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复习题集doc.docx
《昆虫学复习题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学复习题集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虫学复习题集doc
昆虫学复习题
(简答和问答题是我综合整理的,给个思路而已,还需要你们自己多多看书总结。
耶,大家考试加油!
)
一、名词解释
1、世代:
昆虫的新个体(卵和幼体)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生长发育过程。
2.变态:
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阶段性变化。
3.虫龄:
幼体的生长与脱皮交替进行,幼体生长到一定时期就要脱一次皮,虫体的大小与生长的进程可用“虫龄”来表示。
4.内禀自然增长率:
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允许种群无限制地增长时的种群出生率。
5.补充营养:
对生殖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
6.生命表:
将某一特定昆虫种群在各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死亡原因等数据列成表。
7.激素:
指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微量化学物质。
8.多胚生殖:
指一粒卵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殖方法。
9.性二型现象:
指同种昆虫的雌雄两性个体间,除生殖器官不同外,在大小、体形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0.天敌:
在自然界中,每种昆虫都有大量的捕食者和寄生者。
11.年生活史:
昆虫在一年中的发育史。
12.渐变态:
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境等方面非常相似。
13.龄期:
相邻两次脱皮间隔的时间或相邻两龄之间的历期。
14.多型现象:
一种昆虫的同一虫态的个体在大小、形态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5.模式标本:
当一个分类单元作为新种而描述发表时,描述者指定的新种载名模式。
16.物种:
生物中具有统一的构造和一定的地理分布,能够交配、产出可育后代,与其他种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
17.信息激素:
由昆虫的外分泌腺体分泌、能引起同种其他个体产生特定行为或生理反应的信息化学物质。
18.卵胎生:
胚胎发育所需营养全部由卵供给,卵仔母体内孵化,孵化不久的幼体就离开母体。
19.羽化:
昆虫的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
20.双名法:
昆虫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两个拉丁单词或拉丁化的单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且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21.孤雌生殖:
卵不经受精也能发育成为新个体。
22.全变态:
个体发育经历卵、幼体、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23.发育起点温度:
变温动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温度范围,低于某一温度时,生长发育便停止,高于此温度时,生长发育才开始进行。
24.多型现象(与14条重复)
25.脉序:
指翅脉在翅面上的排布方式。
26.滞育:
由昆虫个体内在的、中央的调节指令控制,使原来直接的发育变态改变为选择性的发育停滞的生理过程。
27.趋性:
指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面向或背向的定向行为活动。
28.被蛹:
附肢和翅都紧贴蛹体,不能活动,多数腹节或全部腹节不能扭动。
29.孵化:
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幼体破卵壳而出的过程。
30.三名法:
昆虫亚种的学名由三个拉丁单词或拉丁化的单词组成,即属名、种名和亚种名,亚种名直接放于种名之后。
二、简答题
1.昆虫与螨类在外部形态上的区别
昆虫:
体躯分头、胸、腹三段,有触角,通常有一对复眼和一到三个单眼,有一到两对翅,成虫有三对足。
螨类:
头、胸、腹合一不分段,无触角,无复眼有的有单眼,无翅,成虫一般有4对足。
2.解释下列划线部分的意义
(1)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Meyen)
东亚飞蝗:
属名种名亚种名(原命名人)
(2)Bactrocera (Bactrocera) hsui (Tseng,Chen et Chu)
苏式果实蝇:
属名亚属名种名(原命名人,命名年份)
(3) Aphis sp
属名(表示蚜属一个种)
(一个种只鉴定到属而尚不知道种名时,属名后加sp.表示).
3.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构造特点
咀嚼式口器:
适合取食固体食物。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舌、下颚、下唇5部分组成。
主要特点是具有发达而坚硬的上颚以咬嚼固体食物。
刺吸式口器:
适于刺入动植物组织中,吸取血液和细胞液。
刺吸式口器的下唇延长成喙,用于保护口针,上颚与下颚分别特化为4条细长的口针。
其特点是有口针和喙。
4.双翅目成虫主要形态特征及代表类群
成虫:
体微型至大型,体长0.5~50mm,翅展1~100mm。
只有一对翅;口器为刺吸式、舐吸式或切吸式,下口式;无下唇须;触角形状多样;复眼发达,单眼三个;前胸和后胸小,中胸发达;前翅为膜翅,后翅为棒翅;腹部分节明显,侧膜发达;雌虫第6~8腹节常缩入体内,能伸展,形成产卵管,无特化的产卵瓣;无尾须。
代表类群:
蚊、蠓、蚋、虻和蝇。
5.蛹的概念及其类型
蛹是全变态类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相对静止的虫态,介于老熟幼虫和成虫之间。
分为离蛹、被蛹、围蛹。
6.动作电位在神经突触间的传导机制
当动作电位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前膜去极化,开放前膜的钙离子通道,使钙离子向膜内扩散,促使带有Ach突触小囊泡与前膜释放位点结合,并进一步融合形成“Ω”形小囊泡;Ach从缺口处释出,进入突触间隙;Ach随机扩散到突触后膜上,与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使Ach受体的构象发生变化,引起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导致后膜的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电位的强度与受体被激活的程度成正相关,这样就把神经冲动传到了下一个神经元。
7.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及主要类型
基本结构:
翅的三缘、三角和四区,翅的关节,翅脉和翅室。
主要类型:
膜翅、毛翅、鳞翅、缨翅、覆翅、半鞘翅、鞘翅、棒翅。
8.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鞘翅目成虫:
体微型至巨型,体长0.2~200mm,体壁坚硬,体形多样。
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下口式或前口式;触角8~11节,通常11节,形状多样;复眼常发达,绝大多数种类缺单眼;前胸背板发达,后缘直、凸出或呈波形;有翅两对,前翅鞘翅,后翅膜翅;胸足发达;跗节2~5节;雌虫腹部9节,雄虫腹部10节,但可见腹节只有5~8节;雌虫腹部末端几节渐细形成可伸缩的产卵器;无尾须。
鳞翅目成虫:
体微型至巨型,体长1.5~80mm,翅展3~320mm。
头部常有毛隆;口器虹吸式或咀嚼式,下口式;蝶类的触角棍棒状,蛾类触角丝状、锯齿状或双栉状;复眼发达,蝶类无单眼,蛾类有两个单眼;下唇须发达;胸部3节愈合,中胸最发达;翅膜质,翅面上常有由鳞片组成的各色斑纹;前翅和后翅基部中央有中室;脉序相对简单,横脉很少;前足胫节内侧有胫突,与胫节形成净角器;跗节5节;腹部10节,节间膜发达;外生殖器位于腹部第8~10节,并于附腺相连;雌虫外生殖器有单孔式、外孔式和双孔式;无尾须。
9.刺吸式口器(以蝉或蚊子为例)构造特点
刺吸式口器的特点是有口针和喙。
例如蝉的口器特点是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成细长的口针,上颚口针在外,下颚口针在内;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分形成强有力的抽吸唧筒。
蝉的上唇是唇基下面的一个长三角形骨片。
上颚口针端部具倒齿,主要起刺入寄主组织的作用。
下颚口针较细弱,内侧有2条纵槽,当两下颚口针嵌合时,形成2条管道前面稍粗的称食物道,后面较细的称唾液道;舌位于口针基部的口前腔内,为有一个突出的舌叶;下唇形成1~4节的喙,将口针包藏于其中。
10.昆虫与蜘蛛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点
蜘蛛:
体躯分头胸和腹两部分,腹节无明显分节,无触角,只有单眼,有4对足,无翅。
昆虫:
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腹节有明显分节,通常11节,有触角,通常有一对复眼和一到三个单眼,有三对足,有一到两对翅。
11.半翅目昆虫成虫形态特征及代表类群
半翅目成虫:
体微型至巨型,体长1~110mm,翅展2~150mm。
口器刺吸式,后口式;上颚和下颚特化成4根口针;下唇特化成喙;触角丝状或刚毛状;复眼发达或退化;单眼2~3个;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明显,背面可见小盾片;后胸小;有翅两对,前翅半鞘翅、覆翅或膜翅,后翅膜翅;两对翅停息时平叠于体背,或呈屋脊状叠放于体背;胸足发达;跗节多数2~3节;腹部10节,雌性介壳虫腹节常有不同程度的愈合;无尾须。
代表类群:
蝽、蝉、蚜、蚧。
12.生命表及其基本类型
生命表:
指将某一特定昆虫种群在各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死亡原因等数据列成表。
基本类型:
以年龄组配的生命表,也称时间特征生命表;以虫期组配的生命表,也称年龄特征生命表;以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
13.蝇类成虫、幼虫口器构造特点
蝇类成虫的口器:
舐吸式,口器主要由下唇特化成的喙构成,上颚消失,下颚除留有1对下颚须外,其余部分也消失,口器由基喙、中喙和端喙构成。
蝇类幼虫的口器:
刮吸式,特点是口器十分退化,外观仅见一对口钩。
14.昆虫主要内部器官在体腔内位置
消化系统:
纵贯于中央(即围脏窦)的一根管道即消化道,
它的前端开口于头部的口前腔,后端开口称肛门。
排泄系统:
位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盲管是具排泄作
用的马氏管。
循环系统:
在消化道的背面,有一根前端开口的细管,称
背血管,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
神经系统:
在消化道的腹面,有纵贯于腹血窦的腹神经索,
它与脑组成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用以呼吸的气管系统以主气管和支气管网分布
在围脏窦内消化道的两侧、背面和腹面的内脏器官之间,
再以微气管伸入各器官和组织中。
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则附着于体壁内脊、低膜下面、附肢
和翅基关节以及内脏器官的表面,使昆虫表现出各种行为。
内分泌系统:
主要的内分泌腺体,如心侧体、咽侧体和前
胸腺等,位于头部、前胸内咽喉及气门气管附近。
而相当于脊椎动物肝脏的脂肪体:
主要位于背血窦和围脏
窦中,包围在内脏器官的周围,它既是营养物质的贮存体,
由是中间代谢物的重要转化组织。
生殖系统包括内生殖系统和外生殖系统:
主要包括位于围脏窦中、腹部消化道背侧的雌性的卵巢或雄性的睾丸,以及沿着后肠两侧延伸到消化道腹面的1对生殖管及其合并的公共管。
15.简述螨类体躯构造特点
螨类:
体躯分为颚体和躯体。
颚体似昆虫头部,仅附口器,口器由1对螯肢、1对须肢及口上板组成;躯体由足体和末体组成。
16.昆虫血细胞免疫机制(书上112页)
①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当少量病原物,如细菌、真菌、原虫以及病毒等侵入血腔时,可被血细胞吞噬,并加以消化清除。
首先由血细胞膜上的受体与病原物表面的特殊基团或附着的异源凝集素相互作用进行识别,再由血细胞膜外突将病原物包围,形成吞噬泡,通过溶酶体与吞噬泡融合,释放水解酶、分解吞噬物。
吞噬作用主要由浆血细胞,粒血细胞参与。
②成瘤作用(noduleformation)当小型病原物大量进入血腔时,常发生成瘤作用。
成瘤过程:
首先凝血细胞或粒血细胞与病原物接触后破裂,诱导病原物周围的血液凝集形成凝血块,将病原物固定在血块内,随后由血细胞破裂释放异源凝集素,诱使浆血细胞附着到凝血块周围,最后,周围的浆血细胞扁平化,相互以桥粒联结形成外鞘,被包围的病原物在血细胞分泌的酚和酚氧化酶的作用下,逐步黑化死亡。
③包囊作用(包被作用,encystment)
当较大的病原物(如线虫、寄生物及较大的原虫)侵入血腔时,发生包被作用,这是隔离大型病原物的一种有效的免疫机制。
A.细胞包囊:
首先由凝血细胞或粒血细胞通过膜上的受体识别异物,并在接触后破裂释放出异源凝集素,诱使浆血细胞附着在外源物表面形成由多层细胞构成的包囊。
包囊内层细胞附着后多坏死或自溶,释放酚类化合物,随着酚类化合物的逐步黑化,被包围的生物即被杀死。
B.体液包囊:
先由外侵物表面的糖基激活血浆中的酚氧化酶酶原,在酚氧化酶作用下,将血浆中的酚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