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历史事件类二.docx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历史事件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历史事件类二.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历史事件类二
阅读与鉴赏历史事件类二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
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注:
①檥(yǐ倚):
整船靠岸。
②面之:
跟项王面对面。
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
筑壁垒B.持短兵接战兵:
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
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
购买
2.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我何面目见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乃不知有汉
C.以故汉追及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项王瞋目而叱之夜缒而出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项羽安排士兵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6.翻译画线句子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答案】
1.D
2.D
3.B
4.D
5.A
6.
(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
(2)我听说汉王用千斤黄金和万户的封邑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送给(给、给予)你这个恩德(好处、人情)吧!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购”,结合“汉”“千金”分析,是悬赏征求的意思。
句意:
我听说汉王要用千两黄金悬赏我的脑袋。
故选D。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这是要求选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A项,“左右”,古义:
左右的人;今义:
表方位名词。
B项,“地方”,古义:
是土地方圆;今义:
处所。
C项,“慷慨”,古义:
情绪激昂;今义:
大方。
故选D。
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代词,他们,他。
B项,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C项,介词,因。
D项,连词,表修饰。
故选B。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是人物是“项羽”,品质是“勇猛善战”,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
③表现的是项羽的刚愎自用,不知悔改。
①⑥是正面写其勇猛善战。
②④⑤是从侧面写其勇猛善战。
故选D。
点睛:
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解题技巧:
审清题干,排除干扰。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
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
回归原文,揣摩用意。
选项所给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测,一定要把信息句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
其实,在阅读时就应该对文章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去粗存精;然后就可以将信息句在文中迅速准确地定位,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其信息指向,以便我们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比较遴选,去伪存真。
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从而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项羽安排士兵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错误。
“四面楚歌”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故选A。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纵”,即使;“怜”,怜惜;“而”,连词,表因果;“王”,使动,使……成为王;“之”,代词,他们;“我何面目见之”(反问句)。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闻”,听说;“购”,悬赏征求;“邑万户”(定语后置句);“若”,你;“德”,恩德。
【点睛】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
“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
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
“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
“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
“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
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接着对亭长说:
“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
“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便说道:
“我听说汉王要用千两黄金悬赏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
”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
“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之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
D.执事,常见义项有两个:
有职守之人,官员。
还有一种是敬称,是指办事的官吏,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这里是敬称对方,可译为“您”。
10.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
7.C
8.D
9.A
10.
(1)越多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领过的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军,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行李之往来”中“行李”,古义:
使者;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D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人”,古义:
那人;今义:
妻子。
故选C项。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对象是“烛之武”,特点是“机智善辩”,然后采取排除的办法进行选择。
本题中,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是佚之狐所言,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郑伯所言,这两句都不是烛之武所言,且③是郑伯的道歉,并不能体现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所言,但并没有表现他的智慧。
故选D项。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A项,“《左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故选A项。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用来;“鄙”,名词意动,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其”,代词,代指“越国以鄙远”;“焉”,为什么,何必;“陪”,增加。
第二句中,“因”,依靠;“而”,表转折;“敝”,损害;“……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判断句,“与”,结交,亲附;“知”同“智”,明智;“以”,介词,用;“易”,替换。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国家很危险了!
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
“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晋文公说:
“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
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
“不行。
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
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或说沛公曰: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同“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中,遂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战。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羽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归,立诛曹无伤。
(《史记·高祖本纪》)
(二)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然其计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对
B.会项伯欲活张良动词使动用法,救活
C.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D.刑人如恐不胜名词,刑罚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以文谕项羽副词,趁机
B.驱之鸿门代词,他
C.立而饮之连词,表修饰;着
D.臣死且不避副词,尚且
1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A.沛公从百馀骑樊哙从良坐
B.沛公欲王关中窃为大王不取也
C.项羽果率诸侯兵西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D.无内诸侯军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4.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A.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沛公然其计樊哙侧其盾以撞
C.令子婴为相窃为大王不取也
D.沛公以樊哙、张良故以待大王来
15.下列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B.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C.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D.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6.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战。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答案】
11.D
12.B
13.D
14.B
15.D
16.
(1)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
(2)沛公如此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劳的人。
【解析】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
D项,“刑”,名词作动词,施刑。
所以选D项。
12.试卷分析:
题干是“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含义的方法。
B项,“之”,动词,到。
所以选B项。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从”:
使……跟从/挨着。
B项,“王”:
动词,称王/名词,大王。
C项,“西”:
动词,向西进军/名词作状语,向西。
D项,“内”通“纳”,接纳。
故选D项。
14.试卷分析:
题干是“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本题考查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含义的方法。
A项,“之”:
代词,他/助词,的。
C项,“为”:
动词,做/动词,认为。
D项,“以”:
连词,因/连词。
B项,两个“其”:
代词,他的。
故选B项。
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比如本题依照句意停顿:
“项羽乃号为雍王”主语是“项羽”,谓语是“号为”,宾语是“雍王”,句意是于是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
句意流畅,语法正确,故应在词句的前后停顿。
这样就排除了BC项。
“秦富十倍天下”的意思是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
这样就排除A项。
整个句意:
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所以选D项。
1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
“击”:
“攻打”;“飨”:
“犒劳”;“旦日”:
“次日,第二天”。
第二句关键点:
补出主语“沛公”;“细说”:
“小人的谗言”;“诛”:
“诛杀”。
【点睛】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一)
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十倍,地理形势又好。
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
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
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
可是关门闭着。
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
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
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