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268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

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指导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是技工学校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

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适应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技工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

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意识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技工学校德育课,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的发生时机,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法制意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进行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就业创业教育。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

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同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及高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整体上相互衔接。

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充分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重在运用。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同时事政策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是对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德育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同学校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等其他各项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德育任务。

二、基本理念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学校德育的功能

本课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有机地融入在教学内容之中。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2.从学生出发,内容平实易懂

本课程教学的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更多地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从人生观的角度激发学习的热情;更多地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从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更多地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

本课程应根据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采用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采用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方式。

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职业活动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突出时代感,培养探究与创新精神

本课程教学要在培养学生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如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等心理品质和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等,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

本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5.突出职业特点,满足德育的社会功能

本课程十分注意加强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加强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的训练,加强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的培训。

突出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廉洁意识等内容的教育,积极培养就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

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6.落实素质教育,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

本课程追求评价的全面性,努力实现课程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统一,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

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为指导,以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从技工学校学生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需求作为建构课程的出发点,以现实的社会生活、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际、实用的原则,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采用模块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模块内容相对独立。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设三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共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必须保证基本的课时,在此基础上,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需要设定每个课程模块的实际课时,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基本课时。

必修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二年级完成。

其开设顺序为:

必修课程

学期

序号

模块内容

基本

课时

备注

第一学期

1

德育一

(思想品德)

40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2

德育二

(经济政治)

20

第四学期

3

德育三

(就业教育)

20

选修课程

学期

序号

模块内容

基本

课时

备注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1

法律基础知识

20

四年制、五年制学校的第七~九学期也可参照执行

2

哲学基础知识

20

3

创业教育

20

4

心理健康教育

20

5

公共关系与礼仪

20

6

美育常识

20

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其课程模块的设置和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适应社会和提高就业能力服务。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基本常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法制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从业能力;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和合格的从业人员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作用,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2)理解职业理想的重要作用,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3)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方法。

(4)知道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行为的要求,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

(5)知道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6)了解职业道德和就业准备的基本要求,掌握提高职业道德、增强综合职业素质的过程和方法。

(7)掌握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技能,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会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分析、陈述社会问题的能力。

(7)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初步形成客观地、辨证地、发展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辨析道德现象、体验道德情感,逐步理解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

(2)从关注社会到积累社会知识、从积累社会知识到理解社会的发展,逐步丰富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认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当前社会的认同感,进一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3)通过对个人与职业关系的认识,对个体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个体的从业意识,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4)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探究社会问题,学习认识理解社会的基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5)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来分析所面临的社会和就业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终身德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国情和当前的经济政治现象,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热爱社会主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集体主义意识。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在了解法律和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崇德向善的良好习惯,形成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

领会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廉洁意识。

(4)树立正确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初步具备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意识,认同其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或岗位的价值,体会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5)养成客观科学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愿望,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本课程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和“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三个主题。

思想品德教育:

本主题针对学生的发展目标,从理想教育入手,辅之以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指导,着力帮助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适应转变。

解决心理困惑,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

突出品德与法制教育,提高自我约束的内控力。

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

本主题以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习惯。

切实感受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正确理解当前的社会现象,正确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

学会在社会发展中寻找自我的定位,从而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

本主题以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内容,指导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

帮助学生理解提高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每个主题下分设若干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均由学习目标和内容目标组成。

学习领域1

学习的适应

学习目标

燃起理想的火焰,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