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901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

《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x

4PPT完美复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概念

1.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

[1]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

从正向来看,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解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

从逆向的角度看,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主体,从而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

[2]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3]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民生问题联系最密切、最直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力量;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和对其合法性基础的培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

社会建设与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息息相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其目标和实质就是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

题,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是指对包含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在内的人类社会这一有机系

统的整体建设。

今天讨论的是狭义的社会建设,即国家在社会领域的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对应的社会环境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演变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建设纳入到总体布局之中,并把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相提并论,强调它们共同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拓展的过程,也是对于社会建设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1982年全国人大

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的二位

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到江泽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发展出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是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政治方向,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社会环境和社群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安全和资源保障。

1.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1)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2)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3)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

(4)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

(5)中共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6)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任务。

2.是中国社会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

(3)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强调加快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问题:

如何理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思想源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设想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也与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是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弘扬和现代化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产物,这一理论的形成有其理论、实践、历史和现实基础。

[1]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a.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所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为实现社会和谐创造条件。

b.价值追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还把“和谐社会”提到了科学理论的高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对和谐社会的诠释。

c.人性的复归、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人

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等概念,并认为“个人向完整的个人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后期著作中,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性”的来源也是非常明确的,如“人的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

全面性,而是在于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

d.“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

人的自由发展:

即不受阻碍地发展,是指摆脱了环境与他人的支配,而具有意志与行动的自由,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挥,即人达到一种

自觉、自愿、自主发展的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

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高度丰富和实质化),提倡正常的纯粹的交往,这种交往将使人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由地域的人变为世界历史的人;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权利,也是人之为人的使命。

(生命本质的活动、自由而自觉的活动);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它不再受到压抑,不再只是局限在少数人或某些阶层身上。

人的自由必然是所有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必然是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2]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和弘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设想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也与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是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弘扬和现代化转化。

a.“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想。

(多样性、包容

性、社会内聚力)

b.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

c.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基本内涵

[3]对现实发展的回应和调整

a.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道路选择问题

b.世界范围内人类对发展内涵的重新解读

c.我国目前社会改革的现实需要(社会代价、环境代价)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思想

[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a.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大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

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进一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

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体制。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基本要求是:

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一)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

[1]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

教育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a.上学难问题

总体看,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几乎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为26.9%。

高等教育规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上学难问题的实质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

b.教育的城乡差距

[2]失业率持续上升,就业形势严峻

虽然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以平均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发展,就业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下岗和失业人员的队伍也在急剧扩大,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3]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主要表现为: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存在着不规范收入甚至是非法收入;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等。

a.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新特点:

1)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2)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3)利益矛盾复杂化

4)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

b.当前的利益矛盾呈现的新特点:

1)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2)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3)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

c.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1)健全的诉求表达机制

2)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

3)完善的矛盾调处机制

4)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

[4]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下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保障覆盖面比较窄。

可以说我国社会农村社会保障普及率之低是非常罕见的,绝大部分农村人口还处于社会保障线之外。

我国社会保障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

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更低,甚至不能维持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更谈不上教育、医疗。

近年来高居不下的房价和过快的增幅速度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住房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性问题,也成为了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

a.城市住房问题的基本情况:

1)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大

2)房价过高,上涨快,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许多市民望房兴叹

3)保障房覆盖面有限,申请条件限制使得许多中等收入家庭和刚工作的毕业生望而却步

b.外来务工者住房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只有0.8%的高收入农民工在城里圆了住房梦。

c.农村住房问题的情况

1)贫困偏远地区的住房缺口,房屋质量差且基础设施配置不足

2)“建新不拆旧”导致“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形成的“空心村”。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民生的概念

民生主要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到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二)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

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具体原因:

[1]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

[2]传统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3]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的需要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b.优化教育结构

c.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d.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就业

a.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b.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c.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d.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b.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a.完善基本养老制度

b.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e.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f.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督,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g.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a.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b.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4.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

(一)社会管理的含义、特点及其主要任务

[1]社会管理的含义:

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社会管理的特点:

阶段性;复杂性;长期性。

[3]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二)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三)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

社会管理观念还不科学,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重管理控制轻社会服务,重强势群体利益,轻弱势群体保障;

[2]体制问题:

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政府管理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

[3]规范问题:

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完善,存在社会管理立法滞后,社会管理执法不公等问题

[4]手段问题:

社会管理方法还不适应发展需要,存在社会管理过于行政化,社会管理渠道不畅、社会管理体制新旧转化缺位等问题。

(四)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与政府职能

政府的服务职能,一方面体现在制定制度“游戏规则”;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

源。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还应重点抓好“六个结合”:

一是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

二是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三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四是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五是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

六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五)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任务

[1]明确职责强化社会管理

[2]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3]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4]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5]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6]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

[7]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8]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六)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1)强调“过程”,即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问题。

(2)倡导“调和”,即激发社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

(3)兼顾“多元”,即要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4)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建立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

(七)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络信息安全、国家安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