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节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归纳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生活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130页猜年龄的游戏.
分析:
小彬的年龄现在是不知道的,因此设小彬今年x岁,“小彬的年龄乘2再减5”就是2x-5,因此得到等式2x-5=21.
学生对照等式解释这个等式的意义:
某人的年龄x的两倍减去5等于21.
教师与学生仿照小华与小彬之间的游戏规则,学生报出得数,教师迅速说出结果,连续几次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好奇心.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问题探究.
(1)小树慢慢长高.
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解答:
学生互相交流,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
树原高+长高=1米.
设x周后小树长高到1米,得到方程:
40+5x=100.
(注意:
1米=100厘米)
(2)黑板的长和宽.
教室里长方形黑板的周长是11.4米,长与宽的差是3.3米,黑板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生共同分析题中已知和未知:
已知黑板的周长,长与宽之间的数量关系,而长与宽的具体数值是未知的,因此:
设黑板的长为x米,则宽为(x-3.3)米.
根据2(长+宽)=周长,得到方程:
2[x+(x-3.3)]=11.4.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只要合理都应给予鼓励.
2.探究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第130页的第4个问题的内容(组织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对题意的理解.
设2000年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则增长的人数为x·147.30%.
相等关系:
“2000年每10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增长人数=2010年每10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或简单说成:
“2000年大学生人数+增长人数=2010年大学生人数”(明白是指每10万人中).
因此根据这个等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方程:
x+x·147.30%=8930.
(2)通过本题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生人数在增加,受教育程度在提高,社会在不断进步.
(3)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
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
与同伴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列出本节所列出的几个方程:
2x-5=21,
40+5x=100,
2[x+(x-3.3)]=11.4,
x+x·147.30%=8930.
观察以上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各抒己见,归纳出以上方程的特点,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方程中的代数式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withoneunknown).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一卷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纸草书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翻译过来是:
“啊哈,它的全部,它的
,其和等于19.”
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吗?
(2)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了22分.甲队胜了多少场?
平了多少场?
2.x=2是下列方程的解吗?
(1)3x+(10-x)-20;
(2)4x+6=7x.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你认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列出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小明参加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规则为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一题或不答扣2分,小明的最后得分是86分,你能知道小明一共答对多少道题吗?
2.教材第132页习题5.1.
【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
1.根据给出的问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分析列出的方程,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方程中的代数式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的概念: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第二课时 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们来解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深刻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
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下面一组式子,请你添上适当的数或者式子,保证等式还成立(师生探讨,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进行及时的纠正).
1+2=3,
1+2+____=3+____,
1+2-____=3-____;
2x+3x=5x,
2x+3x+____=5x+____,
2x+3x-____=5x-____.
再换一个数或者式子试试.分小组交流讨论,多试几次.
归纳发现的规律:
由此你发现等式有什么性质?
请用语言叙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数学符号表示:
若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
点拨: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a=b,a±c=b±c.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看一组式子:
请你添上适当的数使等式还成立.
(1)6+2=8,
(6+2)×____=8×____,
(6+2)□____=8□____;
(2)3x+7x=10x,
(3x+7x)□____=10x□____,
(3x+7x)÷____=10x÷____.
归纳发现的规律:
由此你又发现了等式有什么性质?
用语言叙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数学符号表示:
(1)若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
(2)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
点拨: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a=b,a·c=b·c;
(2)a=b,
=
(c≠0).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你会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以下问题吗?
(试试看)
(1)从x+5=y+5能得到x=y吗?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2)从x=y能得到x-5=y-5吗?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3)从-3a=-3b能得到a=b吗?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4)如果3x-2=7,那么3x=7+________,根据________得到.
3.你能辨析以下问题的正误吗?
(1)在等式ab=ac的两边都除以a,可得b=c.这句话对吗?
说出你的理由.
师生探讨:
这种说法错误,没考虑到a是否为0的问题.
(2)在等式a=b两边都除以c2+1,可得
=
.这句话对吗?
说出你的理由.
师生探讨:
这个说法正确,因为c2+1≥1≠0,所以上述正确.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所谓“解方程”就是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即要求出方程的解“x=?
”,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式.
1.x+2=5.
解:
方程两边同时________,得________.
所以x=________.
练习:
x-2=5.
反思学习:
这道题你应用了________来解决的.
2.-3x=15.
解:
方程两边同时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x=________.
反思小结:
本题你用了________来解决的.
3.-3x+3=6.
解:
方程两边同时________,得________.
方程两边同时________,得________.
所以x=________.
思考:
本题先应用________,后应用________.
发现:
由此你发现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通过你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解方程:
5-3y=-16;
-1=5.(注明每一步的理由)
【板书设计】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