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4858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1单元综合测试题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

1.(2011·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

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如下图所示,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

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

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

A.孟子B.孔子

C.荀子D.老子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礼”。

3.“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

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4.(2011·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非攻,兼爱”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答案】 A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

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

【答案】 A

【解析】 此观点体现了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

【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时间即可判断出。

7.(2011·厦门)“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兼爱”主张。

8.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

“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

“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

“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

“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儒家思想强调:

“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

9.2008年残奥会会徽(上图)的图形部分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

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

3种颜色的3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主张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是(  )

A.墨子B.韩非子

C.荀子D.董仲舒

【答案】 C

【解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看清题意是“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的是荀子,他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10.为庆祝建国60周年,某中学开展了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君主专制,君权神授明显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建立,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11.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答案】 A

【解析】 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12.《汉书·食货志》记载: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  )

A.重征赋税B.无为而治

C.实现仁政D.独尊儒术

【答案】 B

【解析】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统治者被迫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政策。

13.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生存智慧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

其中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是(  )

A.孔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答案】 C

【解析】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4.(2011·滨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

在古代,将阴阳五行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王阳明

【答案】 B

【解析】 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等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15.(2010·广东·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 C

【解析】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这反映了“心学”的观点

16.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  )

A.陆九渊B.李贽

C.朱熹D.程颢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只在身心上做”,体现了心学“发明本心”以求理的主张。

17.当读到:

条件一: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

学堂上老师带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

18.“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浪费粮食伤天理”这些俗语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哪家学派的思想(  )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答案】 D

【解析】 三则材料依次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无为思想,墨家的“节用”思想。

19.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

“(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组织一大系统……”请问这位古人是(  )

A.李贽B.朱熹

C.王阳明D.王夫之

【答案】 B

【解析】 材料实际叙述了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20.《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  )

A.“仁政”思想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 C

【解析】 “忠义”思想是理学重视气节的体现。

21.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

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

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分别是孟子、顾炎武、朱熹的观点。

22.(2011·安徽联考)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

“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

A.有教无类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D.经世致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材料中主张外来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正反映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题选A项。

其他B、C、D三项与教育公平主张无关。

23.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上书汉武帝,所写材料需两人抬进宫,后来这种情况得到极大改变,其首先得益于(  )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答案】 A

【解析】 纸没发明以前,多用木简、绢帛作书写材料,比较笨重,纸的发明改变了材料所述状况。

24.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

“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

A.指南针和印刷术B.火药和指南针

C.造纸术和火药D.印刷术和造纸术

【答案】 D

【解析】 与“推广民众教育”有关的发明只能是印刷术和造纸术。

25.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

“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  )

A.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

C.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述物件显然是指南针,它的发明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1分,共50分。

26.(11分)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

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

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

……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

“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

……“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

……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

“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

“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

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5分)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分)

【答案】 

(1)反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

(2分)进一步说明: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3分)

(2)历史影响:

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

(2分)

现实意义:

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2分)

(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分)

27.(13分)(2011·韶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②《周易》有这样的话: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

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________。

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

(4分)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

(3分)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

(3分)

(4)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

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3分)

【答案】 

(1)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

②(属于原始文献)。

(1分)

主要流派的主张

①孟子提出: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

②荀子提出: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性本恶、君舟民水。

③庄子提出: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3分)

(2)原因:

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教育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分)

(3)实践结果:

秦朝“焚书坑儒”,运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但运用失度,导致二世而亡。

西汉初年,运用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为外儒内法),完成“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3分)

(4)新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

最大影响: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构建和谐社会等。

(3分)

【解析】 第

(1)问,②是原始文献,学术价值最大,它的意思是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义,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2)对“天道”和“人道”的解释回答战国时期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主张即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

(3)秦朝时奉行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4)宋代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

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

……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4分)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3分)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4分)

【答案】 

(1)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

(4分)

(2)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

(4分)

(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但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

(3分)

(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分)

29.(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

“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

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

问题是:

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分)

(3)结合材料二、三,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的“问题”。

(4分)

【答案】 

(1)医学:

战国编撰、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数学:

最早发明了十进制记数法;天文学: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分)

(2)他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4分)

(3)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导致中华民族存在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缺点,没有进行理论创新。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