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4794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docx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五篇

前言

幼儿该学些什么?

部份家长可能认为识字、写字、算术、计算机、英语、或才艺等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将来在学校的表现不就会落后他人了吗?

但是,也有许多家长和幼教老师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列为幼儿应该学习的第一要务,并认为从小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有益幼儿的身心健康,更能减少父母亲在日常生活教养上的困扰。

一.收拾习惯篇大人的收拾习惯

教导小孩之前,大人先检讨自己是否做到?

因为小孩的习惯是在家里耳濡目染中学到的,他就像个复印机,会把家人的言行一项项的复印出来。

1、检视我们的家(环境):

家里平时是经常处于乱七八糟,每样物品都不在他们应该在的位置的状态下,或是整整齐齐的?

有人认为家里乱乱的、随意一些才有家的样子,有人认为窗明几净的才舒适,请各位抬头看一看,你看到什么?

你满意你现在所看到的情形吗?

2、父母亲的自我检视(行为):

自己的生活习惯中有无收拾的习惯?

如看完报纸、杂志顺手就往旁一扔,丢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后就叠好、放好?

衣物、鞋袜是否也是走到哪、脱到哪、丢到哪?

甚至有时放眼房间内无一块净土、无下脚之地?

很多人会说,我也想保持整洁啊!

可是啊…就提出各种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体疲倦)、小孩一下子又会弄乱啦、谁谁的东西喜欢乱丢、乱放(怪别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

「有空」往往就只是个名词,而不是动词,因此也不知会拖到何时了。

所以从自我检视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

要求他人之前,先从自己做起,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也不易会学到好的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环境-有否给孩子物归原处的空间):

家中的书柜空出较低的一格或一层给孩子,再指给他看:

「这格是放爸爸的书,这格是放妈妈的书,这格呢!

就放你的书,以后你看完书就要放回这个格子。

」让他觉得受重视,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使用空间。

利用家中现成较大的纸盒、塑料盒收纳玩具、积木、图书等,就像每个人都有家一样,让他知道每样东西也都有归属的地方。

为了使孩子容易记得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可在盒子上做些标记,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贴上照片、剪贴图片或画出玩具的形状)。

1-2岁:

可由父母亲花点巧思帮他做。

3-4岁:

因自己会画画、会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贴图片或画图。

5岁:

因知道、认识的东西更多、更广,可按颜色、形状、大小分门别类装盒,亦可以国字配合图片贴上。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层次的做法,不但帮助孩子养成收拾的习惯,同时知道积木是放在这个盒子里或车子是放在那个盒子内,学习分类的概念,亦可培养他辨认形状、认字、读写、小肌肉技巧(画、写、剪、贴)的运用等能力,一举数得。

2、做子女的榜样(正确的示范):

幼儿是看着学、听着学、做着学。

大人要时时表现「举手之劳」和「物归原处」的小动作。

1-2岁:

知道做什么!

怎么做!

先做给他看,请他跟着一起做,小孩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如扫地,再逐渐鼓励他自己做。

示范时边做边说明,如「小车车累了要回家了,来!

我们一起带他回家!

」(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内。

3岁以上:

语言及理解能力较好,可再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知道因果关系),例如:

如果玩具乱丢,没有收拾好,下次则不易找到,或谁不小心踩到会摔跤,或因为到处都是玩具,就没有地方做其它的活动。

3、多赞美鼓励、少批评:

「你的小手好能干,不但会盖房子,还会把积木排好耶!

」激发他学习的动机,养成喜欢帮忙、愿意收拾的习惯。

在此过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动作慢,给他机会多学习、练习,熟能生巧,成为自动自发的习惯。

当他不愿意做时,怎么办?

1、鼓励他,给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干,一定会把玩具收拾的很干净。

2、和他一起做:

我们一起来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个、我放一个;或来比赛,看谁收的比较快。

3、暂停他下一个活动(要收拾好了,我们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骑脚踏车,或……)。

4、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动怒、发脾气。

问问、听听他的理由,可能是玩兴正浓,或想明天再玩,问问看他可以怎么做就可以继续玩,又不会使别人不方便,房间杂乱?

商量一下,找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式。

5、对从小未曾培养照顾自己或收拾习惯的孩子(或青少年)来说,要再改进并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导幼儿是不一样的。

首先找个你们都合适的时间,心平气和的方式表达你对他放学回来随地乱丢书包、衣物的感觉(破坏家中原有的整洁、妈妈要跟在后面收很辛苦),然后再讨论如何一起来改进他的生活习惯:

1)他可以怎么做?

如书包放到书桌上或椅子上、脱下或需换洗的衣物丢到一个篮子内。

2)

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困难?

如回来已经好累了,只想躺在沙发上休息不想动;或不知道怎么收(方法)、收到哪里去,因为以前都有妈妈代劳,他不用操心。

3)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是什么?

如他可以休息一会儿再去做、在他的房间内放一个衣架或洗衣篮,方便他放置脱下的衣物。

4)

为了帮助他确实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

有改进就多鼓励他,并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觉是什么,以及对家中的整洁有什么贡献;未有进步时则再讨论并找出可行之道,或暂时停止他的一些活动或权利。

养成收拾习惯后的优点

1、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让他做些简单的工作(整理自己的东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是培养他独立的开始。

2、分担家事,有责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应尽力,家事要大家一起来做,如饭前摆放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残渣,擦擦桌椅、扫地、擦地、收叠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个人的抽屉内等。

最后的提醒:

以爱、关怀、尊重的态度来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不但孩子从小就奠定了良好习惯的基础,更能增进亲子关系。

二、排泄习惯篇

通常从出生开始,婴幼儿就可以在父母亲悉心的照顾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习惯,如进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排泄习惯?

1、使体内新陈代谢正常,维护身体的健康。

2、学习自我控制、独立自主的能力(不须大人的提醒与协助,有便意或尿意时,会自己到厕所、脱下裤子大小便)。

3、保持个人与环境的整洁、卫生(不会弄脏衣物、污染环境,使用后会冲洗马桶)。

何时开始培养?

家有婴幼儿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

几岁开始培养孩子排泄的习惯较好?

早一点儿开始可以吗?

当然是愈早学会控制身体,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协助,但有个先决条件必须注意:

身体的成熟。

譬如学会走路的相关生理条件就是骨胳、肌肉、神经系统、肢体协调等的发展成熟,否则无法学会。

排泄习惯是一种自主性的生理机能,经由条件反射及中枢神经的成熟而置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一般来说,六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逐渐培养固定的排便时间,一岁多的孩子可定时带他坐小马桶(市面上出售,适合幼儿使用者,或幼儿用马桶盖可放在成人的马桶上,使其不会有要掉进马桶的恐惧),成为习惯后,孩子到时就会解大便了。

至于排尿的控制则可能须时较长,一岁多可以开始建立小便的习惯,两、三岁时膀胱控制力发展较好,大致上可以训练成功。

建议:

等待幼儿生理发展成熟(括约肌成熟),能够自我控制,且乐于尝试。

过早或过急都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如大人常会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气、责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惧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长大后可能会变成比较容易焦虑、压抑的成人)。

在此同时,对一岁多的孩子还要开始教导他自己穿脱衣物,学会了脱裤子大小便,才不会因来不及而尿湿裤子或弄脏裤子。

在训练期间,任何进步、停滞、退步、混乱的情形都是正常的,应考虑到孩子还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担心或失望。

另因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展步调,形成个别差异,宜以平常心让孩子自然的养成习惯。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够,给予适当的训练,许多三、四岁的孩子要小便都会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应较迟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后,还偶而会尿湿裤子。

此时父母应先安慰他,「其它的小朋友有时也会尿湿裤子的。

」在他的包包内为他多准备两条裤子,随时更换。

并告知在有尿意时,就告知老师赶快去厕所,或请老师提醒。

若是进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进一步药物与心理的治疗来加以改善。

在培养排泄习惯时有几种情形要注意:

婴幼儿有脑伤、神经系统病变、智能不足、生理机能发生障碍、或刚出生不久等,因无法控制排泄机能,尚无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训练,需请教专业医师或特殊教育专家的协助与建议。

如何培养?

1、先从观察孩子的表情开始:

知道其何时会排便,如喝完奶后不久,由于肠胃的蠕动,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征状,如婴儿脸上有不一样的表情(脸红、用力)出现,较大的幼儿或坐立难安时,或看他抓住裤裆时。

2、养成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

如每天早晨喝过奶后,就带他到洗手间,把他放在小马桶(最好能为孩子准备一个合适他体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并和他说说话,使整个过程轻松没有压力。

如一时并未解出来,不要坚持到底,让孩子一直坐在马桶上。

可以等一会儿再来,使孩子不会觉得坐马桶是件痛苦的事。

3、用语言表达:

对还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常以一些儿语(如便便、嗯嗯、尿尿、嘘嘘等语)告诉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时(你要嘘嘘吗?

),及实际行动(你在便便啊!

)的语汇,让他熟悉。

当孩子会说话后,即可以这些简单的表达内急的需要,由大人带到洗手间去或自己去。

4、夏天是较佳的时机:

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时间(30-40分钟)就带去嘘嘘,或在喝完流质东西后。

因夏天流汗多,尿尿会少一些,父母亲自行观察后,应可知道大约何时该带他去洗手间或提醒他该去了,一段时间之后即可成为习惯。

好处是:

孩子不必包着厚厚的尿片,比较舒服凉快、不易得尿布疹,节省买尿布的钱,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处理(易洗快干)。

5、父母亲的态度:

不要过于严厉或在孩子做不好时就给予处罚,或一松一严,或时松时严,让孩子无所适从。

最好多从鼓励的角度来着手,做的正确就多以表情、声音、动作来赞美他,使他有强烈的动机朝着你要他学习的方向去努力(有时孩子自己也会说自己好棒,自己会去尿尿)。

给他时间、耐心等待,直到他学会为止。

有失误时(如因来不及,尿出来后才指着地上的一滩水告诉父母说「尿尿。

」或因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时),立刻帮他更换裤子,同时告诉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时就赶快去洗手间,并请他一起来清理他弄脏的区域和衣物,让他知道他的失误所造成的麻烦,有提醒与负责的作用。

不要面露厌恶的表情或责骂他,换个角度来想:

「现在是尿出来才说,比还不会说或什么都不说要有进步了,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更进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时候,孩子告诉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带他去洗手间时,他又可能解不出来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会这么说背后所隐含的意义,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它的事或人占据了父母较多的时间,无暇照顾他,较疏忽他)、博取你的赞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赞美)、避免处罚(相对于前面的赞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决,可能就会得到立即的处罚)。

所以他可能只有一点点或甚至并无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扰。

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会有的问题,另外检视一下环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觉,或是不够清洁,也会造成他的却步(就如许多人宁愿憋着也不愿上公共厕所或学校的厕所,因为太脏、太挤),或是有生理上的问题,应该请教医生。

6、

以游戏方式进行:

平时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欢的填充玩具做示范说明大小便的动作与程序,过程中多给予夸奖和表现喜欢保持干净的态度,并鼓励孩子在看完示范后,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给孩子穿著易于穿脱的衣物:

如有松紧带的裤子,较方便他自己去上厕所。

附带应学习的事物(针对已经可以自己上厕所的孩子)

1、冲水:

等他离开马桶后,请他按冲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冲走,藉此机会告诉他将马桶冲干净,下一个使用的人才有干净的马桶可用。

2、洗手:

洗手应成为上完厕所后的立即工作,准备香皂,由大人带领孩子一起洗手,并示范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洁。

3、穿好衣物再走出去:

不要边走边穿(尤其对急于出去玩耍的孩子)。

4、学习上厕所要关门:

对较小的孩子来说,因其仍需大人的协助或看顾,上厕所时不关门较方便,但对稍大的孩子来说,上厕所关门则是一种应学习的礼貌。

其它

1、尿床:

睡前不再喝水或其它流质的东西、睡前先上厕所、夜里叫他起来上厕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压力(来自家人、朋友、学校等),或请医生检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便秘:

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多补充水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请医生诊查。

我自己的经验:

培养宝宝的习惯要有耐性。

孩子容易反复,这点我深有体会。

我家宝宝一直用NBS的,但是8个月大开始练习坐马桶。

18个月的时候她会在想尿尿或者大便的时候拉着我的衣服到马桶边(她说话水平还不是很好,偶尔也会用嘴巴说尿尿或者大地),当然部分小便是憋不牢的。

但是19个月的时候,她竟然不论小的还是大的死活不肯坐马桶。

大哭强烈反抗。

到19个月后期,这个现象明显好转,而且尿尿也能用明确的语言提示并能憋到马桶这里的,也有时候会谎报军情。

三.饮食习惯篇

从「吃饭皇帝大」、「民以食为天」这两句谚语中,可看出中国人把吃饭当作是件很重要的事来看。

而对在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父母亲更是惟恐其有饮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现象,以致于长的瘦小,发育不良(反之,父母亲似乎并不把食欲旺盛、吃的过多的幼儿当作是个问题)。

的确,在幼儿的生活中,饮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食物可以

(1)提供成长发育的营养素:

蛋白质、脂肪、醣类、矿物质、维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岁以前是一生中身体成长,肌肉发展最快速的时期。

(2)维持体力,增强抵抗力(传染病)。

营养不良时,对身体发育、骨胳、牙齿的成长有不良的影响,也易引起情绪以及行为上的不良适应。

除了对身体的影响之外,根据国外所做的研究,发现营养充足的孩子较快乐、反应较灵敏、人际关系较好、甚至在认知能力、语言发展都比营养不良者佳。

(3)满足食欲。

提供幼儿食物的原则

(1)

营养要均衡:

应从各类食物(奶类、蛋豆鱼肉类、油脂类、水果类、蔬菜类、五谷根茎类)中获取,根据卫生署(75年)建议,1-3岁的幼儿每天需要1300卡,四岁以后,男孩约需1700卡,女孩约需1550卡,视一天的活动量、健康状况而定。

(2)适合幼儿的需要:

因为幼儿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选择和成人有别。

太甜、太咸、太辣、太油、太硬、太热、太冷、添加化学物的食物都不合适。

微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较合适,因此点心的供给是必要的。

(3)食物有变化:

一成不变的烹调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会腻,因此在顾及营养均衡的条件下,常常变换食物的作法、口味,较能提高幼儿进食的兴趣,促进食欲。

(4)清洁卫生:

食物的新鲜与否、处理过程、餐具的清洁、饭前洗手等都应注意,并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影响健康。

幼儿饮食上常见的问题

(1)食欲不振:

就是吃不下。

形成食欲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绪不好(紧张、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运动不足、要引起父母亲的注意、饭前零食吃的太多,两餐之间差距太短等都会影响正餐的进食。

辅导方式:

1)如是生理问题应请教医生。

2)定时定量,使肠胃得到适当的运作与休息。

3)吃不下时不给他非吃不可的压力,但过了吃饭时间也不再供应饭食。

让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饭时间吃,不吃,就是不饿;如果饿了,就等下一餐。

」一餐不吃对身体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亲不必因饿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

因为吃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需要,没有需要时当然不想吃。

4)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注意牙齿的健康。

6)保持进餐时愉快的气氛,及给与幼儿足够的关怀。

7)每天有从事一些户外消耗体力的游戏活动。

8)有规律的睡眠,就寝前不要让幼儿太兴奋。

(2)偏食:

就是喜爱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

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欢某些食品就不买、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评)、不愉快的经验(烹调方式不当、被强迫进食、吃腻了)等。

偏食的结果会使幼儿营养吸收不够均衡,影响其生长发育。

辅导方式:

幼儿阶段是其发展食物偏好的时期,学习是个重要的因素,扩大幼儿对食物喜好的范围,正是时候。

父母亲要改善幼儿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针对问题加以解决。

1)以身作则,做个良好的示范,见同桌吃饭的人都吃,他也会模仿而愿意去吃。

2)以耐心和温和的态度相对待,不勉强,或强调该种食物多有营养,应该多吃,而导致反效果(拒食、呕吐、哭闹)。

3)要引发其食欲,烹调有变化,或将其喜欢(多一些)和不喜欢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去,以后再渐渐增加比例。

4)不要让幼儿有交换的条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给我……),这只能处理眼前的难题,却无法真正解决偏食的问题。

5)培养吃健康营养食物的习惯。

(3)营养不良:

目前谈这个名词,浮现脑海的映像大概会是贫穷人家,一些因天灾人祸造成粮食短缺地区的人民,呈现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的模样。

其实生长在富裕的环境中也可能会有营养不良的情形,检讨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摄取了过多糖分、盐分、油脂的食品、快餐,而这些食品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以较夸张的手法,赠送小礼物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央求父母亲购买。

但吃下这些含糖饮料、糖果、糕饼、快餐等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使幼儿小小的肠胃装不下应吃的食物,就造成营养不良的情形。

辅导方式:

不吃或少吃这些所谓的「垃圾食物」,以有营养的点心来取代。

另外,也不用这些食物当作是奖赏其行为的结果,或不准在两餐之间吃零食。

父母亲要坚持原则,不优柔寡断。

(4)吃的慢:

「拜托你快点吃」、「只要吃完,我就给你买……」或「再不赶快吃,就要挨打了」。

这是家有幼儿,常在吃饭时可听到的请求、利诱、威胁的话语。

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饭,他还剩大半碗饭菜,或一口饭含在嘴里迟迟不吞下去,或边吃边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妈妈的困扰。

辅导方式:

先了解是否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形,如无,就要限定吃饭的时间和地点(进餐就在餐桌上,不拿个碗到处跑),说到做到,时间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饭菜收起来,中间也不给饼干类食物充饥。

有时是因给他的饭菜太多了,一时吃不完。

因此给孩子适量的饭菜,吃完再盛,他较有成就感。

有些孩子喜欢边吃边说话,或边吃边玩玩具,以致说的太多耽误吃的时间,此时提醒他吃完了再说、再玩。

当孩子有进步的表现时要适时给予鼓励(如给好宝宝贴纸),使他能继续保持进步的情形。

进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比较。

(5)自己吃饭:

对年幼的幼儿,尤其是一岁多的幼儿,开始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为一切由自己来的行动者。

然而进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会弄的脸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团脏乱,好象吃进去的少,遗落在外的多,或成为寓吃饭于游戏。

另外,有些较大的幼儿还要人喂食,也会造成父母亲的困扰。

辅导方式:

孩子想要自己进食其实是其想要独立的开始,应给予鼓励,由用手抓食固体食物,用碗喝汤,用汤匙吃饭,再进步到使用筷子。

固然这段过程会造成进食时脏乱的情形,及事后收拾的麻烦,甚至还有再喂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时正是孩子学习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的好机会。

曾有研究指出亚洲的幼儿精细动作较欧美国家的幼儿为佳,就因为我们使用筷子。

减少收拾整理的麻烦可在地上铺报纸,夏天时可脱掉上衣、或围件大人的旧T恤或衬衫、鼓励他练习减少掉落饭菜于碗盘外的次数。

有些父母为避免脏乱后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缓慢,就剥夺他自己学习、练习的机会,易变成亲子关系的紧张,或孩子的依赖性,或等年龄再大一些还要大人喂,不愿自己吃饭,或以拒食来要胁。

此外,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进食的兴趣与动机。

幼儿食物的检核

(1)每天是否有新鲜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够的铁(5毫克)、维他命、纤维?

(3)减少糖和盐的调味。

(4)食物的色、香、味、温度是否考虑到?

(5)

食物的烹调、内容是否常有变化?

(6)有否介绍新食物?

介绍时是否和喜欢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应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儿发展动作技巧的机会?

和饮食相关的注意事项

(1)食量:

每位幼儿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质、成长速度、情绪状态、健康情形等因素有关。

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气色好就不用担心吃得少或多。

(2)保持愉快的进食气氛:

和家人边吃边聊应是很愉快的感觉,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个同乐的时光。

所以吃饭时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

在餐桌上不要骂人,检讨不愉快的事,不边看电视边吃饭,或把食物当成是赏罚的工具。

(3)进食应是一种美好的经验:

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营养价值,因此应鼓励幼儿去尝试,或和幼儿一起吃(一起试试看),但不要以强迫的方式进行,以免适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

此外,当成人不喜欢某些食物时,尤其不要以负面的言辞、表情去批评,这会造成幼儿对这些食物有先入为主的观感,更加不愿意去尝试(他看你都表示厌恶,想必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

(4)是一种学习的机会:

餐桌是交谈的好机会,也是语文学习发展的好地方,可鼓励幼儿说说今天学校里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讨论和食物相关的话题,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颜色、形状、口感等。

吃饭也可以是幼儿学习独立的机会,如自己吃饭(使用筷子、调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饭屑残渣,离开餐桌会把椅子靠近去、会用礼貌用语、嘴里有食物时不说话,细嚼慢咽等。

如有可能,还可选择较简单的烹调方式和孩子一起来或请他从旁协助,如做个汤、沙拉、三明治、煎饼、煎

蛋、烤蛋糕。

请不要从他不会或会把厨房弄的乱七八糟的角度来看而意愿不高,但从尝试新食物或亲子同乐的

角度来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饪,一起收拾善后。

我自己的经验:

我家宝宝18个月开始自己吃饭,坐上大人的饭桌后养成了很不好的一个习惯:

就是喜欢自己拨拉很多菜到小碗里,后来把她的餐椅稍微离开餐桌,她就经常不吃饭,把菜吃完,然后端着碗伸手过来讨菜吃。

后来我尝试了紫菜包饭,但是不能老吃,对吧?

后来,我就决定,如果她中午没吃白米饭,下午就停止零食供应,晚餐先光给一碗白米饭,她果然就吃掉了,然后再给她吃点菜。

呵呵。

四.睡眠习惯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让人经过一天的活动之后,身体有充分休息的机会,得以消除疲劳,纾解紧张、不安的情绪,恢复精神与体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储备了第二天活动的能量。

就婴幼儿来说,睡眠的重要性不亚于成人。

尤其是婴儿,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动。

俗谚:

「能睡的小孩成长比较快」、「一暝大一寸」。

除了恢复体力外,睡眠尚可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和脑部的发育,进而有助于全身的成长发育。

婴幼儿睡眠的时间

大致说来新生儿除了吃奶的时间外,通常都是在睡觉,一天约需二十个小时左右。

这种吃吃睡睡的时间大概要到三个月后,醒的时间才会较长。

一岁以上学步儿的睡眠时间则因人而异,约需十至十五小时,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

五岁前大都仍需午睡。

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旧很好,不必勉强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则会变的焦躁,容易闹情绪,吃晚饭时昏昏欲睡。

随着年龄增加,睡眠时间、睡眠量和次数会递减,睡眠时间的加长,逐渐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关问题

婴幼儿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睡眠上的问题,做家长的不要太过担心。

因造成每个人睡眠的问题都不一样,要解决问题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

以下则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供参考。

婴儿期:

虽然较暗的灯光及安静的环境较适合婴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