绩平平,表现一般,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中等生。

而说她特殊,她充满自信、好强,思维怪异,爱好特殊,与人相处方法特殊,让人感觉有点‘另类’。

“普通而又特殊。

”莹莹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莹莹虽然考入了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成都石室中学,但在尖子云集的学校里,莹莹的考分并不突出,而且在老师眼里,她的成绩还属于“危机派”。

可是,身为“危机派”的她对此却并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该干嘛还是干嘛,坚持自己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对命题作文,她公开向语文老师“叫板”:

为什么写作文一定要命题,为什么不可以自由发挥?

她的理由是,一个命题,我们可以做出多种解释和判断,为什么非得按照规定的方向去写?

所以,每次吴莹莹作文分数都很低,“跑题”是老师经常给出的评语。

她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只要听完了自己想听的内容后,便开始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了,于是老师认为她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爱开小差。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她对老师的话题产生兴趣时,便会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地发表意见,甚至站起来直接和老师展开争论,老师和同学又觉得她在扰乱课堂秩序。

而在和同学探讨问题时,她会习惯性地用“我觉得应该这样……”或“我的意见是……”的肯定语气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一些同学感到自己不被尊重,日积月累,这逐渐变成了横隔在莹莹和同学们之间的一堵墙。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让莹莹上讲台解答一个代数方程式,莹莹立即解出了正确答案,老师正要示意让莹莹回到座位上去。

莹莹却说,老师,我还想了另一种方法,看能不能解出来。

老师同意了。

莹莹也顺利给出了又一个正确的答案。

但她还有第三种、第四种甚至第六种解法……当她正专心致志地一个一个去尝试的时候,班上有同学开始坐不住了。

一些同学见她的某些解法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便开始起哄:

“做又做不出来,你耽误了我们好多时间,下去吧,下去啊!

数学老师制止道:

“不好吼,要尊重别人,让吴莹莹同学把题解完。

莹莹下来以后,几个男生继续对她冷嘲热讽。

莹莹不服气,下了课就和那几个男生讲道理,坚持自己的立场。

可几个男生依然讽刺道,你在那里耽误我们的时间,太自以为是了!

莹莹据理力争,一道题确实有多种解决途径啊,书上只讲了一种,但并不意味这就只能这样解答,这有什么错?

双方僵持不下,在班上闹开了,差点动手打了起来。

这个事直到数学老师出面调解,才结束争持。

可莹莹和那帮男生的关系就闹僵了,其他同学也暗暗觉得莹莹的性格挺“古怪”,越来越疏远她。

在老师的印象里,也感觉她的确是个“固执、独特”的学生。

莹莹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直到一次,事态已经发展到惊动了学校德育处主任冯华老师。

一次绘画课,坐在后排的男同学趁莹莹专心画画的时候,用火柴点燃了她的长发。

正在专心画画的莹莹直到头发燃起来后才发现,而此时居然没有一个知情的同学告诉她!

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绘画老师立即跑过去帮莹莹把头上的火扑灭,德育处主任的冯华老师也闻讯赶了过来。

在课堂上用火柴烧女同学的头发,这种行为已经扰乱了课堂秩序,而且是有意的恶作剧,一般来说,学校是要给予学生处分的。

冯华老师来教室了解完情况后,并未当场处罚那几个恶作剧的男同学,只是批评教育几句,然后安慰了一下莹莹就离开了。

回到办公室的冯华老师依然在沉思应该怎样处理这起事件。

之前,冯老师对吴莹莹这个女孩是有所耳闻的,觉得这个女孩“很不简单”。

据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冯老师认为初中阶段的男同学一般都是不屑与女同学打架的,他们虽然正值青春期,叛逆冲动而且重“哥们义气”,但也流行一句话“好男不跟女斗”。

这次男生居然故意来向莹莹挑衅,或许这里面并不全是男生们的错,莹莹也有她的问题。

如果教育的“度”没把握好的话,更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几个男生和吴莹莹来说都是不利的,这件事情不能按常规方法来处理!

放学时,冯华把吴莹莹和那几个男生叫到办公室。

冯老师让几个男生向莹莹道歉,再批评了他们几句,就放他们走了。

但他却把吴莹莹单独留下来谈话。

莹莹很委屈地询问冯华老师,为什么就这样算了,他们的错误很严重,这不公平!

冯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莹莹,我们一起来找找这些男同学向你严重挑衅的原因吧。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你和同学们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了,如果学校给这几个同学处分,按现在的情形看,的确显示出了公平,但你以后和同学相处来讲就更困难了。

因为同学们会觉得,这是因为你才受了处分,心里对你的抵触情绪更强烈,以后还有可能来挑衅你。

要懂得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人在社会中,要学会与人相处,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工作者,甚至科学家都要学会与人相处。

要得到周围同学的认同帮助,与人相处还有懂得技巧,有时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吴莹莹信服地点了点头。

通过处理这件事情,冯华对莹莹的看法有了转变,他发现吴莹莹并不是像别人所描述的那样“固执”、“古怪”,反而是一个挺讲道理的女孩。

只不过对自己坚持的东西会据理力争,而且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在与男生争辩的时候,口才还挺好,表达能力很强。

这个孩子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得好是个人材,引导不好,孩子就毁了。

从此冯老师又对莹莹多了一些关注。

在听了冯华老师的一番开导后,吴莹莹也想和同学好好改善关系。

其实,莹莹一上初一就陷入了一种烦恼之中。

新的学校生活每天都在抛给她新的问题。

她想不明白,课堂上一个问题没有弄懂,为什么就不可以反复提问,直到弄懂为止?

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起哄,老师也一脸不高兴?

那“锲而不舍”又作何解释呢?

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就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个方程式,多思考几种解法有什么不对?

学习英语,我更关心如何与人应英语对话、交流,为什么非要弄清楚每个音标怎么写?

……吴莹莹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

每晚入睡前,她都会思索这些问题,矛盾不已。

两个吴莹莹开始对话,一个说:

“算了吧,老师说怎样就怎样,同学喜欢安静的我,就做一个安静老实的女孩吧。

”可另一个却说:

“不行,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一点挫折就要妥协,真没骨气。

”其实,莹莹的整个中学时代都一直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

坚持还是妥协?

莹莹正在为和班上同学关系紧张的事情而烦闷,这天恰逢周末,好久未见面的表哥来家里玩了。

莹莹很高兴,就一古脑儿把自己的遭遇和心事讲了出来,是抱怨,也是发泄,正好讲到班上男生拿火柴烧她的头发的时候,表哥很愤慨地说:

“是什么人敢欺负我妹妹,礼拜一我来你们学校,好好收拾一下那几个小子!

莹莹并不太在意:

“算了,事情都已经过去了。

礼拜一中午放学的时候,表哥果然出现在莹莹教室门口。

表哥劈头问莹莹,那几个烧你头发的男生是谁?

恰值放学期间,教室门口有许多同学进进出出,两个同学听到他们的对话,又见这个男生是外校的,就四处嚷开了:

“吴莹莹伙同外面的人来学校打架啦!

”这一嚷可不得了,那几个挑衅莹莹的男生反而站在莹莹和她表哥面前,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哼,看你敢怎么样?

老师们听见动静,赶紧跑过来,班主任、德育主任、连王绍华校长都来了,一幅打群架的阵势即将拉开了。

老师们喝住这些学生,不一会,学校保安也过来了,“伙同社会上的人来学校打架”的“罪名”已经落在莹莹头上了,而更糟的是,保安还从表哥的身上搜出一把刀,这下更严重,身上还暗藏凶器。

“这种行为很恶劣。

”学校感觉事态很严重,把妈妈请到学校里来了。

王校长打算单独找莹莹谈谈。

谈话前,王校长从老师那里了解到,莹莹平时就和老师、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特别是那几个男同学。

王校长觉得单纯地看这些现象还不够,还要弄清楚莹莹和老师、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在哪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之前和莹莹有过接触的冯华老师告诉王校长,其实莹莹并不是那么“坏”,相反是个思维活跃、聪明、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学习的好苗子。

据冯华了解,莹莹在学习上是十分努力的,还很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艺术节上的舞蹈表演等等。

而且每次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并不是别的原因,都是关于学习的讨论,她往往会用许多新颖、独特的视角去看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

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具体处理的方式上,莹莹过于生硬的态度引起了别人的反感。

冯华老师建议,像莹莹这样的学生,学校管理部门就应该去协助她的发展,优化她的成长环境。

王绍华校长也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他曾多次在学校会议中强调“要善于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放大学生的优点,树立自信心,自尊心。

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全面培养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王校长首先肯定了吴莹莹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也提醒她要注意处理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比如搞科学发明就需要和别人协调合作,不像搞纯数学,就需要一张纸一只笔就行了。

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莹莹和表哥回到家里,自然免不了遭遇一场“家庭批判大会”。

此时的莹莹虽然满腹委屈,但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爸爸、妈妈坐在沙发上,表哥说:

“你们不要责怪莹莹,是我自己要去学校的,的确是想帮妹妹教训一下那几个小子。

”表哥像个小男子汉,一人做事一人当。

爸爸发话了,莹莹,爸爸也知道你的心里有委屈。

(这段时间,莹莹会把在学校遇的苦闷向父母倾诉,爸爸妈妈大概知道事情的缘起。

)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碰到许多让自己感到无奈的事情。

就拿今天来说,你和哥哥其实已经到了打架的边缘。

莹莹正要争辩,爸爸严厉地说道,哥哥要去打架,身上还带了刀就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虽然出发点是要保护妹妹,但靠暴力解决不了问题。

爸爸以前就是在监狱里管犯人的,看见过太多男青年因为一时冲动,用过激的方式处理问题,而犯下错误,酿成悲剧的例子,自己后悔都来不及了,大好的青春时光就这样在牢房里度过?

更何况,又有什么深仇大恨犯得着要带刀?

以后绝对不能再这样!

妈妈说,莹莹,我相信你。

但是,今天的事情,就像王校长和冯老师说的一样,暴露了你在班上和同学关系不好的问题。

关于这个,妈妈也不再多说,相信你能够慢慢调整过来,和同学把关系处理好,我相信我的女儿有这样的能力。

对,一定要改善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莹莹向妈妈保证。

可是怎样去改善呢?

经过这个事后,班上的同学更不愿意搭理吴莹莹了,莹莹被彻底孤立。

莹莹内心苦闷之极,又找不到人倾诉,就只好诉诸笔端。

在一次“周记”里,她把内心的困惑和平时内心的争斗都写了进去。

她在周记本上画了两个图,第一个图是一块表示自己的木头。

在木头的上方有无数的阻力在压迫。

第二个图,是木头的下方有一个向上推的力,和木头上方的阻力相对,木头拦腰折断了。

下面有几行字,是莹莹的话。

大家都觉得我不好,为什么你还要读我的周记,你还要表扬我,我简直有点受不了了,或许是我真的不好吗?

是我真的错了吗?

阻力都往下,那我当初就往下,而现在别人都往下,你又往上,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像那根木头一样拦腰折断。

按要求,每周的“周记”都要在礼拜一交给老师批阅,莹莹语文老师是叶幼梅,叶老师看了莹莹的“周记”后只写了一句评语,很简短的四个字。

看到评语,一股暖流在莹莹的心里流淌,她眼含热泪,心存感激,内心有种得到别人支持和宽容后的坚定。

十年后,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的莹莹,在应邀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时,再次提到一直铭刻在心的这四个字:

“做真的你!

莹莹得到叶老师的积极回应后,就更愿意在周记里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很多她感到困扰的问题,她都通过周记的形式与叶老师交流。

而每次,叶老师都非常认真地对莹莹的问题做出回答,对莹莹加以指导。

有一次莹莹在“周记”里写到:

又是拼音测验,我最怕的就是这个了。

因为是生活在四川成都的原因吧,总是难以分清拼音里平舌和卷舌的区别。

为了这个问题,害得我老在拼音上丢分。

我就想,算了吧,反正平舌卷舌我也分不清了,就让它这样吧,没什么大不了。

在我看来,拼音测验考平舌卷舌之分,根本就是不科学的。

为什么呢?

学拼音是为了弄清每个字的发音,而弄清每个字的发音,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语言,而掌握好语言的目的何在?

就是为了能和别人沟通、交流。

可是,我们平时讲话,哪里去管这个音,是发了平舌还是卷舌。

不分平卷舌,不是照样能听懂别人讲的话吗?

所以,这样推过来,分清平舌、卷舌就是毫无意义的。

叶老师看了莹莹的周记后,写了这样的评语:

要从小事上去注意它的重要性。

就拿你最擅长计算机来说,如果用输入五笔法打字,就要弄准确字型,输入拼音法就要弄清楚,每个字的拼音,当然包括平舌和卷舌,不然字就打不出来,先打牢基础知识才可以去谈创造发明,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另外,这篇周记显现出你较强的论述能力和推理能力,但在写此类议论性文章的时候,最好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论述,将会更有说服力。

因为“周记”没有给莹莹提出一个限定的写作题目,莹莹可以在里面自由表达,而思维的自由驰骋,让本来就很活跃的莹莹在生活的各方面吸取养料,变成她笔下的素材。

在和叶老师这样“一写一答”式的交流中,不仅内心的困惑得到了解答,而且还锻炼了写作能力。

上面这段“周记”也暴露出莹莹在班上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中等水平的原因,她对学习的观点总是“就让这样了吧,没什么大不了!

”对什么都不在乎,考试时也不按试题的要求去完成,自然会失掉很多分数,所以成绩老是提不上去。

妈妈对此很着急了,她认为,成绩一直优秀的学生,因为从来就生活在一片赞扬声中,他会为了保持这种优越感而更加努力,即使学习成绩暂时滑坡,他的自尊心也会促使他再迎头赶上。

但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开始就不好,长期下去,会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

所以,当妈妈看见在小学时还成绩优良的孩子一上初中就只有中等水平了,心里很是担忧。

在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家长会上,妈妈和班主任老师谈了自己的担心,并和班主任老师一起研究莹莹试卷上出错失分的地方。

她发现,其实吴莹莹并不是没学懂这些知识,而是不按题目的要求去回答,但莹莹的“另类”答案也不乏比“标准答案”更有亮点的地方,但却得不了分——这倒把妈妈和老师难住了:

是按照孩子的个性任其发展呢,还是竭力让她回到“正规”的轨道,更好地适应现行的以分数为准绳的教育体制?

妈妈发现,虽然莹莹的学习成绩始终平平,但她的求知欲却相当地旺盛。

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就立马完成当天的作业并复习完功课,然后把教科书一扔,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

要么看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外书籍,要么就是摆弄瓶瓶罐罐自己做小实验,要么在计算机面前鼓捣大半天,常弄到凌晨一、两点钟才休息。

妈妈转念又想,学习是终身的事情,而不应该仅为了分数去牺牲掉孩子发展潜力的机会。

更何况,石室中学在全成都是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这里的中等生与其他学校比也算是优秀学生。

所以,妈妈再也没有过多干涉莹莹的学习。

只是,跟莹莹有一个约定,在保证学习成绩不下滑的前提下,莹莹可以自由搞各种课外活动。

首获发明奖

 

初一下学期,成都石室中学高三年级一位叫夏磊的同学在科技发明上的成功让莹莹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找到了方向。

1998年,为了“鼓励青少年加强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倡导,香港亿利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资助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在全国三个省市(包括四川)设立。

该奖项规定凡是获得亿利达等级奖的孩子就可以直接保送上重点大学,这实际上为考分成绩一般但确实有创造潜能的孩子开辟了另外一条升造的途径。

“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一经推出,就在全川就引起了轰动,当时成都石室中学的高三学生夏磊第一次参赛便爆出喜讯:

他一举获得“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同时顺利保送进四川大学!

成都石室中学的师生、特别是王绍华校长被这个消息震动了。

王校长想:

“这个夏磊平时的成绩只能算中等偏下,如果按高考文考分数,他是很难读得上川大的。

那是什么原因,让他具备得奖的实力呢?

当时石室中学正在蓬勃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校成立了一系列的兴趣活动小组,有陶艺、舞蹈、话剧、书画、手工制作、电器维修、小发明等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由参加,

王校长敏锐地意识到,第二课堂的长期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爱好,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创造水平。

对于本身综合素质较高,在这方面又有兴趣的学生,确实能在科创比赛中拿出高水平的作品来。

夏磊就是第二课堂培养出的成例子,而且这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道路之一。

很快,王校长在全校会议上就提出要在学校的层面上重点抓发展第二课堂的问题。

石室中学的老师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奖项的激励机制,把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起来,让学生树立目标,通过这个途径发展自己个性,展示自己的创造发明方面的才能。

随后,学校就通过校报、广播、班会、校会等形式,对夏磊的事迹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其目的是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和效仿的榜样,点燃同学们的创造热情。

吴莹莹本来就喜欢搞些小发明小制作之类,自己动手做些小东西,她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容易被别人忽略掉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说以前还是漫无目的繁荣话,此时的她无疑受到了夏磊的影响和启发,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从此更有目标了。

一次上化学课,老师讲解碳的结构,碳的性质……讲到碳的稳定性时,为了说明碳的历久恒定,在书的封三有一幅图,是一个出土文物,上面有碳绘的鱼形花纹。

大家都在看书听课,吴莹莹举手问老师:

“远古时期的人是拿什么把碳画到那个碗上去的?

老师说:

“需要先拉土胚,然后描色、上釉、最后烤制,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才能完成。

而正是由于碳的稳定性,使得它在千锤百炼的制作过程和历经岁月沧桑之后,仍然得以保持原样。

”老师补充说: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再去查一下有关资料。

”后来她就回家查了查百科全书,但百科全书给的答案并不能使她完全满足。

在一次期末考试前,妈妈带她到成都市月亮湾去散心,每到考试前,四处遛达放松心态是妈妈对吴莹莹的“保留节目”。

在月亮湾体育活动中心她们遇到了一个陶艺馆。

在那个陶艺馆里,吴莹莹亲手完成了土陶制作的全过程。

她做了一个纤细秀美的土陶花瓶出来,放在家中。

有趣的是,莹莹亲自动手制作陶艺后,学校在大规模开展“第二课堂”时,竟然也开设了陶艺制作这门课。

火锅对于四川人来说犹如阳光和空气,是须臾离开不得的。

这天,吴莹莹却在这极其普通的事情中搞起了发明。

她发现煮脑花时,将脑花放在锅中煮一会就找不着了,放在漏勺中又要占用人手很长的时间,而且总保持一个姿势,使人浑身酸痛,滚沸的汤料溅出来也很容易把手弄伤。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莹莹开动脑筋,不一会便有了一个解决方案:

把剪刀和漏勺捆在一起!

这样既固定好了脑花在锅中的位置又勿需人手拿着漏勺,轻松解决问题。

莹莹对这样的小发明乐此不疲。

她观察老师擦黑板时粉笔灰漫天飞扬,不仅弄得头、脸、衣服上全是粉笔灰,而且呛得老师不停地咳嗽。

便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无尘黑板呢?

化学课上,老师带了教学模具给学生演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区别,而那些由小棒、小球组成的模具,拆开和组建都很费力,一不小心小球小棒便会散落一地。

那么,能不能用磁石来重建教学模具呢?

吴莹莹每天都能蹦出好几个类似这样的念头来。

“我觉得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灵感都是源源而来。

”10年后,身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莹莹如是说:

“而这些灵感都是基于生活。

灵光乍现,莹莹立即动手去实现这些想法。

她的小房间,已经变成了她的专用实验室。

她曾自己做过“玫瑰花中玫瑰油的提取”、“自制铜树”、“芦荟中有效成分的研究”等实验。

她在一份实验小结中写道:

我自己一直非常喜欢《化学》这门学科,对生物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也十分感兴趣。

我特别喜欢在实验上刨根问底,专注地完成预计的实验,从实验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上课效率最高的是实验课,能做到四十分钟都在听,考试时有关实际推理、实验设计方面的题也做得比较好。

在实验中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常有的事,她是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莹莹的朋友说,她最好的武器就是“锲而不舍”这四个字。

在化学老师王文利的记忆深处,有这样一段关于吴莹莹做实验的小插曲:

那时候,我教莹莹他们班的化学。

某天讲到酸、碱、盐那个章节,下了课,莹莹就过来找我要硫酸铜晶体,她说:

“我想拿来做实验。

”我就答应了,告诉她明天就拿给她。

第二天,在学校走廊碰到莹莹,她又问,老师,能把硫酸铜晶体给我吗?

原来莹莹是特意来找我的,可是我忘了带,就说,对不起,老师忘了,明天给你吧。

第三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莹莹又进来,跟我要硫酸铜晶体,可是繁杂的事情太多,一忙起来,我就忘了那件事,只好又说,明天吧。

就这样连续一个礼拜,一个小小的硫酸铜晶体,我总是记不住带,莹莹就天天来要,终于有一天,莹莹再来找我拿硫酸铜晶体,我已经非常不好意思了,马上就带她去实验室拿到了药品。

她是一个绝不会轻言放弃的孩子。

夏磊这个科创榜样树立起来后,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比以前更红火了,莹莹本来就对第二课堂感兴趣,加上现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和夏磊的鼓励,莹莹更有干劲了。

可每周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非常有限,只是安排在每周三下午的第二节课时间。

“太短了!

”莹莹自己跑去找负责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德育处主任冯华老师“反映情况”:

“这样一来,我就只能参加一个组了。

而感兴趣的组还有好几个呢,舞蹈班我想参加,手工艺制作课我也想学,还有插花、电器制作这些课程我都喜欢,放弃了哪一样都很遗憾。

冯华老师耐心地解释:

“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有规定的,严格来说并不是学校自己说了算。

这第二课堂活动,是学校在自主办学的范围内挤出时间来开展的,希望发展同学们的个性,照顾同学们的兴趣,所以学校只能这样安排时间了。

”冯华见莹莹是个好学的同学,不忍心让她失望而归,他建议:

“你可以一年选择一个不同的兴趣组参加,这样就可以多学几样了。

而且只要你感兴趣的组都可以参加……”。

在第二课堂的帮助下,催生了莹莹一批比较成功的发明:

《万球收纳装置》、《充气式雨衣》、《简易节能笔》等,而其中《简易节能笔》获得1999年“四川省亿利达发明奖”纪念奖。

莹莹买过一支笔,在初中时很流行,这支笔很粗,里面有12种颜色,需要什么颜色,就把那种颜色调出来写。

莹莹还发现周围同学用铅笔,用到只剩铅笔头的时候,因为太短了不好握,就给扔掉了,挺浪费的。

莹莹想,能不能用一种办法,能够把这些铅笔头利用起来?

于是就萌发了发明一支“简易节能笔”的念头。

当时正好又新出一种“子弹笔”,一节一节的笔头在里面插着——莹莹就把这三个东西组合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