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0631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docx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8

 

第四十讲杜甫诗(七)

  杜甫从沦陷了的长安逃出,直奔唐肃宗临时政府所在地凤翔。

肃宗用杜甫为左拾遗,即做谏官。

杜甫上任不久,便令肃宗产生猜疑。

  话说李亨以太子身份接受玄宗指令,不随入蜀而留在陕西抗敌。

李亨站稳脚跟后,玄宗派房琯等向他传国宝玉册,让他登上王位,是为肃宗。

房琯是同平章事,即宰相。

史称此人"喜宾客,好议论,多引拔知名之士",在肃宗眼里,有树立私人势力之嫌。

房琯想立功,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洛阳。

他其实不懂军事,陈涛斜一役,折兵十分之九。

按军法要追究的。

而杜甫则上书力替房琯说情。

肃宗从此便把杜甫看成是房琯一"党"(这字在古语里,颇近于现在的"拉帮结派"的意思)。

  肃宗的不信任,杜甫也是感觉得到的。

因此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诗作,要尽量体味那时杜甫的心绪。

  先读其《羌村三首》: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其一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其二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涕纵横

                      --其三

  这三首诗的背景是:

肃宗既疑杜甫,便放他大假回去见家人。

我们且来追踪一下杜甫的感受吧。

  其一:

  西天布满红云,阳光从云间分成一缕缕直射下来,这其实是常见的景象。

但到了杜甫笔下却显得非常怪异了。

怪异源于心思。

对国,对家,对自己的前途,他都忧心如焚,因而感觉也显得怪异了。

  与家人相见的情景也怪异:

悲喜交集,难以置信;加上邻人的表现相衬托,更带着乱离时代的特色。

  秉烛相对的细节,情感氛围特浓。

今时往日,多少思念,多少情话,多少悲哀,多少欢愉,滔滔滚滚,都在目光里交流了。

  古人有以"老"字评杜诗特色的。

从"夜阑"两句可以体悟:

"老",指的是老成的沧桑感。

试和北宋晏几道如下一首名作相比:

翠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老"和青春不是都很分明么!

  其二:

  "少欢趣""煎百虑",仍是忧心如焚的主调。

但毕竟得到家人团聚,倘把自己写得终日苦口苦脸,难免失实。

而且这也不是应有的生活态度。

试看陶渊明,他关心社会,悲悯苍生,但既无可奈何,便回到田园尽可能享受家庭的乐趣。

杜甫此诗,和陶渊明可谓一脉相承。

  其三:

  吵闹的鸡群显出的是正常的农村生活情景,父老携酒给归客接风也属正常,然而在正常的生活程式中注入的却是极不正常的内容,其间于是寄托了极有深度的悲哀,也传达出极为敦厚的民情。

一个懂得相濡以沫的人群总是有希望的,杜甫这诗,你只要朗声去读,就依然读出力量来。

杜甫绝对不会死样活气地诉怨。

  杜甫度假后,长安也已收复,他便回长安仍任门下省的左拾遗。

他把自己的兢兢业业写成这样: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宿左省

  在中央部门值夜,心情很不平静。

首二句虽写黄昏,即并无阴暗迷茫之感。

在宫殿欣赏夜色,视野特别宽广,精神因而活跃。

听得铜环叮噹作响,竟疑是百官骑马上朝,上朝之心何等迫切!

而所以然者,是因为有密奏待呈。

杜甫的兴奋,不源于虚荣,只源于觉得自己正在"致君尧舜上"。

  但其时朝廷上已有种种迹象准备把房琯一"党"逐出宫门了。

因此,杜甫在758年上半年的心绪非常复杂。

且读其《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其二

  其一:

  挑着飞花来写,从"一片"到"万点"到"欲尽",带着一种冷酷的逼人之气,使借酒浇愁之意显得更悲伤。

突然把眼光转到小堂高冢,或荒废而成翡翠之巢,或被毁未修复而致石兽零乱,表面上写战后景象,而深层则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正是用人之际啊,自己竟置身于无可用之地(可以想像,前首那"封事"石沉大海)。

如此一体味,末句的"浮名"所指便落实了:

虚有"拾遗"之名。

"致君尧舜上"之憧憬如飞花之欲尽,即使保着官位也只给自己带来痛苦,那就干脆放浪形骸吧!

  其二:

  典衣买醉,还顾来日么?

提到"人生七十古来稀",前景不容乐观。

眼光凝滞于蛱蝶蜻蜓,像个被罚站的孩子"研究"蚂蚁搬食物。

"传语风光",空馀幻想。

回顾开头,那"朝回"两字,便透出"还能朝几回"的悲凉预感了。

  试站在杜甫地位想一想:

候官十年,好不容易才在死里逃生中碰上机会,转眼之间,这"致君尧舜上"的机会又濒于破灭了。

有什么好想?

能想出什么?

不能想出什么又禁不住去想,不能不想时又希望自己不要多想,想到不知该想还是不该想时,脑子里会化为一片空白。

这样复杂的生命体验居然能巧妙地传达出来,杜甫的诗艺可谓出神入化了。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四十讲杜甫诗(七)

  杜甫从沦陷了的长安逃出,直奔唐肃宗临时政府所在地凤翔。

肃宗用杜甫为左拾遗,即做谏官。

杜甫上任不久,便令肃宗产生猜疑。

  话说李亨以太子身份接受玄宗指令,不随入蜀而留在陕西抗敌。

李亨站稳脚跟后,玄宗派房琯等向他传国宝玉册,让他登上王位,是为肃宗。

房琯是同平章事,即宰相。

史称此人"喜宾客,好议论,多引拔知名之士",在肃宗眼里,有树立私人势力之嫌。

房琯想立功,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洛阳。

他其实不懂军事,陈涛斜一役,折兵十分之九。

按军法要追究的。

而杜甫则上书力替房琯说情。

肃宗从此便把杜甫看成是房琯一"党"(这字在古语里,颇近于现在的"拉帮结派"的意思)。

  肃宗的不信任,杜甫也是感觉得到的。

因此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诗作,要尽量体味那时杜甫的心绪。

  先读其《羌村三首》: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其一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其二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涕纵横

                      --其三

  这三首诗的背景是:

肃宗既疑杜甫,便放他大假回去见家人。

我们且来追踪一下杜甫的感受吧。

  其一:

  西天布满红云,阳光从云间分成一缕缕直射下来,这其实是常见的景象。

但到了杜甫笔下却显得非常怪异了。

怪异源于心思。

对国,对家,对自己的前途,他都忧心如焚,因而感觉也显得怪异了。

  与家人相见的情景也怪异:

悲喜交集,难以置信;加上邻人的表现相衬托,更带着乱离时代的特色。

  秉烛相对的细节,情感氛围特浓。

今时往日,多少思念,多少情话,多少悲哀,多少欢愉,滔滔滚滚,都在目光里交流了。

  古人有以"老"字评杜诗特色的。

从"夜阑"两句可以体悟:

"老",指的是老成的沧桑感。

试和北宋晏几道如下一首名作相比:

翠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老"和青春不是都很分明么!

  其二:

  "少欢趣""煎百虑",仍是忧心如焚的主调。

但毕竟得到家人团聚,倘把自己写得终日苦口苦脸,难免失实。

而且这也不是应有的生活态度。

试看陶渊明,他关心社会,悲悯苍生,但既无可奈何,便回到田园尽可能享受家庭的乐趣。

杜甫此诗,和陶渊明可谓一脉相承。

  其三:

  吵闹的鸡群显出的是正常的农村生活情景,父老携酒给归客接风也属正常,然而在正常的生活程式中注入的却是极不正常的内容,其间于是寄托了极有深度的悲哀,也传达出极为敦厚的民情。

一个懂得相濡以沫的人群总是有希望的,杜甫这诗,你只要朗声去读,就依然读出力量来。

杜甫绝对不会死样活气地诉怨。

  杜甫度假后,长安也已收复,他便回长安仍任门下省的左拾遗。

他把自己的兢兢业业写成这样: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宿左省

  在中央部门值夜,心情很不平静。

首二句虽写黄昏,即并无阴暗迷茫之感。

在宫殿欣赏夜色,视野特别宽广,精神因而活跃。

听得铜环叮噹作响,竟疑是百官骑马上朝,上朝之心何等迫切!

而所以然者,是因为有密奏待呈。

杜甫的兴奋,不源于虚荣,只源于觉得自己正在"致君尧舜上"。

  但其时朝廷上已有种种迹象准备把房琯一"党"逐出宫门了。

因此,杜甫在758年上半年的心绪非常复杂。

且读其《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其二

  其一:

  挑着飞花来写,从"一片"到"万点"到"欲尽",带着一种冷酷的逼人之气,使借酒浇愁之意显得更悲伤。

突然把眼光转到小堂高冢,或荒废而成翡翠之巢,或被毁未修复而致石兽零乱,表面上写战后景象,而深层则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正是用人之际啊,自己竟置身于无可用之地(可以想像,前首那"封事"石沉大海)。

如此一体味,末句的"浮名"所指便落实了:

虚有"拾遗"之名。

"致君尧舜上"之憧憬如飞花之欲尽,即使保着官位也只给自己带来痛苦,那就干脆放浪形骸吧!

  其二:

  典衣买醉,还顾来日么?

提到"人生七十古来稀",前景不容乐观。

眼光凝滞于蛱蝶蜻蜓,像个被罚站的孩子"研究"蚂蚁搬食物。

"传语风光",空馀幻想。

回顾开头,那"朝回"两字,便透出"还能朝几回"的悲凉预感了。

  试站在杜甫地位想一想:

候官十年,好不容易才在死里逃生中碰上机会,转眼之间,这"致君尧舜上"的机会又濒于破灭了。

有什么好想?

能想出什么?

不能想出什么又禁不住去想,不能不想时又希望自己不要多想,想到不知该想还是不该想时,脑子里会化为一片空白。

这样复杂的生命体验居然能巧妙地传达出来,杜甫的诗艺可谓出神入化了。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四十二讲杜甫诗(九)

  在华州当参军的杜甫日夜想重返朝廷。

个人努力已无希望。

如果有个手握大权的人了解自己再加推荐呢?

这主意起码比拖着好。

因此杜甫便弃了官跑去秦州"因人"。

本意是去找谁?

杜甫没说出来。

他在秦州逗留了些日子,显然始终未见着那人。

这一讲就讲讲他滞留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的诗。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秦州杂诗二十首(选三)

  写律诗要特别重视写好开头。

要制造出氛围,有种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最好更配合以非同一般的意境和出人意外、创造性特强的话语。

试看--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苍凉,悲苦。

漫漫长路,危机四伏,踽踽独行。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恐怖,彷徨。

鼓角声和夜色夹击着蹒跚在旷野里。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压抑,无助。

人在孤城,四望青山如壁,重重叠叠。

不论在遣词造句上或在音响配合上,都让人觉得与人对立的群山强大得无从对付。

  律诗中部讲究承转,即要求尽量做到能传达出情绪的起伏变化。

试看--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此去是为"因人",故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走时,情绪的总体特征是"怯",心里不踏实,有许多莫名其妙的预感。

及至攀上关头,举目一望,情绪的总体特征则是"愁",前途并无着落。

正逢秋天,鱼龙江流水渐枯,鸟鼠山草木凋零,简直是全世界都在"衰退"了。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

"殷"本指雷声,此指鼓声如雷似从地下迸出。

散而入云的是角声。

秋风中听得鼓声震地,角声入云,天上地下无不充斥着战争的旋律,可悲!

而寒蝉独鸟却不知人世事,该抱叶的抱叶,想归山的归山,可以静卧,可以迟延,可羡!

竟至羡慕蝉和鸟,心境实在太悲凉了。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孤独中特别敏感,敏感到边远,敏感到苍凉。

那无根的浮云和那惨白的月色,都是揪人心肺的物事。

在失落中多想找到依托啊,然而如苏武或傅介子之人还未现身。

  律诗的结尾要能小结全诗,能有馀味或特具震撼力就更好。

请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前面六句都是在写连天烽火中西行,而且扑了个空,故以"心折"作结。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前四句的"鼓角"由"声"字去应;五六句写蝉鸟有归宿,故以"吾"无归宿相应。

"道"字有馀味。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前面几句在"长望"天地"长望"归人,而整体情调正是"衰飒"。

  杜甫律诗最讲规范,且再读其《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凉风骤起,心境悲凉,疑神疑鬼。

传闻李白已死却不愿相信。

而从书信断绝方面推测,传闻又似并非空穴来风。

思绪一有倾斜,更无端坐实了凶信。

于是李白的形象瞬时高大起来,和屈原并踞于史册之巅。

  杜甫由心底崇敬李白,极关切其遭遇,可续参其《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疑幻疑真的情景,波涛汹涌的心绪,长情如此!

  杜诗自然得好像只要打开心扉,诗句就可以源源流出。

这是和那种从红头文件找灵感的诗不能同日而语的。

他写的正如王国维所说,是"真景物、真感情"(详参《美在生命》第五章第一节有关论述)。

中华美学最讲究诗人生命质量,品格、操守、学识、才情、修养等等,是酝酿好诗的根基。

  杜甫在秦州时期还有首好诗不可不读: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

  写个弃妇,全不像此前那种以旁观者眼光哀怜其人的写法。

杜甫在精神上已和所写对象合而为一,写品格为主。

友好诤言

  第九讲兄以熟谙律法的艺术体验,别开生面地将所选三首《秦州杂诗》开头的氛围、情感基调,中部承转处传达出情绪的起伏变化,以及结尾小结的馀味,震撼力,并列剖析,颇见匠心。

这既需要艺术鉴赏的穿透力,能体悟出诗中氛围、境界,诗人情绪总体特征,和呼应、归结处点睛之笔;更需要艺术实践的创作功力。

后一点最重要,正是艺术鉴赏力超迈的基础,也是兄独擅胜场处,用不着我饶舌。

析《天末怀李白》从诗人心理落墨,但对《梦李白二首》深情之作竟惜墨如金,却又有大段赘话,令人遗憾。

说《佳人》是老杜秦山诗作中不可不读的好诗,只点出诗人"在精神上已和所咏对象合而为一",其馀让读者去揣测。

也许兄用的是避熟就生方法,果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又何必费力去讲析?

文斌

2002.2.21.深夜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四十三讲杜甫诗(十)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忧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卜居

  杜甫在秦州一无所获,经剑阁入川抵达成都,继续"因人",入住浣花溪畔。

《卜居》诗句,从表面看很有点"终于安顿下来了"、"毕竟是个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之感。

看!

林塘幽静处,蜻蜓水鸟都无忧无虑,人还有什么尘事牵挂么?

但是,我们读杜诗,需要捉摸杜甫复杂的心灵世界。

杜甫不是个可能玩物丧志的人。

无论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他可以陶醉,却决不会沉迷。

杜甫把这诗写成这样,是有背景的。

他得到当地那位"主人"盛情接待和安置,他能不花点笔墨赞誉这居所吗?

幽,是这居所的总体特色。

而此地之幽主要体现在水,故此诗以水为线索。

水是流动的,杜甫的心也在动。

看蜻蜓水鸟,目光散漫,其实因为六神无主。

其后忽然兴致勃勃想起王徽之雪夜乘舟访戴逵的故事,在不经意中透露出一点心灵隐秘。

有文学史家认为杜甫心里并不喜欢巴蜀而经常向往江东。

我也觉得杜甫在蜀的许多篇什可作证明,而本篇正是其一。

杜甫从扔掉参军之职那天起,便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征程。

他考虑要去投靠的人肯定不止一个,到秦州、入蜀、向往江东,各地都该有我们所不知而杜甫觉得会有助于他重返朝廷的人在。

这样,我们读《卜居》,就可以从杜甫对着主人的笑容里仍然读出许多苦涩,从飘飘然的文字里读出许多茫茫然的无奈。

这里的主人看来并不是杜甫的目标人物。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为农

  天下大乱,而锦官城(成都)不在乱中。

身之所在,是个寥落的江村。

杜甫这样写,是乐还是不乐呢?

今人表示豪气,便说希望置身于风口浪尖。

这豪气杜甫也有的,胸怀"致君尧舜上"大志的杜甫怎会甘于投闲置散?

眼前的圆荷小叶细麦轻花,?

quot;小""细""轻"其实都是"不能承受之轻"。

我们记得"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之句,便不可能不和杜甫一起感受到那种轻得不能承受的苦痛。

后面几句,设想渐远渐荒唐,也渐使人明白:

那不过是一种极其无奈的自嘲。

杜甫不会真下决心"为农"而"从兹老",更不会下决心追随葛洪故事去学炼丹砂。

愤世之言,不可坐实。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首句显出急切,如闻其声。

急切之情分明来自敬仰。

单?

quot;柏森森"来写,可见作者远望其地便兴奋得不能自已:

那是万古长青之所在啊!

进得祠内,谁都可能眼见草色耳听莺声,但杜甫下了"自""空"两字,便把很一般的写景句化为热辣辣的抒情句了。

试把"自""空"分别用"看""听"两字置换,对比着原句好好琢磨,我们就比较明白好诗该怎么写了。

草色莺声固然好看好听,但一心缅怀武侯的作者完全不为所动,何等倾心!

中华美学所讲的"虚实""空灵"是什么意思?

就该在这等名句中细细体味。

"三顾"两句极尽锤炼能事。

诸葛亮有德有才。

从德上说,则一是只愿追随可与共事的明主,二是一旦认准明主便鞠躬尽瘁。

从才上说,诸葛亮却是个失败的英雄,实在难以给出准确的定位。

这么复杂的情况,真难为杜甫竟用十四个字照顾周全:

该强调的强调了,该回避的也回避了。

末联仍作轻巧的回避,却把几乎全部激情化作一腔热泪。

杜甫借诸葛亮的故事进入一个怎样的虚幻角色,那就有待能深入杜甫心灵世界的读者去探寻了?

quot;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杜甫恐怕只肯和"知我者"打交道。

且看他对宾客的态度吧: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宾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客至

两诗都写接待宾客,但一首冷淡一首热烈,泾渭分明。

  《宾至》可谓纯属客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杜甫强压反感虚与委蛇的神情。

不想"再拜"而推托"老病人扶",对方恭维则循例答以"岂有",看着"车马驻江干"的气派不无反感地说是"漫劳",那人不客气地"竟日淹留"自己也不客气只待以"百年粗粝",道别时只淡淡说句"有兴致的话再来看看花吧"。

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其中冷冷的语调令人想起《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见第三十七讲)。

  与《宾至》相反,《客至》可谓全情投入。

首先是氛围的铺垫。

杜甫这时也是"幽居在空谷",门前冷落车马稀。

他不想接待俗客,却非常希望有一二知己登门。

可是从舍南舍北所见只是春水和水上飞翔的沙鸥(重叠"舍"字甚有必要,倘把"舍南舍北"改成"我家南北"就没了诗味了,爱诗者于此值得多加以体味)。

正死心塌地,忽而贵客临门,何等惊喜啊!

于是立刻张罗酒饭,读者细心,大可以听到杜甫不绝于耳的说话声。

而这诗最出彩的一笔,是结尾那个特殊建议:

把邻家老头子也邀来喝两杯好吗?

须知,提这建议是建立在对来客--一位县令--的深刻了解上的。

他们志同道合,都没有什么架子。

这一神来之笔,把来客的品位突显出来了。

读诗至此我们就可以预期将要到来的是一番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对饮。

  曾见有人论诗,以为诗一定要有深情。

其实,按中华智慧思考问题,真理全是相对的、互补的,切忌执一理而成死理。

且看杜甫吧,《客至》是情深的,《宾至》则是情浅的。

浅,是因为作者对那位宾热情不起来。

写出热情不起来的尴尬,不也是一种成功么?

在尴尬的背后,是杜甫的风骨!

友好诤言

  第十讲分析《蜀相》得体而见功力,评杜甫心目中的诸葛亮很有分寸度和力度。

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蜀中诗常有"蜀相情结",其实是古代士人普遍深藏着的追求知遇的"明主情结",作为唐诗"底蕴",大可探讨。

诗人因怀李白而写梦、招魂、问天;咏绝代佳人被遗弃而幽居山谷的高洁情操;以及萦绕心头"蜀相情结"的悲剧感、沧桑感,都是诗人流徙秦州、孤寂无告所引发充满悲剧感的心灵共振,是怀挚友兼为自己招魂;咏佳人抒自我情操;感君臣知遇之难而痛洒同情之泪,读者不可不察。

《卜居》、《为农》、《宾至》,并非诗人秦州之作中佳什,《客至》自然比《宾至》写得更投入,可作比较,但不宜太凿实,将《宾至》分析得如本事诗那样便诗味索然了。

我倒认为"岂有文章惊海内","百年粗粝腐儒餐"二联并非客套,倒显出老杜质朴的、平易的心态。

这一讲平平,笔墨上也嫌累赘,九、十两讲用力不均轻重失衡。

由于篇幅限制,只能讲这些。

感谢兄为我借箸处,下封信再细谈。

所惠墨宝,上联虚誉,下联颇合弟的体质、个性、信手拈来老杜咏马佳句,竟点化活了。

春风骀荡,善摄为盼。

文斌

2002.2.21.深夜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四十四讲杜甫诗(十一)

好雨知时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