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6836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docx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

为什么琴键要排成等比数列?

----说数学与音乐的关系

我开始学钢琴的时候就在想,钢琴的每个键频率是多少?

频率的排列有什么关系?

黑白键的排列方式是出于什么原因?

为什么有的音合在一起会和谐共处,有的音和在一起会打架?

后来发现数学其实可以解释这些问题。

下面的话可能不严格,但是音乐不需要严格,我们只需要列出想要满足的条件,然后在这些条件下找到一个极优解,问题就算解决了。

一、频率排列和琴键排列

说钢琴一共有88个键,它们各自的频率组成一个等比数列,比例系数是2开12次方,即2^(1/12),中音A(左起第49个键)的频率规定为440Hz,于是所有88个键的频率都确定了。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等比数列而不是等差数列?

从“十二平均律”这个名字看,在最低频率和最高频率之间均匀分布88个音,也应该得到一个等差数列才对。

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也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取决于人的听觉。

人耳分辨两个音的高低,靠的是两个音之间的频率比例,而不是频率差值。

比如说,一个正常人可以清楚的区分50Hz和55Hz,但却很难区分5000Hz和5005Hz(也许莫扎特可以,但是莫扎特是大神,大神是不具备参考意义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钢琴上音的分布是等差数列,那么越到高音,你就会发现两个音越难以区分。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当然这不能决定琴键必须是等比数列,因为如果你听到两个音不太好区分,那么只要增大它们的频率差即可,也就是说,耳朵的限制只能导致越到高音区,频率差越大而已。

但是从数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证明这些音的分布必须是等比数列。

这也就是我认为的第二个原因。

我们希望琴键的排列具有周期性,这样以便钢琴家找到每一个音的位置。

最方便的获取周期的方式就是:

一巴掌忽上去,就是一个最小正周期----这是手感上的周期性。

我们要确定这一巴掌里面能覆盖多少个键:

太少了不行----因为这样就限制了钢琴音乐的丰富性;太多了也不行----因为这样会导致每个键的宽度很窄,容易一指头戳到两个键。

就现有钢琴的排键密度,好多胖纸也会吐槽按不到两个黑键中间去,巴赫这货貌似就挺胖的…于是巴赫就想,一巴掌里面排12个音很恰当,7个白键,5个黑键,黑键以两个一组、三个一组,间隔排列在均匀分布的白键之间。

这是一个很好的排列方式:

这使得你一巴掌无论拍在什么位置上,都会拍到一个最小正周期,并且具有视觉上的周期性----钢琴家很容易一眼就确定每个音的位置。

要满足音的数量不多不少以及两个周期性要求,这是最好的排列方式了。

我们还希望一巴掌上去,大拇指和小拇指的两个音应该在相邻两个周期中的相同位置,比如说…(1234567)(1234567)(123…,一巴掌上去,大拇指和小拇指正好按到相邻的两个1、两个2等等。

这两个音要非常和谐的共存,简单地说就是听起来超爽~

(从下面开始,用粗体的形如Ab来表示A_b,即A下标b)

我们现在知道声音是周期性振动,音色取决于波形。

钢琴声音的波形不是sin,因此用f(wt)表示角频率为w的琴键的波形,那么两个音一起按下去的效果就是F(t)=f(w1t)+f(w2t),(不妨设w2>w1)。

我们希望F(t)的周期尽可能短(这里的“周期”指的是波形函数的数学周期,并不是人耳的听感周期,人听到的感觉是两个独立的频率),一个周期内的波形尽可能简单。

简单起见,设f(t)的最小正周期是1,F(t)的最小正周期是T,那么F(T)=f(w1T)+f(w2T),其中w1T=i,w2T=j,i和j都是正整数,那么T=i/w1=j/w2要尽量小,也就是说i=(w1/w2)j,我们要使i和j都尽量小。

最佳的方式就是w2=2w1,这时i=1,j=2,这是最优解了。

我们称上述这两个音为一个“八度”,因为一个周期内有7个白键,如果标记为1234567的话,这两个键就对应1和8。

上述结果表明,一个八度的频率应该是二倍关系,你一巴掌上去,总归是按到频率比例为1:

2的两个音。

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我按下两个键,只要它们的间隔相同,那么无论这两个键是在什么位置上,除了频率高低以外,它们合成的效果都应该相同(这说法有种“一致连续”的赶脚)。

从数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

F1(t)=f(wit)+f(wjt),F2(t)=f(wmt)+f(wnt),如果j-i=n-m>0,那么存在a>0,使得F1(at)=F2(t)。

简单地说,就是我可以通过横轴缩放,使得F1(t)与F2(t)重合。

F1(at)=f(awit)+f(awjt)=F2(t)=f(wmt)+f(wnt),于是awi=wm且awj=wn,两式相除得到wj/wi=wn/wm。

令j-i=n-m=1,这就意味着w(i+1)/wi=w(m+1)/wm=Constant对任意的i和m成立,这就证明了琴键频率必须排成等比数列。

最后需要确定的是这个数列的比例系数。

一个八度的频率比例为1:

2,中间有11个音,12个间隔,因此比例系数是2^(1/12)。

至于为什么中音A的频率是440Hz,这完全是出于规定。

这样一来,所有的A音频率都是整数(除了最低音27.5Hz),其余的音频率全是无理数(当然实际调音的时候,只要差不多就行了…)。

钢琴上最低音频率为27.5Hz,最高音频率约为4186Hz。

二、听感周期与大小调

这里还有第三个周期性----听感上的周期性。

首先来一张琴键图:

上面这张琴键图,Do、Re、Mi、。

、Si、Do,分别对应CDEFGABC。

以#代表升,b代表降,那么一个周期内的5个黑键依次称为#C、#D、#F、#G、#A或bD、bE、bG、bA、bB。

我们说,两个相邻琴键的间隔称为半音,比如C5和#C5、E5和F5、bA5和A5;中间隔一个琴键则称为全音,比如C5和D5、#F5和#G5、E5和#F5。

以大调为例。

C大调是以C作为Do,然后取间隔为“全,全,半,全,全,全,半”,依次确定Re、Mi、。

、Si、Do。

这些音全部在白键上。

当然也可以随便找一个音定义为Do,然后按照上面所说的间隔确定相应的Re、Mi、。

、Si、Do,这也构成一个大调。

如果你选了图中的D定义为Do,那么按照上面的规则构造出的就是D大调;如果你选了bE5作为Do,那么就造出了降E大调(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叫升D大调,这个我也不知道…)。

除了C大调以外的所有大调中都会出现黑键。

听感上的周期性就在于两点:

1)任何两个大调,除了频率整体的不同以外,给人带来的听感是完全相同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绝对音高能力(就是我随便给你弹一个音,你就能听出来它是哪个键),那么我冷不丁给你来个C大调,然后过段时间再给你来个E大调,你就完全不能区分出它们的不同…2)如果你弹C大调,从某个很低的Do开始往上弹,那么你的听感就是(DoReMiFaSoLaSi)(DoReMiFaSoLaSi)…的循环,当然频率会越来越高,但是除整体频率变化之外,每个周期内音和音之间的联系感是完全相同的。

当然还有小调,它们的间隔规则是“全,半,全,全,半,全+半,半”。

例如a小调,是ABCDEF#GA。

小调的效果就是比较忧郁比较冷,很容易听出它和大调的区别。

但是如果你没有绝对音高能力,那么不同的小调在你听来就是相同的(如果你听到两个小调的间隔时间够长的话)…

一言以蔽之,就是说两个频率数列{ai}和{bi},你能否听出它们的区别,取决于{ai/bi}是不是常数列。

你会认为A大调和B大调、或者a小调与b小调是相同的,因为{Ai/Bi}和{ai/bi}都是常数列;但你很容易区分(DoReMiFaSoLaSi)和(FaSoLaSiDoReMi)的区别,因为它们相除不是常数列。

琴键排列的最小正周期导致你必须等到下一组(DoReMiFaSoLaSi),才会有相同的听感,之前的任意一组7个白键,听感都是互不相同的。

作曲家喜欢用转调,比如一首曲子,本来是A大调,中间转成了E大调直到结尾,如果两段的旋律相同,那作曲家和音乐家会听出这两段不一样,但一般人会觉得这两段就是在重复。

也许在转调的过程中,你能听出一些变化来,但是转完以后,你就分不清前后的区别了,比如kisstherain最后一段,转调的瞬间会让你听起来别扭,但是转完了以后,你会觉得旋律和之前就是一样的;再比如《月光》第三乐章,听起来像是重复了3遍,前两次确实是全同的重复,但是第三次,它就已经不在同一个调上了。

更巧妙的曲子,旋律类似,但是音的间隔有微调(相当于一个数列的大小关系不变,但是间距有变化,效果类似于大调转小调),如果两个旋律前后隔得够远,一般人也有可能听不出区别来,贝多芬经常干这种事情,比如的《悲怆》和《黎明》的第一乐章。

三、和谐与不和谐

前面提到过,听感取决于波形。

如果波形简单,周期性好,那么听起来就爽;反之就不爽…为了看到波形效果,我们现在假设钢琴单音的波形就是sin,这样几何画板就能画出来了。

上述表格第二列是2^(i/12),第三列是第二列的有理数近似值,第四列是我标记音高的方式,第五列是对应的音。

最和谐的当然是八度两个音了,它们的频率关系是二倍,波形如下:

看起来很爽,所以听起来也一样。

正是因为要这么爽,所以它决定了八度频率的二倍关系。

再看一个和谐的例子。

在表中可以看出So和Do的频率关系约是1.5倍,可以猜测如果Do+So+Do,即1+5+8这三个音一起按下去,应该会很和谐。

波形如下:

看上去确实很和谐,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钢琴上弹一下,确实听起来很爽。

同理,Do+Fa+Do也应该很漂亮:

大三和弦是Do+Mi+So,即1+3+5,这是一个协和和弦,可以看到波形如下:

虽然没有前三张漂亮,但是对耳朵而言,这样还算是很有规律的…

小三和弦是1+2.5+5,这个和弦就不如大三和弦那么舒服了,波形如下:

确实是有点乱,不过听起来还算是可以。

下面随便找一个听上去就蛋疼的组合,1+1.5+3+4,波形如下:

我看这个波形就觉得它很蛋疼,甚至还有拍频的影子。

也许你会觉得它看上去没比小三和弦烂多少,但是如果你看到它后面的样子:

你最好拿它去和Do+So+Do的波形比一下。

当然以上只是数学的一种解释,漂亮的波形确实能产生好听的声音,但是蛋疼的波形不一定就会难听。

不同的音组合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就好像小调带来忧郁抒情的氛围,月光、辛德勒名单、肖邦夜曲第一首,(还有我军训时写给14连的那首煞风景的无词歌),这些都是用小调写的,但如果你把小调的和弦画成波形,那必须是很蛋疼的样子…作曲的时候用哪些音,取决于作曲家的听感。

至于为什么不同的音乐(无非就是各种频率和音色的音按某些规律组合)给人带来的感受不一样,那就不清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