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说明.docx
《关于《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说明.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说明
关于《深圳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说明
——2011年1月16日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杰
2010年11月24日,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
根据《建议》精神,市政府制定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在提请大会审议前,广泛征求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并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规划纲要》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集中民智、汇集民意的过程。
现在,我受市政府委托,对《规划纲要》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深圳经济特区新三十年开局的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创特区新优势的关键时期。
《规划纲要》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基础上,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深圳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发展理念
适应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立足深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圳质量”的发展理念。
深圳质量是一个反映和涵盖深圳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生态等全面提升的理念。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转换,在此过程中,评价发展的坐标系也将随之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新标杆。
深圳要在新的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就必须尽早做出调整,坚持“好”字优先,“快”在其中,以崇尚质量、追求卓越赢得发展的主动。
二是我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社会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依靠消耗资源和环境代价抢占低端市场,既不经济又随时可能遭到淘汰,尤其是对于深圳这样资源短缺的城市来讲,这种发展模式更不可取,必须把握住社会需求变化的新趋势,坚持以质取胜、价值创造,才能保持发展的领先地位。
三是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形成了改革开放的体制优势、自主创新的先发优势,深港澳台更加紧密的区位优势,具有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到了一个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的阶段。
同时,我们较早地遇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包括资源、能源、环境等刚性约束,只有提高发展质量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四是中央赋予深圳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深圳有条件、有责任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率先走出一条新路。
(二)关于发展战略思路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时期,如何紧扣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提升深圳质量,是战略思路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规划纲要》在分析判断深圳发展面临的环境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个坚持和六个更加注重”的战略思路:
坚持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重点是解决发展的支撑问题;坚持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内生增长产业升级,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重点是解决发展的竞争力问题;坚持社会和谐,更加注重民生优先成果共享,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重点是解决发展的目的问题;坚持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功能提升,加快推进经济特区一体化,重点是解决发展的空间和品质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低碳发展生态文明,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是解决发展的路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重点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按照以上战略思路,将推动深圳在更高水平上发展,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
(三)关于总体目标
《规划纲要》在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深圳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5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为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调控指标体系,共32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6项、预期性指标16项。
指标体系既是深圳“十二五”发展蓝图的具体化,又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突出了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深圳质量的内容。
指标设计共分为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四大类,这四大类指标涵盖面宽,反映了新的五年转型发展的要求,其中结构调整类6项指标体现了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导向;自主创新类6项指标体现了创新引领,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导向;社会建设类12项指标体现了民生优先的目标导向;可持续发展的8项指标,体现了低碳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
二是突出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指标设计中社会发展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重,这是以前规划中所没有的;三是约束性指标分量重,增强了政府工作的可考核性和可评估性。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规划纲要》从自主创新、经济结构、信息化、改善民生、社会管理、特区一体化、开放合作、低碳发展、深化改革等9个方面,提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
(一)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规划纲要》把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创新是深圳长期以来积累的发展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逆势而上的创新型产业为深圳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以说,深圳依靠创新赢得了过去,也必然能够依靠创新赢得未来。
二是创新是“深圳质量”的保证。
“深圳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消耗最少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而完成这个过程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
资源是有限的,创新可以突破这种限制。
三是目前深圳虽然已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但是源头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仍然是我们的短板,必须在巩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迅速地弥补自身不足。
为此,《规划纲要》布局了五大自主创新工程,即:
实施基础创新工程,重点是完善12家高水平、研究型高等院校布局,加快组建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重点是新建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研发中心等。
实施高技术产业化工程,重点是组织实施100—15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200—300个市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实施登峰计划实施工程,重点是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技术攻关。
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引进10000名以上国内高层次人才,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二五”时期,深圳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外需增长受限趋势可能长期化,对深圳这样经济外向型程度高的城市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是世界科技孕育着新突破,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新兴市场领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为在某些优势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三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基于上述判断,《规划纲要》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结构调整统一起来,以增量的培育带动存量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向内生驱动转变,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主要推出如下重大举措:
一是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构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
二是以生物、新能源、互联网、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大基地为支撑,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包括着力打造通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计算机、半导体照明、软件等电子信息六大产业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30大重点项目和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升级。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全国金融中心、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商贸会展业,培育发展专业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第二产业不断向第三产业演进提升,实现二三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
(三)加快建设智慧深圳
《规划纲要》将加快建设智慧深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是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保持了信息化发展的领先,就在一定意义上掌握了发展的先机。
二是信息化具有强大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结合,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结合,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信息化与社会发展结合,是加强和改善民生,提升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是深圳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要保持与全球同步发展,必须抓住“智慧地球”所带来的新一轮信息革命的机遇,实现信息化的领先发展。
《规划纲要》第一次将信息化独立成章,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四大举措,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三网融合试点、无线城市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四大工程,全面建设智慧深圳。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民生幸福城市是深圳“十二五”时期的重要目标。
《规划纲要》把民生优先放在战略高度进行统筹。
主要考虑如下:
第一,增进民生福祉,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核心理念的根本要求,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归宿。
重视民生问题,就是重视发展的基础,加快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创造深圳质量,提升发展能力的根本。
第二,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改善,特别是原特区外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滞后。
第三,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公共服务的优质化提供不够充分,还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规划纲要》着眼于从四个方面改善民生:
一是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加大对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治安等方面的政府资源投入力度。
二是着力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加大对原特区外投入。
三是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民生领域,特别是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四是优化制度安排,以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市民,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安排促进市民利益得到最有效保障,以收入的合理分配努力实现全体市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五)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规划纲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提升社会建设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主要考虑是:
一是深圳作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已经到了以社会建设为重要动力,促进经济转型、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提升现化化国际化水平的新阶段。
二是深圳经济特区肩负着中央赋予的新使命,不仅要带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要在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深圳仍然面临着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突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规划纲要》重点在四个方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率先建设法治政府,创建廉洁城市。
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市民参与社会建设的渠道,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织造功能完备、互联互通、群众满意、覆盖全社会的服务网和民心网,构建现代化和谐社区,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
三是打造平安深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显著增强市民安全感,建立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药品,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
四是加强人口调控管理,将人口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推进户籍政策创新,全面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六)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深圳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从城市发展全局来配置特区资源,谋划城市整体发展。
一体化不是原特区外对原特区内的简单复制,也不是仅仅局限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而是城市功能和品质的提升过程,是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优化过程,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深化过程。
特区一体化的任务非常艰巨,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全部完成的,要注重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统筹安排城市开发建设时序,以点带面,推动特区一体化建设全面开展。
《规划纲要》从四个方面对特区一体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一是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及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二是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重点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城、大运新城、大鹏半岛滨海旅游度假区六大新型功能区建设,打造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载体。
三是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推进力度,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四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海空两港、陆路交通、公交都市、水资源、能源等基础设施五大提升工程,构建高标准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全面提高水资源和能源保障能力。
(七)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各地依托比较优势推进快速发展,区域间相互赶超的格局正在形成。
同时,全国快速交通体系、高速信息网络日趋完善,为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和要素配置提供了现实可能,为深圳经济特区等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拓展了广阔空间。
同时,从国际国内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城市发展完全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都市圈综合体,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竞争、赢得更大空间。
“十二五”时期拓展开放合作空间的核心思路是进一步强化深圳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把城市自身发展与推动珠三角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会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规划纲要》提出,以深港合作、珠江三角洲一体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东盟合作为重要平台,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主要包括:
一是促进深港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商事法律环境和更加开放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二是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联手东莞、惠州共同建设珠江口东岸经济圈,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与粤东西北及周边省份合作,加强与澳门、台湾合作。
三是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促进招商选资、招研引技与招才引智并重,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打造中国企业国际总部基地。
(八)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十二五”时期,围绕气候变化的发展权博弈更加激烈,发展的边界条件和坐标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推动低碳绿色发展成为掌握发展主动权、促进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成为衡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准。
《规划纲要》提出,以建设国家低碳城市、国家生态市为契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促进低碳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
主要着力点包括:
一是着力推进低碳发展,强调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措施,推进技术研发,倡导全社会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国家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二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改善水、大气和声环境质量,加强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控制,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三是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加快绿道网和各类绿地建设,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九)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改革是深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深圳经济特区继续保持发展领先优势,创造“深圳质量”的制度保障。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国家赋予深圳“四个先行先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规划纲要》提出在以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继续深化大部门制和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功能区,探索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设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财政、金融和税收制度,使公共财政体系更加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
要在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方面取得突破,引导社会主体更加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是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改变目前公共服务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的局面,创新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为保证“十二五”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规划纲要》在最后一部分专门提出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的具体要求,明确提出《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经人大审议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要举全市之力,凝聚全体市民智慧,完成未来五年的各项任务,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并从两个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和各区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是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要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
要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并由市政府组织规划的中期评估。
以上是我对《规划纲要》的简要说明,请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