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7845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 性格.docx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八章性格

第十八章性格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习题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性格

在国外的心理学文献中,性格(character)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雕刻的痕迹或戳记的痕迹。

这个概念强调个人的典型行为表现和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行为。

我国心理学界倾向于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人在活动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种种影响,特别是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通过认识、情绪和意志活动在个体的反映机构中保存下来,固定下来,构成一定的态度体系,并以一定的型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

例如,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志热情忠厚、与人为善,对自己虚心谦逊、严于律己、遇事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这种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这个人的性格。

又如,另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志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对自己自高自大,宽于恕己、遇事优柔寡断、鼠目寸光;这种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另一个人的性格。

因此,性格也是个人在活动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应当注意,并不是人对现实的任何一种态度都代表他的性格特征。

在有些情况下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属于一时情境性的、偶然的。

例如,一个人处理事情通常很果断,偶尔地表现出优柔寡断,那么优柔寡断就不能看作是此人的性格特性,而果断则是他的性格特征。

同样地,也不是任何一种行为方式都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性,只有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才能表明其性格特性。

例如,一个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一反机敏之常态,表现的行动呆板,我们就不能把呆板看作是此人的性格特征。

总之,作为性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是比较稳固的、习惯性的,甚至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来。

美国心理学界不常用性格一词,欧洲心理学文献中性格一词常等同于人格(personality)。

不过,西方心理学文献中的“人格”概念与我国文献中“个性”或“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的人格概念一般仅指“气质”和“性格”而不包含“能力”。

二、性格的生理基础

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性格也是脑的机能。

早在19世纪中叶,有人就报导过,额叶受伤的病人性格上有明显的变化。

P.盖奇是一个“有本领而能干”的工头,一日被铁棍扎穿了脑部额区,据给他治疗的医生报告,盖奇的个性发生了变化:

“他动静无常,无礼的,有时爱说最粗俗的下流话(他以往没有这种习惯),对伙伴很少尊重,不能容忍约束或劝告,如果这违反他的愿望的话,时而极端顽固却又反复无常而犹豫不决;他为将来的工作设计许多方案,但由于其他似乎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而很快又都放弃了……他的心完全变了,因此他的朋友和熟人说他不再是盖奇了。

”由于性格现象的复杂性以及对它研究的种种困难。

关于性格的生理基础,目前还了解得很少。

巴甫洛夫对性格生理基础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类型不仅是气质的直接生理基础,而且也是性格的自然基础之一。

但是,神经类型不是性格。

神经类型是性格产生的自然前提。

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特征。

从生理机制上来说,性格是神经类型和后天生活环境所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的合金。

巴甫洛夫指出:

“类型是动物神经活动的一种生来就具有的体质形态——即遗传型。

可是因为动物从出生之日起,就遭受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它必然要以一定的、最后往往在整个一生中被巩固起来的活动来回答这些影响,所以动物最后具有的神经活动,是各种类型特征和由外在环境所引起的各种变化的合金一即混合型、或性格。

”(《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96页。

神经类型只是性格的体质形态的基础,它不能预先命定一个人的性格。

对这个人的性格来说,后天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更具有直接的意义。

在巴甫洛夫实验室中,人们看到,一只弱型的狗,由于生活在顺利的环境中,可以养成沉静、庄重的姿态,它不怕任何东西;而另一条强型的狗,由于生活在经常挨打的环境中,却成为具有明显防御反射的胆小动物。

后天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暂时联系系统,并不是凭空形成的,它总是在一定的先天类型(即神经系统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种遗传的体质形态特点,制约着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和改造,影响着暂时联系系统对现实信号的处理,而后天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也改造着先天的类型特征。

这就是所谓“合金”的意义。

正因为这样,每个人的性格既显露出后天生活经历的明显印记,同时又带有某种遗传的色彩。

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都是描述个人典型行为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

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

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即使已经形成的性格是稳定的,但改变要容易些。

第三,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先从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上来看。

首先,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

因为性格特征直接依赖于教育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方法。

气质在作为性格形成的一种变量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就表现出来。

有些婴儿喜欢哭或笑,有些婴儿安静,另一些婴儿很好动,这些气质特征必然会影响家庭环境,影响父母或其他哺育者的不同行为反应。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在这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

例如,同样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质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动作敏捷,情感明显表露于外;而粘液质者则可能动作沉着,情感不表露于外。

第三,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

例如,要形成自制力,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作极大的努力和克制;而抑郁质的人则比较容易形成,他用不着特别抑制自己就能办到。

再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上来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例如,侦察兵必须具备冷静沉着、机智勇敢等性格特征。

在严格的军事训练的实践活动中,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可能掩盖或改造着胆汁质者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气质特征。

总之,性格和气质是密切联系的。

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心理学文献中,都很难把性格和气质这两类心理特征严格区分开来。

这是因为人具有生物社会性。

人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能排除生物因素来看待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能排除社会因素来看待人的气质。

不过,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把气质和性格适当加以区分还是有必要的。

四、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性格和能力也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

首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性格特征的制约。

优良的性格特征能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认真、勤奋、热忱、谦逊、坚定、严于律已、责任感、事业心等优良性格品质,都能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因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克服困难,有组织地工作、首创精神等密切相联系的。

观察表明,智力发展清凉同的学生都与高水平的坚韧性格和自制力相结合。

同时,优良的性格特征也往往能够补偿某种能力的相对弱点。

俗话说: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早入林”,说明勤奋这种性格特征,能补偿能力上的某些缺陷。

但是,不良的性格特征,如马虎懒惰,对事业淡漠,敷衍塞责,狂妄自大等则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甚至使能力衰退。

其次,在多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性格特征也发展起来。

例如,政治活动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虽然活动的实践领域不同,但他们都具有高度发展的能力和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性格。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既敏锐地洞察了旧社会的一切弊病,具有高度发展的才能和创造力,而且在同反动派斗争的过程中铸成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夔甘为孺子牛”的高尚性格。

人的特殊才能和才干往往都是与高度发展的能力和优良的性格特征相联系的。

第二节性格的结构和类型Top

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特质”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

西方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论属于对性格静态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阿尔波特(G.W.Allport,1897—1967)认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种特质:

共同特质(commontraits)和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s)。

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不作严格区分,也可以把特质理解为性格特征。

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型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性格特征。

人们在共同特质上有多寡或强弱的差异。

个人特质是个人独特的性格特征。

个人特质又有三类不同的层次。

第一类叫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s),它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的最独特之处,例如说某人鲁莽,仅“鲁莽”这个特质即可说明他的个性。

第二类叫中央特质(centraltraits),这类特质虽不及首要特质的影响遍及个体的每一行动,但也代表个性的重要特征。

例如,我们常用几个形容词:

聪明、能干、勤奋、诚恳……来描述一个人,就是用中央特质来形容其性格。

第三类叫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s),这类特质只是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的某些暂时性行为,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特征。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分析

卡特尔(R.B.Cattell)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surfacetraits)和根源特质(sourcetraits)。

表面特质是指一组看来似乎聚在一起的特征或行为。

但同属于一种表面特质里的特征,其间关系很复杂,因此这些特征虽有关联,但不一定一起变动,也不源于共同的原因。

而根源特质指的是行为之间成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而形成单一的、独立的人格维度。

例如,乐群性是一种根源特质,一个人身上的乐群性的量影响着他的各个方面,如朋友的多寡,与什么人做朋友,交往的技能。

就是说,乐群性这一根源特质的外部表现就是表面特质。

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却能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因此,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

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得出有16个根源特质,并设计出一种人格测验叫16个人格因素问卷。

表18-1是16个人格因素上的高分者和低分者的特征。

三、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J.Eysenck)以两个维度,即

(1)内倾与外倾;

(2)情绪的稳定与不稳定,把人分成四种类型:

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

稳定内倾型表现为温和、镇定、安宁、善于克制自己,相当于粘液汁;稳定外倾型表现为活泼、悠闲、开朗、富于反应,相当于多血质;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严峻、慈爱、文静、易焦虑,相当于抑郁质;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冲动、好斗、易激动等,相当于胆汁质(见图13-2)(原图17-2)。

其中小圆圈代表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大圆表示按两个维度区分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应当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的。

除了少数人具有四种类型的典型特征外,大多数人均属于中间型或混合型,即较多地具有某一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类型的一些特点。

四、“大五”

目前最为流行的人格分类无疑当推“大五”。

以前的分类都给人过于烦琐的感受。

不少学者对以前的分类借助自然语言样本重新作了分析。

如图普斯和克瑞斯特尔(Tupes&Christal,1961)对8组被试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了重新分析,被试从只受过高中教育的空军士兵到一年级的研究生,评定者包括同伴、监管者、教师、以及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场所是在诸如军事训练课和妇女社团活动处等各种情形。

在所有的分析中,他们发现了“五个相对显著和稳定的因素,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

很多人(如,Norman,1963;Borgatta,1964;Digman&Takemoto-Chock,1981)都重复得到了五因素结构。

这些因素是:

I.外向性或热情奔放(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

II.适意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

III.认真性(有条理的、负责任的、可依靠的)

IV.情绪稳定对神经质(平静的、非神经质的、不易发怒的)

V.才智或开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

这些因素最终被称为“大五”(Goldberg,1981)--选择这一称谓不是要反映它们多么重大,而是要强调这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极其广泛。

所以,大五结构并不意味着人格差异可以被缩减到仅仅五个特质。

更恰当地说,这五个维度代表着在最大程度上抽象出来的人格,而每一维度包含了大量的人格特征的更为具体的差异。

第三节性格的形成和发展Top

人生来时不具有某种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他的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历程。

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一、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直接来自机体的因素。

或勇敢或怯懦,或勤勉或懒惰,或诚实或虚伪,这些性格特征都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

但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发生和发展却有生物学的根源,新生儿在活动水平上就各有差异。

在第十七章中,我们已经分析过,这种气质差异会影响家庭环境,特别是对母亲,父亲或其他哺育者的行为反应。

婴儿在这种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方法不同的环境中生活,自然会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上的差异对儿童行为会产生更持久的影响。

性格以个人的一定的素质为前提,没有素质这个生物学前提,性格就无从产生。

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

因为这些特点,有的符合文化的社会价值,有的则不符合,并经常受到人们的品评,无疑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

例如有生理缺陷者(跛子、哑巴、兔唇等)容易被人们讥笑或怜悯,往往易形成内倾的性格。

生理成熟的早晚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

一般研究表明,早熟者的特征是,爱社交,关心遵守社会常规和社会准则,给人以好的印象,社会化程度高。

而晚熟者则不大遵守社会常规和社会准则,一意孤行,似乎是他的言行依靠外在社会公意不如依靠他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二、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

家庭的各种因素,例如,家庭经济的收入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的健全程度(是否有父母,或只有父或母,或由继父或继母哺养),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子女的多少,儿童在家庭中的作用等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家庭环境气氛来说,如果家庭环境不顺利,父母的困难处境及其忧伤的言语与苦恼表情,就容易使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消积悲观,甚至有点玩世不恭,或者被锻炼得比较坚强,懂事和早熟。

在家庭的诸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概括,结果如(表18-2)所示。

该表表明,如果双亲是采取保护的、非干涉性的、合理的、民主的、宽大的态度,儿童就容易显示出领导能力、积极性、态度友好、情绪安定等特性。

如果双亲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压迫的态度。

儿童就容易表现出适应力差、胆怯、任性、执拗、情绪不安等特性。

在研究双亲的教养态度与儿童性格发展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弄清母亲所起的作用及双亲教养态度的一致性程度。

母亲以她的亲密、温暖、柔和、密切及她的社会观点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双亲教养态度的一致性程度不同,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第二,要弄清亲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为此应当注意:

儿童对双亲的教养意图是怎样理解的,儿童的行为又怎样反过来引起双亲的新行为;第三,除了考虑亲子关系外,还要考虑家庭其他因素如家庭气氛等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对儿童性格的发展也是不同的。

科瓦列夫对一对孪生的女大学生的四年的观察发现,她们在同一家庭、同一小学和大学的历史系中接受教育,但性格有明显差异;姐姐比妹妹好交际,善谈吐,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

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表示同意或作些补充、造成姐妹俩在性格上的差异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祖母从小把她们中的一个定为姐姐,另一个是妹妹,并责成姐姐照管妹妹,对她的行为负责,作她的榜样,首先执行长辈委派的任务,这样,姐姐就较早地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果断等特点;而妹妹则养成了追随姐姐,听从姐姐的习惯。

三、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习惯于系统地、有明确目的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坚定、顽强等性格的意志特征、体育课,不仅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他们的勇敢精神。

校风、班风也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良好的校风、班风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性格特征;不好的校风、班风可能使学生养成懒散、无组织、无纪律等坏的性格。

通过少先队、共青团、以及贯彻学生守则,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谦虚诚实、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勤劳俭朴、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经常学习的榜样、学生往往以各种情感和猜测,盯着教师。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威信的教师,学生言听计从,他的高尚品格,如思想进步、强烈的责任心,富于同情心,谦虚朴素等,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不愿接受其教育,但他的消极性格,如粗暴、偏心、神经质等。

可能对学生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等不良的影响。

四、文化、社会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儿童都是在某种文化、某种社会和某种特定的经济地位中被教养起来的。

一般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地位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都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在他的性格上打下烙印,从而形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典型性格。

必须指出,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即使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某种性格特征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也是很复杂的。

例如,据马斯洛和米特尔曼(Maslow&Mittelmann)对儿童自尊心的研究表明,下列因素都会损害一个儿童的自尊心:

(1)文化的因素:

专制的家庭结构,学校中的专制教育等;

(2)早期童年时代的因素:

父母的严密控制、过分保护,旁人的控制,同哥哥、姐姐们的对立,与父母所怨恨的人之间的比较,过分严厉的戒律和惩罚,缺乏表扬、尊重和重视,家庭中的偏袒,把自己比作柔弱的人,不能独立、过分的依赖,用恐吓作为惩罚等;(3)现实的情境因素:

身体的低劣,成绩差、失败,和旁人不同的感觉,其他儿童的势利眼或拒斥,不能适应男性气质分女性气质的要求,过高的理想要求所引起的罪恶感,被视为一个幼儿等。

因此,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实际上就是他的生活经历的一种反映,是他的生活历史的记录。

一般来说,人的性格,到了中学时期即青年期就已初步稳定了。

但是性格的形成并不限于儿童、少年和青年时期,在人的整个生活中,性格特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虽然这种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以及主体的主观努力,在青年期以后,性格还可能发生某些大的变化。

五、影响性格形成的心理原因

双亲的态度、学校的教育以及一般的文化、社会因素对性格的形成虽然起重要作用,但它们并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才发生作用、性格的形成还有其心理活动的内部根据、关于性格形成的心理原因,目前正在探索。

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假说。

有一种假说叫心理状态“转化”论。

列维托夫认为,性格的形成最初所经历的阶段是心理状态、例如心境、激情、聚精会神、漫不经心等都是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例如,漫不经心,既可能是迷恋个别客体而削弱了对其他客体的注意,也可能是缺乏认真的态度、责任感不强的表现;既可能由许多刺激或中等强度的刺激所引起,也可能由于强烈的刺激。

如教师的严厉斥责所引起.在各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漫不经心,影响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那么它就有可能巩固下来,逐渐成为他的性格特征.

还有一种假说叫动机泛化论。

鲁宾斯坦认为,动机是构成性格的“建筑材料”,性格的形成是动机的泛化和定型化、人的性格是由动机和人所掌握的行为方式的融合物所组成。

但构成性格基础的不是行为方式本身。

而是调节着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泛化动机。

这种动机,开初只出现在一定的情境中,尔后由于类似的情境不断出现,人就以类似的行为方式进行重复的反应;这样,这种行为方式的动机就扩展到类似的情境中去,逐渐转化为个性心理特征,并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

性格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动机。

向稳定的普遍化的动机系统的过渡.此外,也有人认为,性格是从个人的生活态度中形成的,当态度成为根深蒂固时并具有普遍化性质,它就成了性格特征。

总之,性格的成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它们的影响程度随性格特征或随个人而异.例如,生理因素可能对某些性格特征是重要的,而环境因素(文化、社会阶层、家庭等)可能对另一些性格特征较重要.同时性格形成或改变的心理原因也可能因入而异。

就同一个性格特征而言,各成因的重要性也是因人而异的。

第四节性格的表现和评定

一个人的性格是通过他(她)的言谈、行为以及外貌等表现出来的。

性格的外部表现为研究性格提供了依据,使我们能够认识一个人的性格。

一、格的表现

(一)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

人的性格特征常在各种活动(如游戏、学习、劳动)中表现出来。

儿童开始形成的性格特征,往往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

观察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可以民现,这种初具轮廓的性格特征,已经在对游戏的选择中显露出来:

有的愿意做集体游戏,有的故意做个人游戏;有的喜欢做安静的游戏,有的则喜欢做运动性游戏;有的爱好现成的有的则爱好独立制造玩具。

此外,儿童怎样做游戏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性格差异上的萌芽:

有的在游戏中喜欢指挥别人充当“领袖”角色,有的愿意接受指挥;有的总是把游戏坚持到底,有的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使流半途而废等。

性格特征也在学生的学习中表现出来。

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是义务感和责任心的一个指标。

在回答问题和考试时,学生的表情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制力和意志的品质。

作业是否认真也能反映出性格上的特点。

性格特征在劳动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个人怎样对待劳动,怎样对待困难,常驻机构给我们提供了是否勤劳,是不有坚持性的客观指标。

一个人对待劳动资料和产品的节俭还是浪费,在劳动中是善于和人相片还是感到拘束,是遵守纪律还是违反纪律,也都在此能反映出性格上的差异。

(二)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一个人说话的多少,说话是否真诚,说话的方式是否因人而异,言语的风格怎样,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性格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区分开来。

同时,他们的不同也可能反映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例如,健谈,可能表现着开朗、好交际的性格特征;也可能表现着自负、爱表现的性格特征。

又如沉默寡言,可能是对自己言谈的高度责任感;也可能是由于孤僻、怯懦和疑心。

一个人的言语可能是真诚的,也可能装模作样。

言语真诚,表明性情直爽和诚恳。

言语装模作样,可能出于谄媚,或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