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263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简况

授课对象:

高职专科学生

学时安排:

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和意义,认真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背景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失误的教训?

2.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问题?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何在?

3.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四个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案例、文字、图片、视频等。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专题式教学为平台,以问题切入式教学为牵引,以案例式教学为基本途径,以研究型教学为主线,优化整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从本章开始我们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研究和论证的主题,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这一问题也是人们一直在思索和寻求解答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发生困惑和疑问最多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它同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什么区别?

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何重大意义?

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为什么?

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本章所要学习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语

在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问题的历史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能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毛泽东率先提出要“以苏为鉴”,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1956年4、5月间,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先后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正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在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大会坚持了一九五六年五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明确了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人民内部矛盾处于突出地位;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

其中心思想是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同年8月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都为以后的探索作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受到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

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

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

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

工业布局有了改善。

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

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六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七十倍。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四点九倍。

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思考:

1、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行了哪些尝试?

2、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什么弯路?

(二)1957年在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党在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至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1957年4月到1958年夏的整风运动中,党的领导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使反右派斗争严重地扩大化了,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2、1958年,主要由于毛泽东和中央、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3、1959年,在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把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进一步引伸到党内。

4、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

5、1965年初又错误地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领域,在对待知识分子和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偏差。

6、1966年5月至1967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三)党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中虽然发生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但党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2、与此同时,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

刘少奇同志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同志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同志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等观点;朱德同志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同志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有这些,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党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中虽然发生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导方面。

(四)即使在“文化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毛泽东正确地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当影响国家关系的观点;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等。

总之,八大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长期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要搞清楚这个基本问题,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教训,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案例3:

一个外国共产党人眼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发展缓慢,科技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在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落败。

按当时汇率计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苏联的GDP曾一度相当于美国的83%,占全球GDP20%左右;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已分别降至25%和8.58%,而美国、欧共体和日本则分别占全球GDP的30%、25%和14%。

苏联的失败,苏共的解体说明了什么?

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了失败呢?

摩尔瓦多共和国总统、执政的共产党人党主席沃罗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时说,有人也曾说既然共产主义在世界上已经失败,摩共为何要坚持原来的理想,为何不改变名称。

沃罗宁的回答是:

“中国的人口是俄罗斯的十倍(原文如此—引注),中国在拥有13亿人口的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意义非凡。

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是摩共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楷模。

”他还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对摩共来说是最大的鼓舞,也是其生存的重要基础。

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时,沃罗宁认为,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邓小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更是一名富有勇气的实干家。

他吸取了苏联和其他一些东欧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使理论与实际得到了最佳的结合。

邓小平不仅为中国构筑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符合中国发展的具体方案。

江泽民接过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旗帜,继续领导中国人民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

二是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历史中之所以能够经受住种种挫折,一个重要原因是: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始终坚持共产主义最神圣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信念给予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重重困难的力量,为自己开创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最后,沃罗宁真诚地表示,“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成就感到真诚的高兴,这些成就不仅使我们备受鼓舞,更使我们坚信,资本主义不是国家发展的唯一道路。

——根据《宣传通讯》2002年第20期“沃罗宁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和《从怪影到天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有关章节改写。

点评:

正如沃罗宁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功的关键,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过程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1、1980年,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他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的几次重要谈话,构建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同在1980年5月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

“讲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1985年邓小平又指出: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986年9月,邓小平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

3、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案例4:

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

2002年春天,在深圳仙湖公园,我们找到了邓小平同志十年前种下的那棵榕树。

当年碗口粗细的树苗,如今已经枝繁叶茂。

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中国迈出的脚步,那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的谈话,仍然在耳边回响。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根本上回答了当时中国思想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强大势头。

从此,中国经济作出重大调整,驶入快速发展的车道。

这股势头,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在9%左右;十年来,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气象:

1994年,我国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确定了百家试点企业名单。

1995年,我国经济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并制订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

1996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这一年的夏天,香港回归。

百年国耻,一朝扬眉。

1998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战胜了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

这一年,在金融危机席卷亚洲的危急时刻,中国成功抵御了金融风暴的冲击,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声誉。

1999年,我们迎来伟大祖国的50华诞,澳门继香港之后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000年,随着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一万亿美元。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消除了贫困,达到了小康水平。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里程碑。

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获得成功,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这一系列载人史册的事件使这一年成为“世界中国年”。

也是在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掀起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

2002年,我国“十五”计划开局良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着旺盛的活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奋斗伴随艰辛,成就来之不易。

十年来的辉煌,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来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开拓的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来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

1992年,也是一个春天。

一列专车离开冰雪初融的北国,缓缓驶向春意盎然的南疆。

车上有一位老人,纵论天下大事,正是这番谈话,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发展的进程,成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什么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前进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问题和曲折。

从1989年下半年起,“左”的东西就有些抬头了。

有人说:

“改革开放要收一收,该抓阶级斗争了o”有人说: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经营机制有资本主义的o”对于经济特区、对于乡镇企业、对于外资、对于个体户,出现了不少不利的传言,不少人的思想产生了迷茫。

当时争论的焦点有两个:

一个是姓资问题,再一个就是市场经济问题。

1990年2月22日,北京某大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质问:

“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作者主张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姓资,并且强调说这是改革道路上两个方向、两条道路的斗争。

1991年3月2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文章,不同意上述论调。

文章指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o但是,这篇文章遭到了猛烈的指责。

一些杂志发表文章说:

“不问姓社姓资,必然会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o”“当群众不敢、不顾和不想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时候,我们国家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尽管从1979年到1990年,邓小平先后在10次内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左”倾思潮利用一部分人头脑中的僵化意识,开始批判市场经济。

在深圳特区和珠海特区,在那些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使深圳这个从前的小渔村变成了颇具规模的国际化都市。

它,就在眼前,谁也否定不了。

然而,在那个时候,那里的人们却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想说话不敢张嘴,想走路不敢抬腿”。

与此同时,苏联和东欧发生了震动全世界的剧变。

1990年8月25日,苏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声明,宣布苏共中央自动解散。

8月29日,苏联议会通过决议,暂停苏共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11月5日,叶利钦下令停止共产党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随着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东欧各国也纷纷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帜。

苏东剧变,给中国人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

不同的人对苏联和苏共的解体,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很多人都陷人困惑之中。

中国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正是在人们、心头充满疑云,“左”的东西干扰视听的关键时刻,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高屋建瓴,冲破姓社姓资的阴霾,推动改革开放的车轮重新启动,隆隆前进。

在深圳火车站大楼上,邓小平题写的“深圳”这两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

对于许多最早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者来说,这两个字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1992年1月19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方之行的重要一站就选在了这里。

对于这次视察,虽然邓小平自己说只是走了走,看了看。

而实际上,他完成了一件大事: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现在已经成为《邓小平文选》的封篇之作,也是他对后世的政治交代。

那些闪光的思想,长久地照耀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航程。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话,仍然被邓小平的高瞻远瞩所折服。

邓小平在谈话中旗帜鲜明地反击了“左”的思潮,批驳了“左”的谬论。

他指出: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

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

‘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

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

‘左'的东西也有。

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姓社姓资的论调横加干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的情况,邓小平指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此,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深人人心,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

邓小平结合创办特区的实践,进一步指出:

那些起劲地鼓吹问一问姓社姓资的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以深刻的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冲破禁区,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难题,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模式。

邓小平正是对大量经济现象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思考,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他一语击破“左”的障眼法,把人们的思想从禁区当中解放出来。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o”邓小平由此发挥开来,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作了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以紧迫的责任感,催促改革开放要大胆前进。

他接连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谈话。

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是没有想到的惊人之举,而对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来说,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着棋。

这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用生命与智慧之光,照亮了整个民族前进的道路。

南方谈话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精辟论述,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新概括,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理论等,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的新回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讨论:

1、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

2.关于“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邓小平正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保留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合理部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略了的社会主义内容,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用新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但是过去往往认为,解放生产力是新的社会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任务,而发展生产力则是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