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5708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

《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docx

新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0日在新郑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王广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市在应对挑战中逆势突破、跨越发展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党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的要求,齐心协力战危机,千方百计保增长,一心一意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致力于调结构、促转型,经济运行更趋协调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3%。

全市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3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69亿元,增长23.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2亿元,增长28%。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6.4亿元,增长18.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60元,增长1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40元,增长10%。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由第71位上升到第65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5位,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全国科学发展和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称号。

工业经济逆势攀升。

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家,总数达到278家。

预计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成效显著,郑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4家,研发高新技术产品46个,转化科技成果22项,申请专利42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主要工业的比重达到32%,被科技部确定为知识产权试点县(市)。

“十个十”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郑州宏业纺织、郑州一棉、赵家寨煤矿、瑞泰高科技耐材等88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华辕煤业、中储粮大豆仓储加工、郑煤集团新郑洗煤厂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年产量突破54万箱,销售收入突破35亿元,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10家。

全民创业蓬勃开展,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259家、个体工商户3485户,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5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2.4%。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全年共拨付支农资金7.27亿元,增长25.7%。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新打配机井680眼,综合配套升级改造农用机井1014眼,再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和郑州市“中州杯”。

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仍获丰收,总产达29万吨,增长0.3%。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增郑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达到52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畜禽养殖总量达到4180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7.6%。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

成功举办了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枣乡风情游等活动,被评为全省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先进单位。

全年共接待游客352万人次,实现直接经营收入33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6.8亿元。

出台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成功举办了新郑宜居文化节暨第二届房展会,全年新开工商品房42.3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量41.1万平方米。

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新增日用消费品农家店86家,共销售彩电、冰箱、汽车等4万台。

全年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9.9亿元,增长11%。

(二)围绕深化改革开放,致力于转机制、求创新,发展后劲显著提升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深入开展“定区域、定协会(商会)、定人员、定企业”专业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了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经贸招商、百名企业家黄帝故里行等活动,组团参加了全省承接纺织服装玩具产业转移洽谈会、中博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南下北上招商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年新招项目118个,到位资金55亿元,增长21.5%;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增长12.4%;实现外贸出口1980万美元。

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市)。

板块经济彰显特色。

“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发展布局更加明晰,临空、临郑、临煤经济板块实力明显增强,新港产业集聚区、中原食品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显著提升,“三大板块”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

新港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行列,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新郑纺织服装产业园被确定为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启动建设了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

深入开展闲置土地清查和违法建设集中整治活动,共盘活闲置土地20宗1100亩,拆除违法建设4.5万平方米。

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提高了审批效率,加快了项目建设。

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在郑州市六县(市)率先实现郑州银行入驻;河南鸽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实现了我市上市企业“零突破”。

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再创佳绩,共争取上级资金10.2亿元,增长92%。

(三)围绕推进城乡一体,致力于强基础、增后劲,城乡面貌明显优化

中心城区建设快速推进。

深入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绿地系统、城市生态水系、旅游业发展、郑韩故城大遗址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实现了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和城镇规划全覆盖。

不断扩大供热、供气覆盖面,新增供热用户2020户、供气用户2100户。

完成了渔夫子路、南大街、光明街等7条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和仓城社区的城中村改造,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全面启动了城北新区建设,郑新路市区段综合改造、轩辕湖水库建设工程圆满完成,北环路、解放北路、中华北路、郑韩故城外环路建成通车,郑新快速通道、学院路、中兴路、郑煤集团阳光港湾社区、华信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开工,新区发展框架初步显现。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高度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X033改建、新椿路附属工程、S323西段绿化、茨山路大修和S323双洎河桥加固等工程相继完成。

深入开展乡镇综合实力“争强晋位”活动,镇域经济不断壮大,薛店、龙湖、辛店、新村、梨河、城关6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行列,龙湖、薛店、辛店、新村4个乡镇跻身郑州市乡镇综合经济实力20强,和庄、郭店、观音寺、孟庄、八千、龙王等乡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镇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7.3%。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驮窑、姚张、高班庄、陶庄、邢庄、司洼6个综合整治村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北靳楼、大吴庄、王口、常刘4个中心村,以及草场沟、小乔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通过郑州市验收,小杨庄、岗周、史垌3个移民新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94.9公里,完成了望京楼水库桥、后胡水库溢洪道桥等7座危桥改造和汽车站改扩建工程,开通了辛店镇至郑州快速公交;新建沼气池5218座,集雨水窖510座,新解决1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电气化村100个,基本完成了农村电气化改造任务。

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树促”和“两转两提”教育活动,政府工作人员科学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以开展“企业服务年”和环境综合整治月活动为抓手,强化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设立了3000万元工业专项调节基金、1000万元园区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基金,全力为基层和企业排忧解难,梳理解决了650多个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1件、政协委员提案188件,答复办结率达100%。

圆满完成了第三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政府网站荣获2009年度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

深化惩防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年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32件,审计核减资金2114.7万元。

各位代表,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监督支持的结果,是驻新郑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广大客商和新郑驻军共同努力、鼎力帮助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郑建设,为新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服务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任务艰巨;二是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仍需加快,农民增收渠道仍需拓宽;三是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土地、环保等难题急需破解;四是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改善民生任重道远;五是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较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较大;六是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研究政策、运用政策的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亟待加强。

以上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完成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郑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党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的要求,强化中心城区、建设现代新城,发展新型工业、打造特色板块,发挥文化优势、繁荣商贸物流,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为早日把新郑建设成为拥有区域产业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文明和谐环境、宜于创业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而努力奋斗。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4.3%和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主要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降低2%以上;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5.3%。

2010年下大功夫办好十件实事:

1、解决1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村村通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2、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员1.5万人;逐步解决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

3、对新郑籍大中专院校、职高、普高、初中毕业生及“4050”人员、复转退军人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400个,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5万人。

4、建设集中供热站,扩大供热覆盖面。

5、建设百年树龄以上古枣树种植园,对全市古枣树实行挂牌保护管理,对需要动迁保护的古枣树进行专项异地保护,对受到挂牌保护的古枣树名木,每株每年投入保护管理费10元钱。

6、综合改造背街小巷15条,新建过街人行天桥5座,新建、改造农村道路80公里。

7、新建经济适用住房8万平方米,解决800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8、建立一个视频监控中心,增设57个道路和治安监控点,聘用144名“4050”人员担当24个社区的治安辅助员。

9、新建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村级文化大院,完成各行政村“一场两台”(一个标准篮球场,两张室外乒乓球台)建设任务。

10、新建新华路、新建路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新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片医试点工作;在全市50个行政村推行“组打扫、村收集、乡清运、市处理”的垃圾规范化管理模式,改善农村卫生状况。

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科学规划、建管并重,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围绕“融入大郑州、承接大郑州”,坚持大手笔规划、大气魄运作、大力度建设,突出抓好城北新区建设,统筹推进黄帝故里旧城区发展,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加快新区建设,构筑发展载体。

以《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为统揽,高标准编制城北新区、城东、城西、城南等片区的控制性详规和黄帝故里旧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做好新区各功能区的专项规划,形成科学指导新区发展的规划体系。

围绕“两年打基础、四年出形象、六年成规模、八到十年建新区”的目标,运用市场化手段,重点抓好郑新快速通道、中华北路延伸、解放北路延伸、中兴路、学院路等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西亚斯国际学院扩建、轩辕湖湿地公园、华信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建设,着手规划建设行政中心,逐步完善水、电、路、气、暖、通讯等管网建设,增强承载功能。

全力配合石武高铁、郑漯高速拓宽改造、新老107国道连接线、郑许轻轨、郑东新区至航空港快速通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国家、省重点建设工程。

高度重视失地群众安置工作,着手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小区。

培育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严格实行城市重要建筑设计审批制度,加强建筑风貌、城市雕塑、路牌灯饰等的规划管理,着力构建整体景观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富有文化内涵的精品城市。

按照“强功能、提品位、优环境”的思路,坚持新区开发与建成区建设同步推进,继续完善建成区基础设施,集中实施背街小巷整治和路灯改造工程,切实抓好人民路精品街建设、文化路北延,以及玉前路、中华北路南段、庆安路南段等道路的综合改造工程。

启动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第二垃圾填埋场建设,建成龙湖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市功能。

理顺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管理经营体制,提高供热、供气质量。

完成解放北路、北环路、神州北路等新修道路的绿化建设,不断提高街头游园、居民小区的绿化美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加大城市执法管理力度,开展违章建筑、流动摊贩、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深化城镇经营,激发城镇活力。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作用,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出让机制,抓好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大力引进各类投资主体和民间资本参与新区开发建设。

积极与各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大财团合作,为新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强化新区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城市经营开发总公司、建设投资公司、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兴农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建设,整合资源,拓展空间,科学运作城市资本,提高经营收益。

坚持适度融资、科学融资,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积极防范债务风险。

统筹城乡发展,培育强乡强镇。

坚持放权、让利、搞活,探索推行强镇扩权试点,扩大试点乡镇的经济管理权、财力支配权,着力培育一批聚集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强乡强镇。

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城镇,鼓励和引导各乡镇完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增强承载功能。

强化新村、和庄、城关、新建路、新华路、新烟街等市区中心带的培育,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鼓励各乡镇、办事处依据规划,自主进行城中村改造,拓展发展空间。

加大对经济基础薄弱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乡镇间均衡发展。

深化乡镇综合实力“争强晋位”活动,努力使更多的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和郑州市20强。

(二)坚持板块带动、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板块经济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发展工业经济“六比”擂台赛为抓手,增投入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变,着力打造工业强市。

坚定不移上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工业转型的主体,引导小项目入驻标准化厂房和闲置厂房,全力推进新“十个十”项目建设,以项目优结构、蓄后劲、促跨越。

加大项目的储备、立项、申报和实施力度,力争全年争取上级资金突破10亿元。

全力以赴抓好中储粮大豆仓储加工、华辕煤业等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强力推进白象集团营养食品、郑煤集团新郑洗煤厂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切实加大弘坤电器公司高压电器生产、2×30万千瓦热电联产等项目的运作力度,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百名领导干部联系百家工业企业、协调百项重点工程、新招百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工作机制,健全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完善经济运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建设率和建成投产率。

坚定不移兴园区,育强板块经济。

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板块”的发展布局,按照“五统一、一加强”的要求,修编完善三大板块产业发展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力推进板块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园区建设投资公司的作用,多渠道筹资,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加大项目统筹协调力度,促使新上项目向板块集中,提升产业聚集度。

立足打造“资源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临空经济板块,依托航空港建设,以新港产业集聚区和中原食品工业园为主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业,努力使之成为我市最具潜力、最有活力、最具代表性的发展区域。

立足打造“服务省会、承接转移、融合发展”的临郑经济板块,依托大郑州建设,以纺织服装产业园为主导,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产业及三产服务业,三年内达到年生产纺织服装2000万件(套),年实现工业产值60亿元的目标。

立足打造“链条完善、相互转化、循环利用”的临煤经济板块,依托矿区建设,以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主导,发挥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炭、洗煤、煤炭精深加工产业,争创全省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鼓励和引导相关乡镇围绕服务板块建设,发展产业功能区。

坚定不移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

以扩大投资和促进产业转型为目标,坚持内外资并举、农工商并重,突出抓好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招商选资工作,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

注重专业招商,坚持领导带头、大员上阵,组建小分队,设立招商处,继续深入开展“定区域、定协会(商会)、定人员、定企业”的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实效。

实施节会招商,认真做好第五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要节会的项目洽谈工作,扩大招商成果。

突出产业招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开展补链招商,推动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和配套项目招商转变。

坚持企业招商,依托企业现有资源引进新项目、新技术。

推进全民招商,发挥50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基金的作用,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全民招商热情。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全年力争实现外贸出口2250万美元。

坚定不移调结构,力促产业提升。

按照“布局上趋于集中、生产上注重配套、链条上力求完整”的思路,制订产业振兴规划,完善扶持政策,科学配置资源,优化要素聚集,提升产业层次。

围绕改造提升食品、医药、烟草、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应用新技术、实施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

围绕培育壮大煤电、煤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策划和运作一批上下游关联产业和项目,拉长产业链,延伸产品链,完善供应链,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化。

围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瞄准科技前沿,坚持内引外联,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

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新创省级名牌产品5个。

坚定不移抓扶持,培育企业集群。

深入实施十大规模企业扩张增效工程,大力扶持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发展,积极引导宏业纺织、郑州一棉、加加酱业、天津药业、王行庄煤矿、瑞泰科技、鸽瑞复合材料等重点企业增投入、扩规模、优结构,力争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6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达到13家。

深化拓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用好3000万元工业专项调节基金、1000万元园区发展专项基金,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超5000万元企业20家。

加大对好想你公司、雏鹰公司等上市后备企业的扶持,力争培育更多的上市企业。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作用,完善银企互动平台,促进银企项目对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以工业经济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为平台,定期组织素质拓展活动,不断增强企业家的创新创业能力。

认真落实全民创业意见,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扩总量、提质量。

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76亿元。

(三)坚持发挥优势、培育特色,着力做大做强三产服务业

坚持投资拉动与消费带动并重,更加注重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三产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以“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为目标,科学编制三产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

依托毗邻大郑州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郑州市大型专业市场拆迁转移,高标准规划建设郑州钢材市场、郑州国际石材工业园等大型批发市场,着力把我市打造成为服务郑州、辐射中原的商贸批发基地。

依托国际航空港优势,发挥中铁物流、鑫龙物流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综合运输、期货交易等,主动融入大郑州航空物流中心。

依托高校聚集优势,大力引进知名商业企业和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经营实体,加快丹尼斯新郑店建设,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

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加快发展乡镇商贸服务业,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服务工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研发、营销、信息等增值外包业务。

围绕服务城镇化,积极引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法律咨询、通讯服务等产业,加快培育和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进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区物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发展。

围绕服务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业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农资超市”建设,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等农村服务业。

稳健发展房地产业。

科学制订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开发计划,有序引导,加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面提升开发能力和档次。

积极培育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消费需求。

延伸房地产业发展链条,鼓励房地产企业配套发展商贸、酒店、餐饮服务业,建设一批复合型社区。

加快居易国际城、阳光港湾社区等在建房地产项目建设,推进正商红河谷、兴龙湾住宅小区等尚未开工房地产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新开工房地产面积50万平方米、竣工46万平方米。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

(四)坚持产业主导、富裕农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结构调整,做优现代农业。

围绕“三园三区三带”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重点培育粮油、大枣、蔬菜、杂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动优质奶牛、优质生猪、优质家禽基地建设,打响农业特色品牌。

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6个。

落实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继续加大对正龙公司、雏鹰公司、好想你公司等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引导各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支柱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扶持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