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119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

要点串讲

一、一个地理热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南部,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该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凭借有利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目前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

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的蓬勃发展,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3)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问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耕地被大量占用、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两个启示

三、三个基本技能

1.构建答题思路的技能

⑴区域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答题思路:

⑵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分析思路:

⑶农业区开发问题(如东北农业开发)分析思路:

2.分析河流内河航运价值的技能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

关于自然因素主要是看河流的水量和水量的变化两个方面,而经济因素主要看流域内经济发达的程度。

流域内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的需求越大,航运也就越发达。

分析思路如下:

3.分析一条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与否的技能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

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

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回答思路如下:

四、四个地理常识

1.森林的作用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为七个字:

“水气净美无(物)尘沙”。

对应的意思是:

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

另外,还可图示如下:

⑸湿地的其他功能:

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航运功能,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4.把握三类灾害区的治理

生态问题或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相当困难;自然灾害频发

生态脆弱,人地矛盾尖锐;植被的破坏,不合理耕作、开矿;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荒漠化的防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沙尘天气多,妨碍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

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多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樵采、放牧、农垦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理用水;生物固沙、沙障固沙;调整农业结构;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植被

长江流域

①洪涝灾害严重;②水能开发程度低;③航运优越未充分发挥

流域广、支流多,区内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上中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中下游河道湖泊淤积严重等;围湖造田等

建设三峡工程、整治河道,尤其是荆江河段,建设中上游防护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

[热点题型归纳]

题型1: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样题1(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读图2,回答⑴~⑶题。

图2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1997年数据)

⑴关于下列各洲退化土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严重退化土地占全球的比重,高于其他大洲

C.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超过北美洲

D.欧洲退化土地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小

⑵如图所示,澳大利亚几乎没有严重、极严重退化土地,其主要原因是

A.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沙尘暴少发B.农业区降水较丰沛,灌溉量小

C.降水丰沛的地区,水土流失较轻D.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度

⑶就全球来看,目前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是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B.珍惜每一寸土地,禁樵禁牧

C.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D.合理排灌,改良盐渍化土地

[强化预测]1 (2012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七校联考”)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下图回答⑴~⑵题。

⑴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③植被退化④沙漠化、盐碱化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

⑵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样题2(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图1为我国北方谋取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⑵图中I、II、III、IV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I、II        B.III、IV      C.I、III      D.II、IV

(研析)⑴从景观图可以看出;该地地处北方,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所以水土流失严重.甲地缓坡可平整土地开垦农田,乙地山麓出口处河流泥沙淤积应疏通河道防止洪涝灾害,丙地陡坡山脊应发展林牧业,丁地冲沟出口处可打坝淤地防止水土流失。

⑵本题主要考查图像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及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的掌握情况。

由图示可知,I处为河流冲积平原,属于外力作用;II处为断层构造,由内力作用形成;III处为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IV处为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形成,属于内力作用。

答案:

⑴A⑵D

相关联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强化预测]2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某地各项项目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粮食总产量

1956年

30%

3.33万公顷

850毫米

23摄氏度

2%

0

1亿吨

1975年

5%

4.47万公顷

680毫米

30摄氏度

12%

3

0.875亿吨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的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土壤肥力下降;

暴雨增多;

进一步毁林开荒;

洪水灾害增多

(2)结合上表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样题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曰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3分)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

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股指落叶层吸收一定量地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2)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8分)

(研析)森林的这些生态效应在图表资料中都有体现,考生通过对图表资料阅读后,进行分析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

根据森林对“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结论,根据对“水文”的作用“蒸腾水汽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可得出止增加降水的结论,丰民据对“土壤”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水量”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结论,根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考点归纳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因为拥有多种生态效益。

其中,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环境效益。

而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是森林的局部环境意义。

[强化预测]3在8000年前,地球上大约有61亿公顷森林,近1/2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目前,地球上仅存有39亿公顷森林和12亿公顷的稀疏林。

被破坏的世界森林面积估计每年在1000万顷以上,许多著名的“森林之国”(如泰国)已名存实亡。

早在1977年,泰国已从木材出口国变为木材进口国,泰国呵叻高原葱郁的森林已不复存在,裸露出砖红色的土壤,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据此回答

(1)~(3)题。

(1)关于上述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②世界上的森林面积没有什么变化

③世界上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④世界上森林面积减少使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在无林地区20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A.净化空气 B.保持水土C.调节大气成分D.含蓄水源

样题4阅读下列材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区。

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

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

1954年能蓄水314亿米3,1983年能蓄水187.4亿米3,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米3。

材料二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研析)洞庭湖湿地有多项功能,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因湖泊面积萎缩,蓄洪能力下降的问题。

湖泊面积萎缩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分析时要注意全面性。

破坏湿地将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所以要积极采取措施:

退田还湖、湿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保护湿地资源。

答案:

(1)湖泊面积严重萎缩,湖泊有效蓄洪能力下降。

(2)自然原因:

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淤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②多暴雨;③长江洪水倒灌。

人为原因:

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3)①在长江中上游植树造林;②退田还湖。

相关链接洞庭湖是湿地的一种,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农副产品、航运等多项用途,目前湿地存在着:

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等问题,从而给环境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所以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湿地进一步恶化。

[强化预测]4读洞庭湖的变迁,回答

(1)~

(2)题。

(1)下图中,与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2)1950~1958年期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B.因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样题5(2011·广州六中测试)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1:

图甲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2:

图乙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

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

(8分)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

(2分)

(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

(4分)

答案:

(1)水稻 小麦 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玉米逐步向北部迁移;水稻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2)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连片分布,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丰富。

 (3)热量 (4)积温明显增多,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强化预测]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下图为我国东北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材料2:

下图为1950~1999年黑龙江省气温变化、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及其单产变化图。

(1)简述图中0℃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2)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改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

(4)试从气温角度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的原因。

样题6(2012届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珠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珠三角”的城市发展走的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之路,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以加工、组装业为主的中小企业。

(1)根据图中信息,指出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

(3分)

(2)简要说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4分)

(3)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缓解珠三角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短缺问题?

.(4分)

(2)以加工、组装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芳动力涌入城市,使该地区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镇数目不断增多:

企业扩张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扩大了城市规模。

(4分)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产业转移,将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高耗能产业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

加强资源跨区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等(4分

相关链接工业化、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

[强化预测]6读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变化图,思考并回

 

(1)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2002年和1985年相比,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明显变化是

(2)试从区位条件分析该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较快的原因是

(3)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规划时,必须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在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居民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时,应当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题型2:

流域的合理开发

样题7(2011·厦门三模)下图示意甲、乙两河流域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4分)

(1)比较甲、乙两河下游水系特征的差异。

(5分)

(2)分析乙河下游地区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橡胶加工业的原因。

(5分)

(3)阐述N水库建设给其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4分)

答案:

(1)甲河下游支流少,水系不发达,乙河下游支流多,水系发达;甲河自南向北流,乙河自北向南流;甲河下游比乙河下游长;甲河下游流域面积小于乙河;甲河下游流量小于乙河下游。

(2)技术、资金缺乏;气候条件适合天然橡胶的生长,原料(橡胶)丰富;廉价劳动力丰富;海运便利,便于出口;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3)沿岸平原失去了河水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壤肥力下降;河口地区因缺乏饵料导致水产资源减少;甲河三角洲泥沙淤积减弱,海岸遭侵蚀后退;三角洲盐碱化加重。

[强化预测]7科学合理的区域资源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历史进程的叙述,合理的是

A.18世纪下半叶,成为较发达的棉花、马铃薯、蔬菜产区

B.18世纪末,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带来生态和社会问题

C.19世纪30年代初,成为最贫困的地区之—

D.19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

样题8下图是长江流城局部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和铁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所表示的城市中,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名称是        ,位于西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名称自西向东依次是   、  。

(2)c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

该城市有利于商品流通的交通条件具体表现为:

①    ;

②       ;③        。

(3)从下列四个方面简述图中108°E以西地区的发展宜采取的重大举措。

①资源:

        ;②农业:

            ;

③基础设施:

       ;④生态环境:

          。

(研析)明确五个重要信息:

1、河流:

长江干流及其支流。

2、城市:

a、b、c、d,3、交通线:

a点的成昆线,b点向北的是成渝线、向南川黔线,c点京广线,d京沪线,c、b之间的焦柳线,京广与京沪之间京九线。

东西向浙赣—湘黔—黔贵线。

4、经纬线:

可以进一步确定区域。

5、湖泊:

通过轮廓可确定为洞庭湖、鄱阳湖,在分析定位区域的前提下解题。

(1)这是一道常识题,关于东西三个经济带的划分。

(2)结合中部崛起的热点内容创设情境,分析城市区位因素中的交通因素,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就可以分析出两大优势交通:

便利的水运和铁路纵贯南北特别有利于商品流通,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可分析出第三点公路与航空发达。

题(3)以区域国土整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108ºE以西地区主要区域是四川盆地,结合选修教材中涉及到的西南地区交通建设的内容,分析资源优势,农业特色,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和该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注意文字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答案:

(1)南京   攀枝花、重庆。

(2)长江干流与汉江水运便利京广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和航空运输发达。

(3)①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等②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

③加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④保护天然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方法技巧综合题在学科内体现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加工,通过逻辑推理判断等,得到必要的结论的过程。

该题在学科内综合精心设计,将经纬网、交通线与河流交织在一起。

设问情境结合当前两个热点:

西部开发与中部崛起的内容。

[强化预测]81992年三峡库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82人/km2,高于全国(122人/km2)和四川(192/km2)。

库区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海拔400m以下地带的人口密度为500—600人/km2。

另外,库区耕地大部分是旱地,坡度在15~25°的耕地占旱地的46.5%,坡度大于25°的耕地占旱地的25%。

据此回答

(1)~

(2)题。

(1)对三峡库区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出入库区文通不便,是三峡地区经济发展难以克服的不利条件

B.库区劳动力缺乏,对扩大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不利

C.由于该地区多旱地,所以,发展第一产业应以种植粮食为主

D.三峡地区的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是库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

(2)关于建没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极大地减小了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B.在水电供应方面,最受益的是南部沿海各省区

C.使不少地区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降低了大气污染

D.提高了长江水运的通达能力,更有效地发挥了黄金水道的作用

题型3:

区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

样题9(2011·绍兴模拟)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据此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2)“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山西省两种主要能源输出方式。

试简要评价山西省输煤和输(火)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

(3)简析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答案:

(1)地理位置:

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天津、西安等)工业城市,输煤、电距离近。

市场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

交通方面:

位置适中,外运条件好(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线通过)。

(2)输煤(晋煤外运)——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减轻本地区环境污染。

输电(晋电东送)——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3)生态问题:

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大量煤矸石等弃置不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山还会自然引发火灾等。

措施:

回填采空区;保护好表土层,进行复垦;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

[强化预测]9(2012届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读陕西省1月平均气

温(单位:

0C)分布图和2006年矿山占用破坏土地构成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陕西省1月平均气温一8°C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主要影响因素。

(4分)

(2)结合材料,说明乱挖滥采矿产资源对当地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6分)

(3)针对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有人提出陕北地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5分)

[高考冲刺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读图4“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2.保护和恢复醅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