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162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

《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docx

地图分析与应用相关复习

题型:

填空、简答、应用

第二章地图阅读

1、地图阅读的方法因读图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用的基本方法有:

一般直读、量算阅读、综合阅读、推理阅读。

第三章地图分析方法——图标分析法

(掌握其中一种方法,自由选择)

图解分析法是根据地图或系列地图绘制二维或三维的直观图解、剖面图、块状图及有关统计图表,其中统计图表有玫瑰图表、解析图表、金字塔图表、三角形图表等。

+剖面图反映图上现象的垂直分布,常用的剖面图有地形剖面图、河流纵剖面图等。

+剖面图可以分为:

单要素剖面图,综合要素剖面图

+单要素剖面图是指剖面图上仅反映一种要素现象的剖面图。

+绘制单要素剖面图时,应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定出最能反映该现象特征和最有代表性的剖面。

+地形剖面图和河流纵剖面图均属于单要素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有利于分析地表起伏与坡度变化的规律。

+地形剖面图的特点如下:

Ø

(1)它是地形图的补充和发展,能直观地显示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缓

Ø

(2)它往往以某一直线为剖面线,并根据一定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绘制而成

Ø(3)它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成因,以及工程建设等内容

+地形剖面图有很多种,包括以下三大类:

Ø

(1)反映某一区域某一走向的地形剖面图

Ø

(2)说明地理成因的剖面图

Ø(3)利用与改造工程剖面图

+反映某一区某一走向的地形剖面图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其一是沿纬线方向作的剖面图;其二是沿经线方向作的剖面图;其三是任意两点间的剖面图。

+说明地理成因的剖面图除要求掌握地形的起伏和分布外,更强调地形对农业、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等等。

第五章空间数据

1、空间物体:

指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形态特征,并具有地理意义的地理空间的物体

2、空间变量和空间物体的属性

以空间物体为定义域,随着空间物体的延展而变化的地理现象(变量)是空间变量。

相反,不随空间物体的延展而变化的地理现象是空间物体的属性。

3、(填空)空间数据的尺度包括:

名义尺度、有序尺度、间隔尺度、比率尺度。

4、(填空)空间数据的额基本属性:

抽样性、概括性、多态性、空间性。

5、(填空)线状物体抽样:

在空间数据中,位置和形态是反映地物几何特征的主要信息。

因此,线状物体的抽样通常从两个方面去探讨:

一是位置正确性,力求抽样后的曲线与抽样前的曲线偏差最小;

二是弯曲特征的正确性,力求保留(抽取)反映曲线形态特征的特征点。

第六章拓扑关系

1、(填空)基本拓扑关系(见PPT4-16)

四交模型A、B的一切可能的拓扑关系为24=16种

九交模型A、B之间的可能关系将有29=512种

将拓扑关系概括成四种类型,即相邻、相离、严格包含、相交。

2、状态编码方法(见PPT39-41)

对于一般多边形窗口,这一计算可以采用前述计算方法。

对于矩形窗口,由于直线段与窗口的关系比较简单,可以采用状态编码方法以加快运算速度。

这样,任一线段都可以得到两个比特串(两个端点):

如果两个比特串全部置“0”,则线段全部位于窗口内;

如果两个比特串中一个全为“0”,另一个不全为“0”,则线段与窗口有一个交点;

如果两比特串均不全为“0”,则可能与窗口有两个交点,也可能与窗口无交点;将这两个比特串进行按位逻辑乘后,得到的新比特串不全为“0”,则线段全部位于窗口外。

对于存在交点的情况,可以根据不为“0”的比特位的位置决定交点是位于窗口上界、下界、左界或右界,以减少判断的次数。

第七章空间分布

(1)

1、空间分布类型

(1)请举例5种空间分布类型

常见的空间分布类型

 

1

2

3

4

5

6

7

分布类型

沿线状要素的离散点

沿线状要素连续分布

面域上的离散点

线状分布

离散的面状分布

连续的面状分布

空间连续分布

举例

 

高速公路或河流沿线的车站(码头)

河流流速、流量,高速公路车流量

城市分布、火山分布

河流、交通网

草场分布、农田分布

人口普查区域、行政区划

地形、降水

(2)(空间分布的对象,区域和方式分别有哪些?

空间分布的分类方式有三种:

①按分布对象,分为点、线、面三种

②按分布区域,分为线和面两种

③按分布方式,分为离散和连续两种

(3)根据分布对象、分布区域、分布方式的差异,空间分布类型可归纳如下

 

线

线

离散

连续

离散

连续

离散

连续

1

2

8线状要素沿线要素的分布

×

×

×

离散

连续

离散

连续

离散

连续

3

7

4

9连续分布的动态特征:

如污染扩散

5

6

2、中位中心

(1)中位中心类似于中位数的概念,它由下式决定:

(2)中位中心是这样一个点位,它使到所有点Pi的路程(距离)之和为最短。

中位中心很有实际意义,在一些选址设计中经常需要计算中位中心。

(3)中位中心并不能直接计算,必须采用寻优方法。

(4)在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近似算法。

第七章空间分布

(2)——空间聚类

1、空间聚类的目的是对空间物体的集群性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子群(类)。

2、(填空)空间聚类的三种过程算法:

系统聚类、逐步聚类、判别聚类。

3、简述采用最短距离方法进行系统聚类的过程(见PPT29-43)

+系统聚类:

+系统聚类方法首先是将n个空间点看作是子群,然后根据所选用的聚类统计量来计算n个子群之间的关系。

对于距离,计算n个子群两两之间的距离;对于离差,计算n个子群两两合并引起的离差平方和增量。

首先选择距离最近(或离差平方和增量最小)的两个子群(点)归为一个新的子群,这样就得到n-1个子群,接下去重新计算n-1个子群两两之间的聚类统计量,继续选择距离最近(或离差平方和增量最小)的子群合并,再得到n-2个子群……,依此类推,直至合并结束。

+在子群合并过程中,只有被合并的子群需要重新计算它与其他子群的距离(或离差平方和增量),其余子群之间的统计量不需重新计算。

+因此系统聚类的计算主要只有两点:

+一是起始聚类统计量的计算

+二是统计量在子群合并过程中的刷新

+在聚类开始时,n个空间点两两对称共有n(n-1)/2个计算值,通常以矩阵形式来表示:

+这里,

+以欧氏距离平方为聚类统计量,则

+

+以离差为统计量,则有

+

+设在第k次子群合并中,将Q与T合并计为子群U,则Sk可以根据Sk-1递推而来,毋需直接按子群内点的坐标值计算聚类统计量。

一般地我们有:

Ø

(1)当i≠q,i≠t,j≠q,j≠t时:

Ø

(2)对U子群与其余子群之间的关系,根据子群间关系的定义方法分别计算。

+下面采用最短距离方法进行聚类,并和离差平方和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计算S0

+从S0找出min(S0)=130,为点1,2之间的距离,则将点1,2合并记为13,有G3={3},…,G12={12},G13={1,2},根据最短距离法刷新S0,得S1

+从S1找出min(S1)=145,为点9,10之间的距离,则将点9,10合并记为14,刷新S1,得S2

+从S2找出min(S2)=146,为点5,6之间的距离,则将点5,6合并记为15,刷新S2,得S3

4、简述一种判别聚类过程(见PPT45-59)

+4.1聚类统计量的计算

+4.2系统聚类

+4.3判别聚类

+判别聚类的基本思想是先确定各子群中心或初步分类,然后将空间点与这些中心或初级类逐一作比较,判别点的归属。

+在判别聚类中根据子群(中心)的确定方法和判别依据(距离还是离差)可派生出多种算法,这里仅介绍两种使用比较多且计算比较简单的方法。

+此法利用空间点群之间的距离来寻找m个典型点位,将这些点位作为聚类的中心,根据空间点与这些典型点的距离,将点划归到最近的一类。

+

+

+

(1)计算点群平均中心:

+

+

(2)计算所有点到(,)的距离(平方):

+(3)选取距(,)最远的一个点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从上一步计算可知:

故点7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4)计算其余点与点7的距离di,7与di之和di,7+di:

+

+

+选取di,7+di的最大者,得d11,7+d11=6216,则点11为第二聚类点。

+(5)计算其余点与点11的距离di,11,进而计算di,11+di,7+di,得

+

+

+选取di,11+di,7+di的最大者,得d1,11+d1,7+d1=6473,则点1成为第三个聚类点。

如果我们试图将点群分为三个子群,则计算到此为止。

+一般地说,如果拟将点群分为m个子群,则要重复以上步骤,设已选定L个聚类点Gk(k=1,2,…,L),则第L+1个聚类点的确定需要计算:

+

+设

,则点j成为第L+1个聚类点,如此重复,直至选出全部m个聚类点。

+(6)对点群分类,将空间点归入最近的聚类点所代表的子群,如用3个聚类中心1、7、11,点2距3个聚类中心1、7、11的距离分别为130、2192、3332,则点2与点1归为同一类。

据此,利用点1、7、11,将12个点分为以下三类:

+{1,2,3,4},{5,6,7,8},{9,10,11,12}

+典型点位方法是一种近似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较为恰当地找出聚类中心。

+在实际应用中可将典型点位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作为初始分类,计算各子群的重心作为聚类的凝聚点,重新进行类的划分,如此得到一个逐步逼近的聚类方法,当重新聚类结果不变时,聚类结束。

+典型点法的分类结果可作为初步聚类结果,然后计算各类的重心坐标,以距离为聚类统计量进行类的重新划分。

+同样,我们可以离差为聚类统计量进行类的重新划分,直至分类结果不变。

+

(1)给出n个点的初始分类(分为m个子群):

G1,G2,…,Gm,对应各子群的点数为n1,n2,…,nm,各子群的重心为(xk,yk)(k=1,2,…,m)。

+

(2)对全部点位j(j=1,2,…,n),计算j从原子群剔除,归入其余m-1个子群的群内离差平方和增量,如果对于m-1个子群,其离差平方和减量均小于零,则说明点j毋需调整,否则将j划归使离差平方和减量达到最大值的子群,并重新计算nk,(xk,yk)(k=1,2,…,m)。

+(3)如果对全部点位j,均有群内离差平方和减量全部小于0,亦即子群无须调整,则聚类结束,否则将调整过的新的分类作为初始分类重复步骤2。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