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6265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docx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

意境(2009-12-2612:

10:

40)

 四、文学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

   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儒家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追求“万物一体之仁”的人格境界;道家主张有无相生,强调物我同一,追求无待而游的人生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

   魏晋以降,佛学东渐。

佛禅主张“道由心悟”,“不立文字”,注重直觉等思想观念进一步为意境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源。

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形成的诗论、文论、画论、书论等艺术理论为意境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曹丕的“文气论”钟嵘的“滋味说”,谢赫的“气韵生动”、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等等。

尤其是刘勰的“隐秀论”,主张“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激发了后人对“象外”的美学追求。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据传为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王昌龄首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使“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正式进入了文学理论之中,这是他的重要贡献。

但他的所谓“意境”指的是不包括感情在内的思想的一种境界,是属于主体的一种境相,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还不完全相同。

   其后,皎然提出了“取境”说,认为“取境”直接决定着整首诗的情思风貌与品味高下。

   刘禹锡给意境下了第一个定义:

“境生于象外”,指出“境”不能离开“象”,又是对“象”的超越。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进一步阐述说:

“戴容州云: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在司空图看来,意境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标志着我国意境理论的成熟。

  到了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提出: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严羽的“兴趣”说和“妙悟”说。

  明代王夫之的“情景说”以及清代叶燮的“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原诗》)的观点,王士祯的“神韵说”,使意境理论更加系统化。

  近代学者王国维对意境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

他融合西方美学精神,把意境作为文学本体来看待,认为意境的有无是艺术品取得艺术成就的标志。

他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人间词话》)“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

有意境而已矣。

”他还界定了“境界”的内涵。

“何以谓之有境界?

曰:

写情则沁人心碑,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王国维还探讨了意境的原质、深浅、类型以及意境创造的“入”和“出”等问题,提出许多有益的见解,为“意境”这个诗学范畴向现代形态转化做出了贡献。

   

(二)文学意境的审美构成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

“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宗先生的意境层次论是合理的。

根据宗先生的划分,意境的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

    1、表层结构:

直观感象的模写,这是“象”。

    意境首先必须诉诸于感性形式,它是以意蕴深远的审美意象为表现形态的。

古人意境理论中的“立象以尽意”、“象外之象”中的“象”;“意与境合”、“思与境偕”中的“境”;“真景物,真感情”、“形神统一”中的“景”和“形”等,都是艺术所创造的意象。

它们或是用语言文字描写的轻舟寒江夜、明月昏鸦;或是用线条、色彩勾勒的山水风雨、荒郊刑途;或是用乐音、节奏创造的滔滔流水、鸟语空山;或是用人的形体动作所展现的开屏孔雀、月里嫦娥等等。

所有这些意象都是意境呈现给读者或观众的感性形式。

   表层结构的第一个特征是情景交融。

“情”和“景”是意境构成的基本元素,它们是有机统一,契合交融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不可分割。

   表层结构的第二个特征是形神结合。

我国古典美学的形神论,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以形写神,强调艺术创作要在形似的基础上求神似。

   2、中层结构:

活跃生命的传达,即“象外之象”。

   考察意境的内部构成,我们要由情景交融、形神结合所呈现的“象”,联想到画面以外的东西,即宗先生所说的“活跃生命的传达”。

由意象传达的活跃的“生命”,也就是司空图说的“象外之象”。

象外之象是实象和虚象的统一。

刘禹锡说的“境生于象外”,皎然说的“采奇于象外”、以及司空图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中的“象”和司氏说的前一个“象”和“景”指的是审美者凭直觉可以感受的实境和实象,而“境”、“奇”,以及司氏说的后一个“象”和“景”便是经读者联想而产生的虚象。

实象是具体的存在,虚象是空灵的并由实象所引发的想象,实象与虚象的交融契合、有机统一便是意境的中层结构。

进入这个层次,意境已初具规模了。

我国的古典诗词、绘画、书法、戏剧和园林艺术所创造的意境之所以历久弥新、赏玩不尽,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实象之外具有令人遐想不尽的虚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内容,强调意境创造和欣赏的想象与联想的重要性。

    3、深层结构:

最高灵境的启示,这是“韵味之致”、“味外之旨”。

    秋天来了,果子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扑扑地掉下。

草虫值逢秋雨,不停地叫。

这声音,这景物使坐在灯下的这个人顿然感到此生命,又感到此悲凉,这种人生的感慨,凄凉的情绪,就是从象外、意外流露出来的人生体验,即韵味之致、味外之旨。

  综上所述,意境就是由表层结构“意象”,中层结构“象外之象”和深层结构“韵外之致”浑融整合而成的艺术世界。

它不是僵死的静止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了人生历史意识和宇宙意识的空间结构,是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的生命世界。

  

(三)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1、意境的形上特征是人生意识、历史意识和宇宙意识。

意境源于老子的“道”。

“道”就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就是人和自然的一体。

这个“道”就是要有人生意识、历史意识和宇宙意识。

意境就是要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从而获得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意识、历史意识和宇宙意识,就是意境区别于其他审美范畴的特殊规定性。

   钱穆先生说:

“中国文学实即一种人生哲学。

”意境的品质就是这种人生哲学。

美学家叶朗认为,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意味。

”王国维评价姜白石的词格调虽高,但没有意境。

原因是姜白石的词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有意境的千古名句,原因是表达了人生的一种惆帐,读者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某种滋味。

人类生活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中。

因此,诗人们写景抒情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时间和空间。

   2、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抟虚为实,象外生象,创造最大的艺术空间。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提出了许多关于意境虚实关系的精辟见解。

一是意境均由实境和虚境两部分构成;二是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是在实境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总之,虚实结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认为,以虚实言意境,意境是偏于虚的方面,主要指艺术作品中的虚境。

这是因为:

第一,古人关于意境的经典论述,强调意境非意加境,而是意之境。

这种意之境产生于“象外”、“景外”、“韵外”、“言外”。

刘禹锡指出意境的特征在于“境生于象外”,“象外”是相对于“象”而言的,只有“象外”才产生意境。

司空图认为意境在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在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些观点均指向艺术的虚的境界。

  

   由此可见,以虚实言意境,意境主要指一种偏于虚的境界。

当然,这种虚境与实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没有实境、虚境便无法产生。

   3、意境的感受特征是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情、理、意、韵、味等多种因素。

于此看来,韵味的确是构成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意境的一个突出特征。

韵味就是要有情味,有意趣,有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艺术实践表明,凡是意境深邃的作品,无不给人韵味无穷的美感享受。

范温赞赏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庾”,看似平淡浅易,实则内蕴极丰,是韵味无穷的典范。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曾描述过“种豆南山下”、“戴月荷锄归”的生活,他对这种田园生活有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好感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理想人生方式的呈现。

你看,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

从诗中,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那种鄙弃名教,厌恶仕途,从事农耕,回归自然的人生价值取向。

从情趣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现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情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闲适自由的情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趣。

这些诗句,语浅意深,发人深省。

此外,这首诗还有一种玄趣,涉及到玄学中的言意之辨。

王弼说: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明意,得意而忘象”。

在诗中,“采菊”、“南山”、“飞鸟”皆象,象是存意的,“此中”“真意”何在?

从象中,我们感受到,诗人表达了一种归隐田园顺应自然的感悟。

观陶诗所以备受后人喜爱,就是越读越有味道。

  纵上所论,我们可以对意境作出比较合理的界定:

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用心灵构筑的灵性空间,它具有深广的人生历史蕴涵和宇宙生命意识,又有抟虚为实,象外生象,能给人广泛联想的艺术空间,是艺术作品中超越现实时空,含悠远无穷之韵味的艺术境界。

简单地说,意境就是艺术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人生历史意识和宇宙意识、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空灵之境。

 

  (四)文学意境的审美形态

   意境的审美形态就是意境的类别。

中国古代文论从不同角度将意境划分为多种形态,而最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

   1、审美风格分类法

   我国文论史上最早从风格上对意境进行分类的是晚唐的司空图。

他的《诗品》中所谓二十四种诗歌风格,完全可以看成是二十四种意境形态。

如“雄浑”、“典雅”、“绮丽”、“自然”、“豪放”、“清奇”、“飘逸”、“实境”等等。

但各品不相连属,往往是司空图直感式的经验描述,品与品之间有内涵交叉的现象。

然而,他的《诗品》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对意境的分类就沿袭了司空图的分类方法。

他在《沧浪诗话》中说:

诗品有九:

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大概有二:

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严羽将诗歌境界分为九种形态,最后定位为两大品类。

一类是“优游不迫”,即幽远,婉曲;一类是“沉着痛快”,即悲慨、雄浑。

这种意境论直接孕育了明代张世文的“气象恢宏”与“词情蕴籍”两种意境形态和清代姚鼐关于文学作品的“阳刚”与“阴柔”两种品类的划分。

   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诗不出此四境。

”这里,刘熙载把意境分为四种形态:

“花鸟缠绵”是一种明丽的意境形态;“云雷奋发”是一种崇高的意境形态;“弦泉幽咽”是一种凄清的意境形态;“雪月空明”是一种静穆的意境形态。

   2、情感表现形态分类法。

   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

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比较准确地概括了两种意境形态在情感表现上的差异。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情感比较直露、鲜明的意境。

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亡国之君的一曲哀歌。

词写在囚禁之中激起的痛苦回忆。

追思往事,不堪回首,既有不忘故国之情,又有亡国后的痛苦之深。

最后写愁思茫茫,如浩浩江水奔流,那种抚今追昔的亡国之痛非常鲜明而强烈。

字字血,声声泪。

这就是“有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就是情感的表达含蓄委婉,不动声色,物我一体。

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

诗中虽然有“我”存在,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从诗句中去体会。

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无我之境。

作者的主观情感完全融化到所描绘的景色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