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167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

《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docx

使用学案教学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

合理使用学案,提高第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

滕丽燕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呢?

如何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复习课的优质高效呢?

笔者认为,设计高质量的学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合理地使用学案,能提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第一轮复习学案的制作

(一)学案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是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和考纲、了解学生认知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并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材料。

课前学生根据学案明确教学内容,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

课上立足学案,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提炼归纳中心问题。

课后是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复习巩固。

第一轮复习学案的功能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改善学习方式,“减负增效”,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2.以实用性为总原则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旨在突出复习功能,所以学案设计要依据考纲,以实用性为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

设计学案时要突出基本史实与基本史论,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运用逐步加深。

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考纲不作要求的内容不出现,学生自己已会的和能学会的在学案中不占过多的篇幅。

其次是把握好课堂上学生的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

最后是通过学案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手动、心动,起到集中精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的作用。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

1.考纲要求

针对高三复习讲求实效的特点,学习目标就是要清楚知道高考要求掌握哪些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把学习目标写作“考纲要求”。

以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的学案为例:

一、考纲要求

1.原始农耕A2.炎黄传说A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4.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5.二里头遗址A6.青铜时代A

7.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学生一看考纲要求,对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就一清二楚了,再根据《高考考试手册》规定“A”是识记,“B”是理解,“C”是应用,所以重难点通过学习水平层次的要求也就一目了然了。

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学案中没有必要列出来,学生看了也不一定完全明白,那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渗透的。

2.知识内容

第一轮复习以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为主,决定了基本史实与基本史论的梳理是学案的主体,梳理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回归教材,全面细致进行自主复习的过程。

编写“知识内容”这部分学案时,可以用填空、图示、表格、问题等形式,化难为易、言简意赅,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来掌握要点,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相互关联和系统化、整体化,能使学生对主干内容一目了然,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既有益于提高记忆效率,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两次鸦片战争》的学案为例,看关于历史事件的知识内容:

(一)鸦片战争

1.背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综合

19世纪40年代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_____地位。

为了扭转________,英国向中国走私______。

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1839年6月,林则徐“_________”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概括: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2.进程

①爆发时间:

②结束时间:

③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

3.影响

①主要矛盾变化:

②革命任务变化:

③经济结构变化:

④思想文化变化:

概括:

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____________社会,中国的历史进入_________革命时期

从这部分学案上可以看出,关于历史事件,需要掌握三方面:

历史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历史事件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如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

这些都是基本史论,识记、理解和掌握基本史论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基础,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尝试让学生总结归纳,适当留白,作为学生的自学笔记,日后就是学生的复习提纲。

复习中教师有时要结合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教材,以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

以《世界古代文明》为例,知识点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张冠李戴,就需要给学生理出一个知识框架来,然后由学生整理归纳。

古代文明

地理位置

政治

成就

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古代罗马

就学生目前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可能自己对知识体系进行完整的概括,所以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本节课主题线索的知识框架,对学生的学习大有帮助。

3.习题巩固

复习学案的习题选择上,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检验学生的“双基”掌握情况,又要注意适当检测与发现学生的潜力。

题目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适当加强古今知识、中外知识等的相互联系,可以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题型。

再以《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的学案为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分)

材料一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

“吾辈生于今日,幸遇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有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材料二“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得出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载的商代帝王世系基本相同,进一步证实了《史记》的史料价值,把中国信史至少推到了商代。

——郑师渠、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三

 

(A) (B)(C)

(1)从材料一看,王国维将史料分为哪两类?

这两类史料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的“辞”是指材料三中哪件文物(填写符号)?

为什么说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3分)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的学习水平层次要求是“C”,是本课的难点,因此在“习题巩固”部分设计了针对此考点的题目来考察复习的效果。

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是否知道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含义: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二问则考察学生能否理解并灵活运用“二重证据法”去论述: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教师可以针对考点要求,精选高考题作为例题,精心解析,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成效,起到自我检测、查漏补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给予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针对一些学生不能突破的关键点,我们在学案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深层次、难度较高的问题供学生合作探讨,以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二、第一轮复习学案的实施

(一)课前预习

课前学生依据学案预习是历史学案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课堂教学时间相对紧张,节奏偏快,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有限。

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将学案力所能及的部分完成,这样做可以解决部分学生不会预习、不想预习的毛病,学生还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复习,初步掌握基础史实、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习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

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就会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老师上课,作相关的学习笔记。

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必然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的提高。

(二)课上学习

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学案的成果,着重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一些重难点稍作强调和点拨,这要比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效果好得多。

同时讲解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该考点近几年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及高考命题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切入点和一些记忆史实的技巧等。

以《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的学案为例: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1.特征:

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地区: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学生回答起来没有任何困难,但当问到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时,学生们很难回答到位,这时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下:

一系列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精制玉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说明贵贱有序、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而古城、祭坛遗址则说明政治实体已产生,因此中华文明已起源,再结合“遗址分布图”,可以看出遗址分布在全国各地,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所以核心地区就在此。

最后是有效利用精心挑选的习题,进行训练,及时巩固当节课所复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综合运用等历史学科的能力。

(三)课后复习

课后,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学案,回顾学习过程和本节知识要点,完成练习,达到巩固和复习的目的。

三、第一轮复习学案的反思

(一)使用学案,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1.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刚开始使用学案时学生明显不适应,他们已经习惯课堂上依赖老师,个别学生甚至问:

“这就是笔记吗?

黑板上还会有板书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学生没有现成的笔记可抄,课堂上记录又来不及,就逼着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学案的预习,慢慢地学生们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也跟上了学案教学的节奏,同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先预习再听课。

2.有助于学生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学案教学,把复习课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把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化为读、写、记、说、思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课堂上学生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思、时而答,增加了学生的活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概括、分析与综合等学科能力,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学案教学,一是节省了课堂上学生埋头记笔记的时间,学生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可以静下心来听老师讲解,增加了思考的过程;二是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上,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消化吸收”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目的;三是体现了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练的统一,加大了练习量和实现了练习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目标,适应了高考的要求;四是便于学生记笔记和保存,便于学生以后查阅和复习,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等于给了学生一份复习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可以清晰地回忆起上课时的情景。

总之,通过学案教学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复习效率。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历史班学生在区期终质量调研考试中名列前茅,学案教学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中成效显著。

(二)使用学案,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情况而变化,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成效,教师必须在学案的设计、使用、完善以及备课方式等方面不断加强。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应培养的能力,所以写好一个学案的前提是教师首先写好自己的教案,在此基础上考虑知识点的内容和要求。

设计一个学案,要对全节课有统筹安排,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翻阅大量参考资料,以便搜集所需知识和选择习题。

使用学案教学,教师的工作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很多,并且要求更高了。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和谐、高效的课堂中学会学习。

笔者相信,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注入高中历史复习课堂,凸现了新课程理念,提高了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今后一定会发挥更大的功效,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邓国华.高三历史复习中导学案应用浅探〔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1

(1):

28-30

[2]林建华.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文理导航,2011(7):

55-56

[3]卢芳.让学案教学走进历史课堂〔J〕.青海教育,2010(9-10):

51

[4]戴世锋.以生为本,编制“实用”历史学案〔J〕.广东教育,2011(3):

19-20

[5]孙晶.学案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2011

(2):

82-83

[6]王桂生.“学案导学”模式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

57-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