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659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docx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

作者:

杨晨顾凤佳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第08期

        【摘要】学分银行制度虽是一项学业管理制度,但由于涉及诸多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因此具体施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深入研究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美国学分转移协议、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以及韩国学分银行为代表的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系统梳理其起源和演变、运行和特色、问题和应对,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深化认识、启发思路,这是探索建设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分转移;国际研究;综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4)08—0029—11

        一般认为,学分银行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学分累积和转换。

早在1979年,英国政府教育科学部(DepartmentofEducationandScience,现名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教育与技能部”)的Toyne对学分转移的重要性作了最精确的描述,他认为,学分转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据此,学习者的各类资格或部分资格和学习经历都能给予适当的认证(或学分),使学习者无需重复学习,而是将学分从一门课程转移到另一门,在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获得进一步的教育经验和资格。

”[1]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HigherEducationPolicyInstitute)Bekhradnia主任认为,理解高等教育学分转移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其作为“知识货币”。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最终的目标是积累货币并在完成学业时将其转换为证书。

[2]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这一制度的命名各不相同,如欧洲称为“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EuropeanCreditTransferandAccumulationSystem,简称ECTS)”,加拿大、美国等称为“学分转移(credittransfer)”,澳大利亚等称其为“资格框架(AustralianQualificationsFramework,简称AQF)”,韩国则称为“学分银行(TheCreditBankSystem,简称CBS)”,但均将学分积累、兑换和转移作为该项制度的重要功能。

过去十多年来,各国加强了相关研究探索,相继采取措施以提高学分转换的便携性,同时扩大学习成果认定的适用范围,使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不必从“零”开始。

这些举措使得学分银行制度在提高高等教育的参与度、促进终身学习以及应对学习者的流动性、降低辍学率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起源和演变

        从时间上来看,美国最早开始学分转移的实践,并主要在两年制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之间进行。

社区学院在美国有很长的历史。

1892年,威廉·哈伯在芝加哥大学率先把大学分成两级学院:

三四年级为高级学院,一二年级为初级学院。

这个初级学院就是社区学院的雏形,以提供转学教育作为其主要职能。

最初的学分转移也就随着初级学院的产生而开始运作。

1947年,美国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将初级学院定名为社区学院。

学生可将在社区学院所修的学分转移到四年制大学继续学习,以获得学士学位。

社区学院产生的背景是美国人口激增带来了入学压力和就业压力,以及教育财政紧缺的压力。

[3]社区学院不仅缓解了这些压力,而且因其入学要求比四年制大学低,所以学生较易申请入学,再加上学费低廉,使得更多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前夕,为了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促进欧盟高教区建设,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CTS)应运而生。

ECTS因为成功地使学分得以在欧洲大陆31个国家之间进行转移而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ECTS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旨在提供一种在学校间测量、比较和转换学习成绩的工具。

它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以达到学习项目要求取得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所需要付出的学习量为基础。

这一系统可应用于所有的学习项目,包括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模式(校本学习、生产实习)以及不同的学习者状态(全日制、半工半读),并对所有学习形式开放(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

其目标是促进资格和学习单元的规划、转换、评估、认证以及学生的国际流动性。

ECTS广泛用于非正规高等教育和其他终身学习活动。

[4]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三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一,欧洲的大学与其他一些非欧盟国家,尤其与美国相比,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其二,欧盟各国的教育计划、教育机构复杂多样,评估手段和过程各异,学位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三,统一的欧洲劳动力大市场要求各国协调高等教育体制,建立共同的质量保证标准,对学位、学历进行衡量,促进学生就业。

[5]

        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举行,“终身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

更多的国家开始着手建立各种适应本国情况的学习成果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

1995年,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纷纷开始了建立学分转移制度的行动。

        在加拿大,正如需要消除省际的贸易壁垒以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一样,限制学生流动性的壁垒也必须要消除,以此提高国家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1994年5月,第一届教育咨询会(FirstNationalConsultationonEducation)在蒙特利尔举行。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在国家层面上还有一些影响高等教育学生自由流动的障碍。

同年9月,加拿大社区学院联盟、加拿大大学和学院联盟、加拿大学生联盟、加拿大大学教师联盟的代表联合建议:

优先消除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在加拿大各个省和地区间流动的障碍,包括大学学分转移的障碍。

当月26-27日,在夏洛特敦举行的教育部部长理事会(CMEC)会议上,各省教育部部长同意在1995年9月前,由加拿大学位授予机构为在大学学习前两年学业的学生提供学分转移认证。

1995年9月1日,加拿大所有的学位授予机构同意采用并开始实施“泛加拿大协议”,为在大学学习前两年学业的学生提供学分转移认证(包括魁北克省最后一年的学习,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阿尔伯塔省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大学转学课程)。

高等教育院校之间建立学分转移协议,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促进学生在各院校和领域之间的流动性,以增加学生进入和完成高等教育的机会。

        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产生的主要背景有四。

其一,加拿大大学生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生中既有全日制的,也有半工半读的,学生平均年龄不断增大。

其二,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被普遍接受。

在职人员回到学校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后又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其三,学生的流动性增强。

由于工作和个人原因,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迁移到其他省或地区居住,并到另一院校继续学习。

其四,学生流动性的增强带来了更多的教育优势。

在加拿大,所有的学位授予院校都努力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提供高质量和高标准的大学学习项目来争取优质生源。

实际上,无论是小型的文理院校,还是大型的综合性院校,都在为争取任何一所学位授予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其研究生院校而展开公平竞争。

出色地完成毕业设计已经成为加拿大大学体系的一个公认的优势。

[6]

        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召开州、地区和联邦教育及培训部长的教育、就业、培训及青年事务部长会议(theMinisterialCouncilonEducation,Employment,Training,andYouthAffairs),与会者基于发展经济及增进个人教育机会的双重考虑,于1995年1月达成“澳大利亚认证框架协议(AustralianRecognitionFrameworkArrangements)”,并在全澳6个州及2个自治区开始推行。

同年并设置顾问委员会,以保证资格认证指导方针得以贯彻执行,并监督具体执行工作。

2000年,该计划修正为“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ustralianQualificationsFramework,简称AQF)”,正式在全国开始实施。

它是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监管资格的国家政策,将各教育和培训部门的资格集合成一个全面的国家资格框架。

        AQF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并在应用上便捷灵活的框架:

①适应现在以及未来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的多样化目的;②通过支持现代的、相关的和全国统一的资格成果,使人们建立对资格体系的信心,以助力国家经济的发展;③不断拓宽获取资格的渠道,便于人们自由地在不同教育和培训部门、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④认可学习者的先前学习和已有经验,为个人提供取得进步的基础,以支持个人终身学习的目标;⑤加强教育和培训的监管力度,并保证质量;⑥通过提升澳大利亚资格的价值和可比性,支持并促进毕业生及在职人员在国内和国际的流动;⑦使AQF框架与国际资格框架接轨。

        AQF是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实施的。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行业与职业结构的持续变化使人们产生了终身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体制落后,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澳大利亚在推行该框架前,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是联邦政府统一负责的,而是由各州和各地区分别管理,并建有各自的职业资格体系。

由于全国缺乏协调统一管理,各州和各地区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通用性,无法科学判断资格证书持有者的能力水平,因此开发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顺应了这一要求。

[7]

        在亚洲,韩国率先开始了学分银行的探索实践。

1995年,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提交《关于促进开放式终身教育社会和教育体系的革新设想》,提议采用学分银行制来“实现非正规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1997年1月13日,韩国政府通过了《学分认证法(ActontheCreditRecognition)》。

自此,学分银行正式获得政府承认,并于1998年3月开始实施。

韩国学分银行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对学习者在学校内外的各种学习经历进行认证。

当学习者积累了受学分银行认证的足够学分之后,就可以获得副学士或者学士学位。

在学分银行建立之前,韩国非正规(non-formal)高等教育形式没有得到正式认可,也不授予学分。

从长远来看,学分银行作为促进教育成就的重要手段,将提升非正规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地位,从而保证韩国民众的全球竞争力。

[8]

        总之,从时间角度来看,在以上几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最早开始了学分转移的实践。

但就制度发展来看,欧洲在伊拉斯谟框架下于1989年最早建立了ECTS。

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韩国均在终身学习思想开始盛行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建立学分转移制度。

从其目的演变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一致行动主要是基于全球化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ECTS在建立之初仅具有学分转移功能,这是它最初的目的。

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签订了《博洛尼亚宣言》,才增加了学分累积功能。

目前其作用已经扩展到促进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变革,而且已在整个欧洲经过了实践检验并取得了成功。

在有些国家,学分转移之所以得到发展,还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所存在的教育阶梯(educationalladdering)有关,而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学生在地理上的流动。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分银行制度虽然都以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为共同特征,但由于战略目标设计、体制和文化环境以及范围与路径选择的不同,从而使其在具体运行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这些制度在稳步运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这些特色既是各国国情的实际体现,也是其在实践中不断提炼的精华所在。

        

(一)韩国:

基于标准化课程和教学大纲的学分认证

        韩国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建立学分银行的国家。

建立以来,经认证的教育院校已经将其作为一个具有各种教育项目的非正规教育体系来实施。

学分银行对学习者完成的各种教育课程授予学分,还认证国家特殊技能证书,对通过学士学位考试的学习者授予学分。

当学习者积累了足够受学分银行认证的学分之后,就可以获得副学士或者学士学位。

        韩国学分银行不像正规高等教育体系,它试图以透明和灵活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个人,开放性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该制度有以下特色:

①不论年龄、性别和背景,有高中文凭的人都可以向学分银行提出申请;②学分银行对各类非学历院校的课程和科目进行认证,认证的标准之一是标准化课程和教学大纲,教育院校提交的认证必须在标准化课程范围之内,并且70%以上的课程内容应与标准化大纲相同;③标准化课程和教学大纲确保了不同教育院校之间认证课程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但是,其他学分来源——大学和大专院校的学分、国家技术证书、学士学位自学考试不受标准化课程的影响;④学分银行特别明确了该制度仅指传统学习,即在教室中开展的讲座和讨论,函授学习目前还不包括在内;⑤学分银行对教育院校和学生都要进行评估;⑥学分银行有一个信息中心和在线信息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学业规划,学分计算方法,受学分银行认证的院校、学科、指导教师和教学人员,标准化课程和教学大纲,以及获得学位的方法,学生可以方便地访问在线信息系统。

[9]

        

(二)欧洲:

基于学习过程定量和学习结果定级的学分认证

        ECTS是基于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透明度而建立的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

它有三个要素特征。

其一,学时学分。

学分标准是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国家之间学分互换的基础。

每一学年的正规学习时间约合60个学分。

一般情况下,一学年的学习时间从1,500小时到1,800小时不等,因此一个ECTS学分意味着25-30个学习小时。

学分可以分配到整个学习项目中(如模块、课程单元、论文、工作实习和实验室工作)。

具体分配多少学分取决于在正式环境中学习者取得学习成果需要的工作量。

其二,课业负荷量。

学分分配的依据是课业负荷量,整个欧洲采用统一方法来确定高等教育课程中学习者的课业负荷量。

其三,等级评定。

ECTS还利用等级标准定义考试或评估结果,划分为7个等级。

ECTS分级标准建立在给定评估情况下学习者排序的基础上,也就是其相对表现,分组是ECTS分级标准的核心。

首先将学习者分成通过和未通过两组,然后单独评价这两组学习者的表现。

通过的学习者又分为5个级别:

最好的10%评为A级,依次25%为B级,30%为C级,25%为D级,最后的10%为E级。

尚未通过的学习者分为两组:

FX(未通过,在给予学分前还需一定的学习)和F(未通过,还需大量学习)。

        关键性文件是ECTS信息沟通的载体。

学习者在不同的高校或者学术机构间流动,机构和机构之间、学生和机构之间需要传递很多信息。

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标准化,便于学术机构的操作和管理,欧洲委员会规定了信息沟通的载体,即关键性文件,并对其内容和格式进行了规定。

ECTS的关键性文件包括:

①信息包/课程目录(InformationPackage/CourseCatalogue),这是ECTS最重要的文件,包括院校信息、等级课程信息和学习者信息三部分,各所院校必须用当地的语言和英语同时发布,一般在学院的主页上公布,或者同时印刷装订成小册子;②学习协议(LearningAgreement),包含了课程列表及其相应的ECTS学分;③学业成绩单(TranscriptofRecords),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包括所学课程清单、获得的ECTS学分、当地或当国的学分、当地的等级以及相应的ECTS等级等;④文凭说明书(DiplomaSupplement),由欧洲大学联盟、欧盟理事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设计,具体描述文凭所代表的学习内容,旨在提供独立的数据,以提高国际透明度和公平的学术和专业承认,它是一份全面介绍学习科目的解释性文件,为全欧洲提供详细的、容易理解的并且是最主要的学习科目信息。

[10]

        (三)澳大利亚:

基于资格间匹配度和等价性的变动学分认定

        在AQF证书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工作和学习经历进行认定(如学分转换),这有助于人们在不同教育与培训部门开展学习,以及在教育部门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更灵活地流动。

AQF将学分转移定义为这样一个过程:

学分转移是以两个相匹配的资格间同等的内容和学习成果为基础,为学习者的某一资格提供部分的学分,该学分受到广泛认可且具有一致性。

AQF对学分的定义也为学分转移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AQF中,学分是指在不同类型的学习和/或资格之间,对内容和学习成果的赋值,以对其等价性进行认可。

学分可通过学分转移,衔接和承认先前学习或免修,减少获取某一资格所需的学习量。

        学分转移缩短了学习者获取资格的时间。

学分转移过程包括:

①将某一资格的学习成果、学科内容和评估要求与另一资格的学习成果、学科内容和评估要求的等价程度进行映射、比较和评估;②对两个资格的匹配部分进行学分分配。

学分转移包括几种形式:

整体学分转移(block)、特定学分转移(specified)或者非特定学分转移(unspecified)。

颁证机构负责制订本机构和其他资格提供机构之间的转移细则(AQFQualificationsPathwaysPolicysection2.1.8)。

学分转移协议可能存在于一个或多个颁证机构之间。

AQF鼓励多个颁证机构之间,以及地方、国家和国际合作伙伴之间制定学分转移协议,为符合资格的学生拓宽获取学分的途径。

对于任何一个AQF资格,颁证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协议需要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可比性和等价性。

这种可比性和等价性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①学习成果;②学习量;③学习项目(包括内容);④学习和评估方法。

AQF明确规定,学分转移必须确保资格成果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且要保证整个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各资格提供机构之间的正式学分转移协议要记录在案,并且最好以便于访问的公开渠道提供给学习者。

学分转移既可应用于学习者个体,也可应用于学生团体。

[11]

        澳大利亚39所公立高等教育院校(其中37所为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结成了学分转移联盟。

此外,还有3所私立大学和其他在全国各地提供高等教育的院校也结成了联盟。

一个特定区域内的院校之间有一系列的协议(例如,南澳大利亚学校)。

各所院校之间对先前就读院校的学分转移办法多种多样,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一致性。

在任何情况下,学生都要自行研究转移标准并向院校提出学分认证的申请。

[12]

        (四)加拿大:

基于共同原则的差异化学分认定

        加拿大地域广阔,不同省份和地区的学分转移协议会有所不同。

他们采取了各种方法来认可先前的学术成就,包括授予对等课程学分(course-by-courseequivalencies)、授予未定义的学分(grantingunassignedcredit)(指将学分所要转到的大学没有与现在所在学院可以对等的课程),针对已获得的证书进行特定的批量学分转移或对先前学习进行评估和确认等。

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要遵循以下六大原则。

[13]

        1.促进学习者的流动性需要保证学分转移协议的有效性。

这要求学习者在转学之前,了解有关学分转移机会及限制的知识和最新信息。

各类院校应致力于提供关于学分转移政策的可靠信息,向学习者公开学分转移的例行程序。

        2.学分转移政策应保持一致性。

高等教育院校应制定明确的学分转移政策和程序。

要使学习者能够获悉被院校拒绝的理由,院校应该有明确的程序让其对此类拒绝决定提出申诉。

        3.每个省/地区的高等教育院校应致力于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学分转移机构和政府合作,以增加和保证学分转移的机会。

院校之间关于学分等效性的谈判应考虑到,虽然学习形式不同,但是在学习内容、严谨性和学习成果方面应具有学习经验的相同实质。

        4.所有的学分转移协议应追求学习项目的学术完整性,尊重高等教育院校对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方式、学术基础、准入标准和对学术成就的认证要求的决定权利。

学术的完整性、院校和学习项目的自主性必须得到保护。

        5.转学生和直接进入学习的学习者都不应该成为学分转移过程中的弱势或者优势群体。

        6.应该告知转学的学习者,除了学习成绩之外,项目的具体标准和其他因素也可能被用来作为录取的标准。

也就是说,虽然申请人拥有学术方面的先决条件,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被某一学习项目录取。

        (五)美国:

院校合作协议为主流的学分认定

        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美国的学分转移可能是最复杂的。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由约6,500所得到认证的学位授予院校和非学位授予院校组成,有公立和私立的,非营利性或营利性的,提供两年制或四年制学习的[14]。

院校类型的多样性使得实施一个全国统一的学分转移制度异常艰难。

在美国,灵活性和开放性是中学后教育系统的重要支柱,所有州都已经或正在试图寻找促进两年制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大学之间的学分转移的办法。

        说到美国高等教育学分转移,一定要提到两个关键点。

其一,尽管有很多学生利用社区学院作为获得四年制学士学位的“跳板”,但是从社区学院将学分转移到大学并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

学分转移取决于社区学院和州立大学之间的协议。

[15]其二,美国的认证过程十分复杂,通常由为某一特定目的设计的私立、非营利组织进行认证(不像其他国家,通常由政府执行)。

        与加拿大类似,美国高等教育学分转移也是在州层面进行。

美国的学分转移政策多种多样,州层面的院校合作协议最为流行。

这些转移办法通常是课程、院系或者院校之间的约定,且转移过程费时费力。

2001年,美国教育委员会(EducationCommissionoftheStates,简称ECS)对50个州的转移政策进行了调查[16]。

表2显示了ECS归纳的七类转移政策。

        综合来看,ECTS在“学分银行”制度探索方面走在最前列,且较为完善,操作性也较强。

美国和加拿大的教育权利归属地方,学分转移协议因各州、各类院校而异。

澳大利亚在国家范围内虽有全面的资格框架,但学分转移也因院校而异。

韩国建立了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制度,并设立了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统筹规划机构。

这些情况使得各国和各地区的学分银行制度各自具有本土特色,并难以被他国直接复制和模仿。

各地区与国家学分转移办法的比较如表3所示。

        三、问题和应对

        毋庸置疑,学分银行制度不仅对于学习者来说意义重大,对于政府和高等教育院校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学习者来说,学分银行制度保证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教育选择以及及时完成学业的可能性。

对各类院校来说,学分银行制度有效促进了教育的交流共享和良性竞争,并成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

对于政府来说,一个完善的学分银行制度可以在提高教育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全社会终身学习、提升人力资源效率、促进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就目前来看,各国和地区的学分银行制度所达成的目标、所发挥的作用与原先的预想之间存在差距,个中原因又相当复杂。

        问题之一:

制度局限带来实际应用上的复杂性

        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对建立学分银行制度通常持鼓励态度,但是由于历史、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制度设计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了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复杂性,使学分认证和转移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ECTS创立的本意是在伊拉斯谟计划下为方便学习者跨国学习提供平台。

该计划本身并不是为了鼓励学习者转学,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