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5651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docx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

现当代国外儿童绘画发展理论研究

刘艳

摘要:

儿童的绘画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历来受到重视。

从20世纪罗恩费尔德和加德纳为代表的关注自然发展的阶段理论,到当代金德勒、威尔森等人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儿童绘画发展研究不断得到更新,这无不与时代的变更息息相关。

本文围绕这两大趋向的理论进行阐述并归纳总结,借此对如何开展当代的美术教育进行了思考。

 

前言:

儿童绘画的研究一直是美术教育课程规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绘画的起源开始于19世纪,由于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于遗传、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学由此出现。

自十九世纪80年代Hall发表了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绘画的研究报告开始,就有不少的学者试图通过儿童绘画来揭开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

有学者通过研究儿童儿童的绘画内容来分析儿童的人格特征,另一些学者将绘画作为测量工具,诸如Goodenough的“古式画人测验(Draw-a-ManTest)”来分析儿童的智力成熟度;Buck等学者发展出“屋—树—人投射技术”来测验儿童的认知、人格的发展。

研究儿童绘画从心理学起步,作为发现人类心智的有效途径,不断得到了发展,继而在美术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

美术教育学者将绘画表现作为实施有效教学手段的重要研究对象,力图寻找出儿童绘画发展的各阶段历程。

在这一方面,美国学者罗恩费尔德、加德纳等人的绘画发展阶段划分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力图从儿童绘画中发现不同时期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索儿童内在的自我心智发展过程,尤其是罗恩费尔德,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绘画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绘画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通过绘画来更好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促发了人们的相互交流越来越紧密,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世界,社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儿童也日益受到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而美术教育也开始关注起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不少学者试图从儿童绘画中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因素来进行论证,揭示儿童认知发展不仅呈现自我发展的一面,而且社会化文因素也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归纳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个取向:

一为关注个体自我发展的研究,二为关注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

对于美术教学来讲,既要对过去的绘画发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又要在当代绘画表现研究新的取向上不断探索,进而针对当今的美术教育发展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关注儿童内在自然发展阶段的研究

这类研究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加德纳(H.Gardner)。

(一)心理学的理论背景——皮亚杰的的精神发展学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儿童的思考与精神的构造为前提,提出了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将0~7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思期(7~11);形式运思期(11~15)。

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罗恩费尔德等学者的绘画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二)关注儿童内在自然发展的代表学说

1、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是进步美术教育运动的核心和领导人。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美术是儿童心智成长的一种反映,当他们的智力、认知有所改变时,儿童美术随之改变。

因此,他将儿童的美术创造与智力和为一体做观察研究,总结了一套相当系统的描述儿童各个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v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v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v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v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v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v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1)准备阶段(0~2岁)

美术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和儿童对这些感觉经验做出的反应。

触摸、感受、看、听、嗅是美术活动的基本背景。

(2)涂鸦阶段(2~4岁)

此时期的涂鸦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未分化涂鸦、经线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

列表如下:

涂鸦阶段(2~4岁)

 

无控制的涂抹,满足动觉经验

(3)图式阶段(7~9岁)

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变,画面有明确的空间秩序。

特征

人物与空间

色彩与设计

Ø用图式来表现对象,此图式会重复出现

Ø图式会因特别的经验而改变

Ø发现人与环境的明确概念

Ø使用几何线条来表现形象

人物

Ø有明确的人物概念及表现,重复出现人物形象

Ø会以省略或夸张改变符号,来表现某种经验

Ø无一定比例,视情绪而定

空间

Ø会用基地线表现空间

Ø画面形象无重叠关系,但有明确的空间次序

Ø主观经验表现:

展开式、平面与垂直混合表现、X光透视画、不同时间事件同时表现

色彩

Ø注意用色与实物的关系

Ø常对同一物体施同色

Ø会因情绪改变固定颜色

Ø设计

Ø缺乏有意识的方式

Ø会因重复得到装饰效果

(4)写实萌芽阶段(9~11岁)

此时期的绘画表现开始脱离了几何线条的程式化图式,转向自然描绘,出现了透视,能表现重叠形式。

线条更具现实性。

(5)拟写实阶段(11~13岁)

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艺术活动过渡到理性活动,注意比例、明暗、透视等,试图精确地表现事物,自我批评能力增强。

(6)决定期(13岁以后)

这时期的儿童以理性的思维进行创作,开始熟练地运用美术语言,精确地表现事物,写实风格日趋熟练。

罗恩菲尔德在每个时期的分析中都描述了儿童的绘画的发展状况,并从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这七个方面评量儿童绘画发展的特征。

他的这一阶段的划分具有划时代的影响,通过建立完整的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系统,帮助教育者重新认识儿童绘画与其心智发展的紧密联系。

受奥地利美术教育家西泽克的创造性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罗恩菲尔德认为人天生即具有创造及自发的学习能力。

每个儿童都有发展创造力的潜能。

此外,儿童发展本质上是整体性的,绘画中的形式与内容会受到儿童自身的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儿童的创造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美术教育要重视创作过程而非完成品。

在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时,他明确指出“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他认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或家长不应当压抑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尤其不应该允许儿童临摹或使用着色画本,让儿童接触生活,自我体验。

发挥创造力的最好办法是,让儿童透过他的所有感官去发掘生活的素质,经由触觉、视觉和听觉现象的直接体验,儿童的想象力知觉能力便得以发展。

由此可见,在当时西方国家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儿童的创造性表现的美术教育现状下,他的教育观念突破了旧式的思想扼制,使整个美术教育界对于儿童该如何学习美术进行了重新思考。

然而,由于他对儿童的创造性极其重视,因此不允许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或干涉其美术学习,就导致其教学理念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放任儿童的自由创造,排斥技能的学习,容易使儿童获得绘画愉悦的同时,却无法更深入进行美术学习,并掌握应有的美术技能。

2、加德纳的“U线型”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

现担任ProjectZero研究所执行主席。

作为一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将儿童的绘画发展用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了整个系统介绍,通过结合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从符号系统、知觉、感受等多项艺术能力的发展角度去揭示一般发展阶段的某些重要特征。

加德纳认为,儿童绘画发展顺序是不变的,干涉会加速或减缓发展的过程,并认为文化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年纪的儿童的绘画表现。

根据其研究显示,年幼儿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五岁以后文化对其绘画的影响渐为明显,七到十二岁之间是受文化影响的最高阶段。

加德纳通过分析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将儿童绘画发展作如下几个阶段的划分[2]:

(1)涂鸦阶段(0~4岁)

此时期的儿童运用肢体动作进行绘画,稍大一点能识别出非视觉符号相对应的色彩或线条。

(2)图式阶段(4~8岁)

到了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精通自己文化的象征符号,联系社会文化,脱离自我为中心,开始趋向写实的表现,但会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目标而产生压力。

这个时段是发展的重要关键期。

如果给与适当指导,就能更前进一步。

反之则会因为压力而放弃。

(3)写实阶段(9岁以后)

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坚持下去的人技巧更加熟练,从而达到另一个艺术顶峰。

U型的表现(U-shapedcurveStrauss)

这张图是加德纳有关儿童绘画发展的著名代表图式。

从上图可以看出,5至6岁儿童在其绘画发展历程中达到了高峰,接着到了8至11岁,儿童的绘画发展进入了低谷期,随后到了一定的年龄,绘画的创造性又重现在儿童的画面中。

因此,加德纳认为,在学前阶段具有创作高峰期的儿童在往后的发展中如果拘泥于写实主义则无法再有进步,就呈现出L型发展轨迹,但一些天才儿童则会继续前进,再次达到创作顶峰。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加德纳不仅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归纳了儿童的绘画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且还针对这种绘画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建议。

他认为,在学前阶段,应鼓励其自发的表现,提供足够的材料与有关知识,主动介入是没有必要的;应不限制学龄儿童的表现方式,对他们来说把握自己的思想感情是最重要的。

可以看出,他的这一教学观点与罗恩菲尔德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儿童自发创造力的重要性,并不重视教育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阶段、罗恩费尔德的直线型表现,以及加德纳的U线型划分的对照表。

绘画发展期

 

研究者

学生年龄、年级与学制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123456789101112

学前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Piaget

感觉运动期(0~2)

前运思期(2~7)

具体运思期(7~11)

形式运思期(11~15)

Lowenfeld

涂鸦期(2~4)

前图式期(4~7)

图式期(7~9)

写实萌芽期(9~11)

拟写实期(11~13)

决定期(13~)

Gardner

涂鸦阶段(0~4)

图式阶段(4~8)

写实阶段(9~)

从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这三者不论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还是罗恩费尔德或加德纳的绘画发展,都是经历一个阶段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这是个循序渐进的变化,后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罗恩费尔德的直线型理论更多关注儿童知觉、情感、技能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加德纳是以符号象征系统来分析儿童认知及美学感受性的绘画发展过程,但是两者皆强调了儿童的绘画发展必定沿着这样的轨迹进行,因而可以看出两者与皮亚杰认知理论一脉相承。

(三)关于临摹

两者都提到了美术教学中的临摹问题。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或家长不应当压抑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尤其不应该允许儿童临摹或使用着色画本。

而加德纳的观点则相反,他提出如果儿童能在早期就具备准确的再现能力,那么这是十分可贵的现象。

这其实是儿童在其绘画发展过程中很普遍的一个阶段。

但是,为了最终能画出更独特更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还需要依赖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长时间的临摹其他人的作品,要学会超越范例。

二、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

(一)新理论产生的全球大背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影像技术的发达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加快。

过去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媒介正在被铺天盖地的各类图像所取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再仅仅通过文字,更多的是通过图像来解读社会。

因此,读图时代已经来临,而多媒体的发达允许了图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批量生产。

丰富多彩的图像已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处角落。

当代的图像呈动态、多样化、跨媒体媒介和以结构纷乱的模式发展。

这种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化文化形态,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人们接受信息更依赖于各类图像的传递。

多媒体技术的发达导致电子或数字化的图像符号逐渐替代“真实生活”和真实世界中的客体。

作为真实世界的替代这些影像符号无所不在以至于人们因此无法分辨真实和幻象。

而现今图像的文本含义通常具有比我们表层内容更深刻的深层隐喻,而这些视觉内涵往往与时代的社会、文化、制度之间联系密切。

因此,图像化的社会使我们思考的问题和文字时代截然不同,书面文字令我们的思考更加理性、容易获得知识,然而面对着如此缤纷多彩的图像世界,如何从被图像主宰的信息中寻求我们所需是当前日渐重视的研究课题。

(二)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学说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加快,不少学者注意到成长中的儿童及青少年也深受图像中夹杂着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来力图证明儿童的绘画发展不仅是个体自我的内在发展的表现,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各种影响。

他们将注意力关注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无疑使儿童绘画表现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深入。

其代表人物为:

安娜·金德勒(Anna·M·Kindler)&本纳德·达拉斯(Bernard·Darras),威尔森(B·Wilson&M·Wilson)及菲尔德曼(Feldman)。

1、“多轴媒体表现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多元路径”的学说

西方学者金德勒和达拉斯在近几年的多篇论文中都提到了儿童的绘画发展的新趋向。

他们对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儿童绘画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轨迹的结论。

金德勒等人认为儿童绘画发展已经不再是直线型或是U线型轨迹,而且这种发展也不是脱离周围环境的自我发展,恰恰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随着影像及多媒体的日趋普及化,儿童绘画的特征呈现多元化,不再朝以往所认为的写实方向发展,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写实的也可能是抽象的。

她们在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对过去的阶段理论提出了质疑。

首先,当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图像能够被真实的虚拟,艺术不再局限于写实的路线,媒介的多样性尤其是多媒体的发达令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此,艺术的概念被赋予了“开放式的结构(opentexture)”的特征。

其次,直线型阶段理论未能解释多样化儿童创造图像时会不断变换各种绘画风格。

这是基于大量分析儿童绘画形式得出的结果。

其三,绘画评价标准一直拘泥于写实主义。

在目前层出不穷的绘画表现手段上,写实主义显然无法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其四,过去的绘画阶段理论只关注具有艺术才能的人群,对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绘画发展观点缺乏普遍性。

最后,原有阶段理论架构在脱离文化的假设上,没有考虑文化和社会的情境对其的影响。

金德勒等人理论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四个基础:

(1)符号学。

认为所有艺术具有共同性,通过符号进行传播。

绘画也是一种符号活动;

(2)社会文化的基础。

她们指出,绘画活动建立在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并非脱离社会的自我表现;(3)哲学观。

他们的这一观点受到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解的影响,并将其引用到绘画中去。

指出绘画发展有两种对立的力量推动着,“吸引力”和“排斥力”,作用在绘画中表现为“一般性”与“个别化”;(4)多轴媒体表现(Pluri-mediamanifestations)。

受电视媒体、摄影等多种媒介的影响,儿童绘画作品包含着各种视觉、声音、手势等各种元素。

[3]

因此,她们主张把绘画发展以“地图”来比喻,反映出人们绘画行为中不同的目的、需求和企图。

他们的理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儿童绘画发展并不单纯表现为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

不同的儿童或青少年在同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往往表现出许多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名儿童在同一个阶段中,绘画表现也是多样的,从中反映出人类绘画行为中的不同目的与需求。

(2)儿童绘画发展受到人类生活中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其绘画表现。

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

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

大众文化对儿童绘画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

(3)衡量儿童绘画发展的指标并不能只依据写实的再现程度。

(4)儿童绘画发展并不是从幼儿开始,以后停留在某一阶段,成为成人后,这一发展还会持续。

2、威尔森(B·Wilson&M·Wilson)的儿童绘画发展理论

威尔森等人认为,儿童绘画发展不是经由观察真实世界的物体所得,而是来自文化中各种可用的图像模式,只有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儿童才是主要得自于本能的、自发的、天生的创造。

其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是根据实物进行模仿,而是观察其他人创作出来的图形符号加以利用,在原有图示基础上,吸收为自我的图形语言。

儿童的绘画的资源是多方面的,父母、兄弟姐妹、同伴的画作、电视、连环画等大众媒体。

尤其是大众媒体和同伴的影响力极其巨大,相对而言美术所占的比重较小。

[4]

因而,儿童绘画学习是种社会学习。

透过模仿与学习,达到符号的熟练。

他们反对罗恩费尔德的观点,即绘画形式是世界共同的理论,而采用社会学习的观点,有了这一前提,那么学习与模仿就是必要的。

这是与罗恩费尔德截然相反的论点。

他们认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了解图像的文化层面,帮助儿童与青少年如何获得更多的图形创新。

3、菲尔德曼(Feldman)的非普遍性绘画发展理论

菲尔德曼认为过去的发展心理学太关注于共通性的研究,忽视人类非共通性及与环境因素的影响的研究。

他指出,罗恩费尔德的阶段理论描述的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共通性,且提及儿童绘画中小部分的文化性。

此外,社会互动会引导出认知结构转变的动机,与他人沟通的欲望会激励一个人的改变,由此,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儿童,包括他们的认知、绘画的发展。

另外,文化环境、学科本位的资源与训练,是个体能否成就其特殊与独特性的主要因素。

在非普遍性理论中,特定的文化环境是关键,将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并促使儿童如何建立起更复杂,不断外延的知识结构。

[5]

图表:

从普遍到独特性的发展(菲尔德曼1994,引自周文敏《创造性图画书教学对国小儿童创造力与绘画表现之研究》)

 

4、小结

以上持有社会环境影响论的学者关注由内而外的发展变化。

对他们而言,过去的阶段理论太多关注儿童自发成长的一面,忽略了社会文化对其的重要作用。

因而对他们来说,他们竭力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多样化已在儿童绘画发展中刻下了深深痕迹。

就如同金德勒等人所说的那样,应强调以更多元的态度来接受儿童绘画发展过程,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从而寻找适当的教育来促使儿童来更好地感知环境的变化。

三、对如何开展美术教育的启示

从关注个体发展到关注社会文化,儿童绘画表现研究领域出发点的转向说明了美术教育应紧随着时代的变更,因而针对环境的变迁对儿童的影响如何实施适当的美术教育成为我们当前需要关注的焦点。

从文化的语境中去看待美术教学,是目前重新改变过去重技能的教学观念的新起点。

对美术教师而言,应开拓视野,将美术教学纳入整个文化背景之中,紧跟时代的步伐。

把社会文化的学习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除了让儿童学会用不同媒体进行美术创造与情感表达,通过不同媒体学习来扩充儿童的视知觉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如何正确识别图像中的含义,帮助他们初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此外,加强对多元文化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美术学习不仅帮助儿童了解祖国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丰富性,也有助于儿童从文化情境中去了解艺术,了解社会。

当然,以上的儿童绘画发展理论都是基于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来进行研究的,这与我国的国情又不一致。

因此,在参考国外新理论同时,应考虑我国国内儿童绘画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情来开展适应时代发展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