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919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

作业1

指导:

题目要求同学们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进行讨论,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同学们可联系下列具体方案:

《城市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安置办法》

个人讨论提纲:

一、深刻认识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意义

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坚持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要求

(一)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健全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优化整合资源为核心,以创新救助方式为重点,统筹协调,稳步推进,

(二)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任务

围绕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特困户、灾民、优抚对象和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救助对象,以完善灾害救助、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三大救助系统为重点

(三)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社会救助要城乡互动,整体推进。

三是坚持资源整合,优化配置。

四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五是坚持政策保障,依法救助。

三、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健全灾害应急救助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逐步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五)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六)加快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七)进一步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八)加快建立和完善廉租房保障制度。

(九)积极开展就业援助。

(十)切实实施法律援助。

实例:

云南完善加强社保体系 确保实现两个百分之百目标

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这是云南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在新世纪第一年确定的主要目标。

到去年底,云南省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离退休人员达到了64.87万人(其中企业离退休人员61.58万人),全年共发放养老金41.96亿元。

全省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96%。

在滞留中心的5.78万下岗职工中,有5.67万人足额领取了基本生活费,占总数的98.1%。

楚雄、曲靖、玉溪、大理、保山、文山、思茅、德宏、丽江等地州市进中心的下岗职工100%足额领取了基本生活费。

现在,全省已初步构筑起了以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九五"末,全省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243.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80.4万人,离退休人员64.9万人;全省还建立了地州市一级统筹的失业保险体系,确保了失业人员的救济金发放,失业保险已为下岗职工生活保障提供资金累计达1.2亿元;有15个地州市119个县(市、区)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已建立了医疗保险行政和基金管理机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启动实施阶段。

到去年底,全省128个县的大部分城乡都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全省又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了30%,使平均标准达到149.75元,最高为182元。

小组讨论提纲: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健全灾害应急救助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逐步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五)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六)加快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七)进一步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八)加快建立和完善廉租房保障制度。

(九)积极开展就业援助。

(十)切实实施法律援助。

作业2

时间:

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后。

题型:

与期末考试一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交易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Delphi)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A)”。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B.积极介入C.不闻不问D.退避三舍

2.(B)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韦尔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D)。

A.响应B.深入

C.反映D.内化

4.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C)判断。

A.利益B.事实

C.价值D.可行性

5.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

A.形象思维B.立体思维C.灵感思维D.直觉思维

6.政策评估是对政策(C)所做的分析。

A.问题B.结论C.方案D.目标

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C)。

A.反映B.深入C.内化D.响应

8.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B.三C.二D.五

9.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B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间接性与主观性

10、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有如下几种类型(A、B、C、D、E)。

A.抵触型B.折扣型C.滞后型D.僵化型E.结构型

2.(C.D)的评价标准是在各类人员协商、平衡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A.有效B.适度C.客观D.全面

3.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A、B、C)。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D.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4.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和(A、D)。

A、整体性、B、普遍性

C、灵活性D、动态性

5.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A、B、C、D)。

A.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浴盆模型。

答:

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

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

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比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及调整。

2.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

答:

追踪决策的特点有①回溯分析,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的环节和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决策;②非零起点,即决策不是以零为起点,而是对过去已有决策的改善;③双重优化,即既要优于原方案,又要是多种改善方案中最优的;④心理效应,即要充分考虑决策对象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

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什么区别?

答:

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②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③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分析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答:

第一,以研究取代吸务;第二,以好恶取代科学;第三,以评价为沽名钓誉的手段;第四,以形式取代实质;第五,人为制造信息障碍;第六,人才、经费的缺乏。

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政策行动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有关人员的抵制;公共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公共政策评价的经费不易取得。

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主要缺陷为:

(1)以研究取代服务。

政策主体有时寻找各种借口,通常是任命某人、某委员会就某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价,等待结果报告后做出政策,并借口研究,造成政策时间的延长、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做出的延缓。

(2)以好恶取代科学。

评价主体有时进行评价的意图在于使效果不佳、绩效不良的公共政策合理化;有时则以评价来掩饰政策的失败或错失;有时借评价来攻击自己偏好不一致的公共政策,而不顾其效果。

(3)以评价为沽名钓誉的手段。

有时进行评价的初始目的在于证明其效果,而对公共政策的负效应避而不提,把评价作为炫耀工作绩效的手段和歌功颂德的途径。

(4)以形式取代实质。

有时评价仅仅是具有象征性意义而无真正实质性评价的行动。

(5)认为制造信息障碍。

有些机构或个人对评价有抵触情绪,常常会故意隐瞒必要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6)人才、经费的缺乏。

我国学术界缺少从事此类工作的人才;而且学术研究的经费绝大多数来自政府,甚少其他来源的经费。

2.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答:

"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

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

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

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是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

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

  基本方案有:

  

(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

  

(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

  (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

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

  (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

  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作业三

题目要求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大家写的有题目有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够字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以下例文供参考:

2003年冬天,XX拆迁政策意见征集稿的出台引发了数百万市民的关注。

一时间,街谈巷议的焦点都集中于此。

新拆迁办法之所以备受XX市民关注,除了它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外,还在于这次XX市委、市政府的举措不同凡响——将新拆迁办法面向全社会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任凭各方评头论足。

调查显示:

重大公共决策尊重民意是民心所向据悉,将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在全社会进行公示在XX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也很鲜见。

从12月1日至12月11日这10天里,绝大多数XX市民通过媒体、网络、公告等渠道了解到了新拆迁办法。

据悉,短短10天内,有关网站的浏览量达到近15万人次,发帖和邮件达到200多条,各主要相关部门都把全部精力投在了听取群众意见上,XX各主要媒体的老总直喊吃不消,新闻热线全部爆满。

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我在XX街头随访调查了30位XX市民,了解他们对此事的真实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30人中知道新拆迁办法的有27人,占被调查总数的90%。

25人认为新拆迁办法“很有必要”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占总数的83.3%,4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占13.3%,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只有1人,占3.3%。

30人中,25人认为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更多地考虑民众的意见,占83.3%,3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占10%,只有2人持否定态度,占6.6%。

调查充分说明,绝大部分XX市民对此次出台的新拆迁办法及公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听取并重视民众的意见,不仅是人民群众“主人”意识增强的体现,更是政府更加亲民爱民的体现,是民主政治进程加快的体现,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结果。

本次调查中,70%的人认为制订事关百姓民生的政策,如拆迁、教育、调价等政府应更加注重民众的意见,有83%的人认为群众的意见在事关百姓民生的政策内容上所占的比重应等于或高于50%。

这位官员还认为,广泛的公众参与为政策制订的合法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参与热情也鲜活地体现了市民权利意识的增强。

这反过来也成为推动政府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重大公共决策应在科学化中涌流人文情怀一位专家指出,此次拆迁办法的制订过程反映了政府决策方式的新变化,从政策制订过程到政策内容鲜明地体现了新特点。

传统的政府决策过程其科学性保障主要有政府机构承担,群众只是政策执行中消极被动的客体。

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单纯依靠政府体制内自身的理性难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科学的决策过程在逻辑上包括发现问题和确定目标阶段、拟订决策方案阶段、选择最佳方案阶段,三个阶段的活动连动起来构成行政决策的一个完整的全过程。

本次拆迁办法的制订遵循决策规律性,把政策制定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注重集中公众的信息和智慧,首次有专家全过程参与政府重大决策活动,为政策的科学性提供了前提。

又经过近一年的充分酝酿、反复研究,通过多层面征求意见和研究讨论,进行多次修改完善方才脱稿。

初稿公布后,及时交付社会公众,认真听取社会公众对新办法的批评建议,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为制订科学的公共政策、完善惠小家利大家的新办法奠定了坚实的程序基础。

整个政策全过程贯穿着科学决策的内在逻辑,反映了政策决策的科学化。

本次拆迁办法的整个制定过程及其内容体现了浓郁的人性化色彩。

在程序上,政府职能部门为社会公众参与政策制订提供了各种途径和渠道,缩小了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零距离互动。

在实体内容上和政策实施中充分体谅被拆迁户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对一系列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XX市政府此次关于房屋拆迁补偿新办法的制订,是政府决策体制改革实践的先行者。

其中体现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人性化等特点集中于一点就是,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执政为民的政治情怀,是政治文明建设在城市行政管理领域中的新实践。

魏福明还认为,在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决策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走向民主化,充分保障公民权利。

特别是在城市管理中,城市管理者和市民既是行政上的管理关系又是合作的伙伴关系,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才是“经营城市”的理想之策。

因此,研究此类实践经验,形成制度化的机制,在当前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必将推动XX市的政治文明建设迈入新高度 

 

作业四:

题目要求对某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同学们可以找一个公共政策案例并对它进行分析。

只要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楚、字数达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自行车扩权体现城市文明进步

昨天上午,北京市规划委在对市政协委员的提案办理答复中表示,将制定专门的“自行车交通规划”,为自行车扩权。

此项内容已列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今后机动车别再想“霸占”自行车道了。

据悉,北京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市民骑车出行。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城市已经初步

跨入了汽车社会的门槛。

在汽车时代,自行车似乎已经成为落伍的代名词,一方面,人们对自行车的消费热情逐年降低,另一方面,自行车在许多城市的交通规划中,处于越来越尴尬的地位。

在有些城市,许多马路的自行车道甚至已经消失,在北京的不少街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混行,许多自行车道成了收费停车点,自行车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因此,北京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市民骑车出行,颇具有象征意义,它既是对汽车社会的反思,也是对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的矫正,它厘清了这样一个概念:

一个城市大力发展自行车,不是丢脸、落伍的事,相反,它是“以人为本”精神的贯彻,体现出城市文明的进步。

拓展自行车的生存空间,这是“和谐交通”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北京,机动车与人、机动车与自行车的矛盾非常尖锐,行人与自行车的违章行为频频引发拥堵和事故,许多都把问题归咎于行人和骑车人的素质太差。

然而,这样的指责只抓住了问题的表面,而忽视了交通环境的现实。

行人和骑车人动辄违章被车撞,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道路交通设计和管理常常缺乏与人方便、为人省事的考虑,说明了行人、骑车者的权利与驾车者的权利是不平等的。

  所以,要想自行车与机动车能在马路上和谐相处,我们首先就要保证它们在起跑线上的公平,以科学和人性化的态度合理分配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并让它们互不干扰。

而北京决定在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间进行物理隔离,改变机动车停车占用自行车道的情况等措施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但是,鼓励更多人骑车出行,减轻私家车对北京交通的压力,仅靠实现自行车与机动车权利的平等是不够的,政府的公共政策还有必要向自行车做一定的倾斜,这一点,北京做得似乎还不够。

在许多国外城市,自行车都享受着交通出行的优先权。

例如德国许多城市的交叉路口,信号灯会指示汽车停下,让自行车先行。

希望北京能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市交通现状,丰富对自行车出行的优惠措施。

还要看到,机动车由于快捷、方便、体面,是出行的优先选择,这样的思维已经在许多人脑子里扎下了根。

  所以要想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工具被更多人接受,还必须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

而这一点,国外经验也可借鉴,在许多国家的城市,政府每年都会开展“无车日”活动,唤起公众的能源危机意识,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

北京也不妨借鉴这种做法,尝试经常给“寄托”在车轮上的现代人服一些“清凉剂”。

  最后要指出的是,北京鼓励自行车上路的公共政策把一个重要问题给回避了,那就是电动自行车问题。

长期以来北京对于发展电动自行车一直持一种抵制态度,而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了电动自行车按照非机动车辆来管理,从法律上赋予了电动自行车的合法性,此外,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环保等问题目前在生产技术上已经得到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有关方面对于电动自行车的认识应该有一个改变。

我们期望北京能尽快就电动自行车问题重新表态,让所有自行车,不管是电动的还是人力的,都能得到公共政策阳光的照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