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581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

《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笔记.docx

发展经济学笔记

发展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讲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发展中国家和发展经济学

1、发展中国家新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二战结束原殖民地和附属国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在经济上选择采取不同的道路方式发展自己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有区别。

欠发达国家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含义。

关于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量上把握即GDP,按1980不变价值规定,人均收入低于2000美元的国家。

这个标准和后不定期世界银行的标准不太一样。

后者把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

低中等高

1986年标准425美元以下426—?

美元美元以上

1989年标准480美元以下480—6000美元6000美元以上

1994年标准675美元以下675—8300美元8300美元以上

二是质的方面把握,即该国人民已经利用获得的资源努力提供产品或劳务。

2、发展中国家特征:

①、生活水平低下,表现在:

a、人均收入和富国差距大;1984年世界所有国家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125000亿,发达国家97500(78%),发展中国家为27500(22%)。

按目前1982年瑞士12000多美元/人,孟加拉国只有140美元/人。

b、GDP增长缓慢。

人口增长与GDP增长差不多,就最穷的国家,是零增长。

c、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巨大不平等。

平等的国家几乎没有,但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基尼系数达临界点,经济发展不能从人均收入和总量去衡量,而是要看分配比例。

d、贫困的范围比较大,全世界1/6的人口,靠100多美元/年救济生存。

这是绝对贫困人口,却低保线,国际绝对贫困线,处在线以下的人生活是相当困难的,但各国的标准不一样。

e、卫生状况差,医疗卫生缺医少药在发展中国家是很严重的。

f、教育方面,识字率低,挫学率高,教育落后,文盲多。

②、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以下因素:

一是投入要素,发展中国家投入不足;

二是管理技能,而发展中国家缺少的正是合格的管理人才;

三是体制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各种体制的变革,如土地制度变革、税收制度变革等,发展国家需要建立一支忠诚、独立、有效率的官僚体制,更重要的教育和培训计划,这些都作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是工作态度,即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对工作纪律权威的态度,什么都不信的民族是悲观和希望的民族。

五是人们在从工作时表现出的效率要受身心健康的影响。

即两个特征相互影响,自我强化,形成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

③、高人口增长率和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一般都很高,国家发达与否,可以从人口增长率来判断,因为人口增长率是一个综合标准,反映各个方面,赡养负担主要是生活好转高龄人口多。

④、大面积的劳动力闲置,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就业不足,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工作的时间,二是公开失业,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却找不到工作,有的发展中国家,有1/3的劳动力得不到利用。

16—20岁比例高。

⑤、严重依赖农业和初级产品出口。

依赖农业是指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人口生产、劳动农村,南亚和非洲最明显,初级产品对外工业落后经济不发达,经济出口贸易率比例越来越低。

⑥、在国防关系中的依附性和脆弱性,国有关系中,贫国与富国在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发达国家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发展中国家,把其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方式强加于发展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上层影响更大。

3、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发展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兴起有三个历史背景:

①、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成为迫切问题,二战后,许多国家纷纷取得政治上独立,都制定5—7年计划,如何谋求经济发展,如何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出现,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的模式,由国家统一调配、利用资源。

③、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处于各种原因,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独立前都是发达国家的附属国,因而有的经济学家为保持与他们的经济联系等相关原因,用西方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问题。

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这一阶段的主导思想是受结构主义和激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结构主义认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不同的结构,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必须解决经济结构问题,认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

有三种主流思想表现:

一是唯资本论,二是唯工业化论,三是唯计划(经济)论。

唯资本论认为,只要资本,就可以解决发展中国有家的发展问题。

G(GDP)=S(储蓄)∕C(资本产品率)。

唯工业化论成为主流有两个因素:

一是工业化与富裕的联系在一起的,无工不富,二是工业化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把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作为致富途径,为发展积累资本。

唯计划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意识的因素:

在激进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发展中国家认为市场失灵,解决的方法只有依靠政府客观计划,用有形的手解决市场(无形的手)的不足。

解决资源配置利益,从而解决这国家的经济问题。

2、第二阶段(60年代—80年代)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

主导思想:

新古典主义,即基本思想强调市场,但研究经济学从边际的角度研究。

60年代,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如意,只有亚洲四小龙初显发展苗头。

第二阶段经济有几个转变:

一是从片面强调工业化转而重视农业进步;二是从片面强调物质资本的积累转向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三是从片面强调计划管理转向重视市场机制;四是从片面强调内向性发展转向主张开放性的外向发展。

3、第三阶段(80年至现在)

主导思想: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政治经济学把政治与经济结合起来。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单纯研究经济问题,而把总特点表现为综合,即发展中的综合,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克服了超越时空的纯经济分析,重新思考政治、历史、社会、法律、制度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对制度结构的分析上;

②、兴起了新制度主义学派,该学派强调经济发展不是纯经济的,而是建立在制度结构基础上的,制度不同,经济效率不同,强调产权、非经济制度等;

③、出现了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内部原因,重视人才资本、垄断等问题的研究,强调经济增长在于内部因素,开放经济出现了知识经济概念;

④出现了对可持续问题的研究,持续与可持续的区别,前者仅表明发展的主观愿望,后者表达了把发展的主要愿望与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发展是80年代提出,80年代中期提出可持续。

⑤对金融自由化重新思考,对金融自由化给予一定的控制,研究金融安全。

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出现的,美国、欧洲强调自由化,如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都表明自由化带来的不利因素,故要实行一定的管制。

第二讲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问题

一、 资本形成及来源

1、资本与资本形成

①、资本:

指从事生产活动的投入要素之一的经济资源,是能够带增值的价值。

②、资本类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

物质资本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质形式,如机器、设备、产房等等。

生产要素包括:

(土地、劳动、资本、管理)土地、劳动是天然的,初级的资源。

资本和土地、劳动不同、既有投入量、又有产出量,且后者大于前者。

③资本的特征:

a、资本是投资过程的一种结果,有投资才有资本;

b、资本既代表现期的生产力,又代表着未来的生产力;

c、资本有折旧问题(资本的耐用性)。

④、资本形成:

是把初始资本转化为资本产品生产,从而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过程。

(在发展经济学中,资本形成与资本积累一样,但是有条件)资本不等于资金,理论上讲,资本来源于储蓄。

﹡资本形成理论的六个要点:

①、说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要地位;

②、论证资本形成是发展中国家的关键性条件

③、分析资本形成的来源;(为什么从此而产生?

④提出促进资本形成的途径和战略及机制;

⑤阐明资本形成的投资标准和投资效率;

⑥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关系;资本形成理论的重要性最早来源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国富论》

现代经济学理论:

①、G=S∕C

②、罗斯托人的“起飞”理论,认为农业国家进入工业化国家,要经历一个起飞阶段。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顺利实现经济起飞,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资本积累率必须达到10%以上;二是要建立起起飞的主导部门(增长点或增长率),带动其他部门产业增长;三是必须伴随着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变革,即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出现一种可推动经济增长的政治和社会的有效制度结构。

所有崛起的国家,都有制度的变革。

三个条件中,资本积累率达10%以上是先决条件,但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三个条件的前提是市场经济。

2、资本形成的一般来源—储蓄

形成资本的储蓄有三种:

①、私人储蓄:

其次受家庭收入,社会分配方式,存款利率宗教及个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高,储蓄倾向高,反之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高;

②、政府储蓄:

即政府的收入大于支出,主要手段是税收,所以,政府储蓄等于税收—经常性管理费用(政府开支),可以通过通货膨胀增加储蓄。

③、企业储蓄:

即公司利润,将利润全部转化为投资,企业的总投资称为企业储蓄。

企业投资有两种形式:

重置投资(折旧)和净投资,但只有净投资才是真正的企业投资。

3、资本形成的特殊来源

刘易斯的特殊的基本形成理论,他认为资本部门,即工业部门太小,导致发展中国家穷:

他提出增加资本形成的办法:

一是实行特殊的有益于企业家阶段的分配政策,但这种理论放弃社会公平目标;二是强调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和积累资本,促进资本形成。

三、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资本投入对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麦迪逊通过对22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把对经济增长作了一个分类,平均经济增长率5.55,发现人力资本、资本投入、资源分配之间的贡献为:

人力资本资本投入资源分配

1.943.060.55

35%55%10%

美国的孛洛认为,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致关重要,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是资源短缺国家。

结论:

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大于发达国家;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不大,在发达国家很高(以技术为核心)。

2、资本稀缺对增长的阻碍

①、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是美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这所长期贫困,不是资源不早间,而是存在着若干个相互作用,循环的系列,无法实现全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恶性循环。

供给:

发展中国家收入低,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导致低储蓄→资本形成率低(低资本形成)→经济增长率低→低产出→低收入

(如下图请自行划线)

低资本形成

低储蓄低生产率

低收入低产出

需求:

也存在恶性循环,低收入→低消费→低购买率→低投资

低投资

低消费低资本形成

低收入低产出

于是年复一年在恶性,封闭的圈子循环。

这两个怪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这个理论非常悲观,实际上,由于对外开放,不少发展中国家已走出了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还有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美经济学家纳尔逊提出),也叫人口陷阱理论,他从人口增长率的角度来阐述这一理论,人口增长快,把人均GDP增长消耗掉。

②、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这是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提出的经济理论。

他们研究美国黑人民族开始,研究发展的社会过程的部分;一是经济制度是发展着的社会过程的一部份,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二是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个第二级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最初的那个变化,并导致了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方向发展;三是这种因果发展关系,可能是上升的运动,也可能是下降的运动,但它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有着积累效果的。

所以是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解决循环积累因果关系问题。

 第三讲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的。

我们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开始走工业化之路,但前期进程缓慢,到现在才进入中期阶段,完成工业化进程尚需30—50年时间。

一、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1、工业化的界定

①、定义: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工业人数不断上升,农民逐步减少。

广义的工业化就是指现代化。

产值

结构

就业

过程:

国民经济建设发生变化的过程。

我国现处于2••3…1产业结构表现,工业、农业的比重发生了变化。

英国用100年时间完成工业化,美国也用了90年时间。

②、历史性、世界性

工业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的概念。

历史性体现在: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工业化的内涵是不一样的,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以瓦特发明蒸气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即动力、材料的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钢铁、化学品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洋工业、计算机、原子弹研究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70年代,以产业信息化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动态概念

世界性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工业化是世界范围内相比较而言,代表当时历史时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指标

韩国、阿根延是新兴工业国,衡量的指标如下:

a、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工业化初级分阶段达到5%以上,中期达到70%以上。

中国现在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达50%以上。

b、工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c、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d、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加大农业投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

工业反农业、缩小差距,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整体推进。

e、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物质水平是通过经济增长体现的,文化生活水平体现社会的进步。

2、工业化的四种模式

⑴、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美、英为代表生产产品给市场创造了需求——萨伊定律。

英国:

瓦特蒸气机;美国:

纺纱机;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实现工业化主要是市场的自由化。

⑵、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

以日、韩为代表的私有制为基础的模式。

日本实现工业化,是明治维新,18世纪到20世纪末,军事工业强大,甲午战争战胜中国,日俄战争战胜俄国

韩国在20世纪末,先扶持产业集团(现代车、LG、大宇公司等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

国家的产业政策是:

政府在其中发挥很大作用,没有原始积累,只能靠牺牲农业来发展,残酷地剥夺农业,农业创造的产值利益放到工业上,造成农业相对落后,韩国在二十世纪后期,实行“新乡村”建设,日本后期加大农业建设,开放农产品市场,巧妙实施对产品的检疫,转基因产品(美国在日本无市场)。

阿根延、巴西、中国都是:

价格的剪刀差作用工业市场(农产品),前段时间农产品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价格历来较低)上涨的空间还多,才趋合理。

⑶、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经济工业化模式,前苏联为代表。

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中国为代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公有制为基础,古巴、老挝也在探索,很多国家正在走。

3、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摸索、探索、研究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在经济学家的指导下,尽量缩短进入工业化的时间,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初级进口替代战略;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产品和本国加工业(初级);

②、高级进口替代战略;开始建立制造业,如家电、汽车替代国内进口;

③、初级出口替代战略;本国产品竞争初级产品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④、高级进口与出口替代战略。

向世界推销高级产品,本国发展一定时侯就实现工业化。

中国目前处于第三——第四阶段,未完全进入第四阶段。

加工业制造业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

我国与其他国家有差距区别。

4、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

①恩格尔定义,对食品支出的比例;

收入水平低食品支出比重不同

10070

1000300

收入水平低,经济发展低,经济发展又推动工业发展。

②刘易斯模式:

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农业部门收入低,工业部门高,低收向高收流动,农业部门劳动者向工业部门流动。

所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就是发展工业,把农村剩余劳动者吸收过来。

③贸易条件恶化。

发展中国家要采取控制进口,初级下降,制成品上升,发展自己的工业,使得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④联系效益论。

(农业、工业、服务业)黑尔西慢曾说:

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和三产业的发展,发展工业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工业是发展中国家的正确道路,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条途径。

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1、农业发展缓慢阻碍了工业化发展;

农业收入下降----农药、生产资料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农业发展下降--------阻碍工业化发展;

农业发展进口粮食工业化成本阻碍工业发展;

2、城市化水平制约了工业化

城市化扩大推动工业化,减少运输成本,增加消费需求,因而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相互推进,但不少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过快,人口迅速极度膨胀,贫民增加,大大超过工业化发展,结果不仅未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而且还增加政府负担,阻碍发展,西欧国家则有所不同。

西欧国家:

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

中期,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

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则高于工业化水平。

中国是走的反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30.89%,我国政策的发展,没有经济作支撑,没有对经济拉动。

城市化发展水平,如何才能和经济发展相适应,那就是大力发展小城,严格控制大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打破户籍人口管理,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城市人。

3、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严重的工业化。

中国消耗了世界水泥、钢材的30%,而中国GDP的占世界GDP的5%,我们的经济发展处于投入,高消耗的共同表现。

4、发展国家的工业化是科技创新水平低,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1、工业化的历史轨迹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有争议,是走苏联模式,发展农业再发展轻工业、重工业,还是先工业后发展农业的道路,与中国的五年计划结合在一起,是中国不同时期的表现。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实施,工业化全面展开;1958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我国整体强功,大家发展工业,大炼钢铁。

1965年,中苏关系恶化,东部省区的很多军工业搬到西部,就是当时支援三线建设,也是中国三五时期工业化的主要内容,推动了西部的发展,1971年,第四个五年计划,大办五小(小化肥、小钢铁、机械、水泥、煤碳等,全国遍地开放,导致今天产业结构失调,资源稀缺,1976年“五年”计划,企图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大量引进外国设备,盲目引进,重复建设。

直到“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才逐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

2、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①、产业结构

中国产业调整、升级、升华,趋同率达96%,机械制造、烟草、汽车工业(120多家其中汽车零部件2000多家)等,除西藏外全国各省都有,怎么实现有效配置,劳动生产率提高,因而大多作为国外的加工厂,丰田,通用80%的利润来源中国市场,汽车关税下降,没有做大做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趋向发展中国家,高耗能、高污染向国外、非洲等不发达国家转移,而在他们国内则是搞科技含量高,资源污染,破坏少的行业。

②、国企改革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公有制作为微观基础),以国有企业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分四个阶段。

1978—83年,放权让利,无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力,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无积累机制,

83—84年,利改税平均主义,劳动积极性不高。

1987年,承包制

1997年,建立企业制度

从产、权、物统一的角度来讲,市场经济特征是私有制;

宏观层面上的效率,国企96—98年保险费投入3000多亿,社会稳定,社会福利全是国企支撑。

③、资本稀缺

国内资本流动过剩,但首当其冲没流向工业,而是流和房地产、证券市场、股市。

工业发展还需要大量资本,而大量引进外资,又增加潜在的风险、资不抵债。

股市泡沫经济,

90年—2000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美元、日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中国有发展空间

 ④等规模经济。

第四讲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一、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1、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终决定的因素,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人是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是具有科学知识的劳动者起决定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人口素质决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两个方面,前者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后者需要教育培训,掌握知识、经验、技能。

发展中国家大多经济落后,人力资源开发欠缺,人力资本短缺,导致经济进一步落后、短缺、落后、恶性循环。

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⑴、什么是人力资源

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范围内人口总数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总称。

人力资源是一种自然的、潜在的资源。

⑵、人力资本

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体力所构成,以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来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

积累、开发。

是美国经济学家苏尔茨创造的,20世纪60年代农业经济学家“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积累、开发。

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有:

①、体力投资,身体素质投入:

住房、饮食结构、医疗等;

②、智力投资,教育、培训、提高文化素质;

③、国内人才流动费用支出:

人的流动使技能、经验、交流、积累的过程,人力资源上升(日本每年的人才流动平均每人4次,而中国平均每人只有2次;

④、移民入境的费用支出:

一般人入境采取严格措施,而高级人才政策宽大,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而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则大量人才外出流失。

中国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又是非常缺乏的国家,高速增经济是破坏大量资源,人才不足,人力资本的大国,人才短缺的国家,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危机。

在人力资源基础上非物质性资本,教育、培训---人才------人力资本;

潜在、自然的资源-------人力资源;

人才=知识水平上升+经验+技能

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教育----人力资本上升

传统经济发展阶段(三阶段):

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投入要素,劳动者+资本

现代经济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原子弹、计算机产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

知识经济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开始,知识经济到来,知识的生产-—使用--分配,投入要素靠人,人力资本最为重要,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的源泉,人力资本是动力,经济发展推动着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推动着人力资本积累。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状况:

东亚的文盲占人口总数的24%;

南亚的文盲占人口总数的45%;

拉丁美洲的文盲占人口总数的15%;

欧洲的文盲占人口总数的2.4%;

北美的文盲占人口总数的1%。

二、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人力资源闲置;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量失业人员,经济落后(劳动力需求缓慢,劳动力的供给需求过快,二者矛盾造成大量失业),结构调整失业,周期性失业,磨擦性失业,学非所用。

2、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普遍表现;

①、教育体制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力资源开发,初等、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