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7518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docx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

重庆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研究(摘要)

牵头部门:

重庆市财政局

未来20年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富民兴渝、把我市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力支撑,需切实研究我市科技投入保障问题,推动我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专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专题主要对重庆市科技投入需求、发展目标及战略重点、重大科技专项投入以及政策措施等进行研究。

一、重庆市科技投入需求

(一)重庆市科技投入现状

研究表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R&D/GDP的比重一般是呈现出“S”型增长模式的。

在人均GDP小于400美元的阶段,R&D/GDP的比重一般低于0.8~1%,且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在人均GDP达到400~2100美元的阶段,对科技投入的需求最旺;人均GDP大于2100美元阶段,R&D/GDP的比重多数将继续缓慢或波动性增长。

自1997年《重庆市科技投入条例》颁布实施后,全市科技投入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也显著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保持了占财政支出的1%以上,科技投入产出绩效显著,科技投入贡献度不断增强。

(二)科技投入的需求特征

按照国家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和重庆科技发展战略,未来重庆科技投入需求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总量规模快速扩张;二是关键性、重点性科技项目的研发投入更加明确;三是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投入需求增长较快;四是特色经济的发展需求更旺;五是具有原创性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将成为需求重点;六是保健型公共服务项目开发需求比例增大。

根据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基本要求,重庆市2020年GDP应为6720亿元(2000年为168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18%;2010年GDP应为3360亿元。

2003年重庆GDP已实现2250.11亿元,人均GDP已超过800美元。

这表明重庆市科技投入正处于需求较旺的阶段,未来一段时间科技投入需求将可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三)重庆市科技投入的差距与问题

一是科技投入战略不明确;二是全社会科技发展资金少,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仍显不足;三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四是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五是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区域特色不明显;六是投入主体产权界定模糊。

二、发展目标及战略重点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争取进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和技术大国行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为较快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科技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未来重庆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将分阶段地实施。

(一)近期目标

2010年前后实现年R&D投入占GDP的3%。

形成科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资源配置高效、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较、成果转化便捷、人才支撑有力、创新创业环境良好,具有重庆特色的科技创新区域体系,建成长江上游的科技中心。

(二)中期目标

2015年前后实现年R&D投入占GDP总量的3.2%。

整体提升重庆市科学技术水平,在某些科技领域争取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和研发中心之一。

(三)远期目标

2020年前后实现年R&D投入占GDP总量的3.5%。

科学和技术整体水平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多个重要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

三、重大科技专项投入

重庆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和新兴直辖市,科技投入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制约,要解决老问题,又要发展新科技,在有限投入资源的情况下,必须强化科技投入的区域特色,以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为方向,在项目选择、经费筹措、资金使用等方面充分考虑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缘特征,体现更强的投入特色。

通过科技投入重点改造提升汽车、摩托车、机械、化工、冶金、食品等传统产业。

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加强信息技术、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现代制造业技术和工艺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加强CAE技术、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工业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微加工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公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快建立传统产业战略升级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2007年把我市建设成全国汽车、摩托车知识生产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检测中心和新技术扩散中心。

围绕“5+10创新工程”策划、储备并有选择地对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彻底解决制约镁铝合金、生物新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宽带网络等产业化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四、政策措施及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即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和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这同样是重庆市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大目标,重庆市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展开。

(一)制定明确的科技投入发展战略。

一是渐进式投入发展战略,先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业开始,通过逐渐积累和投资来形成高层次竞争优势,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二是重点选择投入发展战略,即选择某些重点支柱产业或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搞好攻关项目,使其能在本领域占领科技的制高点,实现经济和技术的先导性发展。

(二)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格局。

为实现我市新型工业化之路和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需形成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格局。

从而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第三部门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保证科技投入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是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二是激励企业科技投入,突出企业在科技投入的主导地位;三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四是拓宽资本融资渠道。

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建立健全以政府引导、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全面整合科技资源。

切实做好科技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布局,按照统筹中央与地方、统筹创新与产业化发展需求、统筹物质信息保障与人才保障、统筹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统筹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全面整合国家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激发现有资源的最大潜能,集中力量,办成大事。

(五)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为解决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困难,在努力开辟各种投入渠道,尽最大努力增加对科技投入的同时,尤其需要努力改善、优化并调整科技投入的结构,合理分配和使用科技资源,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益,促使全社会科技活动的协调发展。

(六)创新政府行政行为,建立科学的科技投入管理模式。

建立与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科技投入发展战略提供强力支撑,推动我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市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一、重庆市科技投入基本情况

(一)科技投入概况

自1997年《重庆市科技投入条例》颁布实施后,全市科技投入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200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44.47亿元,是1999年15.90亿元的1.8倍,占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1.02%上升到2003年的1.97%,增长了0.95个百分点。

科技活动经费筹措总额的增长率在2001和2003均高于同期GDP的增长水平,分别达到了17.58%和16.51%。

1999~2003年科技活动经费表

单位:

亿元

指标

年度

GDP

GDP增长率%

科技活动

经费筹措额

经费筹措额增长率%

科技活动

经费支出额

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1999

1548.55

15.90

1.02

2000

1680.00

8.49

33.51

30.20

1.79

2001

1831.19

8.99

39.40

17.58

33.30

1.81

2002

2019.84

10.3

40.34

2.38

36.30

1.79

2003

2250.11

11.4

47.00

16.51

44.47

1.97

指标

年度

R&D投入

占GDP比重(%)

投入增长速度(%)

1999

5.9

0.38

38.3

2000

10.13

0.64

71.6

2001

10

0.57

-1.4

2002

12.6

0.64

26.2

2003

17.4

0.77

38.4

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也显著提高。

从1999年的0.38%上升到2003年的0.77%,增长速度在2000年高达71.6%,2003年也保持在38.4%的增长水平。

尽管从投入比重看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但总体上体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据有关研究表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R&D/GDP的比重一般是呈现出“S”型增长模式的。

在人均GDP小于400美元的阶段,R&D/GDP的比重一般低于0.8~1%,且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在人均GDP达到400~2100美元的阶段,对科技投入的需求最旺;人均GDP大于2100美元阶段,R&D/GDP的比重多数将继续缓慢或波动性增长。

2003年重庆人均GDP已达到873.8美元,表明科技投入正处于需求较旺的阶段,未来一段时间科技投入将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需求。

(二)R&D经费构成

从2000到2003年R&D经费构成看,总量快速增长,政府资金逐年增加,但在总量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资金明显加大,2003年达到11.28亿元,是政府同期资金的2.89倍,占总量的64.67%。

按一般的发展规律:

工业化发展前期政府投入占R&D投入经费的比重较高而企业较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政府退居次要位置,企业逐渐成为R&D经费的投入主体。

2001年后政府资金投入比重变化的态势,表明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功能正在加强,企业开始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不断强化。

R&D经费的主要构成

(单位:

亿元)

指标

年度

总量

政府资金

政府资金

比重

企业资金

企业资金

比重

国外资金

其他

2000

10.13

3.3

32.58%

5.48

54.10%

0.029

1.32

2001

9.99

3.9

39.04%

5.78

57.86%

0.18

0.13

2002

12.62

4.2

33.28%

7.53

59.67%

0.0897

0.80

2003

17.44

3.9

22.36%

11.28

64.67%

0.0646

2.20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总量构成中,国外资金的比重还相对较低,其他资金来源虽有上升,趋势并不十分明显。

(三)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强度

1997年《重庆市科技投入条例》颁布实施的当年,市财政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了35.3%,区县科技三项费实现了比上年翻了一番的增长势头。

R&D投入占地方财政比重

在财政收支矛盾相对尖锐的情况下,重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从1999年的2.21亿元上升到2003的3.9亿元,年均增长15.2%,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保持了占财政支出的1%以上,虽然与四川、陕西等地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却在2001年达到1.64%,高于同期的四川、陕西,接近上海水平。

(四)科技投入产出绩效

1、全市仅用占全国1.13%的R&D经费构筑了一个学科相对齐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基础,人才、基地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

2003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1539.6亿元,重庆为17.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13%。

同一时期北京、上海、四川、陕西分别为:

16.64%、8.37%、5.16%、4.42%。

重庆仅为陕西的1/4。

但在R&D经费支出占总量份额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全市形成了一支多达65152人的科技队伍,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达48318人。

在此基础上力争2007年实现:

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中心6个,企业技术中心15个,博士后流动站60个。

目标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75个。

科研工作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纵多领域,特别是在家蚕基因、超声医学、机械传动、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0~2003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单位:

人)

年份

科技人员活动总数

科学家和工程师

每万名人口科学家和工程师

2000

62253

38374

12

2001

59715

41253

13

2002

61566

43692

14

2003

65152

48318

15

2、全市专利数量、论文数量和质量近几年有了显著增长,体现了全市整体科技能力的提高。

(1)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全市专利授权数由2002年的1761件上升到2003年的2873件,增长了63.17%,比重占全国的2%左右。

其中发明权利授权数由2002年的51件上升到2003年的126件,增长了134%。

专利授权情况

(单位:

件)

项目

申请受理量

专利授权量

2002

2003

2002

2003

总计

3150

4595

1761

2873

发明专利

367

559

51

126

实用新型专利

1421

1842

743

1085

外观设计专利

1362

2194

967

1662

(2)科技论文被国际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总量明显增加。

科技论文检索情况

类别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SCI

246

183

172

EI

218

118

67

ISTP

163

137

122

合计

627

438

361

SCI收录的论文从2000年的172篇上升到2002年的246篇,年均增长19%;EI收录的论文从2000年的67篇上升到2002年的218篇,年均增长80%;ISPT收录的论文从2000年的122篇上升到2002年的163篇,年均增长15%。

3、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科技成果先后获得重要科技奖励5100多项次,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近400项,省级奖励近1830项,市级奖励逾3000多项。

TDP辐射器、三层铬电镀工艺等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励。

其中,2001年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重庆市级奖励99项;2002年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重庆市级奖励81项;2003年获得国家级奖励7项,重庆市级奖励8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总金额545万元),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总金额300万元)。

这充分表明近几年全市科技投入产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

4、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明显增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2001~2003年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数据

(单位:

亿元)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770.55

580.0

520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427.01

300

240

#信息工程

26.87

13.98

21.12

生物工程

32.65

24.10

18.74

环保工程

14.20

11.98

6.88

光机电一体化

289.35

193.91

149.43

新材料

58.82

44.81

40.58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18.9%

16.0%

14.5%

1996~1998年,三年中高技术产值分别为75.71亿元、73.38亿元、75.7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6.23%、5.7%、9.88%。

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分别为35、70、111亿元;利税分别为4.5、6.5、11.7亿元;出口创汇分别为1800、3000、3500万美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280、290、310户。

200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5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1.4%;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24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5%。

2002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6.0%,较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比;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1098项,成交技术合同总金额40.94亿元。

2003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27.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8.9%,较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比。

2003年全国高新技术实现产值2.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全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8%。

(五)科技投入政策与管理

1997年颁布实施了《重庆科技投入条例》,1999年直辖后的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2004年制定了《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决策人奖励实施办法》,并在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中,针对信息产业、天然气汽车、CAD应用工程、成果转化、生物工程、环保产业、科技体改等工作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单项的政策和规划。

为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科技服务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的成立,使科技服务进一步规范。

为确保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资金使用上采取了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方式。

为增强行业主管局和区县科委的科技实力,从1986年起,建立起规模为1000万元的行业科技发展基金和4700万元的区县科技发展基金。

1994年建立了重庆科技发展基金,提出在2000年达到1亿元的规模。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逐年增加,1997年达8.7亿元。

银行科技贷款呈逐年增加趋势。

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投入情况

(一)国际科技投入趋势

1、政府科技投入的比重不断增大

2002年11月,欧盟召开的第六个科研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启动会,明确要求各成员国到2010年将研发投入增至占GDP的3%,为此政府科技投入将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

韩国,在其《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5年构想》中,提出对信息、生命、纳米、环境、文化五大产业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研发中心,到2025年能在一些与七大国水平相当的领域内,确保科学技术的竞争力。

目前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2.9%;

例外,瑞典在2001年R&D经费投入已占GDP的比重为3.648%;中国台湾为2.156%;俄罗斯为1.425%;印度为2.43%。

美国在1950年前后,R&D/GDP约为1%,从60年代起超过了2%,1964年达2.9%,目前仍保持在2.8%的水平;日本在70~80年代期间,R&D/GDP的比重由1.4%持续增长到2.5%,成为亚洲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的国家之一,目前仍保持了2.7%的高水平;巴西提出2010年前R&D/GDP达到2%的投入计划。

2、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在体现本国特色的同时,更强调对多目标的追求

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政府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

提出了保持在所有科学知识前沿的领先地位和造就21世纪的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目标。

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对科技投入战略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其中包括将科技发展战略由以往的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科技开发由强调增加投入和扩张研究领域向提高研究质量和强化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等调整。

发展国家的印度和巴西提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投入产出目标。

印度的目标定位为:

保持印度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区域性技术领先地位;为财富增加提供足够的公共技术支持;提高国民的科学和技术素养。

巴西的产出目标包括:

确立导向性基础研究领域,并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资;优先行业倾斜政策。

3、充分利用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手段促进投入机制的创新

很多国家利用税收政策激励投入机制创新。

如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抵免、创业投资机构的资本利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得税减免等。

印度为鼓励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使用国产技术,还开征了技术开发专项税。

并将这部分税收化归科技部支配,用以创建技术开发和应用基金,促进和加速国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另外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早期阶段市场实行政府采购,以促使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市场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从而推动投入机制的创新。

在这一方面美国较为典型。

(二)国际科技投入的主要特点

1、投入的经济化目标更加明确

近几年各国在政府科技投入资源配置中,直接以财富增加为目标的投入占了相当的比重。

2000~2002年度,加拿大联邦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高达66.8亿加元,科技投入占政府总预算的比例上升到4.3%,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投入到了与财富创造直接相关的领域。

同样,日本对增加财富为目标的政府科技投入也有了很大的增加。

2001年度政府对科技投入约达288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5.4%。

政府科技投入出现经济化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

(1)经济增长与财富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政府对科技投入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

(2)科技投入只有成为经济活动的内在组成部分时,科技成果才能真正在经济循环中转化为财富,(3)科技成果转化为财富的周期大为缩短,使政府科技投入经济化成为可能。

2、投入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强化

政府科技投入资金本质上是一种财政支出,是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为目的的,所以不谋求商业利润。

而作为项目本身又是以财富化、商业化为目的的,因此其他资本的投入都是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为出发点。

两种不同的资本投入同一项目,容易出现一种资本侵蚀另一种资本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出现了政府投入资本商业化运作的趋势。

表现为:

(1)目标的变化,政府科技投入资金的目标明确界定为保值增值,

(2)组织机制的变化,在政府资金与项目间构建混合性的基金,政府把科技投入资金委托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根据政府设定的目标进行完全商业化的运作,(3)再投入机制的变化,政府资金不但不能成为“沉没成本”,其本身对科技投入规模的增大还要有直接的贡献。

3、投入资金采用公司化管理

政府科技投入的公司化管理是指政府从安排研发资本到研发成果产出,整个组织过程和运作机制对内部而言是政府行为,对外部竞争主体而言则是一个严格商业化的过程。

韩国和日本较为明显,韩国将政府科技投入资金进行明确分类和使用。

日本在60年代,为取得在汽车和家电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政府先后投入巨资支持企业进行联合研发,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当然,这种公司化管理现象更集中地发生在高度战略化与高度市场化的战略性产业领域。

这些产业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不仅具有巨大的外部溢出效应,而且本身还具有直接的巨大经济效益。

即这类战略技术形成的战略产业,其战略性不仅体现在对一个经济体的安全运作和产业提升上,而且还可通过市场过程,为该经济体带来高附加值和高工资就业源。

4、投入模式向金融化运作转变

从世界一些国家的成功运作模式看,政府科技投入要发挥引导和调动社会资源的作用,必须率先使其中一部分变成金融资本,通过金融创新等形式让社会资本参与到整个科技创新行动中。

金融化的具体表现为:

(1)政府科技投入资金与其他性质的资金融合成同质的金融资本,

(2)在资金运用中除已设定的强制目标外,一律按商业金融资本运作,(3)政府退出对项目的直接投资,而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