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576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9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要求

高考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古诗

鉴赏

诗歌的形象

概述形象特点

D级

2017课标全国Ⅰ,14—15

2015课标全国Ⅱ,8—9

五选二

主观题

★★★

诗歌的语言

分析语言风格或特色

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等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写景或叙事的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解读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和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命题探究

(2017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

紫色的书案上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

广庭清晓席群英。

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

下笔春蚕食叶声。

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宛若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乡里献贤先德行,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

朝廷列爵待公卿。

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自惭衰病心神耗,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

赖有群公鉴裁精。

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 析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见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注释

礼部:

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宴乐、学校贡举等。

贡院:

科举时代开科取士之所。

紫殿:

紫色的书案。

暖吹:

暖风,指春风。

席:

犹言列坐。

衔枚:

古时行军袭敌,为防喧哗,战士口含一支筷子形状的“枚”。

此处比喻考场肃静,秩序井然。

乡里:

犹言郡县。

献贤:

献举人才。

先德行:

以德行为先。

列爵:

分颁爵位。

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

三公九卿。

衰病:

衰弱抱病。

耗:

无,尽。

赖:

幸亏。

群公:

当时同知贡举的范镇、王珪、梅挚、韩绛,以及参详官梅尧臣等人。

鉴裁:

鉴识和裁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

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

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

欧阳修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全诗写出了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点 评

欧阳修主持的这场嘉祐贡举,一直为史家所称。

不仅增强了策论在科场中的作用,还严厉批驳了“太学体”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等著名的学者。

但有些落榜的举子抓住这首诗中的“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句和梅尧臣唱酬的“万蚁战时春昼永,五星明处夜堂深”诗句,哄哄然大做文章,“以为主司耽于唱酬,不暇详考校,且言以五星自比,而待我曹为蚕蚁,因造为丑语。

自是礼闱不复敢作诗,终元丰末几三十年”(叶梦得《石林诗话》)。

面对落榜举子的攻击,欧阳修泰然自若,更加坚定了诗文革新的决心。

场屋之习,文坛之风,由此遂变。

核心考点:

①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的语言。

审题关键:

①“不恰当的两项”暗示有三项是正确的;②五个选项都是对诗的赏析,可结合选项大体理解诗的内容。

解题方法:

(1)精准理解词句含意;

(2)熟练掌握表现手法;(3)快速判断诗歌情感;(4)语言特点要熟知;(5)学会分析诗歌意境;(6)赏析艺术效果;(7)联系诗歌常识。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内容情感;②不能赏析原诗,不能分辨出哪是恰当赏析,哪是无中生有,过度赏析。

命题规律:

2017年高考首次使用五选二模式,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2019年高考仍将沿用这种题型。

能力要求:

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结合原诗的赏析文章分联进行赏析,设置五个选项,再把其中两个选项设置为错误赏析,设误点可以是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及情感等;③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理解。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

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

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接着看有没有使用什么表达技巧。

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

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最后指出表达效果。

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核心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审题关键:

①答题区间在第四句;②内容要能构成“广受后世称道”的原因;③要有“概括”,需要分类,不是细细罗列。

解题方法:

炼字、炼句题解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推敲;(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推敲。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内容情感;②不能正确赏析,导致写了好几点其实都不在点上;③概括用词不够准确,不会使用诗歌鉴赏术语。

命题规律:

①课标卷一般在这个题上设置分值为6分;②考查形式为给出一个明确的指向,要求考生归纳赏析。

多为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②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③具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限定归纳概括分析的范围,减少学生盲目寻找答题区间的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③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理解。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古诗鉴赏

1.(2017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2.(2017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案 

(1)CD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3.(2016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4.(2016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

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5.(2016课标全国Ⅲ,8—9)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答案 

(1)观点一:

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

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6.(2015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 

(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2)第一问: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3分)

第二问: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分)

7.(2015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答出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2014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案 

(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写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答出韦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答出郭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2013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2017北京,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①树杪:

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C 

(2)B

(3)《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11.(2017天津,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12.(2017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秋 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

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

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13.(2017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

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

通“锸”。

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