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4828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

《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阅读学案5.docx

古诗文阅读学案5

学案5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一)

  

学案目标

 1.准确判定古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并能略作分析。

2.掌握鉴赏表达技巧题的审题与答题规范要领。

1.(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词见“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学案)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水:

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探讨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是江苏卷的必考题,而且命题基本成型,表现在:

①采点的阅读区间小:

通常不是就全篇设题,而是只要求判定某一句或两句(一联)所用的表达技巧。

②鉴赏的角度较为明确,或是修辞手法,或是表现手法,等等。

③以明考题型为主,暗考题型为辅。

④所考的表达技巧以常见常用为主。

重点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方面。

⑤答案一般要求判定表达技巧这一步骤,不大要求作具体分析。

⑥答案明确、单一。

不要求答出有多少种,只要求答准一个。

1.判断下面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古诗名句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何不同?

试简要分析。

(1)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________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________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________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________

如何准确判定所用的表达技巧

方法点拨

解答古诗表达技巧题最关键的一步是表达技巧的准确判定。

如何准确判定呢?

除了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表达技巧的特征,重点辨析最常见的六种表达技巧外,更要懂得判定的切入角度和运用特点。

所谓切入角度,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角度。

那么,对于那些未指明鉴赏类别的试题,哪个角度应优先考虑呢?

判定整首诗的表达技巧时,“表现手法”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不宜优先考虑;判定某一句(联)或某一片时“修辞手法”应优先考虑,其次是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一般只有题干上问到了才考虑。

简而言之,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

所谓运用特点,指的是各种表达技巧在古诗中常以连用、套用和兼用方式综合运用。

因此还要从整体与局部、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多个角度审视辨别。

演练体悟

1.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分条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课记录:

 

 

 

 

 

 

 

 

 

 

 

 

 

(一)审题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题的题干一般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范围语”限定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鉴赏范围大小,试题可分为分析局部题和分析全诗题两种。

“角度语”限定分析手法的角度,依据分析角度不同,试题可分为明示型和暗示型两种。

明示题指明确指出考的是表达技巧,它又分为未指出手法类别、指出手法类别和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三种。

暗示题是未明确指出考表达技巧,但题干语“如何写出”“请赏析”已包含了表达技巧在其中。

示例

指出下面古诗鉴赏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的不同点。

(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009年安徽卷)

(2)“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009年江苏卷)

(3)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2009年湖北卷)

(4)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06年天津卷)

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四道题的题干都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以“||”为界)。

从分析范围看,

(1)(4)属分析全诗型,

(2)(3)属分析局部型。

从分析角度看,

(1)

(2)(4)属明示型。

(2)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属于指出手法类别题。

(1)属未指明具体手法类别题。

(4)已具体指出全诗运用的三种表现手法,属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题。

(3)属暗示型。

(二)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要答好表达技巧题,必须把握住“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

所谓“大三”就是答题三步骤:

指(出手法)→析(分析运用)→点(出表达效果)。

(当然,要视问法而定,有的题不一定把这三步全部答出。

)所谓“小三二”,“三”就是指在第二步——分析运用时要答出三个要点。

如“借景抒情”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三个要点。

“衬托”包括何为主体、何为衬体、主体与衬体何关系。

“虚实结合”包括何为实景、何为虚景、虚景与实景间关系三个要点。

“二”就是在第三步——点出表达效果时应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这种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这种手法(技巧)给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何种效果。

运用“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可强化分点答题意识,提高规范答题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拿满分。

示例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请作具体分析。

(根据2009年宁夏、海南卷第9题改编)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不可答成“拟人”,拟人只在第一句有),将

一、对点训练

(一)高考题组

1.(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①争:

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模拟题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赵孟兆页

侬是江南游冶子。

鸟帽青鞋,行乐东风里。

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兰舟人欲醉。

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

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催下相思泪。

 这是赵孟兆页在宋亡之后写的一首春游词。

请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①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②。

 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

②愁颜:

指友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颈联和尾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其八十三)

王 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①从初:

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对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 含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①张十一:

名暑,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暑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

羊踯躅,杜鹃花科,二月开花。

③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④斗:

通“陡”。

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①吴公台:

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

②摇落:

零落。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训练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牡丹

(南宋)刘克庄①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②独步。

若比广陵花③,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

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①刘克庄:

南宋莆田人。

②姚黄:

牡丹花的一种,牡丹为“花王”,洛阳盛产牡丹。

③广陵花:

芍药,为“花相”,广陵(今扬州)盛产芍药。

(1)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试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写得巧妙,试分析其巧妙之处及其中蕴含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煜[注]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后久不得归,后主因思念深苦而写此作。

(1)请简要赏析上阕“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所运用的修辞技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理而妙”是诗评家鉴赏诗词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意思是看似无理,实则精妙。

请从这个角度赏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从杜牧的“恨如春草多”(《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化用而来,请结合作品简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35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一)

高考体悟

1.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的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由“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

借代。

3.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4.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知识整合

1.

(1)虚写(想象),夸张 

(2)设问,借代 (3)对偶,对比 (4)拟人 (5)象征 (6)反语 (7)虚写(想象) (8)象征,比喻 (9)借景抒情 (10)侧面描写 (11)对偶,反衬 (12)衬托 (13)对比,借代 (14)反问,用典

(15)互文

2.

(1)哀景哀情 

(2)乐景乐情 (3)乐景哀情

(4)哀景乐情

重点突破

演练体悟

1.①首联:

直抒胸臆(出句)+融情于景(对句)。

②颔联:

比喻+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