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鱼种.docx
《中国原生鱼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原生鱼种.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原生鱼种
鳀科七丝鲚鳀(ti二声)科鲚属
CoiliagrayiRichadson
Gray'slongtailanchovy,Seventhreadanchovy
(马刀、马鲚、凤尾鱼)
体长,侧扁,向后渐尖细。
头小。
吻短突。
口甚大,下位,上颌骨伸达胸鳍基部。
体被圆鳞,无侧线。
胸
鳍上部7根鳍条呈丝状游离,未端达臀鳍起点;臀鳍基部长;尾鳍小,上叶长,下叶连于臀鳍。
栖息于浅海河口以食糠虾,浮游和底栖动物为主。
春季溯河洄游,5~7月产卵。
一般体长100~200mm,大者320mm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
为南方江河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
CoiliabrachygnathusKreyenbergetPappenheim毛花鱼,凤尾鱼
体形长而侧扁。
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
无侧线。
纵列鳞
68~77。
胸腹部具棱鳞。
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
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
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
食水生无脊椎动物。
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
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长颌鲚
CoiliamacrognathosBleeker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
又称刀鲚。
其身长而侧扁,腹银色而多脂,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
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
湖,有的在江河干流产卵,也有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产卵。
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
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
冬季,长颌鲚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
是典型的洄游鱼种。
海水鱼(鳀鱼EngraulisjaponicusTemmincketSchlegel、长颌棱鳀Thrissasetirostris(Broussonet)、黄鲫Setipinnataty、小公鱼Anchoviellacommersonii、凤鲚Coiliamystax)
鳅科
美丽小条鳅鳅科
Micronoemacheiluspulcher(NichoilsetPope)
体侧扁。
头小。
吻长,稍尖。
眼中等大,前后鼻孔邻近。
口下位,唇周有乳突。
须3对,吻须2对位吻端,颌须l对位口角。
鳞片极小,侧线完全。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
尾鳍微凹。
体中轴具黑褐色波边纵纹。
底层鱼类。
栖息于溪河多沙石底的环境中。
个体小,一般体长60–120mm。
分布于珠江水
系和海南岛。
南方条鳅鳅科
NoemacheilusmeridionalisZhu
3对,很
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
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
须
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
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
侧线不完全,止于肛门上方。
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
雄性体侧有1条深褐色纵纹。
雌性具多数横斑条。
小型底层鱼类。
栖息在缓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砾缝隙处。
个体小,数量少。
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水系)。
横纹条鳅鳅科
Noemacheilusfasciolatus(NicholsetPope)(沙钻、滑鱼、媒子鱼)
体前部稍圆,向后渐侧扁。
颊部微鼓,头宽小于体高。
口下位,弧形,上颌中部具齿状突,与下颌缺刻相对。
须3对,较短。
鳞小,侧线完全。
背鳍起点位后于腹鳍。
尾鳍微凹。
体侧具10~16条明显的横斑。
底层小型鱼类。
多栖息于急流河段的砾石缝隙中。
一般体长50~120mm。
分布于海南岛、
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把边江等水系。
个旧盲条鳅鳅科
NoemacheilusqejiuensisChuetChen
体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渐侧扁。
背缘隆起,胸腹缘平直。
头稍平宽略大于高。
无眼。
鼻孔大。
口调位,深弧形。
须3对,粗壮发达。
体裸露。
侧线平直,侧线孔清晰。
腹鳍起点与背鳍的第二、三根分枝鳍条相对。
生活时鳍透明,体半透明。
个体细小,一般体长40~50mm。
无经济价值,有一定学术意义。
发现于云南个旧市南芭蕉箐的地下河中。
短尾高原鳅鳅科
Trilophysabrevviuda(Herzenstein)
体略长,前段呈圆筒形,后段侧扁。
唇较厚,具皱沼,下唇中部缺刻较深。
须3对,稍长。
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与尾鳍基的中点。
体裸露,侧线完全、明晰。
适应于山溪流水环境中生活,主食着生藻类。
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溪流中。
壮体沙鳅鳅科
BotiarobustaWu(六角鱼、军鱼)
体短,粗壮,稍侧扁。
头高,侧扁,吻稍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
眼大,头长为眼径的5~
6倍。
眼下刺分义,未端达眼后缘。
须3对,颏部具纽状突1对。
鳞极细小,颊部无鳞。
侧
线完全。
颅顶具囱门。
尾柄高大于长。
尾鳍深叉。
体侧横纹变化大,但宽度间隔常相等。
小型鱼类,生活在砂石底的流水中。
分布于珠江、九龙江等水系。
美丽沙鳅鳅科
BotiapulchraWu
体长,侧扁。
头尖长,甚侧扁。
吻尖,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
眼小,头长为眼径的10倍以
上。
眼下刺分叉。
须3对。
颏部有1对肉质纽状突。
体鳞极小,颊部无鳞。
侧线完全。
颅顶无囱门。
尾柄长高相等。
尾鳍又形。
体侧横纹变化大,宽度间隔不等。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
分布于珠江、九龙江等水系。
点面副沙鳅鳅科parabotiamaculosa(Wu)(花泥鳅、长沙鳅)
体细长。
头较长,其长远大于体高。
尾柄亦细长。
吻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
眼下刺分叉。
须3对。
颏部无纽状突。
体鳞极细,颊部具鳞、侧线完全。
尾鳍深叉,下叶长。
头部布有不规则黑斑,体侧横纹13~15,尾基中央具黑斑。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砂石底的浅水处。
常见体长100~200mm。
分布于长江、闽江、
珠江等水系。
薄鳅鳅科
LeptobotiapellegriniFang(红沙鳅钻、火军鱼)
体长,稍高,侧扁。
头长锥形,吻尖突。
眼小。
眼下刺不分叉。
须3对,吻前中央2对,口角1对。
体被细鳞,颊部具鳞。
背腹鳍相对。
尾柄高。
尾鳍叉形。
额部有1小圆点。
栖息于江河上游。
一般体长120~220mm。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桂林薄鳅鳅科
LeptobotiaguiiinensisChen
体细长,侧扁。
头长、扁薄,头长大于体高。
吻尖。
眼甚小。
眼间窄,约等于眼径。
眼下刺不分叉,口小,下位。
须3对,细短。
体被细鳞,不明显,颊部具细鳞。
各鳍均小,背腹鳍相对或背鳍稍后。
尾柄扁薄,宽长。
尾鳍短宽,分义,未端圆。
底层鱼类。
多栖息于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
个体小,常见体长100mm左右。
数量大。
分布于广西漓江。
扁尾薄鳅鳅科
Leptobotiatientaiensis(Wu)
体长侧扁。
头稍长。
吻略突出。
眼小,眼间较狭,大于眼径。
眼下刺不分叉。
口下位。
须3对,较短。
鳞极细小,颊部具鳞。
侧线完全。
尾柄宽而扁薄。
背腹鳍相对;尾鳍分叉,未端圆。
生活于溪河底层。
小型鱼类,一般体长60~130mm。
数目较少。
分布于灵江、闽江等水系。
攀鲈科
攀鲈攀鲈科
Anabbastestudineus(Bloch)
体卵圆形,侧扁。
头圆钝。
吻短。
服大。
口端位。
鳃盖骨后缘有棘状齿。
鳃上腔内有瓣状辅助呼吸器官。
头部具鳞,体被栉鳞。
侧线在体后部断折.背、臀鳍基甚长,背鳍分两部,鳍
条部短于棘部。
胸鳍钝圆;腹鳍前移,尾鳍圆形。
体侧有10余条黑绿色横纹,鳃盖后缘具1黑斑。
为亚热带的小型鱼类。
栖居于缓流或静水,常喜生活在泥底沟塘。
以浮游动物、小鱼虾为食。
借助辅助呼吸器官,离水数日不死,并可依靠鳍和鳃盖在陆地爬行。
分布于珠江、闽江、澜沧江及以南各省区。
鲀科
弓斑东方鲀鲀科
Fuguocellatus(Osbeck)(鸡抱、抱锅)
体椭圆形,尾部尖细。
吻钝。
口小,端位。
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
体裸露,仅背、腹部门中
密布小刺。
背、臀鳍相对;胸鳍宽短;无腹鳍;尾鳍截形。
背侧具1鞍状斑,背鳍基部有1大黑斑。
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以贝类、甲壳类和小鱼为食。
多栖息于沿海及河口附近。
遇敌时吸气胀成球形,漂浮水面。
春季溯河繁殖。
幼鱼在淡水肥育,翌春入海。
个体小,常见体长100~150mm。
血及内脏剧毒,须慎食。
血、肉和内脏均可入药。
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其江河下游。
鲤科
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
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的唯一种。
又称白鲩,草根鱼,厚鱼。
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见图)。
为中国东部广西至黑龙江等平原地区的特有鱼类
鲤鱼Cyprinuscarpio
俗名:
鲤拐子、鮘仔等。
体长,略侧扁。
下咽齿呈臼齿形。
背鳍基部较长。
背鳍、臀鳍均具有粗壮的、带锯齿的硬刺。
侧线鳞34~40。
鳃耙外侧18~24。
口端位,马蹄形,触须2对,后对为前对的2倍长。
身体背部纯黑,侧线下方近金黄色。
底层鱼类,适应性很强,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
冬季游动迟缓,在深水底层越冬。
以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多食螺、蚌、蚬和水生昆虫的幼虫等底栖动物,也食相当数量的高等植物和丝状藻类。
食物要求不严,根据不同水体和不同季节而有所不同。
性成熟年龄在我国一般南早北迟,通常2龄成熟,产卵季节也有地区差异,一般于清明前后在河湾或湖汉水草丛生的地方繁殖,分批产卵,卵粘性强,粘附于水草上发育。
4~5月是
盛产期;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寒冷,6月才开始产卵。
怀卵量变动幅度大,从8千多粒直至200多万粒不等。
当水温在25℃时,经四天便可孵出鱼苗。
适应性强,能耐寒、耐碱:
耐缺氧。
可在各种水域中生活。
为广布性鱼类,个体大,生长较快,为淡水鱼中总产最高的一种。
鲫鱼Carassiusauratus
又称鲋鱼、鲫瓜子、鲫皮子、肚米鱼,鲫鱼。
[地方名]草鱼板子、喜头鱼、鲫瓜子、鲋鱼、鲫拐子、巢鱼、刀子鱼、鲫壳子。
一般体长15~20厘米。
呈流线型(也叫梭型),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
头短小,吻钝。
无须。
鳃耙长,鳃丝细长。
下咽齿一行,扁片形。
鳞片大。
侧线微弯。
背鳍长,外缘较平直。
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
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
尾鳍深叉形。
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
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
腹部是白黑的,背部是黑的。
天敌从水上方往下看,由于黑色的鱼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难被发现;天敌若从水下方往上看,由于白色鱼肚和天颜色差不多,故也难被发现;经常看到有些文章里形容清晨时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就是这个道理。
属于保护色。
全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鲫鱼最肥美。
鲫鱼属鲤形目、鲤科、鲫属。
江苏、浙江一带称河鲫鱼,东北称鲫瓜子,湖北称喜头鱼等。
鲫鱼分布很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鲫鱼适应性非常强,不论是深水或浅水、流水或静水、高温水(32℃)或低温水(0℃)均能生存。
即使在pH:
9的强碱性水域,盐度高达4.5%的达里湖,仍然能生长繁殖。
鲢鱼Chub
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
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
头较大。
眼睛位置很低。
鳞片细小。
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
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
各鳍色灰白。
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
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
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较宜养殖的优良鱼种之一。
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分布在全国各大水系。
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
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还有的地方叫麻鲢)。
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
外形似鲢。
侧扁。
是淡水鱼的一种。
头部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
口亦宽大,稍上翘。
眼位低。
鳃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
鳞细而密。
背部黑色,体侧深褐带有黑色或黄色花斑。
腹部灰白。
各鳍浅灰。
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具有角质腹棱。
胸鳍较长,其后缘超过腹鳍基部。
肠长为体长的5-7倍。
鳙鱼性温驯,不爱跳跃,生活在水体中层。
滤食性,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如剑
水蚤)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如硅藻和蓝藻类)和人工饲料。
鳙鱼的生长速度比鲢鱼快,在天然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通常可见到10公斤以上的个
体,最大者可达50公斤。
适于在肥水池塘养殖。
在饲料充足的条件下,1龄鱼可重达0.8-1
公斤。
性成熟年龄与草鱼相同或稍早。
初成熟个体重在大部分地区需10公斤以上,但在两广地区,通常不足10公斤的亲鱼也可产卵。
催产季节多在5月初至6月中旬,其他繁殖生
态条件大致与鲢鱼相同。
鳙(yōng)鱼是胖头鱼的学名,又称鲢鳙,中国著名四大家鱼之一。
此鱼鱼头大而肥,肉质雪白细嫩,是鱼头火锅的首选。
胖头鱼头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体侧发黑且有花斑,眼位较低。
鱼脑营养丰富,其中含有一种人体所需的鱼油,而鱼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这是一种人类必需的营养素,可以起到维持、提高、改善大脑机能的作用。
另外,鱼鳃下边的肉呈透明的胶状,里面富含胶原蛋白,能够对抗人体老化及修补身体细胞组织;所含水分充足,所以口感很好。
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ardson)
体长,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无腹棱。
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
口端位,呈弧形。
上颌稍长于下颌。
无须。
下咽齿1行,呈臼齿状,咀嚼面光滑,无槽纹。
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与腹鳍相对。
体背及体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
体圆筒形。
腹部平圆,无腹棱。
尾部稍侧扁。
吻钝,但较草鱼尖突。
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
眼间隔约为眼径的3.5倍。
鳃耙15~21个,短小,乳突状。
咽齿一行,4(5)/5(4),左右一般不对称,齿面宽大,臼状。
鳞大,圆形。
侧线鳞39~45。
体青黑色,背部更深;各鳍
灰黑色,偶鳍尤深。
背鳍软条7~9枚;臀鳍软条8~10枚,体长可达122厘米。
青鱼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亦捕食虾和昆虫幼虫。
在鱼苗阶段,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青鱼生长迅速,个体较大,成鱼最大的最大个体可达70千克。
青鱼栖息的水层很低,一般不游近水面。
多集中在食物丰富的江河弯道和沿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在深水处越冬。
行动有力,不易捕捉。
耗氧状况与草鱼
接近,水中溶氧量低于1.6毫克/升时呼吸受到抑制,低至0.6毫克/升时开始窒息死亡。
在0.5~40℃水温范围内都能存活。
繁殖与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
喜微碱性清瘦水质。
主要摄食螺、蚬、幼蚌等贝类,兼食少量水生昆虫和节肢动物。
日摄食量通常为体重的40%左右,环境条件适宜时可
达60~70%。
仔鱼体长7~9毫米时进入混合性营养期,此时一面继续利用自身的卵黄,一面开始摄食轮虫和无节幼虫;10~12毫米时,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体长达30
毫米左右时食性渐渐分化,开始摄食小螺类。
丽色低线鱲BariliuspulchellusSmith
体侧扁,腹部无棱。
吻略尖。
口较大,下颌突出,口裂倾斜,下颌正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
陷相嵌合。
侧线完全,位于体下侧。
背鳍后位,与臀鳍相对;胸鳍宽长,达腹鳍起点;尾鳍
叉型。
体侧有7~10条垂直蓝绿斑条。
生活于山涧溪流。
杂食性。
个体小,为产地常见种。
分布于红河、澜沧江等水系。
马口鱼OpsariichthysuncirostrisbidensGunther
(桃花鱼、山鳡)口大,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两侧各有一凹陷,与上颌的凹凸处相嵌合。
雄鱼的头部,胸鳍及臀鳍肾哂兄樾牵西⒌?
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体色较为鲜艳。
栖息于山涧溪流,尤以水流较急的浅滩和砂砾底的小溪为多见。
生殖期在3~6月。
是一种小型凶猛鱼类。
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宽鳍鱲Zaccoplatpus(Schlegel)
(桃花鱼、七色鱼)口略大,上下颌两侧无缺刻。
下咽齿3行或2行。
侧线鳞41~49枚。
生殖季节雄鱼臀鳍
第1~4根分枝鳍条延长达尾鳍基部,头部和臀鳍上均出现珠星。
体色鲜艳。
与马口鱼生活习性相仿,杂食,但主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
生殖期在4~6月,急流中产卵。
个体小。
分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水系都有。
中华鰟鮍RhodeussinensisGunther
(鰟鮍)体侧扁,头小。
口角无须。
下咽齿1行,齿面平滑。
侧线不完全,仅前面的3~7片鳞:
上具侧线孔。
生殖季节雄鱼色彩异常鲜艳,吻部及眼眶周缘具珠星。
雌鱼具长的产卵管。
个体小,最大体长80毫米。
繁
殖期为5月。
卵产于蚌的鳃瓣中。
食藻类。
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高体鰟鮍Rhodeusocellatus(Kner)
(火片子)体扁薄,呈卵圆形。
口角无须。
下咽齿l行,齿面平滑。
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4~6片鳞上具有
侧线孔。
个体小,最大者体长90毫米。
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
常见于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彩石鲥PseudoperilampuslightiWu
体高,扁薄,卵圆形。
口角无须。
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
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3~6枚鳞片上具侧线孔。
生殖期雄鱼的吻部具珠星,色泽鲜艳。
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丰盛的环境内。
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食。
5月产卵。
卵长圆形,产于蚌的鳃瓣中。
个体小,最大不超过60毫米。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大鳍刺鰟鮍AcanthorhodeusmacropterusBleeker
(猪耳鰟鮍)体扁薄,卵圆形。
具短须一对,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
侧线完全。
背、臀鳍均具硬刺。
小
型鱼类,但在鰟鮍鱼类中属最大的一种,大者体长130毫米。
在静水或缓流、水草丛生的环境栖息。
杂食
性。
生殖期4~6月。
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见右上图)。
分布广泛,在浅水湖泊内数量较多。
寡鳞刺鰟鮍AcanthorhodeushypsefonotusBleeker
体扁薄,极高,几近圆形。
无须。
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
侧线完全,侧线鳞31~33。
背、臀鳍具硬刺。
生殖时期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为生活于江湖中的一种小型鱼类,一般常见体长为50~70毫米。
分布于长江水系。
越南刺鰟鮍AcanthorhodeustonkinensisVaillant
体较高,扁薄,呈椭圆形。
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
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
侧线完全。
背、臀鳍具硬刺。
生殖期间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具产卵管。
常栖息于湖泊及河流的浅水区。
个体小,常见体长为60~
100毫米。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体。
多鳞刺鰟鮍AcanthorhodeuspolylepisWoo
体较长,扁薄。
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之半。
下咽齿(行,齿面具锯纹。
侧线完全,侧线鳞38~39。
背、臀鳍具硬刺。
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白色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栖息于溪流缓水区,以藻类为食。
为小型鱼类。
体长130毫米以下。
分布于浙江、湖南等地。
峨嵋刺鰟鮍AcanthorhodeusomeiensisShihetTchang
体扁薄,呈椭圆形。
口须1对,长度大于眼径。
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
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
生殖期间雄鱼的吻部出现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常生活于山涧溪流的缓水区。
个体小,体长不超过90毫米。
分布于四川岷江水系。
兴凯刺鰟鮍Acanthorhodeuschankaensis(Dybowsky)
体扁薄,呈椭圆形。
无须。
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
侧线完全。
背、臀站有硬刺生活于“江湖浅水区。
主食藻类和植物碎屑。
生殖期在4~5月,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于蚌类的鳃瓣
中。
卵粒大,椭圆形。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颔针鱼科
鰔HemirhamphuskurumeusJordanetSta(针鱼)
体细长,稍侧扁。
口上位,上颌短。
呈三角形,下颌细长,形似针状。
两颌相对部分具细齿。
眼大。
鳞薄。
体半途明。
背鳍与臀鳍相对。
尾鳍分叉。
小型鱼类,生活于湖泊中上层。
主食浮游生物,兼食昆虫等。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鮨(yi四声)科
Sinipercawhitehensi(Boulenger)
7。
头略尖,口较大,下颌稍向前突出。
鼻孔离眼前缘远。
上下颌犬齿不发达。
鳃耙一般为幽门垂扁平不分枝,共分三叶。
在同类鱼中鳞片稍大。
眼后缘的鳃人上有三条黑色狭条纹,后鳃盖骨上角有一黑斑。
喜生活于流水环境。
个体不大。
分布于浙江、广西及海南岛等地主要河流中。
鮨科
Sinipercachuatsi(Basilewsky)
(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胖鳜)
体较高、侧扁,背部隆起。
头大,口裂略倾斜,下颌突出,上颌后伸至眼后缘。
上下颌前部有犬齿状小齿。
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
幽门垂200左右。
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域。
有在湖底下陷处躺卧的习性,夜间活动觅食。
凶猛性鱼类,食其他鱼类和虾。
生殖季节在5~7月,产浮性卵。
肉质优良,少细刺,向披誉为名贵鱼。
产最较高。
现已试行人工繁殖和饲养。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要水系。
大眼鳜鮨科
SinipercakneriGarman
(母猪壳、刺薄鱼、羊眼桂鱼)
体形与鳜相似。
眼较大。
上颌后端不达眼后缘。
幽门垂68~95。
生活习性与鳜相仿。
更喜栖息于江河、湖泊的流水环境。
性凶猛,以鱼、虾为食。
最大个体可达5市斤左右。
肉味鲜美,少细刺,为名贵鱼类。
分布于长江水系。
斑鳜鮨科
SinipercascherzeriSteindacher
(岩鳜鱼)
外形似鳜。
鳃耙4枚。
侧线鳞104~124。
幽门垂45~33。
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
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流水环境。
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300毫米,产量
不高。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
鲈鮨(yi四声)科
Lateolabraxjaponicus(CuvieretValencinnes)(鲈板、鲈子鱼、板鲈、花鲈)
体长,侧扁。
口大,稍倾斜,下颌稍长于上颌,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具3枚大刺。
鳃盖骨后端有1刺。
体被小[木节]鳞。
背鳍2个;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由13根软刺组成。
腹鳍胸位。
尾鳍叉形。
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
性凶猛,以鱼、虾为食。
个体大,最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