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728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

《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docx

医学快速发展和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

医学快速发展与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是悖论性论题。

当今医务人员、社会大众、政府官员、科技工作者、传媒工作者无不为医疗享用者和服务者的现状感到尴尬和困惑。

我们选择这一论题是在细察健康产业投资者、社会大众、医疗服务现状认真反思后确定的。

这一论题涉及医疗服务中对病人的疾病实施治疗的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机体的主导性与依赖性问题等。

人的机体有自我修复和对疾病、伤害的防疫机能,有专家称“自然治愈力”[1],这是人战胜疾病、预防疾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机能,在为病人的医疗服务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机能。

在治疗病人疾病时所给的药物及技术必须通过人体内在机能而起作用,不能单纯寄厚望于医学与医生,个人健康与疾病康复主要靠每一个患病主体内因起作用。

这个认识问题不解决,医学发展与对其厚望已制造出了一个后科学社会[2]时代的道德,或称之为社会难题更难解决。

因为每一个体因病消耗的卫生资源是无限的[3],与之相反的是卫生资源是有限的。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费用飞涨无不与医学快速发展和对医学功能高估密切相关。

当然,在此并不是否定医学和医生在人类健康保障与生命挽救中的作用,只是不恰当的高估医学功能的危害不可低估。

  1正确认识医学功能就应了解医学发展进程

我们选定论题后,为了了解医学在人类发展史上[35]的作用,以及科学与医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610],并掌握目前医疗服务中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状况[11,12],先后阅读与复习了大量的文献史料。

依文献复习,首先应肯定的是医学对人类健康与战胜疾病的作用随科学发展而日渐增大[112],尤其是1350年—1400年欧洲人均寿命从30年缩到20年,再就是1840年时,意大利城市居民很难活过30岁,即便农村也难活过40岁,目前不少国家、地区人均寿命达71岁以上。

其次可以说,人体的自我修复机能与对疾病的预防机能在人战胜与预防疾病中是起主导作用的。

过去的医生在众多疾病面前束手无策,只在白喉抗毒素与磺胺类等抗生素用于治疗疾病后,医生在战胜疾病时才觉有了“神奇之物”[3],医生的形象改变,地位提升。

我们为了让人正确认识医学与人体机能各自作用,将人类医学技术在为人类服务中进程,参照文献中的史料与数据[35],把医学发展进程划为3个时期表述。

其划分依据是从医学服务角度,未考虑中西医的医学和科学发展史。

以1315年作为界线是因该年由MondinodeiLiuzzi实施了第一例人类尸体解剖[3],这是医学工作者真正对人体开始认识与探索的里程碑的第一步,其前,主要是解剖动物,由动物的结构想象人体各脏器的结构,解译与诊治人的疾病,自然难于有效。

而1977年则是美国的G·L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替代了医务工作者遵循多年的生物医学模式。

唯有新医学模式才从整体人去考虑,此前仅考虑“病”。

因此,新医学模式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开展疾病诊断、治疗必须用新观念和有新的知识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可称之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

  1.1医疗服务的原始摸索期

  自有人类至公元1315年前,涵盖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的前半时间段。

这一时间段医疗服务受时代与人的认识多种因素制约,处于探索的原始阶段。

①诊断方式:

主要是望、闻、听、尝、触等。

②医疗器材:

主要是刀、锯、锉、钩、剪刀、针等。

③药物:

主要是植物的叶、花、茎、根、果及动物、矿物、水等。

④治疗手段:

主要是安抚、暗示、符咒、饮食、垢物、吐、泻、发汗、止血、抚摸、沐浴等物理方法等。

⑤外科技术:

主要是切开、放血、缝合、烧灼等。

  当时人生病时,主要靠自身修复机能调理失衡,通过机体调理达平衡而恢复健康,但某些时候人感染病菌、病毒的重症病人,由于医学不发达,往往单靠机体自身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等无法战胜疾病而致死亡。

尤其当瘟疫流行时,死亡人数甚多,详见表1[3,4]。

表1古代的几次瘟疫发生时间与地区和死亡人数

时间地区死亡人数(略)

  1.2医疗服务加速探索期

  1977年以前,医务人员面对病人的痛苦、死亡、祈求等,在与教会和巫医的斗争中加速探索。

  1.2.1对人体认识加速[3]

  1315年对第1例人类尸体解剖后,逐步使人类尸体解剖进入到法律认可地步[3],并在教学中运用解剖的尸体开展教学,提高了医务工作者对人体的认识。

在1628年描述血液循环之后,1900年确定了人的A、O、B、AB血型,1969年体外授精成功。

这为目前医学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2.2对人体致病因素探索如速[3]

  1775年时就提出了环境因素可致癌,1876年发现炭疽杆菌,1883年发现霍乱弧菌等。

这是人体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革命性飞跃的基础性发现。

  1.2.3对病人疾病诊断技术探索加速[3]

  1733年描述了测量血压的方法,1761年将叩诊技术用于诊治胸部疾病,特别是1895年发现X射线为人类疾病诊断带来了福音。

今天各项先进诊断技术也离不开初始研发的启示作用,也对病人实施正确诊断提供了探索思路。

  1.2.4对人体疾病诊断设备研制加快

  1714年制成水银温度计,1816年又发明听诊器,1911年发明第一架胃镜,这些设备改进之后,不少今天临床上还是不可缺的。

当然,先进的设备离不开原始探索的启示。

  1.2.5对人体疾病治疗技术探索加速[3]

  具体进程见表2。

表2对疾病治疗技术发展进程(略)

  1.2.6对人体疾病治疗的化学药物研发加速[3]

  改变医生形象与地位始于1890年发明破伤风和白喉抗毒素及1908年首次合成磺胺、1928年发现青霉素并于1940年研制成功,1946年链霉素用于治疗结核等。

这是人类寿命延长的重要里程碑式的成就。

上述药物应用于临床之前,医生面对病人无能为力,因而只能耐心听病人诉说不适而进行安抚及教给饮食等办法。

因而当时医患关系甚是融洽。

当医生能治愈白喉和感染性疾病后医患关系开始恶化。

  1.2.7外科发展推动医学其他学科发展[3]

  1363年大外科学出版,人类初始外科不被重视,理发师也是外科服务工作者。

因此,1540年理发师与外科医生协会合并,到1745年又正式分离。

发展到1900年,所有外科医生均采用各种防腐剂与防腐术,并在干净房间手术等,使外科由切开加缝合进入精确修复加无止境替代的黄金时代,外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影像、生化以及介入等多学科发展。

  1.3医学快速发展期

  20世纪末以来,医学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医学模式与科学快速发展,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方式、方法等由物质变为非物质密不可分。

随着知识经济和高新科技发展加速,人类进入了地球村落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

医学既从中受益,又使医疗服务进入悖论。

受益在于高新科技满足人类健康长寿欲望上展现实力,使得诊断、治疗的手段、方法、技术日新月异,使得过去不敢想、不能做的都因科学技术发展而成为可能。

医疗服务进入悖论很自然,因人类求生的欲望、健康与长寿欲望使得医疗消费无止境,当社会人群在感激高新科技与药品和器材的同时,则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的愤怒与埋怨达到了医学史上的顶峰[3],下面从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看医学快速发展之现实。

  1.3.1对疾病的诊断手段方面快速发展[612]

  1.3.1.1影像设备加速更新换代

  CT、ECT、MRI、DSA、EEG、PET、SPECT、fMRI、ERP、MEG、DTI、PETCT、MSCT、3D超声、3D造影、3DOCT等广泛应用于临床。

  1.3.1.2生物、生化技术快速发展

  分子诊断技术、病原体基因组测序技术、DNA抽取技术、基因分型技术以及血脂、酶、蛋白等检测新技术等不断发明和更新换代加快。

  1.3.1.3纳米及微电子技术快速发展

  冠状动脉内的OCT、磁性纳米颗粒用于探测乳腺癌细胞、纳米技术可以改进诊断方法,智能机器用于诊断等都取得了成效。

  1.3.1.4腔镜技术广泛应用

  腹腔镜、胸腔镜、柔软内镜、共焦激光显微内镜(CLE)、标准内镜(SE)、关节镜、结肠镜、柔软型乙状结肠镜等各种内镜快速发展与换代。

  1.3.2对疾病治疗技术方面突飞猛进[613]

  由于诊断设备快速发展,使医生认识和治疗疾病成为可能,尤其是外科进入精确修复与无止境替代黄金时代后,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从中受启示而加快,交叉与边缘学科不断诞生,病人从中受益。

如连体婴儿在过去无法进行分离手术,但当其中一人死亡,另一健康者也将因另一半死亡而很快死亡,这不仅是人类,更是医学的悲哀。

当前的连体婴儿得益于影像、外科、心内科、神经科等的发展,使头、胸、腹、背、臀、髋等任何部位连体儿均可手术分离。

另外就冠心病治疗,更是从高新科技快速发展中受益[11],自1977年开展介入至今,经历了3个里程碑式飞跃:

①单纯球囊扩张(PTCA)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由静脉溶栓时代的10%降至5%;②裸金属支架(BMS)大大降低再闭塞的发生率;③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使再狭窄率降至5%。

目前德国一公司又推出了“药物涂层球囊”(DCB),也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冠心病救治率。

因此,当前的新技术可归纳为10类。

  1.3.2.1支架植入技术快速发展

  这一新技术使许多既往难治、无治的疾病有了可治之方。

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颈动脉介入治疗的颈动脉支架植入(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S);颅内支架植入以及其他腔道支架植入,如胰管支架植入、胆胰管双支架植入等。

  1.3.2.2脏器功能替代设备快速发展

  血液净化仪、心脏起搏器、置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RID)等不断在临床病人中应用。

  1.3.2.3他人器官替代快速发展

  从用他人角膜替代发展到用他人心脏、肾脏、肺脏替代病人衰竭了的脏器。

  1.3.2.4克隆器官快速发展

  用人体干细胞培养出病损需要更换的脏器,如人造膀胱有7个病人受益[9]等。

  1.3.2.5移植术快速发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嗅鞘细胞(OECS)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广泛在临床应用。

  1.3.2.6人造人体器件替代病人病损器件快速发展

  心脏的瓣膜、关节、管道等,如人造髋关节、人造膝关节、人造股骨头、人造骨等。

  1.3.2.7基因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

  韩启德院士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评价其价值时指出[12],可以应用于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预防和帮助用药个体化。

实际上,1990年9月14日Anderson等为1例4岁的多重免疫缺陷患儿实施首例基因治疗,使其免疫力提高40%,生活恢复正常。

其后基因治疗连遭挫折,但2007年,英国首个研究的Leber先天性黑蒙基因疗法,改善了部分病人的视觉功能,我国张鑫等撰文——前列腺癌的一些基因治疗已进入了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实施自杀基因与免疫基因及抑癌基因治疗和RNA干扰技术进行,并显示广阔应用前景。

  1.3.2.8纳米技术飞速发展并应用[610]

  发达国家都将纳米技术放在重要位置,用于医疗是重要的方面,如药物传输、医疗植入及设备等,如比发丝还细并可植入人体的微型传感器用于医疗[9]。

因纳米技术使得基因片段的运送途径更加丰富,其在靶向治疗、适时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疗效、治疗疾病将发生革命性飞跃。

再如纳米探针、纳米药物、纳米骨材料、纳米生物器件用于人体内治疗疾病、发放药物等。

  1.3.2.9靶向治疗应用加速

  分子靶向治疗不同于原化疗,是针对肿瘤异常的信号通路,具有高选择性、低毒性、高治疗指数的一种治疗方法。

已有10余种用于实体瘤治疗,数种用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治疗。

  1.3.2.10新型药物临床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随科技快速发展,不少高疗效、高定向、高定时药物诞生,如磁性纳米粒、纳米药物、纳米级药物、智能药物等。

应当指出的是,疑难病将随高新科技,特别是基因诊断、治疗技术成熟,个性化治疗的开展变得易于确诊与治疗,并有望改变目前治愈率与改善率。

上述新诊断与治疗的高新技术仅30年医学成果中的部分,反映出医学发展之快,病人受益之多。

然后,当今的医疗服务使医务人员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服务进入悖论。

  2高估医学功能的弊端

  2.1不利于社会大众的健身防病工作

  相当多的疾病与病人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目前,社会大众在媒体的报道、医生的自我认可的无所不能的言谈中,大众把健康与生的欲望寄托于医生,而忽视平时自我健康的维护——克服不良的生活、饮食、欲求、运动(不当)习惯等。

如凤凰卫视某主持人抢救成功、恢复生活自理等的报道的医学成功性,使更多人对自我健康与生命的维护寄托于医生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对自身机体的防卫修复机制的能力完全忽视。

  2.2不利于病人生病时运用机体自我修复机能(或免疫功能)战胜疾病

  疑难病[14]、慢性病的治疗中,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家人鼓励极为重要。

如1983年时,一位吴先生因重症黄疸疑肿物所致而行剖腹探查。

术后消化道大出血,所有止血方案应用均无效,病人血红蛋白仅35g/L、低蛋白水肿并昏迷,先后输鲜血12000mL。

但吴先生有一种强的责任感——妻子与3个孩子靠他的工资生活,他强烈的求生欲望终于战胜了病魔,出血至第8天停了,他完全恢复健康而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因此,在疾病面前,病人能以强的责任感和求生欲望,在现代医疗技术、药物辅佐下,有利于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当过度高估医学、医生能力,忽视病人内因是不利于疾病治疗的。

  2.3导致卫生资源的巨额浪费

  当前政府官员和社会大众都指责医疗费太贵,其矛头核心指向了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

医疗费太贵实际是病人求生欲望与医生能做、必须做的追求目标所形成的,而投资研发与生产高新设备、药品、技术的商人是深层的,是医疗费飞涨之根源。

当今一些公司将设备卖给医院签订合同之时,就会告诉客户,要买备件就一次多买,因新产品正投入生产,今后想买配件就买不到了,或者这也是一种销售策略——捆绑销售。

但可以肯定地说,新一代的产品就意味着功能更全、性能更好、价格更高。

新一代产品无论对医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病人减轻痛苦,以及商家赚更多的钱来讲是不谋而合的。

至于昂贵的医疗费而言,从职能上不是医生和商家考虑的,医生只管治病,商家只管满足医生所需功能更多更全面的设备与技术。

这也就是当今呼唤人文医生之故,也就是说医匠只管治病,大师级医师才会从人考虑。

  2.4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患关系紧张是全球性的。

1998年美国的一项调查,1992年—1996年,每年有10000名内科医生、50300名精神科医生、24500名技术人员成为暴力受害人即可证明医患关系紧张不限于我国。

但我国媒体给予了更多关注,加上某些病人对医学与医生期望过高,总希望患病者到医院就可以治愈,危重病人到医院都可以救活,新技术应用就可以成功。

实际上因病人个体差异致同样疾病采用同样医疗方案不可能都有同样疗效。

但真实情况告诉病人或家属则不能接受。

正如某卫生厅领导讲,疾病能治好的只有20%,而80%是改善而不是治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可这一观点,日本的医生曾于1995年写道:

“实际治愈率只有20%,其余的80%只是白白糟蹋了医疗资源,照此下去,医疗费将突破25兆日元,到2010年可能达88兆日元。

”此书在日本销几百万册,并在大众要求下第二本于1996年又出版了。

这让人深思的是同样一个数据,为何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响。

说明我国医学科学素养未跟上,与医学科普教育不被重视相关。

由于大众缺乏医学科普知识,过高期望医学与医生解决个人的健康与生命问题。

  2.5导致人文精神失落

  当今指责医疗服务缺乏人文精神,其实医疗服务中的问题并非医疗行业和中国特有,全球如此。

36个国家13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签署的“医师宣言”等[15]即可佐证。

当然不可否认,医学过快发展对医学功能的高估,外加某些机制缺陷,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缺失,这就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长期争论的焦点。

因科学只管做,而人文管能不能和应不应做的问题。

我们认为,指责全部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都缺人文精神有失公正、客观,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应当说,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中只是第二类医生中的部分和第三类医生的全部才缺乏人文精神。

这与每一类医生的视野、思维方式[16]、价值取向和追求的目标紧密相关。

  2.5.1一类医生

  一类医生具有扇形视野,以线性思维为主,兼用非线性思维分析处理问题;追求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及科学、严谨的作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独特的诊断治疗风格;在医疗服务中不单是治病,而是治疗病人,即从整体出发,充满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服务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本专业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前瞻性、前沿性研究的原创性成果颇丰厚,有独到的学术观点,能出新理论、新思想。

这一类已是或向大师迈进的年轻医生、学者、专家,最后成为医学与人文功底深厚的医学大师——“医师”。

  2.5.2二类医生

  二类医生具有筒状视野,用线形思维分析处理问题;追求新技术、新方法与功利;重实际操作,在技术层面能精益求精,能将全球的最新技术与方法用于为社会与病人服务;在诊断治疗工作中忽视人重视病,用机械论医学模式对待病人,缺乏系统性,只关注局部问题,常忽略病人及其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不重视科学研究与理论水平提升,更不愿接受相关学科知识;受价值取向影响,丢了专业的核心,整天东奔西跑,有可观的经济收益,终因在本专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缺乏原始创新成果及独特学术观点,出场发言与带教都是引用他人的结果与结论,问及他本人对当今学术观点见解时常处于尴尬局面。

多因走模仿克隆之路,最后成为一个手(技)术操作十分熟练的技术工人——“医匠”。

  2.5.3三类医生

  三类医生具有聚焦视野,用非线性思维分析处理问题;追求经济收益为第一目标,把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技术服务于商业,利用大众医学知识缺乏和对医学功能过高的期望,用非线性思维把许多东西整合在一起,推荐给无医学知识的大众,商家从中获大利,自然推荐者也可受益,其推荐方式是以违背医学伦理而为:

①在诊疗服务中推荐;②在专业人员的学术讲座中推荐;③在大众传媒上推荐;④在向大众传递健身知识时推荐等;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其在为社会与病人服务中人文与科学两种精神都被忽略,自然对于病人很难进入其视野,唯有金钱多少才是其关注点,其服务不反映任何医学模式,应该说这类医生已成为“医商”。

  “医商”在医学同行中会遭遇谴责,为数不多,对医疗行业影响很坏,对社会危害甚大。

另外,由上述还可以从深层看出,政府对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医生的劳动价值未能体现[17],加上医学教育制度缺陷等多种理由都密切相关。

  2.6导致生态文明破坏

  由于对医学功能高估,加上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对许多既往不能做的现在都可以进行了,引出了一系列生态与人类文明问题。

①胎儿性别鉴定导致男女出生比例失衡;②器官移植带来的人体器官买卖犯罪[3]与医疗的可及性和公平性;③DNA技术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及就业、婚姻等困难等,④生殖技术带来的血缘关系方面的潜在危害;⑤克隆技术带来的危害;⑥基因技术乱用对人类危害无法估量;⑦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融合对人类二重性不可忽视,历史上的“反应停”与“DDT”都是教训。

  2.7导致进一步拉大穷国与富国间的经济差距

  富国多为发达国家,自然其科技具有领先地位,因而有实力和能力对涉及人类健康的设备、药物、技术进行开发。

如果没有控制,加速更新换代,使发展中的新型国家,包括穷国的资金用于购买设备、技术等而流入发达国家,使富国更富,穷国更穷。

  3医学快速发展与高估医学功能危害原因

凡有观察与思考能力的人都应对此有察觉,如美国2006年的医疗费已占GDP的15.3%,我国近年来,社会大众因医疗费不断上升而致医患纠纷日趋严重,中央和卫生行政部门再三下发文件解决医疗费过快上涨均不见效,医院自20世纪90年代就出台各种措施解决医患关系紧张而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3.1人性因素

  人性一词从古至今争论甚多[18]。

2006年版《古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人的本性”。

人与生物和动物具有同样的本性或属性[18]。

人是高等动物,与其他生物、动物不同在于有理性,有理性才讲道德、才会遵纪守法、才会抑制贪欲、才会有利他性,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个层次性更说明了人是有理性的。

  当我们仔细观察任何动物,乃至昆虫,当其生命受到死亡威胁时都会逃生。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当疾病威胁生命时求生的欲望无可非议,因而希望获得更好更高的医疗救助,这也就是目前为什么大医院总是门庭若市之根据。

这既是理所当然,也符合人性的本意。

  由于医学科普教育的缺失,每一个公民对自身维护自身健康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加之媒体过度宣传,医生的默许,自然,当生命受威胁时希望全寄托在医院与医生的身上。

医患双方均忽略了内因与外因中内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样的疾病采用同样的药物、技术、方法,其效果不同的根就在此。

  3.2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分为两个方面:

①社会保障与救助制度不健全,导致人均消耗卫生资源差异过大;②社会监管制度缺失,由于医疗消耗是无止境的,人均获同等医疗资源的救治是不可能的,合理规范消耗上限应是相等的,超出部分应由享用者自行支付,这样则可使公民心里平衡。

但目前缺乏相应制度,也缺相应监管机制。

  4解决弊端的策略

如何解决当前医学快速发展与医学功能高估的弊端,各级管理者与医生都要树立战略眼光,坚持以人为本和伦理道德[13,1921],着重从两个方面着手。

  4.1加强医学科学常识普及教育

  让每一个公民懂得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能靠医学与医生改变,而是要充分认识到每个个体健康和对生命的珍惜靠的是每个个体的自我自觉维护,才是保证健康、延长寿命的有效途径。

医学和医生的作用是在每个个体生病时,运用医学技术、方法、手段、药品进行帮助与支持,作为生病的个体能否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因每一个个体存在差异,比如免疫功能差异、身体素质差异、对药物吸收反应等的差异,因而其预后不是医学、医生起决定作用。

作为医生也应认识到医学手段不是万能的,在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更应强调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积极配合治疗中,共同战胜病魔。

有可能应对病人多教给一些战胜疾病的方法。

  4.2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包括:

①医生教育制度,其中应增加人文科学知识的课时比重;②科学普及教育制度,当前尤其要提高医学科普教育内容科学性,实行医学科普教育认证制,杜绝无科学依据的民间传说误导社会大众,禁止健康教育商业化,真正提高全民防病和保健知识素养,所有媒体都要用一定比例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改变大众不良生活习惯,调动每一个体健身养生积极性,正确认识医学功能及医生的作用;加强医学科学研究的伦理学审批制度,降低与控制一些违背伦理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药物、设备、技术的获利空间,防止暴利。

尤其应吸取“反应停”与“DDT”的教训。

延长新投入设备、药品、技术安全性试用观察评估时间,防止缺足够安全保障论证仅单纯追求私利而过快更新换代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2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3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

4张随学,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http:

//www.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