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850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docx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资本论》第3卷导读

第一篇至三篇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

引言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

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

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

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

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

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

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

2.重点阅读范围:

《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

[1.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

[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2.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必然性。

 4.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致的可能及其意义。

,若

,则

]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P49——57)

[1.转化是一个客观过程。

2.

3.利润由流通过程实现而产生的现象。

4.利润率和利润使资本关系神秘化。

]

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3章)

5.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第4章)

6.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P92——103)

[1.以延长工作日为条件的节约。

]

显然

 2.以劳动的社会结合为条件的节约。

 3.以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提高为条件的节约。

 4.靠牺牲工人而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

 5.不变资本的节约是一种趋势。

]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差别(P159——172)

[1.假定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一个统一的剩余价值率。

2.在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就会不同。

3.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似乎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P173——192)

 [1.平均利润的形成。

]

 2.生产价格的形成。

 3.决定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各个不同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每个特殊部门因而有特殊利润率的资本的相对量,或每个特殊生产部门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吸收的相应份额。

]

3.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三、利润平化的形成机制

1.商品按价值交换先于按生产价格交换(P193——201.1)

2.部门内竞争与市场价值的形成(P201.2——208.1)

3.供给、需求同市场价格的关系(P208.2——218.1)

4.部门间竞争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P218.2——222.1)

5.引生产价格变化的原因(P228——229)

[1.一般利润率发生变化。

2.一般利润率不变,价值发生变化。

]

6.中位构成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格(P230——231.1)

7.资本家的补偿理由(P231.2——234)

四、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一般利润率因资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趋向下降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2.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可以同时并存。

[1.在总资本的增加过程中,可变资本的相对量下降,但绝对量可以增加,资本支配的活劳动和劳动量可以增加。

2.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这个规律,只能在总资本的增加比利润率下降更为迅速时表现出来。

]

3.商品价格下降和商品总量所实现的利润量增加可以同时并存。

五、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1.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2.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3.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

4.相对过剩人口。

5.对外贸易。

6.股份资本的增加。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平均利润与资本效率

二、平均利润与产业政策

三、市场竞争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

四、成本价格与资本效率

五、节约不变资本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资本论》提要

一、劳动力价值理论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1.分析的起点是商品。

商品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包含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乃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一切矛盾的胚芽。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

3.价值的质和量

交换价值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具体劳动及其特点:

5点

3.抽象劳动及其特点:

3点

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根源。

(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商品拜物教指人们把商品当成某种神来崇拜,它是一种对客观世界虚幻颠倒的反映。

它的思想根源是错误地认为物是价值的来源。

 

《资本论》提要

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而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够转化为资本。

(一)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1.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1)劳动力概念;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人身自由、失去生产资料、存在对劳动力有需求的投资。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决定劳动力价值的三个因素:

必须生活资料的价值;家庭、子女必须生活资料的价值;学习劳动技能的教育培训费用;历史道德因素。

4.劳动力价值支付方式的特点和劳动力消费过程的实质

特点见笔记;实质是:

占有劳动力的使用权。

(二)剩余生产理论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劳动过程三要素和价值增殖。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两重作用。

(3)几个重要的概念: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工作日和剩余价值率。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概念、意义。

3.绝对和相对m

(1)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发展:

协作-分工、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2)绝对和相对m的生产是辨证统一的。

(三)资本主义工资

1.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不是商品,它本身没有价值;

劳动不具有商品性质,不能作为商品出售;

把劳动看作商品违反经济规律;

劳动的价值这类虚幻的用语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

2.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价值表现在工资这个转化形式上。

从工资形式看,似乎工人得到了全部劳动报酬。

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关系。

工资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论》提要

三、资本积累理论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基本特征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居于支配地位开始,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指剩余价值全部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再生产仅仅在原生产规模上重复进行。

特征:

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不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的决定性要素。

(二)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将部分剩余价值投入生产中,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这个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三)资本积累及其基本条件

资本积累的概念-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的形式。

几种同剩余价值分配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力;

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

预付资本量。

(四)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论》提要

四、资本流通理论/循环和周转理论

《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这里的流通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资本的运动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形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资本也处在流通中。

这个阶段完成后,便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使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再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销售行为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取得货币,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还包含流通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地不断通过这个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形成资本流通。

这样,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资本流通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一)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资本循环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连续性和实现这种连续的条件,阐明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时间的继起性和空间的并存性。

生产与流通的统一。

第一,产业资本必须同时并存于三种职能形态上,即必须按一定比例同时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并列存在,同时,每部分又都完成自己的特定职能。

第二,资本的各不同部分必须相继处于三种状态,进行自己的循环,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入另一种职能形式。

第三,以价值无剧烈变动为前提。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时间和流通费用:

资本运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在生产时间中,只有劳动时间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是要尽可能地缩短劳动时间以外的生产时间。

资本的流通时间,既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时间,也包括货币转化为商品的时间。

流通时间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要条件。

但是,由于资本在流通时间内,既不创造商品,也不创造剩余价值。

因此,它对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又是一个消极的限制。

资本在流通中因商品形态变化而引起的纯粹流通费用不增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并要由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来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中的保管费用,在性质上与纯粹流通费用不同。

它是由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继续而引起的费用。

在合理的限度内,它能够加入商品价值并形成剩余价值。

生产性流通费用中的运输费用,在性质上与纯粹流通费用也不同。

投在运输业上的资本是生产资本,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并体现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二)资本周转

1.定义

研究对象是资本周转,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反复不断的资本循环。

中心问题是资本的周转速度,主要说明资本周转的时间和速度对资本主义生产规模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但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抽象形式,资本周转则是资本运动的具体形式。

考察资本周转也就是在具体形式上考察资本运动。

2.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自然计量单位通常是年。

资本周转次数是资本周转时间的转化形式,是一年的周转次数。

研究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是以资本周转速度这个中心展开的。

资本的不同部分是以不同方式,不同时间进行周转的。

因此,从资本周转的观点看,生产资本会分成不的部分,它各自有自己的周转方式。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及其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根据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的一次完全周转包含流动资本的多次周转。

4.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及其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

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5.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通过对预付资本量、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的流通三方面的影响实现的。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对象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同于单个资本的运动,它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

这决定了对社会总资本的流通的分析必须以商品资本循环公式为基础。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2.货币资本的作用

货币资本作为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有重大作用。

在考察单个资本周转时,货币资本显示出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货币资本表现为资本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第二,在正常的周转中,货币资本表现为保持资本周转正常的一个条件。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论》提要

五、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

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m如何转化为p:

把m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生产出来的,就。

把c+v笼统归结为成本价格,掩盖。

利润率、影响因素、及其掩盖m;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是一种趋势;

平均利润的形成:

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时间不同,引起利润差别;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不一致;因此资本自由流动,利润倾向于平均。

掩盖剥削。

利润一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三)利润率倾向下降

下降的原因;

起反作用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