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176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

《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docx

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历史试题

 

2019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高三七校联合体交流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1.《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

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

这反映出

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

C.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

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墨子认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原因来看,墨家主张“非乐”、“非命”、“节用”、“节葬”,提倡节俭和个人努力,反对奢侈浪费,因此是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故答案为B项。

儒家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是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排除A项;儒墨都关注社会问题,只是各自的解决办法不一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经世致用主张,排除D项。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威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答案】A

【解析】

三则材料均提及察举制,显然说明察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A正确;材料只有一处提及.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材料内容,B错误;C和D材料没有体现。

3.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答案】D

【解析】

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答案为D项。

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皇权独大自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即已形成,排除C项。

4.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表明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但没有出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日趋频繁”;D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

5.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属于民主革命,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特征,D正确;国民革命没有建立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排除A;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无法体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排除B;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统一战线,排除C。

6.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其中:

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排除A。

材料涉及各类资本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投资情况,没有涉及重工业资本和轻工业资本的对比,排除B。

C项说法错误,外国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没有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从1894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的投资保持较大比例,故体现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D项正确。

7.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

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

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十九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

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

C.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都是从生活习惯和文明举止等角度对国民的规定,显然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故D项正确;新生活运动属于民众素质的培养,不能说明国民政府意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故A项错误;此项措施与应对日本侵华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的信息,故C项错误。

8.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

如抗联创始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是广东人,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是河南人,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是云南人,第二路军政委赵尚志是热河人,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是江苏人,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是四川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B.日本侵略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救亡运动高涨

D.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由自发到自觉

【答案】A

【解析】

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但是其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这恰恰说明是中共从各地派了共产党员去东北指挥抗日活动,应对日本的侵略,故选A。

点睛:

“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9.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

材料表明古罗马

A.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

B.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C.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

D.法律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可知,古罗马保护私有财产是受到限制的,故C项正确。

根据“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表明尊重死者,B项无法体现材料主旨“对私有财产的有关规定”。

由“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可知宗教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无法说明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排除A。

材料对于私有财产罗马法有明确规定,排除D。

10.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C.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D.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危机,在这段时期内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虽有下降,但是“严重阻碍”一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1930-1932年贸易额很大不符,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的说法不符史实,故C项错误。

表格显随着苏联工业化推进,苏联对外贸易逐渐降低,苏联的工业化推进中是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D项正确。

11.下表是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

观点

学者

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竺培芬

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

冷战并非美国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沈志恩

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政府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美苏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陈亚峰

斯大林把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作假想敌而采取敌视态度,进而冷战不可避免。

张华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

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

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是关于四位学者对冷战起源及应承担冷战发生的责任者的历史叙述,竺培芬认为冷战是美国发动的,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沈志恩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应由美苏双方承担责任;陈亚峰认为英国在冷战的起源中是始作俑者;张华认为斯大林的个人原因是导致冷战发生的原因。

由四位学者的论述,可知美苏冷战的发动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故A项正确;B项仅符合第二位学者沈志恩的观点,故B项错误;C项仅符合第三位学者陈亚峰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四位学者的观点中均未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冷战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

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和他的实力同步膨胀。

但战后美国首先考虑经济上的需要。

美国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进行。

这种需要成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

可是美国的霸权野心受到了来自苏联、东欧、亚非人民的反对。

美国却把这些障碍简单地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认为共产主义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正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了冷战的产生。

12.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

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

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区域化趋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

点睛:

审题能力试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的基本能力,通常要从设问和时空两个角度来审题,审设问是为了明确答题的方向,审时空是为了明确答题的范围。

该题的设问限定是“政治史角度”,由此排除了迷惑项C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

“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

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

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

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

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

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

——摘编自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推动力。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的看法。

【答案】

(1)特点:

斗争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种多样;斗争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

影响:

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2)背景: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不断进行改革;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传入中国等。

推动力:

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

(3)看法:

城市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城市化发展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可以从参加主体、斗争方式、斗争目标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义的瓦解等方面分析。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近代工业”并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第二小问从政府、市场、社会团体方面作答。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从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城市化过程中各方面推动力的关系来思考,城市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城市化发展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城市化·城市化

【名师点睛】城市化的发展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之一,本题选取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和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材料,考查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和影响以及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背景和推动力,意在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查城市化的角度有很多,比如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近代城市化比较,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城市化的比较等。

复习中重点关注的知识:

(1)中国古代的重要城市、城市类型、城市职能等。

(2)中国近代(3)古希腊的城市的发展,特别是通商口岸的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市民文化的演变等。

城邦经济和城邦政治以及公民意识等。

(4)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城市自治运动等。

(5)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污染等问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1500—1799年

1800—1899年

1900—1939年

国家

重大事件次数

占世界百分比(%)

重大事件次数

占世界百分比(%)

重大事件次数

占世界百分比(%)

英国

75

25

130

22.15

95

13.97

法国

72

24

100

17.07

35

5.15

德国

42

14

173

29.47

130

19.12

意大利

24

8

10

1.70

10

1.47

中国

13

4.33

2

0.34

5

1.18

俄国(苏联)

6

2

29

4.94

40

5.88

美国

2

0.66

55

9.37

211

31.03

日本

7

1.03

世界总计

300

100

587

100

680

100

 

——摘编自李京文主编《国际技术经济比较

——大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表为近现代不同时期各国科技发展简况表。

根据表中信息,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解释。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科技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解释:

英国在1500—1799年间,科技重大事件75次,占世界25%,遥遥领先;科技发展为其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工业的中心并巩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在1800—1899年和1900—1939年两个时间段,德国、美国科技重大事件迅速增加,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迅速发展,先后出现英德竞争、美国挑战英国霸权的历史现象,最终导致欧洲衰落及世界政治中心的转移。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试题。

首先认真阅读表格,该表格是关于近现代不同时期各国科技发展的简况,重大事件的次数表明该国科技力量的强弱,进而影响到国家实力和国际格局;然后从中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联系的国家提炼出观点;再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一定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

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

……明朝前期,以哈密为经营西域的主要据点,封当地蒙古贵族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又派汉人充任忠顺王府长史、纪善等官,协同理事。

……永乐、宣德时期,哈密及其以西地区与明朝建立比较固定的朝贡贸易联系。

西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斯藏。

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

明成祖即位后,相继派宦官显侯等多人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的领袖人物广泛接触,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者为王和法王。

……明朝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

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更为汉藏的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

【答案】

(1)主要措施:

①对当地宗教和世俗首领采取承认、封授政策;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册封”或“封授”或“承认”等关键词,得。

②派遣汉人赴边地担任官吏;评分细则:

如答案中有派人去当官或担任官职或设置管理机构任免官吏等表述,得。

③实行边境贸易,改善边地交通。

评分细则:

如答案中有“建立贸易关系”关键词,得。

(2)影响:

①加强了对国家边疆地区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统一;评分细则:

如答案中有有利于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或管理的加强、强化等表述,得,如有维护国家统一的表述,得。

②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评分细则:

如答案中有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经济联系等表述,得。

③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评分细则:

凡是答案中出现民族团结或融合的关键词,得。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要分经济方面的措施、政治方面的措施以及民族方面的措施进行分别概括,例如,“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封授”了一批首领体现的措施就是政治方面的对当地宗教和世俗首领采取承认、封授政策等。

(2)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要从经济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密切内地与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政治方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利于民族团结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

例如,本题的第一问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据《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

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