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964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9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二、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三、第四学段目标(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5.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四)口语交际

1.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2.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3.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

四、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2.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五、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六、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

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七、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1.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2.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八、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o) 仲裁(zhîng) 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

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 ,瑞典 化学家 ,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

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

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

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

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

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

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

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

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3.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

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

抬起头来。

 屏息:

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

好像。

 慷慨:

大方,不吝惜。

 

轻盈:

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

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

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

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

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

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

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

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

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

学生思考: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着重抓住什么场

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

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

事。

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

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

提纲。

 

交流点拨: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

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

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

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

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 对比烘托的写法。

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 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

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

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

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

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

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

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4.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凛冽、浩瀚、白手起家、殚精竭虑”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以祖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为荣,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奉献的志向。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澎湃(pénɡpài)呼啸(xiào)桅杆(wéi)凛冽(lǐnliè)

殚精竭虑(dānjié)娴熟(xián)默契(qì)咆哮(páoxiào)

浩瀚(hàn)紧绷(bēnɡ)镌刻(juān)一丝不苟(ɡǒu)惊心动魄(pò)

2.理解词语

舰岛:

现代航空母舰常把舰桥、烟囱等集中建造在飞行甲板的一侧,形似小岛,称为舰岛。

战位:

“战斗部位”的简称。

舰艇战斗组织系统的最低一级组织,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标志。

阻拦索:

横向设置在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降落跑道上的特制钢索,用于吸收着舰飞机的前冲能量,以缩短其滑行距离,一般设置4~6道。

桅杆:

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一丝不苟:

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苟:

苟且,马虎。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白手起家: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殚:

竭尽。

虑:

思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我国首架航空母舰叫什么呀?

(学生回答:

“辽宁舰。

”)对的,在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的面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扬我国威,可谓是非常自豪的事。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来重温一下当时的盛况吧。

二、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新闻,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着舰指挥员及众工作人员时间:

2012年11月23日

地点:

渤海某海域原因: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经过:

在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感悟精彩句子】

1.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将航母比喻成“汪洋中的一片树叶”,体现了航母在大海中目标小的事实,从侧面烘托出这次着舰任务的难度之大。

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刀尖上的舞蹈”写出了当时的紧张氛围,形象生动。

3.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实际上是说“一定会激动”的意思,强调了人们心情的激动和这次着舰意义重大。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现了英雄航天员镇定自若、献身国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课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试验过程都作了完整的记叙。

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

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

那么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

作者就是紧紧抓住这些环节来展开叙写的。

这些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

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了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作为科技类题材,要想让读者对事件有最清晰最科学的把握,语言就不能太过含蓄。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你观看了2015年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吗?

有什么感受呢?

请你写一段话来简要概括一下当时的场景,并且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学写新闻报道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例文,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

2.通过新闻报道的习作,对高年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进行培养。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新闻报道的习作,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前几天,老师让大家留心了一下各类报刊,说说看你知道最近发生了哪些事吗?

(学生畅谈)

2.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有最近我们国家发生的一些事,还了解国外的一些动态,刚才大家讲的这些新鲜事用一个词来说,叫什么?

(新闻报道)

3.看来,一则好的新闻报道会让人们了解你身边发生的事。

想不想学写新闻报道?

(揭题:

学写新闻报道)

4.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例文,了解新闻的特点

(一)怎样写好新闻呢?

(出示例文)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这篇新闻报道是怎么写的?

它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读读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