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993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和任务,明确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重点: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可认知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它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1575~1621年)提出的。

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蒙克莱田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但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

“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

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名称。

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

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

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

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前人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也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得到启发。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奠基人是威廉·配第,集大成者是亚当·斯密,最后由大卫·李嘉图完成。

他们把劳动看做是价值的源泉,以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时间来衡量价值,初步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他们还触及到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的问题,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那么利润、地租和利息的起源显然同劳动是分不开的。

同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做了经济上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

但由于受阶级利益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真实关系。

不过,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和理论的材料。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对它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吸取其中正确有益的因素,结合新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科学。

19世纪初,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抨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提出了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

尽管他们的理论具有进步意义,但总的说来未能突破唯心史观的束缚,尤其在怎样实现他们所提出的理想社会问题上,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才人物的出现和资产者及当权者的善意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空想。

但却为马克思、恩格斯实现政治经济学上的伟大变革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材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和创新,是完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终结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和无产阶级斗争日益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中叶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而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地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从而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体现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论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不可避免要经历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不同时代的任务和不同问题做出了不同的研究和回答。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出发点只能是物质资料生产。

一切生产性劳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人的劳动:

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取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资料:

又称作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劳动对象有两类:

一类是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原始森林的树木、天然水域中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称为原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被作为劳动对象,而且新的原材料也不断出现和日益增多,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的,从而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通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们相互之间也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作用,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因为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还表现在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但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相反,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为人类服务。

经济规律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是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三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2.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3.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

二、意义(略)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紧密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3.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如何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

1、《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宋涛主编:

《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吴树青等主编: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

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等价形式的特点、价值规律的内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社会经济形式是按照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顺序向前发展的。

研究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是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产品不进入流通。

它是一种封闭的经济形态。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都占据了主要地位。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产生和发展的,是同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商品,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都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还只是简单商品经济,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到最高程度。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态是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不管是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它们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

商品经济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这是商品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产品的需要。

但仅有分工并不能决定交换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因而不能决定商品存在的必然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存在的决定条件。

它决定了不同商品生产者的权利是平等的,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产品。

商品交换实质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这个条件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性质是一相同的。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容相同。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依赖于市场。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与区别。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各自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重点回答,人们的经济交往方式是商品交换,还是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类型,一种经济形式,它区别于没有产品相互交换的经济形式(如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側重回答社会经济是市场调节,还是计划调节。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是由市场机制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经济方式,它区别于由某种社会主体直接安排的资源配置方式。

由此看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可以互相取代的关系。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产生的时间有早晚。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有大小。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产生的功能有大小。

二、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商品之间可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

这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

马克思认为,是因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这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指两者统一于商品体中,作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其为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实现要以价值的实现为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

一方面,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

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商品的价值,而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购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就必须首先支付商品的价值。

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实现商品的价值。

只有商品交换成功,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的购买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不同,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各生产者生产的使用价值是各不相同的,而人们的需要往往是多方面的,从而使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之间有了交换的必要性。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各生产者的物质利益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的存在决定了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不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且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

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劳动,但这种社会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私有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但它又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

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其他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矛盾产生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推动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五、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用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衡量的,而劳动量又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分。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简单劳动是指不必经过专门训练的就能进行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作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可以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高,则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多,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

这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没有关系。

第二节价值形式与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或者说货币的产生过程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等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它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或偶然地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用公式表示是:

1只羊=2把石斧

在这里,处在等式左端的商品是相对价值,或说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处在等式右端的商品是等价物,或说处在等价形式上。

这就是说,等式左端羊的价值是通过等式右端的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的。

而处在等式右端的商品之所以能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但它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只能用自己的使用价值去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表现形式是不充分的。

因为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还体现不出一切商品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的性质来。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它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

用公式表示是:

2把石斧

5米布

1只绵羊=50斤谷物

2克黄金

……

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从而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的性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等价物,给物物直接交换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一般价值形式

它是指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某一种商品来表现。

用公式表示是:

2把石斧

5米布

50斤谷物=1只羊

2克黄金

…………

由于各种商品都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商品价值获得了统一的表现形式,这不仅更清楚地说明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而且也使它们的价值量可以相互比较。

在这里“羊”成了“一般等价物”,商品生产者只要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换成这种一般等价物商品,就可以换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交换的效率,促进了商品生产。

货币形式

它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来表现。

用公式表示就是:

1只绵羊

2把石斧

50斤谷物=2克黄金

5米布

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之间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仅仅在于金银等贵金属代替其他商品固定地取得了一般等价物形式。

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是因为金银本身是大自然早已存在的产物,而货币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金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便于携带等自然特性,使它天然具有了充当货币的优点,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就是商品交换中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

货币的职能有: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社会尺度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并不需要把现实的金银等货币摆放在那里。

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伴随者商品流通,货币也在买卖者手中不断流通,形成了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

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贮藏货币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发挥作用。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只限于贵金属,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

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力量强大国家的货币如美元、欧元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三、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由于商品的赊购赊销以及债务的互相抵消,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发生了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的计算公式变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一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支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