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311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校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积累与运用(30分)

(1)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嗔怪称赞瞋目怒视瞠目结舌

B.譬如癖好否极泰来劈头盖脸

C.旋律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

D.磨坊蓦然脉脉含情没齿不忘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钢毅懦弱坚如磬石首鼠两端

B.简朴奢糜因陋就俭暴殄天物

C.谦卑狂妄虚怀若谷趾高气扬

D.勤勉懈殆披星带月游手好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以往经验表明,举办一次奥运会对于促进主办城市和所在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其效果会比平常好几倍,而对于整个体育产业的振兴和繁荣,更是为虎添翼。

C.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B.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

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C.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以及对有尊严的、轰轰烈烈

的生活的憧憬。

这两个主题也是我们阅读莫言小说,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的钥匙。

D.日益狭窄的个人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重的职场竞争和工作

压力,使现在的上班族很难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

5、仿照下面例句,以“微笑”和“眼睛”为本体,各写一个比喻句。

(4分)

例句:

心灵像一处澄碧的潭水,装载一汪无尽的宽容。

不亢,不卑;无乐,无哀。

(1)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照下面对中国历史书的述说,请你对语文课本加以述说。

要求:

(1)句式相仿。

(2)要反映出语文课本的特征。

(3分)

中国历史书:

揽古今风雨,凸显华夏脊梁,点点滴滴,诉说天道沧桑。

语文课本:

(二)名篇名句(6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六题,6分)

(1),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园田居》)

(2)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园田居》)

(3)既窈窕以寻壑,。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5)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6),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7)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三)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5分)

8、《唐吉可德》是(国家)的作家的作品。

9、《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分别是“智绝”诸葛亮,与他相关的情节是,“奸绝”曹操,曹操的文学代表作是和“义绝”,他又被称为“美髯公”。

2、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菊①

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③。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⑤评章⑥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

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

②欹:

通“倚”。

③沉音:

低声吟咏。

秋心:

合写即为“愁”字。

⑤陶令:

陶渊明(曾做过

八十多天彭泽县令)。

⑥平章:

评说,评论,亦借指吟咏。

10、本诗是怎样写菊的?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分)

1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21分)

李应升诫子书①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

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②,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

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

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

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

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人不可上,势不可凌。

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

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

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

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

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

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

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

内外出入,谨其防闲③。

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

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

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

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

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

明朝南直隶江阴人。

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

②韦弦:

韦,熟牛皮;弦,弓弦。

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

语出《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③防闲:

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

泛指防备和禁阻。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直言贾祸贾:

招致

B.祖父母拱璧视汝视:

看待

C.衣鲜食甘鲜:

鲜艳

D.神明殛之矣殛:

诛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不复与汝相见此宜俭以惜福

A.

B

失其所与,不知厚敛以雕墙

当足其衣食葬我于墓侧

CD

则或咎其欲出者以其无礼于晋

1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

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章,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2分)

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

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

(4分)

(2)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

(3分)

(3)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唐诗里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

李白一生,集侠客、仙道、流浪汉、酒徒、书生、诗人于一身,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

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

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

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上,“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

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

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的。

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后不屈身降志。

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李商隐与杜牧都是才华盖世的士人。

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

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

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反映了诗人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

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吧?

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

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

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让尽才的生命精神突显出来了。

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

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17、下列有关文中“尽才尽气”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谓“尽才尽气”,就是超量地付出才与气,也就是追求现代人所说的绝

对自由。

B.李白的消极自由包括他的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不能算作尽才尽气

的表现。

C.无论是初盛唐的诗歌,还是中晚唐的诗歌,都完全表现出了“尽才尽气”

的生命精神。

D.唐诗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

体意识。

18、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第一流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第二流的诗人是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

B.韩愈“谏佛骨”,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白居易领导新乐府运动,这些活

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C.与韩柳、白居易相比,李商隐和杜牧的才华受到压抑,一生中没有“亮点”,

他们并没有“尽才”。

D.盛唐诗人活得“尽气”,而晚唐就有点气脉衰败,但晚唐诗人还是突显了

“尽才”的生命精神。

19、结合文本和自身,简要谈谈在现代社会该如何“尽才尽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22分)

引得春风度玉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一情形在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

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不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也颇为关注。

鉴于甘肃“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他建议广种棉田,以解决穿衣问题。

他认为甘肃凡是可种罂粟的向阳肥暖之地,都适宜种棉花。

于是,他不仅通令下属各地严禁种植罂粟,劝告农民广种棉花,还采购纺车织具,设立专门机构,雇请民妇来教习纺织,并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分行陕、甘两省,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为一举两得计也”,期望这些举措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

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数年来陇中遍地修渠、治道、筑堡、栽树”。

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他命令“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这些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被后人艳称为“左公柳”。

收复新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

这固然出于军事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的用意。

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19000余亩,获粮数千石。

他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新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用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

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

”这些主张对他后来率军收复新疆极为有利。

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

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在参与镇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机器局。

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主要生产枪、炮、子弹、炮弹。

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更有收复新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划收回伊犁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

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

光绪三年(1877年),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呢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受到了左宗棠的称赞。

于是,左宗棠打算从国外购买全套织呢机,他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得,只要有机器便省工力等由请他从德国访购织呢机器。

直到光绪五年,织呢机器才全部运至兰州。

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创办兰州织呢局被左宗棠视为“气象更新”之举,高兴之余,他还费尽苦心就地取原料,想以成本低廉来抵制洋呢进口。

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理想,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不能出售,品质上和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呢绒,即便把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也比从欧美输入呢绒要贵多了,再加上局中被安置了大批“干领薪俸”的冗员,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

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2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鉴于甘肃的气候特点,左宗棠建议首先解决穿衣问题,并通令下属各地禁植罂粟而改种棉花,最终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B.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还主张在新疆许多地方不必只是强调“耕桑然后致富”,还应该“讲求牧务,多发羊种”。

C.左宗棠设立兰州机器局,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意图,但“精求枪炮”的主张表明他更重视以武力收回被俄国军队占领的伊犁。

D.赖长用试制的织绒机织成了一块绒布不仅受到左宗棠的称赞,还促使左宗棠委托胡光墉最终从国外购回了全套织呢机。

E.生产的呢绒品质不好,价格上比不上外国呢绒,再加上局中大批冗员消极怠工,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

21、左宗棠“发展西北的经济”有哪些显著的具体成效?

请简要概括。

(6分)

22、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23、左宗棠在发展西北经济时,善于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率先引入先进生产技术。

在“善于”和“勇于”中你更认同哪种品质?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独生”年代,独立、独处、独行、独享……是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独特之处。

即便非独生子女,受风气影响,现代青年也有其独到之处。

请以此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既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

高三语文12月份月考题答案

4、C(A句式杂糅,“据……”和“……显示”两个句式保留一个即可。

B语序不当,应将“不但”提至“使日本”前。

D搭配不当,“越来越重”和“职场竞争”不搭配,“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不能并列。

5、微笑像一朵娇嫩的花蕾,包容一团温馨的真诚。

不浓,不淡;无刚,无媚。

眼睛像一片安详的福地,蓄着一泓无底的宁静。

不艳,不俗;无喜,无悲。

6、收中外佳作,展现文学画廊,字字句句,刻画人间善恶。

7、

(1)悟已往之不谏

(2)眄庭柯以怡颜

(3)亦崎岖而经丘(4)受任于败军之际

(5)夜吟应觉月光寒(6)落霞与孤鹜齐飞

(7)烟光凝而暮山紫(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5、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3个1分)

16、

(1)祖父祖母疼爱你,你却因为亲近而忘了尊重;你的母亲教育你,你却傲慢而不亲近她。

(关键词:

狎,训,弗亲;每词1分,句意1分。

(2)你既然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就应该把她当做同胞妹妹看待。

(关键词:

鲜,止,以;每词1分。

(3)把我留存下的各种文稿书籍,好好整理。

(关键词:

简籍,诠次;每词1分,句意1分。

文言文的译文:

我因为正直的言论招致灾祸,自己料想唯有一死来报效朝廷,不能再和你相见,所以写几句话来告诫你。

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能把这些话当做警戒自己的规劝,也就是我虽死犹生的时候了。

你生长在官府,祖父祖母像看待奇珍异宝(拱璧:

一种大型玉璧,径长尺二,用于祭祀,因须双手拱执,故名。

后比喻极其珍贵的事物)一样看待你,家族内外的亲戚都用对待尊贵公子的方式对待你。

你穿着光鲜的衣服,吃着甘美的食物,喜怒任性,娇生惯养已成习惯,不肯穿布衣旧衣,不肯吃粗茶淡饭。

如果长大成人还不能改正,一定会陷入贫穷饥饿的境地。

这样就应该用节俭来珍惜眼前的幸福,这是第一点。

我做官珍惜自己的名声和节操,不曾贪婪攫取,使自家富裕。

现在家中留下的财产,都是祖父祖母勤劳辛苦积累的,况且经历这次大难,已经花费了大半。

我曾有誓愿:

兄弟三人,财产均分成三份,自己一定不多拿一亩田一粒谷。

你要像对父亲一样对待伯父,像对母亲一样对待寡居的婶婶,即使有祖父祖母的命令,也丝毫不能多占多要,以致违背我的心愿。

这样就应该以公平之心来继承家业,这是第四点。

你既然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就应该拿同胞妹妹看待她,倘若她嫁到中等或贫穷人家,必须给她一百亩陪嫁田地;至于庶妹的母亲,已经侍奉我多年,应当让她丰衣足食,分给她养老的田地,让她收取田租来供养生活。

家里家外进进出出,要严守规矩。

这关系到恩德道义,这是第五点。

你天资不愚钝,我教育不够,你读书已经很晚。

你要念着我辛勤劳苦,激发志气勤奋学习,假如有考取科举的一天,就先回家奉养老人。

如果科举没有希望,也要做一个读书秀才,把我留下的文稿书籍,好好整理。

这关系到我们家文章学问一脉相传,这是第六点。

我深以为苦的是人生在世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

将来等到祖父祖母百年之后,一定把我葬在他们坟墓的旁边,不能远离他们。

20、【答案】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鉴于甘肃的气候特点”涵盖不全;D项“还促使左宗棠委托”表述不够准确;E项“再加上局中大批冗员消极怠工”文中无此信息。

23、【答案】观点一:

我认为应善于利用本地自然环境。

左宗棠抓住甘肃向阳肥暖之地都可种棉花的特点,劝告广种棉花;在西北沿河、沿路“广种榆柳”;依据新疆“可渔可牧”的特点,认为应“讲求牧务,多发羊种”。

我们应因地制宜,积极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经济,同时还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观点二:

我认为应勇于尝试、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左宗棠敢于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生产枪、炮、子弹、炮弹等,并在西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勇于开风气之先。

我们在经济活动中,也应勇于尝试、大胆创新,超越前人,谋求经济的稳步发展。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3分。

【解析】对于左宗棠发展西北经济所具有的两种品质,认可哪一种都行,但要有明确的观点。

如善于利用本地自然环境,要结合左宗棠在当地的种植棉花、植柳等事件,并要上升到对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启示上;认可后一种观点,模式也是如此。

24、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