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427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

《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做好经济研究.docx

如何做好经济研究

中国研究与人类智慧——兼谈如何做研究和写论文

时间:

2009年6月11日(下午:

18:

30-20:

30)

主讲人:

陆铭教授

 张晏:

各位同学,大家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还来参加我们今天组织的毕业论文指导报告会。

今天这个活动,实际上我们最开始是打算为数理经济方向的大三同学下学期毕业论文做准备,但是后来通过跟各个系的教学副系主任和老师交流,发现这是整个经济学院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对怎样写论文、怎样做研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跟许少强副院长交流后他建议我们作为全院的活动来组织。

不仅是本科生,很多研究生对这个问题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训练,下个星期即将是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周,前两个星期是硕士和博士的答辩周,如果有同学来听过这样一些报告的话,可能也会发现其中有大家觉得特别好的文章,也有一些文章大家会觉得自己作为本科生也是可以尝试写出来。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我们的明星教授陆铭老师,他是我们的老朋友,而且是一直关心我们经济学院,尤其是我们数理班成长的老师。

我相信今天来的很多同学都是冲着陆铭老师的名声来的,大家从侧面的支持,对我们的活动表示认同,我也感到非常高兴。

刚才我问了一下,今天不仅有经济系的同学、国经的同学、还有法学院的同学、一些进修老师都来参加了。

这么大一个参与率,本身也说明了今天所讲的“中国研究与人类智慧”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题目,也非常感谢陆铭老师独具匠心起了这么一个题目。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陆铭老师!

 

 

中国研究与人类智慧

——兼谈如何做研究和写论文

 

陆铭

 

    首先非常感谢张老师和今天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们。

张老师跟我讲这个活动的时候,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合适吗”?

我觉得在群星璀璨的复旦经济学院,我也不是那么亮,来讲如何做研究的确是有一点点诚惶诚恐。

后来张老师说没什么不妥,我想既然要讲,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交心,谈谈自己在做研究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大家如何写论文有所帮助。

    大家可能也都会问这个问题,我干吗要起这个题目?

其实这里面有个小故事。

前不久我跟我们学院刚刚引进王城教授私下里有交谈,他提出这样一个看法,他说我们复旦这样一个大的学校,如果从我们学校的职能和责任来讲,至少应该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的责任是,我们要为全人类的智慧进步作出我们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本着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提出我们的建议。

我自己心里在琢磨一件事情,我觉得这两件事情不矛盾。

它们完全是可以结合起来做的。

所以,今天我就以这样一个题目,具体地结合如何做论文的事情,来谈谈我对这方面的看法,其中也交流一下我自己最近做研究的心得。

    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讲一下,我们在写论文当中会出现的几个问题,我挑最主要的讲。

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问题的研究为什么重要?

其中我在讲这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我既希望结合自己的研究,来谈为什么中国的研究可以为全人类贡献智慧,也想借这些例子,在选题、如何提出一个问题、以及开展具体的研究方面对大家有点启发。

第三方面,我们该怎么做,就是对策。

我先谈这三个问题。

 

一、写论文中的几个问题

    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应该提到好几年前,大概在2006年的时候,我曾经也给学生们讲过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论文,这篇演讲后来有学生把它整理成文稿,其中我讲的非常仔细,包括参考文献怎么列、引言怎么写、摘要怎么写,这些问题我都讲到,属于这种操作性层面的问题,今天不想重复。

我建议大家在我主页上下载这样一篇文章,叫《现实、理论与证据》,你们可以去看一下。

在那篇文章里讲过,比如一个摘要的例子,再把我改过的例子往那里一摆,你们就知道什么是好的摘要,什么是不好的摘要,凭大家的聪明才智,看看就明白了。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就是大家做研究的时候碰到最主要的问题。

1、选题与问题。

2、为什么做。

3、怎么做。

在座的各位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做研究或写一篇论文的经历,大家不要把做研究和写文章看成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你应该把它想成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今天讲论文也是这样,我认为你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任何事情,你觉得都是好玩的事情。

这个事情如果你觉得好玩,你就做的好,如果你觉得不好玩,你八成做不好。

你如果把做研究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来做,你会碰到什么问题呢?

其实你就这么想,首先我的问题是什么;其次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再其次我怎么做,你要是能够给这三个问题找到答案的话,我相信你已经开始一个好研究了。

    首先是“问题”。

学生在开始一项研究的时候,经常分不清两个词:

“选题”和“问题”。

在我们学生开题的时候,当我问学生你想做什么,学生会说,我想做金融问题,我想做房地产问题,但这些不是一个问题。

你要做一个研究的话,你一定要在你开始做一个研究的时候,问一个问题,你的问题怎么问呢?

我认为首先第一重要的,你感兴趣什么?

在座各位活这么大,我想你总该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吧。

如果有同学说,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觉得没有办法了,如果你对什么东西都没有兴趣,你应该去找神父了。

我认为以经济学今天研究的范围来看,所有你感兴趣的问题,哪怕是斗蛐蛐都可以做经济学研究。

前两天在中山大学有一个会,我碰到在香港读书的一位博士,他原来是在国内读的,现在到香港去读,更多接触国际学术界以后,他觉得我们国内的研究者、包括老师,一个最最不跟国际接轨的地方,——在座的各位你们会觉得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我们的数学计量研究不规范,我告诉你们都不对,——我们最最跟国际不接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选题太窄。

所以我认为,大家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想清楚你对什么东西有兴趣,再尝试把你有兴趣的问题转化成一个在经济学上有意义的一个问题。

怎么来提出这个问题呢?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对别人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质疑。

你要问问这个东西对不对,如果你的答案有可能是不对的,你就找到很好的问题。

你接下来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

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再转换成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其实就已经开始迈出研究的第一步了。

第二个问题,做研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贡献。

很多学生交上来的论文,在技术层面上,我丝毫不怀疑他的数学比我还好。

可是,一旦当我们去问,你做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做的时候?

我们很多同学就不知所云了。

你要知道,你把一篇论文写出来以后,看你论文的人,他对这个领域并不是很了解,他第一个问的问题就是,你文章里面哪些是你做的,哪些是你抄来的?

我们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交上来的论文就像一个抄出来的文章一样。

我跟同学交流的时候,有时发现他有的工作是有自己的贡献的,我就反问了,既然你做了大量的工作,你为什么不在写文章的时候表达出来呢?

你说这个部分是我做的,把这一部分写的最充分,把自己的贡献突出出来,这个问题也是大家非常不重视的。

你说有贡献,就有贡献了吗?

不行,你要告诉我。

这就涉及到文献综述怎么写,我们很多同学写文献综述,就按照时间先后顺序,1981年谁说了什么、1982年谁说了什么,这个不是好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一个研究的部分。

文献综述最大的作用是证明自己做的工作是新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张三做了这个,李四做了那个,我今天做的这个东西,在他们的基础上,回答了一个他们没有回答的问题,就说明你的问题是新的。

或者我得到了另外一个逻辑,我证明了它,说明你的思想是新的。

或者是我用了一个新的数据,比如说中国的数据,他用的美国的数据,说明你研究的对象是新的。

不管怎么样,你要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跟已有的研究去做比较,说明你做的工作,是我只有看你的工作才能看得到的。

就像我经常和同学开玩笑,你的东西交过来,你告诉我为什么要看你写的文章,你的文章里面写的东西,我认为很多东西都可以在教科书上找到,我为什么要看你的东西?

这个问题一定是大家要小心回答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讲到这个问题,我要讲讲方法的歧视。

我觉得有时候同学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倾向,你们开的课里面比较注重数理方法的训练,再加上你们周围的老师对你们讲数学很重要。

但是我觉得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取决于你的问题。

有的问题一问出来就应该是理论问题,而有的问题一问出来就是实证问题,有的问题一问出来就是理论也不能做、实证也不能做,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个案例。

我认为一篇文章的好与坏,首先取决于你的问题好、重要,而且你有创新、有贡献。

第三条只要保证你的方法要科学的、论证是严密的就行了。

至于你所使用的方法,本身是计量模型、数学模型,还是模型都就没有,哪怕就是一个案例,我认为不是判断研究好坏的标准。

各位在选题和做论文的时候,我认为你们心里面不要对任何的方法有所歧视,比如前两天,我报告最近做的“空间距离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一定是一个实证问题。

对于这个题目,理论有很多已经讲过了,但是在全球范围之内,很少人找到经验上的证据来告诉我们这个影响有多大。

在我讲前面问题的时候,已经在回答前面两个问题了。

我的问题是“空间距离对于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到底有多大?

”完了以后,我的贡献是什么?

理论上我可以讲某某人在某某年讲了什么理论,讲完之后,我说“在目前全球范围之内,很少有人在经验证据上证明这件事情是否存在,以及它的效应有多大”,我的贡献讲清楚了。

大家做研究,到这一步以后,你就选择最适合你的方法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不要有方法的歧视,关键是你是不是用了科学的方法。

    接下来讲如何写文章。

其实大家不要对写文章这件事情抱有恐惧心里。

写文章很简单,你写一篇文章,把我刚才讲的三条讲清楚就行了。

讲到你的读者认为你讲的是对的,不管是您文献综述部分的论证,还是核心理论模型、实证模型、案例研究的论证,论证的逻辑让别人觉得没有漏洞。

你一开始上来引言部分说你要回答什么问题,以及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你就告诉我你做这个研究跟别人的研究有什么不同,你的创新在什么地方。

第三部分你怎么做。

第四个部分结论。

这就是文章的基本结构。

二、中国问题的研究为什么重要?

    我建议大家,特别是在本科生阶段、研究生阶段,我建议你们把你们的研究跟中国问题结合起来。

这里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做中国问题研究的话,我们做的研究是不是就是二流的?

只有去关心那些跟具体的国家没有关系的问题学问才是一流的?

我认为不是的。

我认为中国问题的研究就是给全人类贡献智慧,为什么?

我也是要论证的,实际上我今天讲话就是在写一篇文章,我相当于现在要做论证部分。

为什么中国问题是如此重要?

我列举如下理由,这里面的理由有的跟理论有关系、有的跟实证有关系。

 

    2.1  中国是个大国,数据的时空差异大

第一个要讲的理由,中国是大国,中国大、变化快是一件好事情。

对于研究者来讲,大和变化快,你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时空差异非常大。

我们在做实证研究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原理。

当我们去看X、Y之间关系的时候,如果样本当中变异性和差异比较大时候,X和Y之间的关系就会比较容易显著的看出来。

当X和Y两者都不动的时候,这两者的关系就看不出来。

中国的数据由于时空差异比较大,大家比较容易看出来一些现象和规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国际上很多人都愿意用中国的数据来做研究的原因。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如果学过一些计量经济学的话,都知道,在计量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难处理的问题,所谓“遗漏变量问题”。

当我看到X和Y相关的时候,到底是因为X和Y相关,还是因为他们两者都受到第三个因素的影响,这件事情很难说。

这个事情,在实证研究里面是非常难处理的问题,很多研究者用跨国的数据来做,把国家的数据放到一起来做,这个时候有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哪里呢?

就是国家和国家之间差异太大了,当你看到在国家样本里面的Y和X之间的关系,其实这种关系可能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国家你没有看到的因素在影响着X和Y之间的关系,但是你不知道。

来自中国大国的数据好处在哪里呢?

我们国家内部省和省之间或者城市和城市之间,至少都是在共同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我们都使用同一种货币叫人民币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是一样的。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没有观察到的因素对模型的干扰。

这也是国际上为什么越来越重视用大国内部的数据来做研究的一个原因。

    这里举两个例子。

我举的例子都是我们经济学院的老师做的研究、包括我做的研究。

第一个我讲的就是“地理和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

我想证明一个城市到一个大港口的距离——大港口包括香港、上海、天津——如何影响到了这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

我们发现当一个城市离大港口近的时候,越近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但是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坏事反而变成好事情了。

在我们城市体系发展演化过程当中,形成了以大港口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同时距离大港口远到一定的程度时候,还有一个所谓“次中心”。

这种主中心和次中心的城市体系,在经济理论上是可以被数学刻化的,但在实证上没有找到很好的证据。

在最近的研究里,我们用中国的数据验证了这样一个城市体系的存在,这个研究其实跟中国大有关系。

为什么呢?

当我们看到次中心的时候,其实已经相当于中国在西安、重庆、成都这个位置了。

这就需要这个国家的幅员辽阔,能够在这个国家内部从大港口一直走到中国的西部,看到次中心的存在。

你想,全世界能够有机会看到这样一个城市体系的国家,可能除了中国以外,真的很难想还有另外一个这么大空间的差异。

你们可能讲美国也很大,但是大家注意,美国的东边和西边都是港口,按照我刚刚讲的到港口的距离,你只能算美国国土的一半。

    这种研究充分地利用了中国是一个大国的好处。

跟这个类似的,罗长远老师最近做的研究,讨论了外向型的经济跟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在不断下降这一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也是用省一级的面板数据来做的。

这个研究实际上也利用了中国数据样本之间差异比较大的特性,得到非常好的结论。

 

    2.2  中国的自然实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机会

第二方面中国研究的价值,我要提到所谓“自然实验”。

在经济学实证研究里面,当看到X、Y关系的时候,我们都说会面临内生性的问题。

内生性的问题通常是两种,有的时候当你看到X、Y之间的关系,不是因为X影响Y、而是因为Y影响X、或者是因为X和Y都受了第三个因素Z的影响,所以你看到它们俩相关的时候,不能说X和Y之间有关系。

我举一个例子,冯皓做的毕业论文,最近我们在合作的这篇文章。

我们要讨论“房价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即所谓“教育的资本化”,是指由于上什么样的学校跟你住在哪里有关系,于是教育的质量会在房价中有所体现。

孩子上学要按片上学,你住在那个地方就能上好学校,不住在好学校附近,就没有机会把孩子送进去。

现在政府为了教育公平,严格禁止择校。

如果你想把你的孩子送到好学校,你怎么做?

你就在好学校附近买房子。

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按照房地产市场来进行的,就会观察到房价里面有一部分价格反映了教育的质量。

这个时候当你严格禁止择校的时候,反而有可能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等。

你如果允许大家择校,一个低收入者,如果不住在好学校附近,虽然买不起那里的房子,但是可能还能够付得起学费,他还是有机会的。

现在你说禁止择校,实际上这部分人上好学校的机会都给切断了,连带的结果是什么呢?

大家都到好学校附近买房子。

在允许择校的时候,这个钱还可以交给学校,政府通过对这个学校的收费进行税收,把这个钱拿来补贴比较差的学校。

当你禁止择校以后,大家把这个钱交到房地产商那里去了。

或者你搞腐败,把钱交给那个学校的校长。

在禁止择校的情况下很可能教育不公平是被加剧了,而不是被减弱了。

这样的话,就使得教育和房价之间的关系,成为制定教育政策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中间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对于中国的研究里,没有人用可信服的数据验证过的确房价是反映教育的。

我刚刚讲这段话的时候,又把我们这个研究要研究什么,以及它为什么重要讲了一遍。

    我们接下来谈怎么做的。

我们就利用了在中国的自然实验。

自然实验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我们看X和Y关系的时候,X变动是由外生的冲击或者是制度变化所导致的,当这个制度变化发生的时候Y跟着动了,当你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认为是X影响了Y。

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我们用了两个在现实生活当中出现的事情。

一个是在我们收集的样本里面,有两所学校发生过搬迁,搬进搬出,就影响我们数据当中五个区的样本,引起学校增加或者减少,这件事情是一个自然实验。

还有一个故事,我们有重点中学,后来国家说不能叫重点中学,这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后来上海市政府把重点中学的名字去掉之后,换成另外一个名字叫“实验性示范性中学”,这类学校有两批命名。

其中第一批命名是传统的市重点中学,是比较好的,第二批命名尽管也很好,但是比第一批要差。

我们看命名会对当地房价有什么影响?

我们刚刚讲的学校搬迁也好,还是命名也好,都对房价有显著的影响,这个证据就可以证明房价对于教育的质量的确是有所反映的,这是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

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政策变化是外生,可以为实证研究提供非常好的机会。

 

    2.3  中国的特殊性为经济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第三,尽管我们经济学有很多理论,实际上用这个理论来看我们中国实践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其实有的时候中国不太一样。

在实践上,这等同于说“不要照搬教科书理论”。

在学术上,就有可能当我们发现中国跟既有理论不太一样的时候,给理论创新带来机会。

我举一个人口政策例子,最近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应该放松独生子女政策,因为中国人口在老龄化,劳动供给就可能会下降。

同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当中,大家就会把自己的储蓄花费掉,这个时候中国的储蓄也会下降。

所以,劳动供给下降了、储蓄也下降了,就会使得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失去动力,社会保障体系也可能出现支付危机,所以应该放松人口政策。

可是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中国有个非常特殊的背景,就是储蓄行为也好、消费行为也好,都跟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系。

在这个经济学理论里面,对于孩子生育和教育一直有个所谓叫“数量和质量的权衡”这样一个关系。

低收入家庭倾向于多生孩子、高收入家庭倾向于少生孩子,根据你们学过的经济学理论这很好解释,因为高收入家庭生孩子和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了。

高收入家庭孩子少了以后,他就增加教育的投资。

低收入家庭生孩子生多以后,用中国的古话讲,孩子多了以后在锅里加瓢水就可以了,他的人力资本投资比较少。

你这样想,当我们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时候,你是主要限制那些低收入家庭生孩子的行为,高收入家庭本来就想生一个,当你把低收入家庭生育数量限制的时候,他相应起了一个反应,就是要加大这个孩子的教育投资,于是这个孩子的教育就提高了。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放松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果是什么?

那些本来只能生一个孩子的家庭,他可能会生两个或者三个,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会减少平均每个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这个时候实际上中国的人口质量就会下降。

放松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果就是虽然增加了人口的数量,但是降低了人口的质量,总的来讲这件事情可能对经济增长不利的。

    再比如说张晏老师做的研究,他们讨论“中国的分权体制如何影响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通常在经济理论里面,如果把一个地方的税收权和支出权很大程度上交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有激励去提供公共服务的。

因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它在提高公共服务的过程当中,就提高了当地的生活质量,于是大家都往那边去了,然后经济发展起来了,这个地方税收就会增长,就给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激励。

但在中国不是这样简单。

因为在中国经济和财政分权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地方政府官员是有一个来自于上级政府的考核的,而上级政府是考核这个地方的经济增长率,逼着我们地方政府都把财政支出用来追求经济增长,而公共服务这件事情能不能带来经济增长?

至少在短期里面带来不了。

张老师的文章面想说,在中国财政支出体制下面,有可能分权将会导致地方政府把它的支出大量投入基础建设和投资,而忽视公共服务,他们的文章验证了这样的推断。

这篇文章我经常引用,我认为是理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时非常重要的实证依据。

    第三个例子是一篇理论的文章。

大家都学过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告诉你们什么叫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就是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

原来有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和现代的工业,发展就是落后的农业逐渐变成现代的工业部门。

中国由于有户籍的限制,我们农民工进了城市以后,他们受到了多方面的政策歧视。

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还有一个在传统理论里没有解释的问题,就是社会分割如何走向社会融合?

如果社会分割走向社会融合这个过程不重视的话,我们就会出现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人的户籍差异,就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于是就会导致社会不安定,社会不安定转会化为整个社会的资本消耗,比如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导致社会的动荡等等,它实际上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在理论上我们有必要讨论社会分割走向社会融合的过程当中,经济发展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第四个例子是跟社会资本有关系的研究。

社会资本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社会关系网络。

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里面,有人区分这个社会关系网络,把它分为强关系、弱关系。

根据国外的观察和经验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强关系很重要,比如你的亲戚很重要,但是到了经济发展比较高的阶段的时候,亲戚的作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你的朋友变得很重要了。

因为当经济发展到比较高阶段的时候,社会关系网络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是提供市场的信息,这个时候朋友比亲戚会更有用。

但是我们学校的桂勇老师不认为这样,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他没有发现弱关系会变得重要,相反强关系仍然是比较重要。

通过我刚刚举的这些例子,我要说的是,大家不要学了很多东西以后,就把这些东西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有的时候你学一个理论或者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这个故事有没有可能在中国不是这样的?

如果你哪一天真觉得不是这样的话,这就是你非常好的选题了,你有可能发现了理论创新的机会。

 

2.4  中国有很多重要的实践问题有待回答

    中国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研究。

有些问题重要到什么程度?

可能做理论也做不了、做实证、做计量经济学也做不了,那么哪怕是做案例也可以。

比如说这里举的一个例子,我曾经跟陈钊老师、张爽(现在在康奈尔读博士)研究中国的腐败。

大家都知道,前几年郎咸平曾经讲过中国企业在转制的过程当中,有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我们想看看国有资产流失到底严重不严重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

于是我们走访了一些案例分析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好做的。

理论就告诉你,因为这个企业不是你自己的,把它卖出去的时候,你能弄点钱就弄点钱,理论就讲这个故事。

实证上也不好做。

你要收集哪怕50家企业腐败有多严重,这个怎么调查来啊。

这个研究就属于理论也做不成、实证也不做了,但是可以解剖几个典型案例。

我们当时就研究了9家企业,其中有几家企业还不是我们自己调查的,我们是从别人的案例里面拿过来了,只不过是我们赋予了经济学的逻辑。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比如说你们做毕业论文的时候,选择一个企业做案例研究,来剖析企业转制带来了的国有资产流失及其内在机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我在发言提纲里写了个词,叫“软技能”(softskill)。

为什么把这个词单独拿出来讲?

现在大量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去做金融、股票。

我跟你们说,你们真的太短视了。

有很多同学说,我为什么做金融?

因为我想找一个金融的工作。

我跟你们这样讲吧,我有时给MBA的学员讲课,我给中国的MBA讲课、也给外国MBA讲课。

我给外国讲MBA课的时候,有的是20几岁的MBA、有的是60几岁的MBA。

我告诉你们,我上的这些课里面,学员的年龄越大,班级的规模越小,付给我钱越多,我讲的东西越跟证券、经济形势这些东西没关系。

我曾经跟一个办此类教育的商学院的负责人谈过,他们请我去讲收入差距问题、贫困问题,我问他们,我对你们的课程设计很感兴趣,我觉得这个问题跟MBA没直接关系,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我们对于学员的训练是想培养他们的软技能”。

越做到最顶尖的企业管理者,会计、审计这些技能性的知识越是可以交给专业的员工去做,而你真正应该懂的是当地的制度、文化、社会,那些看上去跟经济没有关系,但是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题目。

你们在复旦做学生,今天你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做研究和选题,不要老觉得好像我要以后做金融我就研究股票。

不是的。

你就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