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4333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

《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

精准解析天津市红桥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

高三生物

1.核孔结构复杂,至少由50种蛋白质构成,称为核孔复合体,是核内外物质转运的通道。

大分子物质凭借自身的核定位信号和核输出信号与核孔复合体蛋白质(主要是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结合而实现“主动转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大分子物质与中央受体蛋白的识别,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

B.大分子物质与中央受体蛋白的识别,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若中央受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mRNA运出细胞核

D.有丝分裂过程中,图中的结构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分子物质凭借自身的核定位信号和核输出信号与核孔复合体蛋白质上的受体结合而实现“主动转运”过程,说明该过程不是被动运输,大分子物质不一定能进出细胞核。

【详解】A、核孔复合体蛋白质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大分子物质与中央受体蛋白的识别,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A正确;

B、大分子物质与中央受体蛋白的识别,实现了细胞质和细胞核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

C、中央受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会影响其功能,进而影响mRNA运出细胞核,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细胞的核膜和核仁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D正确。

故选B。

2.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

C.黄莺的呜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还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调查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弱的物种)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物种)。

【详解】A、日照时间的长短为物理信息,其对植物开花期的调节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蝴蝶作为动物活动能力较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蝴蝶种群密度,B正确;

C、黄鹂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来自无机环境的物理信息如光照、温度等,C正确;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3.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原理:

放射性P和S元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通过对放射性的追踪知晓两物质的去向;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理:

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

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将其杀死并染色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处于不同分裂相的细胞;

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

绿叶中色素可溶于无水乙醇和层析液,层析液中不同色素的溶解度有区别。

【详解】A、搅拌的目的是打断噬菌体对细菌的吸附,A正确;

B、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已经死亡,无法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的彼此分离过程,C错误;

D、纸层析法的原理即是利用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将色素分离开,D正确。

故选C。

4.某研究者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由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形成了多种变异类型

B.虽然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但新生儿可能未接触过抗生素

C.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会向抗药性的方向突变

D.新生儿通过从母体获取抗体对细菌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所以细菌的可遗传变异只来源于基因突变,A项错误;

耐药菌是突变形成的,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故B项正确;

抗生素并非是导致突变的因素,而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

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对细菌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D项错误。

5.下图为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提高果酒的产量,果汁应尽量装满发酵瓶以营造无氧环境

B.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核、核糖体、DNA和RNA

C.果酒和果醋发酵阶段应封闭气体入口,防止杂菌污染

D.果酒制成后,可将装置移到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制果醋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酒制作前期可通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后期密封使酵母菌无氧呼吸产酒精;果醋发酵需要持续通气,确保醋酸杆菌正常代谢。

【详解】A、果汁不能装满发酵瓶,可以留部分空气供酵母菌繁殖,另外避免因在发酵过程产生气体而使发酵液溢出,A错误;

B、果醋发酵用到的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B错误;

C、果醋发酵阶段不能封闭气体入口,因醋酸杆菌为需氧菌,C错误;

D、果酒制作温度18-25度,果醋制作温度30-35度,D正确。

故选D。

6.某种遗传病由X染色体上的b基因控制。

一对双亲均表现正常的夫妇(XBXb×XBY)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患病男孩同时患有伴X隐性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B.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产生含Y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1/3

C.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

D.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来自祖辈中的外祖母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可知,该患病男孩由XbXb配子和Y配子结合产生。

【详解】A、该男孩表现b基因控制的患病性状,另外多了一条X染色体,A正确;

B、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XbXb:

Y:

XbY:

Xb=1:

1:

2:

2,B错误;

C、XbXb配子的产生即为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C正确;

D、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来自其母亲,而其母亲双亲表现正常,故Xb基因来自其外祖母,D正确。

故选B。

7.龙须菜是生活在近岸海域的大型经济藻类,既能给海洋生态系统提供光合产物,又能为人类提供食品原料。

某研究小组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已知大气CO2浓度约为0.03%,实验过程中温度等其他条件适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B.高光照强度下光反应速率快从而使龙须菜生长较快

C.增加光照强度或CO2浓度均能提高龙须菜的生长速率

D.选择龙须菜养殖场所时需考虑海水的透光率等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实验研究了高光和低光、CO2浓度0.03%和0.1%条件下的龙须菜相对生长速率和相对光反应速率,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因变量为龙须菜相对生长速率和相对光反应速率,A正确;

B、据图可知,高光下龙须菜相对生长速率和相对光反应速率较高,推测高光照强度下光反应速率快从而使龙须菜生长较快,B正确;

C、据图可知,各组CO2浓度0.1%时的数据均不高于0.03%时的数据,故增加CO2浓度并不能提高龙须菜的生长速率,C错误;

D、不同的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不同,所以选择龙须菜养殖场所时需考虑海水的透光率等因素,D正确。

故选C。

8.生物学家提出了“线粒体是起源于好氧细菌”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原始真核细胞吞噬了某种好氧细菌形成共生关系,最终被吞噬的好氧细菌演化成线粒体。

下列多个事实中无法支持该假说的是(  )

A.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则主要来自雌性亲本

B.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

C.高等植物细胞的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呈线状,而线粒体DNA裸露且主要呈环状

D.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在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

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

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含少量的DNA、RNA。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

大型环状、裸露;质粒中:

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

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

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则主要来白雌性亲本,这与题干假说无关,A错误;

B、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这支持题干假说,B正确;

C、高等植物细胞的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呈线状,而线粒体DNA裸露且主要呈环状,这与细菌拟核DNA相同,因此支持题干假说,C正确;

D、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在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这支持题干假说,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线粒体和原核细胞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线粒体的结构,掌握线粒体与原核细胞的异同,最重要的是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

9.将一个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基因型Aabb)中的所有DNA用32P充分标记,置于无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时期核DNA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如表所示(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时期

核DNA数目

32m

64m

64m

染色体组数目

m

m

2m

A.若m为1,甲的基因型可能为Ab或ab

B.若m为1,则乙时期的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为32

C.若m为2,乙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D.若m为2,丙时期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动物为二倍体,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2;根据染色体组数与核DNA数目关系可推知,所以当m为1时,甲时期减数分裂完成产生子细胞,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当m为2时,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m=1时,推测甲应该是减数分裂完成后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可能是Ab或ab,A正确;

B、m=1时,染色体总数应为64,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乙时期所有染色体(32条)都带标记,B正确;

C、m=2时,乙若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不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错误;

D、m=2时,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

故选C。

10.某种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突变使mRNA中部出现一个终止密码子,导致外壳蛋白无法合成,噬菌体不能增殖。

但这种噬菌体能在大肠杆菌C品系中顺利增殖,释放子代噬菌体。

下列假设最合理

是()

A.大肠杆菌C品系中某种突变型tRNA能识别并结合该终止密码子

B.大肠杆菌C品系中的某物质能定向诱发噬菌体DNA回复突变

C.大肠杆菌C品系中的核糖体能够跳过终止密码继续向前移动

D.大肠杆菌C品系中存在该突变mRNA的互补RNA,辅助其翻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翻译形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是mRNA,核糖体沿mRNA移动,直至读取到终止密码翻译结束。

突变的噬菌体能在大肠杆菌C品系中顺利增殖,说明能合成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即在mRNA中部出现的终止密码子能被tRNA识别并结合,使翻译过程正常进行。

【详解】A、若大肠杆菌C品系中某种突变型tRNA能识别并结合该终止密码子,则翻译过程不会中断,可以合成蛋白质,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的,所以这种假设不合理,B错误;

C、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mRNA链移动,到终止密码子停止,不会跳过终止密码并继续向前移动,C错误;

D、即使大肠杆菌C品系中存在该突变mRNA的互补RNA,也无法改变该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因此无法辅助其完成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A。

11.T3是活性较高的甲状腺激素,当T3的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调节过程,TRs是甲状腺激素受体,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表示垂体细胞

B.T3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入该细胞

C.当T3含量升高时会促进TRH基因的表达

D.敲除TRs基因的小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T3在甲状腺激素转运体的协助下进入细胞内,且该过程消耗能量,说明该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的方式。

T3与TRs结合,通过抑制TRH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TRH基因的表达,使TRH的合成减少。

【详解】A、该细胞能合成TRH,因此该细胞表示下丘脑细胞,A错误;

B、T3在甲状腺激素转运体的协助下进入细胞内,且该过程消耗能量,说明T3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该细胞,B错误;

C、当T3含量升高时对TRH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增强,C错误;

D、敲除TRs基因的小鼠,T3不能抑制TRH基因的表达,不会使TRH的合成减少,因此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12.某实验小组将人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制备工程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生长激素基因可以通过从下丘脑细胞获得的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获得

B.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常采用Ca2+处理细胞

C.在生长激素基因的首端插入终止子的目的是保证目的基因成功转录

D.利用工程菌制备的和人体细胞合成的生长激素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细胞中,不同细胞的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真核细胞具有成型的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如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等。

3、重组质粒包括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目的基因、复制原点等。

【详解】A、生长激素基因在垂体细胞中表达,在下丘脑细胞不表达,因此下丘脑细胞没有生长激素基因转录的mRNA,A错误;

B、将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时,常用钙离子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B正确;

C、在生长激素基因的首端插入启动子的目的是保证目的基因成功转录,C错误;

D、人体细胞合成的生长激素要在内质网、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大肠杆菌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因此利用工程菌制备的生长激素和人体细胞合成的生长激素的空间结构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基因工程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选项进行推理、判断。

13.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含有人生长激素基因的奶牛,要加速转基因奶牛的繁育,可以对此转基因奶牛进行克隆(如下图),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细胞培养时,要对取自转基因奶牛的组织细胞进行分散处理,形成单个细胞,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____________酶处理。

(2)在进行原代培养时,细胞增殖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此外,细胞增殖还表现出______________和接触抑制等特点。

(3)上述动物细胞工程中涉及的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基因奶牛的克隆成功,说明了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全能性。

【答案】

(1).胰蛋白

(2).有丝分裂(3).贴壁生长(4).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5).体细胞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为转基因克隆奶牛的培育过程,该过程采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体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

【详解】

(1)在进行细胞培养时,要对取自转基因奶牛的组织细胞进行分散处理,形成单个细胞,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胰蛋白酶处理。

(2)在进行原代培养时,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

动物细胞在进行原代培养时,细胞的特点是贴壁生长、接触抑制。

(3)根据分析可知,上述动物细胞工程中涉及的技术有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

转基因奶牛的克隆成功,说明了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点睛】本题结合转基因克隆奶牛的培育过程图解,考查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识记核移植的过程;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4.研究者将某动物乳腺细胞M诱导成为乳腺癌细胞(记为Mc),研究细胞癌变后的代谢水平变化。

(1)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增加了一些癌细胞特有的蛋白成分,所以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来鉴定细胞是否癌变。

(2)实验一:

研究者测定了M及Mc

葡萄糖摄取量,结果如图1。

由图可知,癌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的葡萄糖_____(多/少)。

(3)实验二:

研究者将一种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的呼吸抑制剂加入到M和Mc细胞的培养液中,与________细胞相比,计算获得图2所示数据。

结果说明___________对该抑制剂更为敏感。

(4)为了探究癌细胞发生这一代谢变化的原因,研究者测定了M和Mc中某种葡萄糖转运蛋白mRNA的量,结果见图3,这说明癌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来提高葡萄糖摄取量。

【答案】

(1).抗原-抗体杂交

(2).多(3).不加该抑制剂的M和Mc(4).M细胞(5).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量

【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量高于正常细胞,由图3可知,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多于正常细胞,可推测癌细胞通过提高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转运载体蛋白来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量。

【详解】

(1)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增加了一些癌细胞特有的蛋白成分,所以可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来鉴定细胞是否癌变。

(2)根据图1乳腺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柱形图高于正常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柱形图可知,癌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的葡萄糖要多。

(3)实验二:

研究者将一种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的呼吸抑制剂加入到M和Mc细胞的培养液中,与不加该抑制剂的M和Mc细胞相比,计算获得图2所示数据。

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后,癌细胞的实验组细胞数与对照组的细胞数比例大于正常细胞的该比值,说明实验后M细胞的细胞数少于癌细胞组,呼吸酶抑制剂对正常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即M细胞对该抑制剂更为敏感。

(4)由图3结果可以知道,癌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明显增多,故癌细胞是通过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量来提高葡萄糖摄取量的。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等知识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5.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目前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

左图表示突触结构,右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表示物质运输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左图中作为神经递质的是________。

A.

B.

C.

D.

(2)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

由右图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组别

平均年龄

吸毒史

吸毒量

LH

(mlu/mL)

FSH

(mlu/mL)

睾丸酮

(mlu/mL)

吸毒者

32岁

4年

1.4g/d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岁

4.66

6.6

6.69

 

(3)研究表明吸毒会导致细胞和器官功能异常,降低免疫力。

小明对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上表,其中LH、FSH均为垂体释放的调节性腺分泌的激素。

调查发现吸毒者容易出现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

①根据上述信息所示,下列推测中,可能的是_________。

A.毒品导致下丘脑功能障碍B.毒品导致垂体功能障碍

C.毒品导致性腺功能障碍D.毒品导致大脑功能障碍

②有人对该调查的科学严密性提出质疑,请写出质疑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3).增多(4).ABC(5).健康者和吸毒者平均年龄有较大差异

【解析】

【分析】

从图2可知,可卡因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体

作用,故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分析表格:

吸毒者和健康人相比较,吸毒者的LH、FSH、睾丸酮的水平降低。

【详解】

(1)图1中,A选项中的图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为神经递质,B选项中的图能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中,为离子;C选项中的图表示不能进入细胞的物质;D选项中的图表示通道蛋白。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输进入突触小体,而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3)①ABC、根据题意“LH、FSH均为垂体释放的调节性腺分泌的激素”,由表格数据可知,吸毒者和健康人相比较,吸毒者的LH、FSH、睾丸酮的水平降低,可说明毒品会导致与性激素分泌相关的器官功能障碍,而性激素的分泌为分级调节,受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间接调控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直接调控,所以毒品可能导致了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功能障碍,ABC正确;

D、毒品导致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功能障碍,但不能说明导致大脑功能障碍,D错误

故选ABC。

②实验中健康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