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4671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

《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docx

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

龚道溢王绍武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1)

摘要

本文利用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重分析(NOAANCEP-NCARCDAS-1)全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及同期赤道太平洋各海区SST资料,研究了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对SST的响应,在南北两个半球有很好的一致性。

全球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变化与超前3个月SST的正相关最为显著。

对SST响应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在南北纬30度之间的低纬,低纬地区局地SST对副高也有强烈的影响。

从10度到30度纬度,对SST的响应分别落后于赤道2到9个月。

在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响应表现为波列特征,对暖SST及冷SST的响应波列基本相反,但对暖SST的响应更为显著。

海温和副高的月际持续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副高9月-10月的相关障碍可能与NinoC区SST8月-9月的相关障碍低点有关。

关键词: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赤道东太平洋海温

60年代,Bjerknes[1,2]首先注意到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水表面温度(SST)的变化,与低纬大气环流间有很密切的关系,而且赤道东太平洋地区SST的异常不仅通过Walker环流对低纬大气环流产生影响,还通过Hadley环流对北半球中高纬的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Bjerknes认为,SST偏高时,Hadley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支都加强,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中纬西风也随之加强,同时副热带高压的轴线更偏向赤道[3]。

反之,SST偏低时,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中纬西风将减弱。

Horel和Wallace[4]则提出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异常,可通过大气波列的方式影响北半球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型式,Karoly[5]则把这种关系进一步推广到了南半球。

80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显示ENSO具有全球范围的影响[6],许多地区的气温、降水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SST有着密切联系。

但是,关系最显著,信号最清晰的主要还是低纬地区,而副热带高压做为低纬最重要的环流系统,在SST的异常与区域天气、气候的变化联系机制中,是关键环节之一。

因此,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规律如何,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

陈烈庭[7]探讨了北太平洋副高与赤道太平洋海温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臧恒范和王绍武[8]研究了北半球低纬500hPa高度及西太平洋副高强度、面积、西伸脊点、北界、脊线等指标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SST的关系;向元珍和包澄澜[9]讨论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对SST异常响应的传播特点。

由于缺少南半球的系统性资料,以前的研究多限于考虑SST对北半球副高的影响,尤其是对北太平洋副高的影响,而热带太平洋海温对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则研究得很少。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SST关系如何?

做为一个整体,全球副高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又如何?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热带太平洋海温资料包括CPC公布的Nino1+2(010S,9080W)、Nino3(5N5S,15090W)、Nino4(5N5S,160E150W)、Nino3.4(5N5S,170120W)区海温和NinoC(010S,18090W)海温,使用多种海温对比可以判断对副高影响最显著的海区。

全球500hPa高度场资料为最新的重分析资料(NOAANCEP-NCARCDAS-1),取10经度×5纬度格式,许多研究已经指出,重分析资料的可靠性是有保证的[10,11]。

海温资料和500hPa高度场资料取统一的时间,从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

首先定义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来表征副热带高压的强弱:

在给定区域里,所有500hPa位势高度超过5840gpm的格点,与5840差值除10的累加和。

即如果格点500hPa位势高度等于5850gpm,则加1,5860则加2,其余以此类推。

取5840gpm做为标准是考虑到如果标准太低,月份之间差别不大,反映不出月、季和年际变化;如果标准取得太高则许多月份值为0,失去了定义的意义。

为了区别出各地区对海温响应的可能差异,考虑到多年平均副热带高压的中心位置,分别对以下区域进行定义和统计:

(1)NAI:

1050N,110W60E;

(2)NPI:

1050N,70E120W;(3)SAI:

1050S,80W70E;(4)SPI:

1050S,80E90W;(5)NI:

1050N;(6)SI:

1050S;(7)GI:

50N50S。

NAI代表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强度,NPI代表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SAI代表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强度,SPI代表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NI代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强度,SI代表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强度,GI代表全球副热带高压强度。

国家气候中心曾定义了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经度范围为110E180,标准取5880gpm。

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与NPI的关系也较好,二者距平的相关系数达0.77。

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的差异,用各月副高强度距平来做为强度指数,就会存在南北半球指数间的季节差异,如果用各月副高强度标准化值来做为强度指数,则可消除这种季节差异造成的指数间的时滞假象。

例如用距平代表的NI与SI之间的同时相关系数为0.79,而用标准化值代表的NI与SI之间的同时相关系数则提高到0.90。

可见,经过各月标准化处理的副高强度指数的更具有代表性。

因此本文将使用经过各月标准化处理的副高强度指数。

2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南北半球副高的影响

全球副高强度指数GI、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NI和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SI变化过程见图1。

图中可以看到,全球及南北半球副高强度变化的趋势、极大值、极小值、转折点等都非常接近,特别是几次强的ENSO事件时期,表现非常突出。

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NI与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SI间同时相关系数达0.90,二者与全球副高强度指数GI相关分别为0.97和0.96。

各区域副高强度指数都是同时相关系数最大,即没有发现有地区间的超前、落后现象。

因此,可以得到结论:

从月平均来看,南北半球以及不同经度副高的变化基本可以认为是同时发生的。

表1各区域副高强度指数之间同时相关系数

NAI

NPI

SAI

SPI

NI

SI

GI

NAI

1.00

0.85

0.82

0.82

0.96

0.85

0.93

NPI

0.85

1.00

0.82

0.87

0.97

0.88

0.94

SAI

0.82

0.82

1.00

0.86

0.86

0.97

0.92

SPI

0.82

0.87

0.86

1.00

0.88

0.96

0.94

NI

0.96

0.97

0.86

0.88

1.00

0.90

0.97

SI

0.85

0.88

0.97

0.96

0.90

1.00

0.96

GI

0.93

0.94

0.92

0.94

0.97

0.96

1.00

 

图1副高强度指数与海温变化

(a:

全球副高强度指数GIb:

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SIc:

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NId:

NinoC区SST)

为了讨论副高变化与SST关系,这里共选用了5个常用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与各副热带高压指数计算相关系数(表2),发现南半球副高与SST的关系甚至还略高于北半球。

这充分证明赤道东太平洋SST不仅影响瓦克环流,也影响太平洋的经向环流,Wang[12]曾用南、北太平洋低纬(10度)和中纬(30度)几个区域地面经向风定义经向环流指数(Im),研究了Im与赤道东太平洋SST及Walker环流指数Iw的关系,发现Iw和Im都与SST有密切关系,Karoly[5]也指出赤道太平洋出现暖事件时,赤道到南纬20度左右和赤道到北纬20度左右的热带太平洋500hPa高度会同时出现正距平,南北大致对称。

从整体来看,南、北半球和全球副高强度与NinoC区SST相关最高,但大都有3个月的落后。

由于GI与NinoC区SST是所有相关系数中最高的,所以又作了GI与NinoC区SST交叉谱分析。

图2是交叉谱分析的凝聚谱值和位相差,从达95%信度水平的46个月左右周期的位相看,上述相关分析中的SST的数月超前关系是显著的。

但从纬圈平均来看,从赤道到南北约30度,有一个传播的过程。

图3是南北半球低纬沿纬圈平均500hPa高度距平与NinoC区SST的交叉落后相关。

从10S到30S,相关系数逐渐降低,这表明副高受NinoC区SST影响在逐渐减弱,最大相关系数在10S为0.74,到30S仅为0.28,10N为0.74,30N为0.23。

随时间推移,SST对500hPa高度的影响逐渐向南北两个副热带传播。

NinoC区SST与纬圈平均500hPa高度距平的最大相关系数,10S出现在500hPa高度落后2个月,15S为3个月,到30S则是落后9个月。

10N出现在500hPa高度落后2个月,20N落后4个月,25N为5个月,30N落后7个月。

但是,最显著的传播主要集中于南北20度之间,图3b中赤道附近的两个相关峰值,随落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向副热带传播,但不超出南北20度,而在图3a上30-40度纬度表现出的相关系数的高值,与落后3到12个月30-40度纬度的相关系数都在上升有关,并非低纬相关高值传播所形成。

图2GI和NinoC区SST交叉谱分析

(左纵坐标及实线为凝聚谱值,右纵坐标及点线为位相差,正值代表SST超前GI月份)

图3全球纬圈平均500hPa距平与NinoC区SST的交叉落后相关系数

((a)中左为北半球右为南半球,横坐标为落后月数,负号代表SST超前,正号代表SST落后(b)中横坐标为纬度,负为南半球,图中数字为SST超前月数)

不过,从表2也可以看出,虽然大部SST指数超前副高3个月相关达到最大,但中太平洋SST对副高的影响,有比东太平洋早的趋势,偏早约1-2个月。

最近二十多年来,发生的ElNino与LaNina事件都是以第二类居多,即海温的异常首先出现在中太平洋,然后向东太平洋传播。

因此,副高对不同海区SST响应时间上的差异,可能就与近来第二类ElNino和第二类LaNina事件居多有关。

表2副高强度指数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系数

Nino1+2

Nino3

Nino4

Nino3,4

NinoC

r0

lag

rmax

r0

lag

rmax

r0

lag

rmax

r0

lag

rmax

r0

lag

rmax

NAI

0.29

3

0.37

0.39

3

0.51

0.56

4

0.64

0.51

3

0.61

0.51

3

0.60

NPI

0.39

2

0.46

0.47

3

0.56

0.51

4

0.64

0.51

4

0.63

0.57

3

0.65

SAI

0.37

2

0.45

0.46

3

0.57

0.55

3

0.64

0.53

3

0.64

0.57

3

0.66

SPI

0.37

2

0.45

0.48

3

0.58

0.57

3

0.66

0.54

3

0.65

0.60

3

0.68

NI

0.36

3

0.43

0.46

3

0.57

0.56

4

0.67

0.53

4

0.65

0.57

3

0.65

SI

0.38

2

0.47

0.48

3

0.60

0.58

3

0.67

0.55

3

0.67

0.60

3

0.69

GI

0.37

2

0.41

0.47

3

0.62

0.61

4

0.69

0.59

3

0.69

0.62

3

0.70

表中r0为同时相关系数;rmax为最大落后相关系数;lag为最大落后相关月数,正号代表SST超前

3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南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影响

为了研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影响,计算了NinoC区SST与同时到落后15个月全球500hPa高度场的相关系数。

发现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低纬显著正相关区,在南北30度纬度之间直到高度场落后12个月仍很明显,而且正相关区范围随落后时间的增加无明显变化,直到13个月以后连续的正相关区才显著缩小为多个减弱的中心。

另一个特点是环太平洋地区有明显的波列伸向中高纬度。

图4给出同时及高度场落后3个月的相关系数分布图。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上述两个特点。

为了对第一个特点作进一步分析,图5a给出太平洋所在半球(110E-70W)各纬圈平均高度的同时至落后15个月相关系数。

图5a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尽管以相关峰值的大小来看,高度场落后SST3个月相关系数最大,但正相关的峰值至落后15个月时仍未超出南北纬20度左右的范围。

分析表明这可能与太平洋区域SST的变化有关。

图5b给出NinoC区SST及各纬度太平洋SST同时至落后15个月的相关,可见图形与图5a十分相似。

NinoC区SST与各纬度SST相关的峰值亦未超出南北纬20度。

这说明赤道东太平洋SST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有可能是通过SST的传播再对500hPa高度产生局地影响。

图4NinoC区SST与(a)同时及(b)落后3个月500hPa高度距平的相关系数

图5NinoC区SST与太平洋纬圈平均500hPa高度(a)及SST(b)的相关系数

(图中数字代表NinoC区SST超前月数)

另外,在图4中中高纬两个半球的正负相关中心都是相间分布,表现为显著的波列特征。

北太平洋及北美地区为PNA型。

南半球在新西兰东北洋面是一个相关负中心,别林斯高晋海为一正中心,在南非与南极大陆之间的洋面为另一负中心,南半球的这种波列分布与PNA型很相似,而且波列的分布主要是在太平洋所在半球。

对流层中高层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响应的波列特征,Karoly[5]曾在Horel和Wallace[4]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示意图,不过Karoly的主要依据是1972-1983年中的3次暖事件500hPa高度季节距平合成分析。

为进行检验和对比,我们作了5个冬季和夏季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图,5个北半球冬季分别是1976/1977,1982/1983,1986/1987,1991/1992和1994/1995,5个北半球夏季分别是1976,1983,1987,1991,1993,结果见图6。

北半球夏季,北太平洋的负距平中心比Karoly的更偏北;太平洋低纬地区南北半球也没有两个对称的正距平中心;南半球中高纬的波列除了南美南部没有负值中心外,大致与Karoly一致。

北半球冬季,北半球的PNA型非常一致,稍有不同的是阿留申地区的负距平中心比加拿大西部正距平更强;低纬的两个正距平中心中,北半球的中心也要强于南半球;南半球中高纬的波列仍然稳定清晰,而在Karoly的示意图中,主体是负的距平,正距平非常弱。

取5个冷SST的夏季和冬季作合成分析,结果基本与暖SST时相反,而且强度较暖SST时弱。

因此总体来看,南北半球中高纬都存在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波列响应,而且波列的形式相似;波列的季节差异北半球大于南

半球,12-2月大于6-8月,暖事件强于冷事件。

图6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图((a)(b)取自Karoly的示意图,(c)(d)中阴影区为t检验达95%信度显著区,单位:

gpm)

4副高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季节变化的相关障碍

许多研究工作指出,不管是观测资料的分析还是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热带大气与海洋都存在一个春季“预报障碍”,即低纬地区环流指标和SST的持续性在3-5月份显著下降[13][14]。

而北半球及西太平洋副高的持续则在秋季(9-10月)存在“障碍”[15]。

既然SST与全球副高强度有很密切的关系,那么二者的持续性为什么不同呢?

Torrence和Webster最近的工作指出[13],SST的持续性在不同的海区是不一样的,持续性的最低值的出现在时间上也是有差别的。

因此,我们计算了SOI和各海区SST相邻月间的相关系数,见图7b,发现各海区间差别很大。

一个特点是各海区相关系数变化幅度差别比较大,最大的是Nino1+2区,变幅为0.15,最小的Nino4区仅为0.04,前者几乎是后者的4倍。

另一个显著特点相关低值点出现的月份都不尽相同,Nino1+2区在1/2月和2/3月最低,Nino3区在3/4月,Nino3.4区5/6月,Nino4区7/8月,NinoC区是6/7月和8/9月最低。

可见,SOI和Nino3区持续性的“春季障碍”最为典型。

与SST不同,虽然各副高强度指数反应的区域不同,还存在南北半球季节之间的差异,但各区域副高强度指数相邻月间的相关系数则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不仅是持续相关系数的变幅接近,变化特征和低值出现的时间也几乎一致。

图7a是副高强度指数相邻月份间的相关系数,很显然,副高强度指数的变化都是在7/8月和9/10月相关降低,1到5月间,持续相关很高,最高的是5/6月。

可见,副高的持续相关主要是“秋季障碍”。

对比图7a和图7b,发现NinoC区SST的持续相关变化与副高的变化非常相似,而副高强度的月际变化要落后于NinoC区SST的月际变化1个月。

这说明副高的9月-10月的相关障碍可能与NinoC区SST8月-9月的相关障碍低点有关。

图7副高强度指数(a)和SST(b)的持续相关系数

(横坐标为起始月,1代表1月与2月相关)

图8是各月GI与NinoC区SST的落后1-24个月的相关系数。

GI随落后时间的增加,相关系数并不是持续下降,而是隔数月后,相关系数又显著提高。

1月GI落后9个月时相关系数极小,落后10个月极大,落后13-14个月又变成极小值,8月落后2个月、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时相关系数分别为极小值、极大值、极小值和极大值。

可见持续性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都是在特定的月份出现相应的变化,为此,在图中分别标出4条等月份线,a为10月份,b为11月份,c为2月份,d为5月份。

副高强度持续性的这种变化特点与NinoC区SST有什么关系呢?

NinoC区SST持续性最好的是5-6月份,显著正相关可持续达1年之久,最差的是2-4月份,显著正相关仅持续约半年左右。

持续性在4-5月间有一个突然增加的过程。

可见,副高强度各月持续性在5-6月份出现显著正相关,在2-3月出现相关极小值,是与NinoC区SST在5-6月的高持续性和2-4月的低持续性相对应的。

因此,副高的持续相关系数是一个振荡减弱的过程,其持续相关结构与海温持续相关结构的差别说明副高不仅受海温的影响,还与大气运动本身的特征有关。

图8各月GI与SST的持续相关系数

5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几点结论:

(1)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响应与北半球类似,并且也是落后3个月时最显著。

(2)30S-30N的低纬地区500hPa高度场对SST有强烈的响应,最大相关系数达0.7以上。

相关峰值随时间向南北半球副热带传播,传播最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南北20度之间。

(3)中高纬500hPa高度对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响应在太平洋最为明显,表现为很强的波列。

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12月-2月波列最清楚。

对冷事件的反应与对暖事件的反应相反。

(4)全球副热带高压异常的月际持续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9-10月持续性最小。

这种相关障碍与ENSO的春季障碍不同。

副高的相关障碍可能与NinoC区SST8月-9月的相关障碍低点有关。

参考文献

1Bjerknes,J.ApossibleresponseoftheatmosphericHadleycirculationtoequatorialanomaliesofoceantemperature.Tellus,1966,18:

820-829

2Bjerknes,J.AtmosphericteleconnectionsfromtheequatorialPacific.Mon.Wea.Rev.,1969,97:

63-172

3Angell.J.K.ComparisonofvariationinatmosphericquantitieswithseasurfacetemperaturevariationsintheequatorialeasternPacific.Mon.Wea.Rev.,1981,109:

230-243

4Horel,J.D.,Wallace,J.M.PlanetaryscaleatmosphericphenomenaassociatedwiththeSouthernOscillation.Mon.Wea.Rev.,1981,109:

813-829

5Karoly,D.J.SouthernhemisphericcirculationfeaturesassociatedwithElNino-SouthernOscillationevents.J.Climate,1989,2:

1239-1252

6Glantz,M.H.,Katz,R.W.,Nicholls,N.(eds).Teleconnectionslinkingworldwideclimateanomalies.1991,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535

7陈烈庭.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东部海温的相互作用.大气科学,1982,6:

148-156

8臧恒范,王绍武.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海洋学报,1984,6

(1):

16-24

9向元珍,包澄澜.ElNino事件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传播途径.科学通报,1992,37(18):

1677-1680

10Kalnay,E.,M.Kanamitsu,R.Kistleretal.TheNCEP/NCAR40-yearReanalysisProject.BulletinoftheAmericanMeteorologySociety,1996,77(3):

437-471

11Chelliah,M.AnassessmentofthemonthlymeanatmosphericfieldfromtheNMC/NCARReanalysisProject.Proceedingsof19thAnnualClimateDiagnosticsWorkshop,CollegePark,MD,1994,230-233

12WangShaowu.Aversionofthecirculationschemeintheequatorialzone.Beitr.Phys.Atmosph.,1987,60(4):

478-487

13Torrence,C.,P.J.Webster.Inherentlimitstointerannualpredictability?

Proceedingsofthe20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