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787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

《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docx

湖南三湘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卜辞:

“(王)大令众人曰:

协田。

”(诗经):

”千耦从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D.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2.钱穆说:

“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

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

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

”这表明官僚政治()

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B.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

C.仍存在萌子奶孙子袭父爵的现象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3.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

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只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4.《旧唐书•穆宗纪》:

“(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绐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

‘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窗敕下。

’制命始行。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B.给事中隶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5.有学名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

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

"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6.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

“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镑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

”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7.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

这—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枳极推行重商政策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8.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轚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與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淸的政治色彩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9.1904年,(淸政府)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之后,大中城市纷纷设立商会;到1911年,各省市共设总商会34个,商会616个。

商会的大量出现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B.中国工商社团的近代化已基本完成

C.淸政府鼓励实业同新的经济形式并轨D.工商业资产阶级群体意识的形成

10.李明海在《偶然与理想:

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认为:

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

由此可知()

A.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自由主义B.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C.新文化运动暴露了诸多弊端D.民主单命浪潮风起云涌

11.“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质》、《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

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

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12某抗日将领在前线见闻录中写到:

“日军南北夹攻,板垣、矶谷两个师团约五万人集结,战略意图在于徐州。

……是役敌死伤一万一千多人,遂告成中外闻名的大捷”。

这次“大捷”发生在()

A河北B.山东C.江苏D.山西

13.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

“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

狼对羊说,你可以咬我一口,我也只要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

”千家驹旨在强调()

A.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场B.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C.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D.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14.“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致,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16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赵匡胤“杯酒释兵权”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乾降时期的文化专制D.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15.“自本声明公布之起,两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同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该声明的发表()

①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②打开中日两国眩邻友好的新篇章

③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交流④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16.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

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

”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17.有学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末的雅典民主政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在国内政策问题上以退缩为背景,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

这种现象反映了雅典这一时期重要的民主原则是()

A.轮番而治B.法律至上C.人民主权D.司法独立

18.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

“真止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

罗马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

”由此可知()

A.法律推理与研究的方法是自然法的体现

B.各国法律的趋同现象表明自然法的实现

C.实定法是自然法抽象原则的具体化

D.自然法不是为体现立法者意志而产生的

19.有学者这样描述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四个独立的政府机构一一众议院、参议院、总统和最高法院——将通过不同的方法被选定,他们的任期各不相同。

普选产生的众议院受制于以下几种东西:

对选堆权的限制、两院制、总统否决权和最高法院。

”这个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中华民国

20.康德说: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能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一观点强调()

A.政治革命,推翮专制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21.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纲领》中说:

“哲学家从来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真正的关键是改变它。

”下列属于“改变世界”的是()

A.“世界万物皆有由水生成”B.“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C.“有勇气在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D.“礼即理也”“格物以致知”

22.1924—1929年,是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各国经济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

推动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A.殖民体系的强化与市场投资场所扩大

B.煤炭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发展

C.西方国家相对和平稳定与混合经济发挥作用

D.垄断资本主义使生产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

23.二战以来,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与机构所确定的规范、原则、制度已经日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行为主体的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依据。

其主要原因在于()

A.联合国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组织B.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关系制度化

C.世界经济形成多极化的国际格局D.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4.恩格斯称赞某作家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

该作家属于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25—26为必做题,27—29为选做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

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丝绸之路和地理大发现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及其主要原因。

(1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枓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

正在发生着变化。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铒严密,表述淸楚。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题时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阵】(15分)

材料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举措:

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

……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搞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淸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变革的意义。

(6分>

2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既定方略是“赖美为助”“依仗各国”主持公道,其出发点仍是“以夷制夷”,但立足点已转向对和会极高的道义期望值上。

原因在于中国对一战后国际关系准则的威尔逊“十四点”宣言深信不疑。

巴黎和会作为按“十四点”原則实现世界和平的场所,当然被中国视为主持正义、讲究公理的地方。

直至一切努力无法改变和会决定,亦不能指望美国主持公道后,中国代表团才在国内民众的压力下,自发地转变既定外交方略,依据国际法拒签和约,从而引起国际震动,在华盛顿会议上,这种转变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会前中国在外交上形成了明确的方略:

通过参加多边国际条约体系,制衡列强在华势力,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的平等地位。

这是在汲取巴黎和会的教训后,对外交方略的进一步调整与修正,是中国外交的明显进步。

——摘编自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方略的变化以及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实践。

(8分)

(2)根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外交方略变化的原因。

(7分)

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子产(?

一前522年),姬姓,名侨,郑穆公之孙,故称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

他主张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則不能不察;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魄,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提出“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的主张。

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推行的主要措施有:

整顿田制,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納軍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

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拉制地开放言路。

——据《左传》《史记》等改编

(1)根据材料,槪括子产的思想主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子产执政进进行简要评价。

(7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10:

DCAACADCDB11-20:

CBCBADBDAB21-24:

CD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25-26为必做题,27-29为选做题,共52分)

25.(25分)

(1)特点:

由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2分)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2分)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2分)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2分)

(2)不同:

①中心不同——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2分)

②范围不同——丝绸之路范围为亚非欧;地理大发现为整个世界;(2分)

③主要商品不同——丝绸之路为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工业品;(2分)

④文化交流内容不同——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文化、佛教、伊斯兰教的交流;地理大发现主要为基督教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2分)

⑤方式不同:

前者主要为和平交流,后者主要为暴力掠夺;(2分)

⑥后果不同:

前者加强了友妤交往:

后者形成世界市场,东方从属于西方。

(2分)

原因:

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中国为自然经济,西欧为商品经济;(3分)动机不同:

中国注重友好交往,西方注重获取财富。

(2分)

26.(12分)

评分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3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6分)结论与论证相符。

(3分)

示例1:

观点:

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

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2:

观点:

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

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

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

文化上,八股取士相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礼会发展落后。

示例3:

观点:

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

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同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

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示例4:

观点:

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

(提示:

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5:

观点:

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空前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

(提示:

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围的分裂割据、辽宋夏金政权问战争等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6:

观点:

15、16世纪西方的变化是借助外部因素完成的。

(提示:

用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等史实进行论证。

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7.(15分)

(1)特点:

地方实力派(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主导;具有渐进性。

(4分)

背景:

外国列强侵略;革命浪潮冲击;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内新学堂已有一定规模;近代经济的发展。

(5分)

(2)意义:

有利于选拔近代化人才;普及新式教育;宣传自由平等观念。

(6分)

28.(15分)

(1)变化:

巴黎和会上依赖美国等国“以夷制夷”;华盛顿会议上依据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

(每点2分,共4分)

实践:

签订《九国公约》,重新承认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与日本签订条约,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了二十一条。

(每点2分,共4分)

(2)原因:

汲取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教训;北洋政府及外交官的据理力争;五四运动提高了国人的民族意识;美英对日本的压力等。

(任答3点即可得7分)

29.(15分)

(1)主张:

强调人事,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人性观念,探讨人性问题;探讨形神关系。

认为灵魂不死;宽猛相济的执政理念。

(8分)

(2)评价:

社会大变革时期,郑国在各国争霸中求生存。

子产执政承认土地私有、注重法治、择能用人和重视舆论监督,客观上打击了旧制度,顺应了历史趋势,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