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18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docx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3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1.如图所示,有一圆柱形玻璃体,在它的中心轴线上有一球形气泡,柱体底面是磨砂的毛面,当平行光沿柱轴方向向下照射时,在磨砂的毛面上可能会看到(  )

 

  A.圆形亮斑B.圆型暗斑

  C.圆形暗斑且中心有一亮点D.圆形亮斑且中心有一暗点

2.如图所示,将平面镜放在垂直于凸透镜主光轴的位置,凸透镜和平面镜相距为d,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射向透镜,经平面镜反射后会聚于两镜的中点A,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

 

  A.dB.C.D.

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主光轴平行且宽度为a,照射到一个凹透镜上,经过折射后在距透镜L的光屏上形成一个宽度为b的光斑,则此凹透镜的焦距为。

 

4.如图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他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

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透镜。

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3mm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一个透镜。

试用三种简易方法辨别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新闻再播】

春节期间全国发生森林火灾39起

作者:

韩秀发布时间:

2013-02-1615:

32:

45

  记者15日从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了解到,春节期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39起,比去年同期上升了69.2%,原因主要是云南、四川局部地区持续干旱,大风天气频繁,燃放烟花爆竹、上坟烧纸等野外用火增多,森林防火形势严峻。

全国森林防火部门强化预警监测,加强值班调度,在重点地区部署16架森林航空消防飞机,仅15日一天就有5800余人在火场一线扑救森林火灾。

  国家森防指挥部再次提醒民众,春节后期和元宵节期间,在高森林火险区禁止上坟烧纸、燃放烟花爆竹,倡导文明祭祀。

 

【拓展创新】

  菱花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

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

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由图可见,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应该会聚在焦点,由于平面镜的反射作用,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A点就是焦点F的像,因此焦点F到镜面的距离等于A到镜面的距离。

由于A是凸透镜与平面镜的中点,即OA=d,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d+OA=d+d=d。

3.【答案】

【解析】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将图中折射光线反向延长,与主光轴交于点F,则O、F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f,如左图所示,该图简化成如右图所示:

 

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则有,解得。

4.【答案】凸 凹 先变细再变粗

【解析】

(1)圆柱型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比边缘厚,是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会聚成一条亮线。

(2)由于气泡的存在,气泡周边的水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在气泡的下面对应的位置有黑影。

(3)亮线的位置相当于焦点的位置,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过程中,经过焦点时亮线最细;从焦点处向下继续移动时,亮线变粗,是因为光线继续由焦点的位置向前沿直线传播。

5.【答案】

(1)放大镜法:

将透镜放到书上,透过透镜看到书上的字变小的是凹透镜,字变大的是凸透镜。

(2)成实像方法:

将透镜放在眼前正对前面的景物,如果看到倒立缩小的物像是凸透镜,正立的是凹透镜。

(3)阳光聚焦的方法:

把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上下移动能在地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是凸透镜;同样的操作在地面上出现暗圈的是凹透镜。

【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较好,需要学生综合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才行。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的方法:

观察法,阳光聚焦法,成像法,放大镜法等等。

【新闻再播】A

【解析】盛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将射来的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上,会聚点的温度比较高,可能会引起火灾。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1.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cm,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

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

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cm、8cm、10cm和12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  )

  

 

  A.焦距为4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8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2.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电灯泡接到电路中让其发光,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图案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图案与白墙之间距离较大)移动,则所画图案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是(  )

  A.不能成像

  B.能成一次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C.能成两次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D.能成三次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等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3.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MN为透镜的主光轴,O是透镜光心,a(双箭头)和b(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

已知光线a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P点,光线b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Q点。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小于焦距B.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大于焦距

  C.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小于焦距D.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大于焦距

4.在一个不透明的木板上,钻一个小孔。

用眼睛通过小孔可以观察到一定的范围,如图所示。

为了扩大观察的范围,在小孔中嵌入各种形状的玻璃制品。

则在图中的四个截面中能获得最大观察范围的是(  )

A  B C D

 

5.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

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新闻再播】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预警严防伤害事故

2013年03月07日13:

1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7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2013年第1号预警通知,通知要求各地从五个方面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

其中之二是校园安全防范——严格落实校园安全防范措施。

春季是学生伤害事故多发期。

各地要落实校园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和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门卫、值班、巡逻工作,严防校外无关人员闯入校园。

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整合社会管理力量,全面形成校园安全工作合力。

进一步强化校园周边有潜在暴力倾向的重性精神病人、可能实施极端行为的严重心理病人等各类易肇事肇祸重点人员的管控,严防涉校伤害事故。

【拓展创新】

  为加强学校的安保工作,学校门口都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全球眼”电子监控器。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光学系统,另一部分为光电转换系统,光学系统收集监控区域内的景物信息,光电转换系统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监控中心,实现间接监控的目的。

其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  )

 

  A.平面镜成实像B.平面镜成虚像

  C.凸透镜成实像D.凸透镜成虚像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盒盖处安装凸透镜,盒底处有昆虫,要使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物距小于焦距,此时物距是10cm,所以选择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D

【解析】如图甲所示,没有任何光学元件,直接通过小孔看到的范围。

如图乙所示,小孔内放入玻璃砖,光线从小孔左侧进入右侧眼睛,经过两次折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人眼看到的范围稍微增大。

如图丙所示,小孔内放入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要是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变窄。

如图丁,小孔内放入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透镜使光线错后会聚,要是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变宽。

 

5.【答案】D

【解析】小亮看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放大镜的1倍焦距之内,当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在光屏和凸透镜之间,所以小亮应使放大镜远离花朵,像在放大镜和小亮眼睛之间。

【新闻再播】C

【解析】“全球眼”电子监控器的镜头实际上是一个凸透镜,其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相同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多选)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2.小丁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如图所示。

该同学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所示;小丁同学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B.在甲图中小丁同学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5cm

  D.他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距凸透镜36cm 时,在凸透镜另一侧18cm 处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当蜡烛距凸透镜18cm 时,它的像一定是(  )

A.像距为36cm,且成缩小的实像B.像距为36cm,且成放大的实像

C.像距为18cm,且成缩小的实像D.像距为18cm,且成放大的虚像

4.小宇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画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

把这个玻璃板放在透镜的左侧位置,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