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4939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2014年高考对人口这部分的内容的考查,可能以人口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图表为背景,以热点或重点区域的重大环境问题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解读图表能力,其中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问题可能成为考查重点。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70亿人口日”:

2011.10.31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年出生人口/年平均人口*100%

死亡率=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口*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匀速性

(1)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①农业革命以前:

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少

②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加,增长速度加快。

③工业革命开始: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快。

(2)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①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

发达国家:

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很快

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灯各方面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也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激增,这都会给资源、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激化人地矛盾。

解决方法: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②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空间的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

解决方法: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和类型

①构成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②类型及特征

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征

原始型

增长缓慢

传统型

增长迅速

现代型

增长缓慢

③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

④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①造成空间差异的原因:

工业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②表现

发达国家(欧美):

已进入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亚、非、拉):

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国:

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非、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以后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

非洲等

西欧

北美

西亚

北非等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民的现象。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现代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①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②由沿海迁往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的变化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2、迁移因素的评价

①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②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影响人口迁移

③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美国四次人口迁移及原因

①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人口大规模西移

②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人口由乡村流入城市

③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④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4.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路的开辟为人们顺利的迁移扫除了障碍。

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

5.美国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这里是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环境优势与经济格局是主要原因。

补充:

“孔雀东南飞”现象

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来说,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

对人口迁入地来说,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资源因素——主要因素(正相关)

(2)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评估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①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人口问题→引发→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②不同地区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消费水平高,资源总量消耗很大。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消费水平低,但人口数量多

(2)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下图为2009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

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

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自南部向东北部

D.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

9.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

A.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B.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

C.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用地: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主要功能区: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和高科技教育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聚集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围移动,并趋向了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级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级工业区联系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结构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

(2)社会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3)历史因素:

历史背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工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的划分

(1)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

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

特大城市:

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

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

20~50万人口

小城市:

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服务

(2)城市服务范围

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时空分布范围就是该城市的服务范围,一般除本市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4)影响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交通,国家政策等。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

2、特点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不同。

①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②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2)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分布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

(3)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相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

2.3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推力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城市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

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

2、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

城市地域规模小幅度扩大

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中期阶段

较高

城市地域规模快速扩大,并出现郊区城市化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后期阶段

城市地域界限模糊,出现逆城市化

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现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发达国家:

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生物圈:

生物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

对城市工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大气圈:

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气候)。

水圈:

是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改变。

(2)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2、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将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3、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

A.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B.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C.住宅区  工业区  旅游区

D.住宅区  绿化区  工业区

2.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2013山东卷)图4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8.该城市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与工农业生产活动关系密切,是高考的一个新热点,试题多联系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条件,考查工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一般具有分值高、综合性强的特点。

预计2014年高考,本部分内容有可能结合区域地理,考查工农业、交通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外工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和评价。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定义

绝对区位:

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

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技术因素:

科技等

3、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工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种植历史和地位

(1)主要分布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

(2)生产历史:

约有7000年历史

(3)生产地位:

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2、区位因素

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③劳动力资源丰富④人均耕地少,单产高⑤种植历史悠久,有粮食爱好⑥国家政策鼓励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及发展措施

(1)小农经营——适度规模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控制人口数量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4)水利工程量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作物:

小麦和玉米

2、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3、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

4、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的东北西北

5、美国区位因素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发达的工业⑤先进的科技⑥广阔的市场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国家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2、自然条件:

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

3、特点: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可促进商品经营

(2)发展措施

①培育良种牛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二、乳畜业

1、主要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

2、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3、区位要求

①接近消费地

②充足的饲料供应

4、区位特点:

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

5、西欧乳畜业的区位因素

①地形:

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多汁牧草和饲料的生长。

②气候:

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③市场:

人口多,城市化程度高,人们又消费乳制品的习惯。

④机械化:

机械化程度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2013全国新课标卷)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1,完成1~3题。

1.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

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

2.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D.海洋运输

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A.运费低B.热量足C.技术高D.品种全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选择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1)投入:

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

(2)产出:

产品及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动力、运输、政策、科技等。

3.工厂选址原则

选址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4.工业的区位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甜菜制糖、甘蔗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等工业部门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汽水、家具、印刷、石油加工、棉布等工业部门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钢铁、冶金(炼铝)、化学等工业部门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等工业部门

接近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器等工业部门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1)原因:

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表现:

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劳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而对市场、信息等因素的依赖程度增强。

(3)典例

世界: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

中国:

鞍钢(靠近煤、铁产地)→宝钢(靠近市场)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环境敏感企业:

以优质环境的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高技术产品及食品工业。

(2)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A:

污染大气的工业,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B:

污染水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C:

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3.政策因素

(1)原因:

优惠政策有利于投资办厂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变化。

(2)变现:

①20世纪80年代前:

内地大型工业基地建设,西部纺织工业中心建设。

②20世纪80年代:

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③20世纪末: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力度加大。

4.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会成为主导因素。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工业联系

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

如纺织厂、织布厂、印染厂之间的工业联系。

(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工厂布局在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如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2、工业集聚

(1)概念: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①传统工业生产的集聚

第一种类型:

集聚:

生产上有投入和产出的联系,且原料和产品运输量都较大的工业企业,相互靠近而导致集聚。

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工业区。

优势: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第二种类型:

集聚:

运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耗能高的工业在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

优势: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的投资。

②新兴产业的集聚

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如高新技术工业区。

3、工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2)按性质分类

①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形成的工业地域、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如食品工业。

②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如钢铁,汽车城等。

(3)按形成分类

分类

形成基础

目的

发展潜力

举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降低生产成本

缺少整体和长远规划,问题日益突出,改造困难

传统工业区一般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降低生产成本

有整体规划,经济效益高

上海金山区

石化工业区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共同利用空间和信息

以出口型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为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概念:

指工厂企业之间及工业区之间相距趋远的现象。

(1)有相互协作的工厂之间的分散现象最终可形成跨国公司。

体积小、质量轻、价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