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255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0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第一课时

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

角的意义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

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

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

(P39、1)

学生汇报

直直的,有两个端殿,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学生自由发言

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太阳射出的光线等等。

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学生画直线

得出: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使学生弄清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

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

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

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

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用∠1表示。

(2)问:

到底什么叫角?

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

P40、8

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回答:

是角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角的实例

 

学生独立画角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画角的的方法。

 

学生说角的概念及角的符号。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使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角的写法和角的画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都是直的

线段是直线的

一部分

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

直线

没有端点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第二课时

课题

角的度量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

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

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

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

中心、0度刻度线、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

(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

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

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

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

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

(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

接着问:

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回答:

是角

学生汇报。

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通过动手操作,

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使学生掌握读角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

(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P38例1)

讨论: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课堂小结

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

P40、5、7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学生动手用三角板拼角。

 

使学生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第三课时

课题

角的分类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导入:

师:

最近讲了什么知识?

(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2

13

56

4

师:

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

(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

你们是怎么分的?

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

锐角:

小于90°直角:

等于90°钝角:

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

你们量了吗?

量一量。

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

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

(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

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

(板书:

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

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

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

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

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

平角:

等于180°周角=360°

师:

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

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

那我们来看钝角。

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

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

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3、3、5

学生汇报:

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学生观察汇报

分类

 

学生汇报

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直角

学生小结

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学生画直角,并说明算法。

 

三角板、量角器、折,借助有直角的物品画。

同桌检查画的对不对

 

学生自由汇报后

看书自学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通过自学掌握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使学生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第四课时

课题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

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

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

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学生汇报:

量角器

 

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

 

汇报画角的方法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4、7

画完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画角并判断是什么角。

全班订正

 

学生画出指定的角,并互相检查

 

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画角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

课题

口算乘法(例1)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

图片、题卡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怎样列式?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

问:

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24×3=25×2=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怎么列式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

130×5=2×380=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学生看图片

汇报查找的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

16×3=

小组讨论口算方法,汇报

方法1:

想10×3=60,3×6=18,30+18=48,所以

16×3=48

方法二:

16

×3

--------

48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

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10×30+6×30=480

160×3想100×3=300,3×60=180,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

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独立完成,反馈结果

独立完成后汇报

 

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第二课时

课题

笔算乘法(例1)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1、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231×4=321×2=

415×3=298×3=523×3=

2、笔算

24×12=44×59=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12

-------

290

145

-------

1740

问:

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145×12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说出估算的方法150×10=1500,150×2=300,比1800米少一些。

可以用口算的方法。

用笔算比较准确。

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先算145×2,再算145×10

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想加便的结果。

 

用学过的计算工具,计数器来验算。

 

复习计算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176×47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七第3题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课时

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课型

练习

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

题卡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16`×8=36×2=

46×20=4×160=3×150=

150×6=26×7=20×19=

200×73=900×24=430×8=

15×6=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145×27=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152246

×16×23×34

---——————————

804156964

134104638

————————————

9381196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46×215=224×36=

28×153=27×142=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找出错因并及时改正

 

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独立分析题中给出的信息数据和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复习计算知识,为下面练习作准备。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