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6799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docx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自金融系统产生以来,流动性风险一直伴随在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

如果流动性问题不能得以妥善解决,流动性支付危机就会产生,危及银行的生存,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一问题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管理

Abstract:

Sincethefinancialsystem’Sappearance,commercialbankshasbeenalwaysaccompaniedbytheliquidityrisk,andbecomeoneofthemostimportantrisksofthecommercialbanks.Theissueofliquidityhasnotbeensolvedandbecomeoneofthemainproblemsfortheworld’SfinancialsectoLIftheliquidityproblemcannotbesatisfactorilyresolved,theliquiditycrisiswillthreatenthesurvivalofbanks,therefore,theliquidityriskmanagementisparticularlyimportant.Basedonthebackground,thisarticlehasresearchedtheliquidityriskmanagementofChinesecommercialbanksin—depthfromtheperspectiveof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

CommercialBank,Liquidityrisk,LiquidityRiskManagement

目录

一、引言3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3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4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尽合理4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系统缺失4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工具受限5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5

(一)商业银行微观管理层面的建议5

(二)宏观政策层面的建议8

 

一、引言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国家信用的存在,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国家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所忽视。

随着2007年国内银行业全面开放,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大量设置分支机构,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而以重组改制上市为标志的我国银行改革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商业银行逐渐成为市场中的企业,国家的隐性担保将以某种方式退出,特别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更给监管当局敲响了警钟。

近两年银监会多次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更于2009年9月份下发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加强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际同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研究建立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组织体系和操作体系,这是完全必要的和紧迫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管理意识、管理理念、内控系统以及管理工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上。

此外,监管当局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总结起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这与近几年来指标反映的各商业银行良好的流动性状况有关,更与以中央银行为代表的政府隐性担保背景赢接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背靠国家信用,获得了公众的极大信任。

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国家信用对商业银行的支持必将逐渐放开,商业银行必须真正商业化起来,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流动性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尽合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实施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监管当局按照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实行的监管措施,侧重于对银行各项业务的约束。

商业银行按规定的比例规范自身的业务行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本质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行为的一种约束和监管机制,是宏观管理手段。

所以,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实是在执行央行的监管规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银行自身情况出发的风险管理方法,这导致目前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只注重流动性状况的良好表现,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的重视。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系统缺失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还未建立起针对流动性风险较为科学和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过于简单化。

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的组织机构(如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也没有聘请或培养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对流动性风险缺乏系统、深入的管理:

其次,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缺乏从早期的风险预警到中期的风险转移,再到后期风险挽救(降低风险损失)这样的管理机制设计。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工具受限

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大量运用多种金融衍生品来规避流动性风险。

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国内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工具上受到极大限制。

我国货币市场的规模小,市场交易主体较少,二级市场缺位,这些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取主动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和创新。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微观管理层面的建议

1.完善流动性管理战略,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并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应在银行的董事会中建立相应的委员会作为流动性风险的决策机构,同时明确划分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利。

董事会依据主要股东的风险偏好,直接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

银行的管理层则依据董事会制定的战略,具体负责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工作成效由董事会考核。

2.学习运用先进流动性管理技术,改进指标体系设计

(1)大力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加强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还很落后。

我国银行必须学习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的能力,并更多的应用统计技术、数理建模技术、信息技术,采用先进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等,实现流动性风险的科学量化管理,从经验性的传统管理提升为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

建立流动性计量模型是一项复杂工作,既包括短期、中期、长期,包括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及其缺口的预测,还包括趋势性、周期性、季节性和临时性因素的分析,这些不但需要运用复杂的数学和统计工具,还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系统做支撑。

(2)完善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

银行要实现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到真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过渡,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指标的计算口径要统一、数据要真实。

具体做到:

①结合银行日益复杂的业务活动,赋予指标一定的动态性,建立指标浮动的区间值。

②将指标体系划分层次,以适应在总分行体制下风险管理的层次性,从而将适用于法人的规定区分于所有非法人的分支机构,提高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③指标的具体实施要落到实处,建立相应执行机构,收集完整数据,准确考核风险,避免形式上的验收和停留于事后检查。

3.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及预警机制

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正常经营下的管理和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由于流动性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流动性监控和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

(1)建立流动性管理日常监控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流动性日常监控制度,缺乏对银行短期、中期和长期流动性风险的综合分析与预测,难以对突发性的流动性危机及时做出反应和采取应对措施。

因此,商业银行要综合运用流动性期限缺口和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做好日常资产负债流动性监控工作,并通过定期更新管理政策指引、流动性指标管理、头寸管理、总分行间资金往来管理、流动性资产组合管理、融资授权管理等,将流动性水平调控在适当范围之内。

(2)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

我国银行应借鉴西方银行的成熟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计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指标体系以实时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及时发出预警,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主要是通过设立一系列专I、J的指标,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暴露和潜伏的各种流动性风险进行监测,进而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中长期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做出判断和预警。

(二)宏观政策层面的建议

1.改革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和制度

(1)修改《商业银行法》

1995年制定的《商业银行法》适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银行业经营管理市场化的要求,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规范化,其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需要,修订将成为必然。

比如《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存贷款比不超过75%,流动性比率不低于25%等,作为规范商业银行行为最高层次的国家性法律,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做出强制性的指标规定,难以兼顾到各种不同情况,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2.制定防范和处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专门法律或法规已成必要可以在现有的《预防支付风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制定银行防范和处理流动性风险的专门法律或法规,以形成对流动性管理的全面法律约束。

(2)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首先,可以考虑取消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的支付,同时用流动性资产对总存款的比率来提高银行总的流动性水平和清偿力。

现在,不少国家(如美国等)己取消了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的支付,只对活期存款(含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支付法定存款准备金。

而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实行定期存款的零准备金制度也成为可能。

但若仅取消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银行总的准备金水平必然下降,中央银行利用准备金率进行操作的空间也会缩小,所以可以规定银行流动性资产对总存款的比率来补充使用。

其次,应取消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

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一方面扭曲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积极性。

2.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一个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将拓宽银行融资渠道,并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货币市场:

继续完善已有的以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债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发展票据转贴现业务,使其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头寸调剂的重要手段。

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这样通过货币基金所聚集的资金大部分还将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

(2)资本市场:

一是根据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加快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要继续扩大已推出的短期公司债券规模和品种,而且要积极探索中长期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交易。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由经纪人制度主导的股票场外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的上市创造条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业投资的发展。

三是积极发展证券类和交易类衍生产品,扩展资本市场的深度。

3.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公司会通过严格的金融监管和有效的经营辅导,建立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中国银行业一直存在一种制度安排来维持社会公众对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的信心,即国家这个超级股东承担了存款保险公司的大部分功能。

然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推进,市场要求加大经营透明度、提高银行市场化程度,这就必然要求建立面向所有存款性金融机构、按市场化运作、可操作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汇编(中国人民银行译)[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国人民银行译)[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3](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四版)[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冯学敏,何雁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海南金融,2007

(1)37—39.

[5]赵玉娥,王耀宗.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状况及措施选择[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2)21—22.

[6]曹幸仁,赵新杰.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迹象[J].中国城市金融,2005(7)23—25.

[7]董积生.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6(6)41—42.

[8]连建辉,翁洪琴.银行流动性过剩:

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2006(3)33—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