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贺铸阅读答案.docx
《西江月贺铸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江月贺铸阅读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江月贺铸阅读答案
西江月贺铸阅读答案
篇一:
20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十)
20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十)
语文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冠盖/冠军消弭/所向披靡诤友/铁骨铮铮......
B.
笑靥/梦魇..
C.
抓阄/龟裂..悭吝/铿锵有力悖逆/勃然大怒....剽窃/虚无缥缈丝绦/涤荡尘埃....
D.
鹰隼/榫眼解数/解甲归田罪愆/繁衍不息......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辩论赛上,选手们就当代青年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激辩,有的辩手可谓字字珠玑,闪.烁其辞,体现出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
B.
“老街”东头一处古宅的外墙昨夜坍塌。
有网民认为这起事故本可预防,现在却祸.起萧墙,应该追究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
...
C.
22年来,杨善洲带领大家义务植树造林5.6万亩,濯濯童山现在变得郁郁葱葱,被....
评选为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D.
《平凡的世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真是无可厚非。
....
3.
请为下面的新闻评论拟写一个标题。
(15字以内)(4分)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最后一座正在运营的核电站5号夜间停止发电。
在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1年零2个月后,在弃核呼声高涨的民意面前,日本迎来了“零核电”的局面。
过去近半个世纪都在发展核能的日本去核代价沉重:
一方面,丧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发电能力,对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去核必然让资源短缺的日本增加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在经济上势必要接受沉重的打击。
但无论代价有多沉重,日本政府在民意面前仍然选择了尊重民意。
4.
110周年校庆,是南师附中百年大庆以后的首个“十年庆”。
结合你对附中精神及其文化传统的理解,写一则宣传语。
要求: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
(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州路总管李黼,字子威,汝宁人。
元至正十一年五月,红巾寇逼淮西,公即申告江西行省,以谓蕲黄乃九江唇齿之邦,不可不早为进兵守护。
或者非其过虑。
公乃张文榜以谕.
民曰: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在黼之分,惟知尽死守土而已。
所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者也。
”闻者悚然。
秋九月,寇侵蕲黄属邑。
公复上言,宜速乘机进援。
苟淮西失守,长江之险,与彼共之,非所恃矣。
行省不报,既而蕲州陷。
冬十月,黄州陷。
越明年正月初二日,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亦来屯驻,逗留不前。
十六日,藩王大臣官民舟航蔽江而下,我民解散。
十九日,行省平章秃坚不花等皆遁去。
僚佐司属悉为一空。
公亟.发廪振民,收召士卒。
机务繁剧,不遑寝食。
以二三日卧病,然犹扶惫乘肩舆领兵出境。
行.
省以公忠诚昭著,授江州南康路军民都总管,便宜行事。
二月初九日,秃坚不花惧台宪公议,自三山移兵入城。
二月十一日,寇忽至城下纵火焚西门。
公立城上,身当矢石。
秃坚不花从北门遁去。
日中,势益炽,分众攻北门,城遂陷。
公犹执铁锤指挥左右迎战。
后众惊溃,公被执且胁以刃,不肯降。
口骂不绝声,遂杀之。
又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字时中,郓人。
是年秋七月初十日,红巾自徽犯杭。
时公宿卫于省,有报已入北关门。
省吏皆次第引去,公独被甲上马,率宿卫兵急出省,将救关,..
从者止之。
公曰:
“吾封疆之守,不守而去,是以私利废臣道。
”行至清河坊口,遇他走将,又以兵孤且散,控其马首返。
公怒,引佩刀斫其人曰:
“城不守,何适?
”遂跃马逆战以死。
南村野史曰:
为臣辱国,为将辱师,败降奔窜,不可胜计。
求其忠义英烈,于千百之中莫克什一。
于造次颠沛之际,决然行忠烈之义而无疑,如李总管黼、樊参政执敬之杀身成仁,视死如归。
一旦出于人所不肯为,遂以惊动天下,而精英忠烈之气在宇宙间与嵩华相高者,自不容泯。
二人始于保民,终于报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称烈大夫,又岂能过是与?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注]
红巾寇:
元末起来反抗元朝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或者非其过虑非:
责怪.
B.
公亟发廪振民亟:
立即.
C.
不遑寝食遑:
忍心.
D.
省吏皆次第引去次第:
依次..
6.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李黼或樊执敬“忠义英烈”的一组是(3分)()
①惟知尽死守土而已
②公复上言,宜速乘机进援
③公立城上,身当矢石
④口骂不绝声,遂杀之⑤以兵孤且散,控其马首返⑥遂跃马逆战以死
A.
①
②
④B.
②
③⑥C.
①
④⑤D.
①
③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敌人进犯蕲州黄州属地,李黼向上进言,希望能迅速援助自己;但江西行省却不继续上报,导致蕲州黄州相继沦陷。
B.
红巾军来犯,在至正十二年行省平章秃坚不花先后两次逃跑,而李黼却能临阵不乱,恪尽职守,以身殉国。
C.
敌人已入北关门,樊执敬本有机会弃城而走,但他不愿因私利而放弃为臣之道,率宿卫兵出省救关。
D.
南村野史认为,李黼、樊执敬杀身成仁、视死如归的行为世所罕见,他们的精神可与嵩山、华山等高。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在黼之分,惟知尽死守土而已。
(3分)
(2)后众惊溃,公被执且胁以刃,不肯降。
(3分)
(3)二人始于保民,终于报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称烈大夫,又岂能过是与?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贺铸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
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
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1)请分析开头两句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3分)
(2)请结合下阕分析作者“不堪回想”的原因。
(4分)
(3)“小窗风雨碎人肠”一句历来被人称道,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其妙处。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3)奈何,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4)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
(5)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6)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7)流水不腐,。
(《吕氏春秋》)
(8)看似寻常最奇崛,。
(王安石《题张司业》)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4题。
大师的由来
[法]莫洛亚
画家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的静物写生。
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
“不行!
”
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
”葛雷兹又嚷道,“不行!
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得迷迷忽忽,凭什么可以让他们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
?
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
”
“为什么?
”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我看到什么画什么,只管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
”“话是不错的,可怜的朋友。
你已有家室之累,老兄,一个老婆加三个孩子,他们每人每天要三千卡路里热量。
而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
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
“靠苦功,靠真诚。
”
“咱们说正经的。
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杜什,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
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开创一个画派啦,诸如此类。
把体现、冲动、抽象画等术语,一股脑(转载自:
www.iaocaOfaNW小草范文网:
西江月贺铸阅读答案)儿搅在一起,炮制几篇宣言。
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圆形或方形。
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
”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高司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
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
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就是找不到老实人杜什的大名。
她坐下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那么娇嗔的一笑:
“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
噢!
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蛮好。
”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
之后,她失望的,婉转的,娇媚的,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
“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
画画这一行,最最要不得。
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
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
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
临了,说道:
“你能不能这样做,向大家郑重其事的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
“敝人我?
”
“你听着?
?
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地位,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
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
这真是愚不可及!
才不是那么一回事。
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
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法国上校军衔的标志),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绶。
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打在桌上来表现。
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
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
“一小时里都画得出。
换了别人,大可借此发迹呢!
”
“但是,何妨一试。
”
“我不会胡说八道。
”
“那好办,老兄。
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
“这是什么意思?
”
“什么意思也没有,”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
你等着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
两个月后,杜什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
美丽的高司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香气袭人,跟着她新进的名人,寸步不离。
“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哎,亲家的,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
“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预许着柔媚圆满的幸福。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
“好家伙,真有你的!
这下,可打响了。
这些作品,我统包下了。
我每年向你买进五十幅画?
?
行不行?
”
杜什像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
画室里人慢慢走空。
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兴冲冲的,把手往袋里一插。
“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骗了?
你听到穿兔皮领那小子说什么了吗?
还有你那位波兰美女?
那三个俊俏的少女连连说:
‘崭新的!
崭新的!
’啊,杜什,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
画家皱皱眉头,看他笑得呃呃连声,突然喝道:
“蠢货!
”结尾一:
“蠢货?
”小说家莫名其妙,“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自从皮克西沃之后?
?
”“够了!
”画家没等他说完,一手将烟斗砸在了地上,“我已经厌倦了这一切!
什么‘意识分解’,什么‘江流水涌’,全是屁话!
”
“你才是蠢货!
”小说家愤愤然了,“这不正是你所追求的吗?
功成名就,买主上门,从今后你什么也不缺啦。
这不都是我的功劳吗?
靠你的‘苦功’‘真诚’,你一辈子也别想!
”
“可是,我还是原来的我么?
”画家颓然倒在了椅子上。
结尾二:
“蠢货?
”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了一个绝妙的玩笑,自从皮克西沃之后?
?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
“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
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
?
”
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
“真高明!
”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劝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的,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
11.
小说为什么以“大师的由来”为题?
(4分)
12.
画家杜什听从建议改变画风的原因有哪些?
(4分)
13.
小说家葛雷兹和波兰美女高司涅夫斯卡夫人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他们在作品中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6分)
14.
小说有两个结尾,探究这两个结尾的艺术表现效果。
你觉得哪一个结尾更好?
结合文本,说出你的理由。
(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自由主义和“新儒家”是可能调和的
吴思
①自由主义和“新儒家”的分歧其实不是不可调和的。
什么是自由主义?
它是把“权利”和相应的“自由”认作至高无上的价值,认为所有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都应该把“自由”看作第一位值得尊重的东西。
而儒家怎么看待呢?
儒家最重要的内容是“礼义名分”,“礼”即礼法结构,“义”即规则,在礼法结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臵,即“分”,要求人们“安分守己”,这个“分”,用自由主义的语言来说,就是权力、义务。
②如果从这个概念生发出中国现在的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就能把儒家体系和自由主义的见解综合起来,还能取长补短。
双方都有对人的“分”的尊重和强调,自由主义偏向其中的权力和自由,儒家比较注意其中的义务,但两家都不反对权力和义务的平衡。
儒家的长处是,对“守本分”的必要性的证明无须求助上帝。
人的权力、义务不是天赋的,就在社会关系之中,那么平常那么自然,当你服从了这一切,就会感到整个人生都是和谐的,不会再有额外的焦虑和不满。
儒家在人们的内心和天地万物的体系中寻找“分”的终极根据,给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地。
这套论证方式很精彩。
③但是儒家思想体系又有现代人无法接受的内容。
“三纲五常”的具体的划分很不平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种君臣父子的“分”,在现代看来就很“过分”。
这就应该调整它的分寸,本来一平方丈的得压缩到一平方米,本来半平方米的你给它扩张到一平方米,方方面面大体都相等,儒家的礼义体系就可以和当代的权利、义务体系接轨了。
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并不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分歧转化为一种分寸问题。
④调整分寸之后,你会发现儒家那套论证方式、对“仁义”的根据的追寻,很有道理,很对中国人的胃口。
⑤做这种分寸的调整,是可能创造出一种新东西的,双方的优点都可以吸纳进去。
⑥自由主义有一个儒家缺乏的优势,它告诉我们,让人们守本分,限制人们过分扩张的时候,仅仅靠自律是不够的,要有民对君的“反制”,还有权利之间的分权。
这样的制约
篇二:
西江月阅读答案
西江月·遣兴
①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
①这首词大约为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
(1)请分析第一句中“且”字的作用。
(2分)
(2)第二句说“要愁那得功夫”是属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吗?
联系作者的情况,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分)
(3)简析这首词的下阕,说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4分)
参考答案: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1)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的悲哀,词人无法排遣内心的忧愁苦闷,想“姑且”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2分)
(2)不是直抒胸臆。
说“没有工夫愁”实际上是因为“愁”太多、太深重,无法排遣,词人一生立志报国,渴望亲上前线杀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可是这志向一直无法实现。
所以,用反语的形式把自己内心极度的激愤、忧愁表现出来。
(3分)
(3)下阕写自己酒后醉态。
交待了时间、地点;“问松”、“疑松”、“推松”、“斥松”的过程写得逼真传神,惟妙惟肖。
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风格(言之有理即可)。
(4分)辛弃疾《西江月?
遣兴》阅读答案
篇三: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训练】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
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
(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
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听觉和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
是溪桥吗?
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景物,通过明月、、、、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
【阅读答案】1.C2.七八个星天外3.丰收景象4.第一问:
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分)5.示例: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4分)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
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
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11.D12.视觉触觉13.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14.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15.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16.“忽见”的是“旧时茅店”。
“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
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17.夏夜惊鹊清风鸣蝉18.听觉嗅觉19.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
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