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强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峻任务。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的同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普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认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我校在2010年5月成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由我兼职心理教师工作(另外担任八年级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心理咨询室具体由学校政教处负责,在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将心理教育工作列入计划,但由于学校场地紧缺,人员、经费也相对紧张,无法保证正常开展工作。
学校特别要求学科教师在平时的课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渗透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关注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正常心理需求,从而能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变“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那么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自主学习。
化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为“有趣”,设计趣味横生的课堂教学方案,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位教师刻不容缓的使命和职责。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研究的永恒的课题。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健康,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身心健康是人的素质基础。
它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身体,而且必须有健全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知道,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没有和谐的个体就没有和谐的社会,而身心健康是和谐个体的基本标志。
为培养学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需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和谐,让学生首先做一个和谐的人。
因此说,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社会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榆中县一所农村中学,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作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囿于条件,难以受到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也相对落后。
因此,学生在认知习惯方法上存在诸多不合理。
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比例很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相对较多。
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基于以上的理由,我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指教师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问题和非智力因素进行随机辅导,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研究的内容
(1)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建立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3)挖掘中学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对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中学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中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4)如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
教师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作为群体(班级)中的一员客观存在的,集体的风气如何,这个微观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基础,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5)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辅导。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
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二)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和实践,明确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努力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稳定的学习情绪、较高的学习动机、恰当的学习自信心、端正的学习态度、灵活的学习方法等,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的可持续发展、为他的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喜欢学习,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矫治、使其恢复心理健康。
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能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要求对每一个被试者的行为表现和言语表现及每个数据事实和个案事实,都要作出客观的具体分析,切忌主观性。
既不能按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框框去解释学生行为,也不能按自己对某种学生喜欢程度去评定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能够将一切研究结果去套自己的预期结果。
夸大的分析,违反客观实际的做法,都是与客观性原则相违背的。
(2)系统性原则。
在研究中要注意到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对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将纵向追踪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课题实验研究时要重视用心理实验原理指导实验过程,重视信度、效度的统计,提高观察内容及其数据的可信性。
采用因素分析法原理,分析实验结果,揭示学生心理发展实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课题的一种主要实验方法,其要点是把被试的个体或集体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语文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学生在设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3)观察法。
本课题在研究“渗透”过程中均可以采用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统计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发展特点及健康水平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可以长期有系统地观察,也可以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在一段时间内观察被试者的心理表现。
(4)个案研究法。
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个案研究。
(5)经验总结法。
广泛收集和总结影响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归纳整理。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课题研究人员:
本人,系榆中县金崖中学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为我校心理咨询教师,同时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二)、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在课题研究初期,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制订各阶段具体任务。
第二阶段:
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2011年6月——2012年4月)。
(1)开展自己所带的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教师对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情况调查。
全面分析,具体研究,确定课题研究重点,探索展开研究的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
(设计相应调查表实施问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
(2)对八年级现有教材蕴含的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以表格和报告的形式进行归类总结。
(3)以一学期为时间段,跟踪我所带的八(5)班和八(6)班,对一学期中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4)提供“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至少五个案例(含说课、课堂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等一系列过程材料)。
(5)在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时,研究预设“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采用先个别后集中的原则,确定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模式,对模式作出详细的要求,积累第一手资料,随时反思并做必要修改。
(6)形成阶段性书面报告,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第三阶段:
成果总结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
(1)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行有关心理品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七、主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由我负责组织实施的市立项课题“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立项后,我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语文课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方案所确立的初级阶段研究目标和内容,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现将课题基本情况和初步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了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及调适心理的方法
教育的兴盛与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每时每刻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可取代的。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与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否能胜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据此,我研究了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及调适心理的方法:
1、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教师的心理一方面受他的主观因素的制约,如是否有良好的情感、思想和文化素质等,另一方面,也确实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这些外部条件一旦同主观因素产生作用,往往会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比如,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面对的学生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学生不听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中老年教师肩挑重担,工作相当辛苦,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和信用,一旦不能称心如意,也会造成心理失衡。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2)工作上的不断磨难困扰。
比如,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工作量过大,会使有的教师在体力和精神上感到不堪重压,过快的生活节奏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遇到难于调教的学生,会使有的教师失去自我控制,进而导致违反教育原则,采用不妥当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造成教师的自卑和自负心理。
(3)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
比如,有的教师同领导的关系紧张,有的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极不和谐。
其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或由于同事间性格不合、看法不一。
长期处于这种不良人际关系中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对立、消沉等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4)过重的外界压力。
比如,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行间竞争越演越烈;在个人生活方面,爱情生活、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等等也常常会产生压力。
对这种压力处理不当,就会使人对工作失去信心和自信,使人感到沮丧与失望,乃至于出现颓丧、消极和沉闷。
许多事实告诉我们,一些心理疾病,正是由于不堪承受过重的压力造成的。
2、教师调适自己的心理的方法
(1)正确地认识自己,愉悦的接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自知,就是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对自己身上孰优孰劣,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躲躲闪闪、夸大其词,无论优点和缺点都承认、接受,是一种自信,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正确认识自己,是克服自高自大、妄自菲薄等不良心态,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前提。
愉悦地接纳自己,牢固地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才能向着人生的既定目标前进。
(2)正确对待别人,积极对待工作,接纳赞许他人。
教师除了天天同自己的学生朝夕相处之外,要经常与学校的领导、同事交往,也要同学生的家长和社会各界沟通、联系。
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对于教师自己的心理影响很大。
因此,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积极对待工作,接纳赞许他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是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的重要内容和策略:
(3)合理安排生活,发展健康的生活情趣与态度
教师的工作艰苦复杂,许多教师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往往会因为忙于追求某种目标的实现,而忽视生活的其他侧面。
事实上,一个人的生活如果只是过分地去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而忽视另一些很重要的需要,就会产生许多本不该产生的适应性问题。
因此,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发展健康的态度,是维持和保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策略:
(二)研究了初中特别是八年级语文教材,充分挖掘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课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中学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中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为了充分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帮助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科学的、系统的、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做了以下研究:
1、善于挖掘,寻找渗透点。
在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思想兼美的课文。
其中有不少课文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
如:
: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他人(包括师长)、适应环境、和谐相处的心理品质”并克服“变态心理”的课文有《藤野先生》《社戏》《孔乙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讲诚实反撒谎的完整人格”的课文有《皇帝的新装》;培养学生“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自觉抵制外界不良诱惑”的课文有《哨子》等。
能用来克服学生“胆小”的毛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的课文有《走一步,再走一步》。
可以预防和矫治学生“患得患失心理”的课文有《白兔与月亮》。
2、把握契机,开展渗透。
在语文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上心理健康课。
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
那么何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
把渗透契机设在游戏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游戏,一组在没有同学帮助下,独自贴;一组在同学的帮助下去贴。
当做完两组对比游戏之后,学生可真切地体验到无助时的无奈和受助时的愉快。
3、设计活动,巩固强化。
在语文课中向学生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有强化巩固。
那么强化的形式主要是根据课文、根据学生设计一些精巧的活动。
如:
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讨论活动、警言提示等。
设计活动应遵循“少而精”注重实效,切不可加重学生负担。
学生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强化,实现了自我教育。
(三)在对学生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
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此本课题做了大量尝试,通过协作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性学习、自学、开放式学习等方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
所谓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它是心理要素中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性格与其它心理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性格的意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等心理素质,使这些心理素质消极因素得以抑制,积极因素得到发展。
性格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积极的性格特征的人。
本课题正是依据以上原理和认识,针对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的特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对学生的性格优化的渗透。
我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探索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性格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1、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2、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深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3、让学生感受挫折,培养抗挫能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学生常会因为学业担忧、社交障碍、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身心健康。
为此,我们抓住优秀课文作为渗透点,使他们从中吸取力量,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
遇到挫折,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多方分析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再尽力去补救或改变,走出困境。
(五)正确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个积极的态度。
本课题着重研究评价体系中教师积极的期望和理想的集体氛围,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正确的评价,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八、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1、对心理学方面知识的掌握不全面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我对于心理学的知识虽然懂一些,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对心理学方面知识的深切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因此,学习补充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是当务之急。
2、教育观念尚待进一步改变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基本的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
没有这种与生平等的思想,那在教育教学中免不了会指责学生、批评学生、命令学生等等,而这对学生的心理都有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
我虽然努力在学习,努力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但是,思想观念是一种人的意识领越的东西,从接受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成为行动的准则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这是我需要进一步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