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4750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x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把握贬谪诗的特点和风格;

2、带感情诵读诗歌(早读);

3、掌握贬谪诗的相关的知识(早读讲解和朗读);

4、理解诗作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情景创设】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

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

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

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

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

就其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第一课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解读诗歌

1、知人论世(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邓州,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

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写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

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各联大意。

首联: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九重天:

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潮州:

郡名,治所在海阳(今广东潮州市)。

路八千:

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译: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分析:

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

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颔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弊事:

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

岂肯。

衰朽:

衰弱多病。

惜残年:

顾惜晚年的生命。

译: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分析:

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秦岭:

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

雪拥蓝关马不前:

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拥,阻塞。

译: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

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分析: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

“秦岭”指终南山。

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

系念家人,伤怀国事。

“马不前”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

“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

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

尾联: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汝:

你,指韩湘。

应有意:

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吾骨瘴江边:

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瘴江边:

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

译: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

分析:

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

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结语沉痛而稳重,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二、赏析鉴赏

1、诗歌的首联点明了什么?

有一对反义词,找出来,说说有何作用?

明确:

罪被贬的原因。

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朝”与“夕”。

说明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2诗歌的颔联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

明确:

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3诗歌的颈联描写什么?

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境。

云彩浓重横在秦岭的上空,我的家在哪里?

雪拥蓝田关,连我的马都不前行。

“秦岭”指的是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困苦,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第二课时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一、解读诗歌

1、知人论世(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子厚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汉族。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  柳宗元、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写作背景: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各联大意。

首联: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接:

连接。

大荒:

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分析: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颔联: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惊风:

急风;狂风。

飐(zhǎn):

吹动。

惊风、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

芙蓉:

指荷花。

薜荔:

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译: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分析:

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

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颈联: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重遮:

层层遮住。

千里目:

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

指柳江。

九回肠:

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译: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分析:

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

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

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

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尾联: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共来:

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

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

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

仍然是。

音书:

音信。

滞:

阻隔。

译: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分析: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

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

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

二、赏析鉴赏

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明确:

①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②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③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④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

2本诗颔联、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明确: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

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

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

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

【知识储备】

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一、渊源

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

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

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

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

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

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

二、常见意象

归雁:

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水:

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

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其它常见意象:

风霜、雨雪、夕阳、鹧鸪、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叶、孤灯、芙蓉、蓬草、

薜荔(薜荔,在楚辞中,是美好的品德的象征)。

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离骚);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点旌。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湘君)

三、常用技巧

1、比兴。

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2、借景抒情。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

惊风、密雨(拟人)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

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

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3、用典(咏史抒怀)。

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比。

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

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

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四、思想内容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

刘禹锡、苏轼为一类,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

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李白:

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王昌龄:

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韩愈:

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柳宗元的怨怼忿愤;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1、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惆怅失意、牢骚不满,乃至愤慨之情。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

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4、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

•5、表现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以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如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出长安时所作)”

•7、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

•8、坚贞自守之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高考链接

(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3分)

明确:

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明确:

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贬谪诗

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

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

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

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

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于是,这些贬谪文人便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一、李白:

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

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

他在《上李邕》一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以《庄子》里那搅动天海的大鹏自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自信,受到世人嘲笑,还以孔子“后生可畏”的话为自己辩解。

李白长于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这类诗同王维、孟浩然的诗格调不同,如果说王维、孟浩然的风景诗是细致入微的工笔画,那么李白的风景诗则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

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画,而是从宏观摄取大自然的神韵。

长江大河,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

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庐山景色: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势!

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动,惊起长嗟。

只有李白的胸怀才能装下这样的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气势!

可是,自古才子皆恃才傲物,李白亦是如此。

当时,朝廷昏庸,权贵糜烂,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李白不满这样的处境,对腐朽权贵更是鄙视轻蔑、嬉笑怒骂,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势力的种种诋毁,终于被排挤离开长安。

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失意,虽未能使怀着“上为王师,下为伯友”的李白去实现自己“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伟大抱负,却使他在诗歌的创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就在这一时期,他满怀悲愤地写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表达拯物济世理想和反对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惊世之作。

《蜀道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又因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败牵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

李白贬谪夜郎,虽避免了在战火中的颠沛流离,却也经历了一场辗转三千里,奔波劳累,餐风露宿之苦。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夜郎的山水沉默无语,只将那一声来自山腹深处的太息淹没于长箐沟壑之中。

风生水起,紫烟冲天。

诗教之风,从此便深植于青翠如云的山峦,浩瀚如海的山浪之中了。

一曲“夜郎天外怨寓居,明月楼中音信疏”,一支“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自此,李白彻底与政治绝缘。

二、王昌龄:

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王昌龄早年多写边塞诗,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篇篇是神品,首首是战歌。

尤其是王《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被人们誉之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的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诗人从秦汉的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同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

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昌龄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历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王昌龄肯定也是个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在当时也是毁谤多招。

王昌龄在长期的贬谪中,虽有凄清幽怨之情,但由于对忠信节义操守的信奉,对入世功业的坚执,以及对大道玄化的体认和世外境界的向往,使他不断地化解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而心态变得开朗而豁达,自信而超越,深情而飘逸。

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送亲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而在唐代赠答诗中独创灵境,卓然一家。

三、韩愈:

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韩愈的仕途是不顺的,他四次应试方才取得入仕的资格,求官几乎近十年,却无一官半职,后值右升,几起几落,才得任刑部侍郎。

按理说他应万分珍惜,小心谨慎少逆龙颜,但他一心为国为君“除弊事”,文章写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不管头上乌纱是否保得住,也不管项上脑袋是否有危险,终于犯了人主之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

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

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

贬谪到潮州,对韩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那是何等的大起大落,更何况左迁途中还死了一个女儿。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家何在”、“马不前”六字,流露出的是怎样的英雄失路之悲?

末句“好收吾骨瘴江边”更是向侄孙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此外,韩愈还作有一首七言绝句《湘中》,写的是“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凭借吊祭屈原来寄托失意之感,就成了迁谪诗中常见的手法。

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凭吊,反倒写无处祭奠;典故也不直接用,象末句“渔父”几乎看不出在用典。

全诗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悲凉。

四、柳宗元、刘禹锡:

一生贬谪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顺宗李诵即位,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即位后就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

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

但革新遭到了掌握实权的宦官们的抵制,宪宗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斥,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