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7101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docx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

 

中国行政史

极高频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题知识点汇总★★★

1.两府三司制(1710、1610、1504、0810、0710、0510)

两宋时期是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的时代。

由于皇权不断发展,相权则进一步遭到削弱。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称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

故一般将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

2.三公宰相制(1704、1310、1201、1010、0610)

汉成帝分别改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官,中央政务被一分为三,由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取代丞相制。

3.超责任内阁(1910、1610、1404、1201、0610)

段祺瑞凭军事实力,破坏三权鼎立的体制,有意将总理及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的范围,使得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以实现个人独裁。

因此,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

4.内外服制(1710、1410、1404、0610)

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5.门荫(1904、1604、1301、2008)

隋唐时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6.世选(1904、1610、1210、0910)

辽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门径,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610、1510、1310、200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1912年3月11日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正式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在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

它规定了参议院有广泛的权力,国务员有实际的责任,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8.幕僚长制(1804、1510、1301、1110)

幕僚长制是政府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

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着重负责事务工作,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称为幕僚长。

9.军事管制委员会(1810、1410、1210、1110)

中共中央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设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在肃清反革命势力,安定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政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军管会在其任务完成后,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自动宣布撤销。

10.九品中正制(1704、1201、1101、2010)

九品中正制是从汉朝察举制演变而来的官员选拔制度,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

负责考察本州士人并定出品和状,其中品有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对德才的简短评语,以品、状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11.行政三联制(2010、1704、0910、0801)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每项工作在实施之前,必须有实施计划及经费预算;执行中,必须按计划逐步实施;实施结果必须进行严格考核。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将三者统一和联系起来的最高指挥机关。

12.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504、1410、0910、2010)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省政府的派出机关,是适应国民党反共内战需要而设立的。

1936年10

月行政院公布了经过修订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其中规定:

各省必须划定行政督察区,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辅助机关。

公署设专员1人,由行政院或内政部长提请国民政府简任。

二、简答、论述知识点汇总★★★

13.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810、1704、1504、1901、0710、0610、2010)

(一)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1)鸦片战争将清政府乃至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的腐朽本质暴露无遗。

(2)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对原有行政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

(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将行政体制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

行政体制中从机构名称到职能都发生了变化;施政过程中的决策体制的变化,“乾纲独断”的寡头决策体制被抛弃,代之的是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的委员合议制;人事行政中的废科举、兴学堂、建立公务员制度等项变化,标志着人事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方面取得的经验,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根据地行政管理活动的开展,而且代表了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

14.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哪些?

(1910、1804、1610、0810、0801、0110)

(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

(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15.简述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主要特点。

(1710、1310、1110、0801、0710、2008)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16.试述唐朝统治者针对隋制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

(1710、1704、1310、1201、1110)

一、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1)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

(2)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

(3)第三是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二、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

(1)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了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2)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

17.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1804、1410、1404、1201、2010)

(1)工农民主政权是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

(2)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3)贯彻民主集中原则。

(4)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为使苏维埃政权适合革命战争的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十分重视贯彻精简和效能原则。

其一,精简行政机构。

其二,严格编制定员。

其三,减少副职,不设虚位。

18.试述秦汉中央政府针对少数民族现实所采取的管理方式。

(1704、1310、1110、0810)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式。

道相当于县,其长官秦称道啬夫,西汉称道长。

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区域,采取的是既直接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法。

(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方式。

(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是一种有限度的内部自治方式。

(4)持节领护官。

这是汉朝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如匈奴中郎将、西域都护等,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政权只采取武装监护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

这种管理方式以中央政府自身实力强大为前提,一旦自身实力衰落,前世经营的成果就会付诸东流。

19.试述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

(1410、1404、0610、0901)

(1)台谏趋于合一。

(2)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4)宋代的监察网络密集,适应了强化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但也带来了弊端,表现在很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对相权的威慑使决策过程混乱、迟滞。

20.元朝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有哪些?

(1910、1404、1201、0910)

(1)所在地的户口是否增加;

(2)荒地是否开垦;

(3)诉讼处理是否公正;

(4)治安是否良好;

(5)赋税征收是否公平。

21.简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

(“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改革的内容。

(1810、1604、1510、1404)

(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变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3)在行政运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22.试述北洋军阀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混乱的原因。

(1710、1504、1101、0801)行政执行的两个基本的趋向:

(1)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

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违背民意也能畅通无阻;不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符合民意也是寸步难行。

(2)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归。

当掌权军阀得势时,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能够顺利执行;当掌权军阀失势时,即使是正确的决策也无人去执行。

2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1804、1210、1101、0510)

(1)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

(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

(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24.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新形式。

(1910、1410、1404、0901)

(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

(2)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控制。

(3)国民参政会的监督。

(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

(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25.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

(1610、1404、0610、2010)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当时形势的要求。

高频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题知识点汇总★★1.巡狩(1910、1301、0910)

巡狩是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

2.世卿世禄制(1810、1210、1001)

世卿世禄制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3.磨勘制度(1804、1310、0610)

磨勘制度是北宋神宗改制时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

4.考满(1910、1101、0810)

是明朝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

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即考核通过)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

5.理藩院(1310、0801、2008)

理藩院是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增设的中央机构,初名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称理藩院,这时的理藩院和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合称“三院八衙门”,是重要的中央机构。

6.行政公署(1704、1101、2008)

各边区政府(甘宁边区除外)为便于推行政务,加强对下级政府的领导,按照实际需要,划分若干行政区,设置行政公署,代行边区政府的职权。

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二是本地区最高行政机关。

7.北面官制(1410、0910、2010)

北面官制是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

8.“百日维新”(1210、0110、2010)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9.王子王位继承制(1904、1410)

盘庚迁殷后,吸取前朝经验和教训,始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王位继承制,即将王位继承资格缩小到王的直系子嗣,较好地解决了最高统治权的顺利交接,避免因内部权力斗争而危害整个王朝的统治。

10.分封制(1804、0201)

分封制是周王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的一种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11.朝会(1310、2008)

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和“会”两种形式。

朝指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会则是诸侯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

无论是朝还是会,各方君主均可达成某些协议,即决策。

12.集议(1804、1504)

集议是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13.察举(1910、1404)

察即考察,举即荐举,察举就是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

这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14.左郡县(1910、1604)

魏晋南北朝时的特殊行政区,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

15.流外入流(1810、1510)

流外入流是隋唐时九品官以下的各种政府机构办事吏员在服务过程中积累年资,并通过考核程序迁转为正式政府官员的入仕方式。

16.南面官制(1604、1504)

辽统治者模仿唐朝制度而设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制度。

南面官以汉人为主,也有契丹人。

南面官系统不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

17.土司制度(1201、1110)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朝实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为土官进行间接统治,土官职位世袭。

18.票拟(1804、1404)

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从此成为内阁最大的特权。

19.封驳制度(1710、1210)

明朝的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有票拟权外,还有封驳之权,即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

除内阁外,六科也有封驳权。

六科给事中掌封驳之职,凡内廷拟旨后交六部执行,其中有不合理者,六科给事中可加以驳正缴回,称为科参。

20.军机处(1904、1604)

雍正七年为了西北用兵之需所设立的非正式国家机关,由于它适应了皇帝专权的需要,事权逐渐扩大,最后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21.宗人府(1810、1504)

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由亲王或郡王充任,其下属为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等,均从满族贵族中遴选。

宗人府排在政府机关的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

其具体职责是掌管皇族属籍、纂修“玉牒”、议叙或议处皇族官员、审理皇族内部的诉讼案件。

22.咨议局(1510、0901)

咨议局是作为清朝中央和地方议会的预备机关而设立的民意集议机关,对监督地方行政、分散督抚权力有一定作用,但它只有议事权,没有决定权。

23.弼德院(0810、0701)

清政府在成立“责任内阁”时,仿照英、日枢密院,设立了弼德院,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

24.甄用(1904、1301)

是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一种方式。

是指由保荐官保荐现职中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贡献的简任、荐任、委任官以及有特别才识与劳绩的人送交大总统予以特别录用的制度。

甄用方法分文书审查和询问审查两种。

25.中央设计局(1710、0810)

国防最高委员会为了有效地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了中央设计局。

中央设计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并由总裁遴聘党政高级官员及著名专家组成审议会、预算委员会、设计委员会、政治计划委员会、经济计划委员会和调查统计处等机构。

26.工农检查委员会(1810、1510)

工农检查委员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隶属于同级苏维埃政府,初期称工农检查部。

其任务是监督行政机关、国有企业以及它们的工作人员,受理工农群众对机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领导人民同官僚主义作斗争。

27.区公署(1610、1001)

在多数抗日根据地,区公署是县政府的助理机关,承县政府指令监导所属乡(村)行政,区长、副区长由县政府任命,对县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简答、论述知识点汇总★★

28.简述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

(1910、1210、1010)

(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行政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

(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限额制和大体平均的供给制。

(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29.简述夏商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对君主权力的制约。

(1704、1201、1001)

(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

30.皇权的主要内容。

(1810、1210、1010)

(1)最高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

(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

(3)最高军事权;

(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

(5)最高人事权。

31.简述五代时期行政执行上出现随意性和混乱性的主要原因。

(1904、1610、0904)

(1)五代时期政局的变化无常。

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权力更迭使行政决策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官员们在执行时常常首鼠两端。

(2)地方分裂割据的格局。

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使得五代皇帝作出的决策在执行的空间上受到极大的限制。

32.简述元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

(1804、1410、0510)

(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史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

(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

(3)读书做官,有两条途径,即贡授和科举。

(4)承荫制度。

33.简述明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内容。

(1810、1504、1210)

(1)荐举。

这是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径。

(2)学校。

学校也是明初一条重要入仕途径。

(3)科举。

明代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4)其他选拔途径。

如承荫制度和由吏而官。

34.试析“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阻力。

(1210、1110、2008)

(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

戊戌变法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改革派之间的斗争中进行的,最高决策权的不统一使得政令往往相左,下级无从执行。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

改革派没有军事实权,难以奏效。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

改革触及到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遭到其强烈反抗。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

多数地方巡抚或是推诿或是粉饰应付,改革难以推动。

35.简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

(1910、1510、1310)

(1)中央各部实行专任之法,做到权责一致。

(2)加强各部尚书的行政权力。

(3)建立办公会议制度。

(4)行政执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36.试述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1604、1504、2008)

(1)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

国防最高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即交执行委员负责执行,这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推行行政三联制。

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国防最高委员会增设中央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形成中央设计局管设计,党政军原有机关管执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管考核的运行系统。

(3)实行分层负责制。

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都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考核。

这一制度多次提倡,但收效甚微。

(4)推行幕僚长制。

国民政府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就是幕僚长。

由于幕僚长负责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止的命运。

(5)改进公文处理的办法。

国民政府适应战时需要对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了改进。

强调文书处理贵在快捷,要求各机关切实做到层层节制,级级负责。

但是由于官僚机构臃肿,吏治腐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7.简述苏区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

(1810、1504、1110)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人民群众的监督。

(3)工农检查机关的监督。

(4)主管部门的监督。

(5)审计监督。

38.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

(1210、0910、0510)

(1)共产党的监督。

共产党的监督主要是对政府进行政策监督和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

(2)参议会的监督。

参议会是政府的法定监督机构。

(3)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4)群众民主监督。

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平时监督;二是通过群众团体进行监督;三是

选举过程的监督。

39.简述抗日根据地干部任用的标准。

(1904、1810、1604)

(1)拥护并忠实于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2)德才资望与其所负职务相称。

(3)关心群众利益。

(4)积极负责,廉洁奉公。

40.解放战争时期新解放区城市的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任务。

(1910、1704、1301)

(1)

镇压反革命活动,肃清一切残余敌人。

(2)

接收并管理一切公共机关、公共产业、公共物资及其他一切公共财产,没收官僚资本。

(3)保障我国人民和守法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工农商学各界一切正当权益,迅速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

(4)动员组织一切公私力量,沟通与建立城乡经济关系,解决城市人民的粮食和燃料供应。

(5)组织革命群众团体,帮助建立系统的人民民主政权机关。

41.试述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1310、0710、2010)

(1)科举。

科举仍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径。

(2)学校。

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

(3)荐举和捐纳。

(4)世职和荫叙。

世职和荫叙也是清朝重要的入仕途径,这是封建特权的反映。

(5)吏道。

吏员入仕也是一条获得任官资格的途径。

42.简述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弊端。

(1510、0510、2010)

(1)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

(2)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3)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43.简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1904、1010)

(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44.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804、1504)

(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

45.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710、1310)

(1)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