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002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

《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docx

高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

如: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毋庸讳言,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大小、强弱罢了。

站在人性论的角度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你付诸行动让虚荣心获得满足的过程中,生活往往会给开一个可怕的玩笑。

让我们读读莫泊桑的《项链》,定会悟出这个道理。

 

  二、解题

  背景介绍(出示投影):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

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

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

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

《项链》就是其中之一。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

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2.提问:

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

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由交流后,抽查回答。

明确:

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总结: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四、具体研习课文

  1.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千字左右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

  

(1)提问:

在本部分中,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痛苦、伤心”。

  

(2)提问:

本部分前后共用了七次“梦想”一词,她“梦想”了哪些内容?

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

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华贵的壁衣;“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3)提问:

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

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

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

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即从“然而,有一天傍晚”至“不过你得把这件长衣裙做得好看些”。

然后思考:

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

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

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

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

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

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

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

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3.提问:

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

作者连用“跳”“搂”“亲”“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

  4.提问:

如何理解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

  明确:

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5.学生思考:

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一段话?

  明确:

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

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学生思考:

如何理解“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

当然,一定得去。

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

为什么不呢?

”一段话。

  明确:

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7.教师小结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

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

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

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

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

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

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再者,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

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用“她一生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这种虚荣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五、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

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

是有因可寻的。

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

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

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

俗话讲“慧眼识珠”。

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士”(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辨出真伪的。

  ……

  2.提问:

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

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

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

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是符合生活实情的。

因为作者已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

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

“当然可以。

”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

“……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

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

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

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

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

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

一时欢乐,十年辛酸。

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已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

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从下边两题中任选一题,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

  

(1)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

注意心理描写。

  

(2)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

  2.自由讨论,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个形象。

可写成书面稿,供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组织学生研讨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主题。

  3.欣赏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探究式阅读:

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1.检查作业2。

  2.学生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

“虚荣说”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

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

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

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

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

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

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

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

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观点二:

“善良诚实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她依然本质的东西,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

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

当她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

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

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

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

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

“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

”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观点三:

“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

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

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

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与快乐。

丢失项链这一遭遇给了她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3.根据投影内容提示,重新评价。

  出示投影:

  ①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②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

  ③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总结:

我们应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玛蒂尔德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然而,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

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

在这漫长的十年还债的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

十年艰辛地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的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可见,第三种评价是合理的。

  (解说: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让学生见仁见智,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审美主体的独特个性。

 

  二、探究小说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

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学生乙:

人生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

这可从“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学生丙: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

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

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

  (解说:

学生的观点均有道理,应多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比较中得真知。

 

  三、赏析重点词句

  1.解读句子“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明确:

这句话对当时法国社会风气的概括,揭露了将女人视作玩物、“花瓶”的病态心理,这也正是滋生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心理的温床。

其中“唯一”一词更使这种社会病态暴露无遗,同时透露了作者对妇女地位低卑的同情。

  2.解读句子“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明确:

佛来思节夫人是玛蒂尔德这一主人公的陪衬人物,句中的两个“依旧”正是为了衬托出玛蒂尔德变化之大,从而来证实作者所言的生活对人的命运的捉弄。

 

  四、课文总结

  《项链》不仅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短篇小说,更是一篇揭露人性弱点的一篇小说。

其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精巧缜密、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世界短篇小说苑囿中的一朵奇葩。

鲁迅先生生前就十分推崇《项链》,认为《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达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虚荣”的看法,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板书设计

  

项 链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天才的力量

          (前苏联)左琴科

  演员库兹金娜取得一鸣惊人的成功,观众们使劲跺脚,嗷嗷地吼,简直发了狂。

演员的崇拜者们把鲜花朝台上扔去,喊着:

“库兹金娜!

库——兹金娜!

  一个机灵非凡的崇拜者想穿过乐队挤上台去,给观众拦住了。

他于是向门上写着“闲人莫入”的房间冲去,一下就不见了。

  库兹金娜这时正坐在演员化妆室里,心想:

“啊!

我期望的正是这样的成功啊!

激动人心,以自己的天才使人们变得高尚起来……”

  这时,有人敲门。

  “喂,”她说,“请进。

  一个人飞身走了进来,这就是那位机灵的崇拜者。

他的动作是那么麻利,女演员甚至连他的脸都没有看清。

  这人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嘟哝着说:

“我爱……我倾倒……”他拣起扔在地上的一只皮靴就一个劲儿地吻起来。

  “对不起,”女演员说,“那不是我的皮靴,那是滑稽老太婆的……这才是我的。

  崇拜者又疯狂地抓起女演员的皮靴。

  “还有一只……”崇拜者跪在地上一边爬一边嘶哑地说,“还有一只呢?

  “天啊!

”女演员暗自想,“他是多么爱我啊!

  她于是把另一只皮靴也递给他,怯生生地说:

“在这儿……那儿是我的束腰带……”

  崇拜者抓起皮靴和束腰带,非常庄重地把它们贴在自己的胸前。

  库兹金娜仰面坐在扶手椅上,她想:

“天啊!

天才的力量是多么惊人呀!

它使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成功了!

是多么成功啊!

崇拜者们闯到后台来,吻我的靴子……多么幸福,多么光荣!

  她越想越激动,连眼睛都闭上了。

  “库兹金娜!

”导演喊了起来,“上场!

  女演员猛地醒了过来,崇拜者和皮靴都不翼而飞了,后来才查清楚:

除了皮靴和束腰带以外,化妆室还丢了一盒化妆品、假发。

最可怕的是,滑稽老太婆的一只皮靴也不见了。

那个崇拜者没有找到另外一只。

  另外一只在扶手底下。

  1.小说一开始就把天才人物——演员库兹金娜置于热烈的场景之中有什么作用?

  2.小说结尾为什么不再写演员库兹金娜?

  3.按要求填空。

  

(1)作者对库兹金娜重在_______描写,对崇拜者重在_______描写。

  

(2)天才人物库兹金娜性格的本质特点是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是_______。

  4.读完这篇小说后,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①渲染特定环境的气氛,为库兹金娜的激动和忘乎所以作铺垫。

②推动情节发展,使崇拜者进入化妆间有了合理性。

  2.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库兹金娜的尴尬、悔恨、自责。

  3.

(1)心理、语言 动作 

(2)虚荣 (3)幽默、夸张

  4.篇名严肃,无讽刺性,但读完全文,就会感到内容和题目相反,结尾与开头相悖,充满讽刺意味,正题反做,艺术表达效果好。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莫泊桑的生平与创作

  莫泊桑(全称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十九世纪后期法国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优秀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出身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从小由母亲培养起对文学的爱好。

著名作家福楼拜是其成名的得力导师。

  莫泊桑初以自然主义流派——梅塘成员登上文坛。

以他在《梅塘晚会》集(1880)中的杰作《羊脂球》出名。

1880~1890年十年内,接连写出中短篇小说近300篇,还有6部长篇、3部游记和各种评论。

  莫泊桑曾受自然主义影响,经十年磨炼笔头,健步走上文坛。

其体品对垄断资本主义暴露出的问题和社会流行的丑恶风尚无情地揭露和嘲讽。

与此相反,他认为下层人民思想健康,品德高尚。

  莫泊桑著名的长篇小说《一生》(1883),以19世纪四十年代为背景,通过少女约娜对幸福生活幻想的破灭,孤苦度过一生,描写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肆无忌惮地冲击一切,使夫妻、母子关系受到践踏;使封建贵族的文化、道德遭摧残和践踏,女仆梦莎丽是唯一有德有同情心的人物,《一生》是一部深入细致地剖析人物心理的长篇名著。

《俊友》(1885)是莫泊桑长篇中的杰作。

通过善耍手腕、厚颜无耻、追逐名利的杜瓦洛依靠熟识世风和不择手段,终于爬到上层社会成为政界和新闻界的要人,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以及对外进行掠夺和野蛮的扩张。

小说对资本主义丑恶的揭露与批判达到了顶峰,成了著名的社会讽刺小说。

《温泉》(1886)的批判力减弱了,但通过银行家台尔马欲把阿立沃山开发成一个时兴的温泉区,大耍手腕竟然收买了巴黎的名流、医生、新闻和艺术界,让他们凭空制造舆论,变成他致富的工具,揭露了一个充满贿赂、欺诈和贪财的无形世界的丑恶,同样受到好评。

  莫泊桑有“短篇小说大师”之称。

因其短篇小说思想积极艺术精湛,所以他被认为是法国现实主义散文园地中的第一流作家。

其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

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两个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1883)、《蛮子大妈》(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国主义时代法国的腐败风尚的。

著名的作品有《一家人》(1881)、《遗产》(1884)、《我的叔叔于勒》(1883)、《项链》(1884)、《勋章到手了》(1885)等。

以《项链》《勋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

著名的作品有:

《瞎子》(1884)、《马丹姑娘》(1885)、《穷鬼》(1885)等,以《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艺术方面尤以善于描摹人情世态,显示社会风俗著称。

以《羊脂球》《项链》为例,作品的情节简约而多变化,主题完美,而意义深刻,个性突出而栩栩如生,篇篇脍炙人口,获有“短篇小说之王”的赞誉,但由于作家受自然主义感染,故而使一部分作品看起来精彩,实际上瑕瑜互见。

如在《一次郊游》中,尚有自然主义的“真实”支配着整个作品情节的倾向;而在《孤独》和《小客栈》中,有时还流露出宿命论思想。

(选自《语文》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二、课文析读

  关于《项链》主题及路瓦栽夫人的再思考(温德峰 李宗效)

  不错,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确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因素,一个是个人因素。

但倘若我们把小说理解成作者对1884年左右法国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的一种针砭,那我们又怎样理解一百多年来它长盛不衰,始终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青睐?

其实,对这部名著完全可以从更深广的角度去认识其主题和主人公形象。

小说一开始就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的内心痛苦:

现实与梦想的矛盾。

作者写道,路瓦栽夫人出身微寒,“没有陪嫁的资产”,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过着贫困的生活,“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

这使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因为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过着高贵生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