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747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

5 黄河颂

【导学目标】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课时计划】

2课时

学法指导:

针对步骤三中的赏析语言

语言赏析技巧

1.描写句的赏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或从……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

2.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

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3.修辞句的赏析:

(1)比喻、拟人: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2)夸张: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3)对比: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4)反语: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5)排比: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宏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

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ɡ)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转(wǎn)

筑(zhù)屏障(pínɡ)哺育(bǔ)滋长(zī)

障(zhànɡ)屏障

嶂(zhànɡ)重峦叠嶂澜(lán)狂澜

斓(lán)斑斓

(2)词义

气魄:

气势,魄力。

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

巨大的波浪。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

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

水势大。

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2.作者名片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

现代作家、评论家。

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交谈》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指导朗读

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

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4)全班齐读,朗读交流。

【交流点拨】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

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

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字统领哪些内容?

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点拨】“黄河滚滚……南北两面。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

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交流点拨】以“啊!

黄河!

”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赞颂了黄河。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

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

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析语言

1.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

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交流点拨】“望”能显现出整首诗的阔大意境。

(2)(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交流点拨】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3)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

【交流点拨】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啊!

黄河!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啊,朋友!

”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呼告。

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4.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何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了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

如此的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黄河大合唱》,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

2.以“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为开头,结合诗句写一段话。

【交流点拨】示例:

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板书设计

黄河颂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黄河←近望

俯瞰

纵观

横看

颂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保卫中华民族

激励中华民族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民族精神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文本,赏析语言。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6 最后一课

【导学目标】

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

1.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理解文章的主题。

2.根据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

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

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锯木厂(jù)   喧闹(xuān)  踱来踱去(duó)  纵身(zònɡ)

督学(dū)郝叟(hǎosǒu)诧异(chà)溜冰(liū)

钥匙(yàoshi)强迫(qiǎnɡ)祈祷(qí)哽住(ɡěnɡ)

(2)词义

婉转:

(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征发:

旧时指政府征集民间的人力或物资。

视察:

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诧异:

觉得奇怪。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踱来踱去:

来回慢步行走。

2.作者名片

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许多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富豪》《不朽者》,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初步思考:

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从文中找出依据。

【交流点拨】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或“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上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上课中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学法指导一:

感知主题的方法

1.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以揭示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是卒章显志;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有的文章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中心;

4.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描写了)________的故事(事件经过、事迹、景物),表现了(赞美了、反映了、歌颂了、揭示了、揭露了、批判了)________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特征),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

学法指导二:

情节梳理的方法

概括故事情节要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一并概括出来。

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________人(组织或单位)____时____地________情况下做________(结果)。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感悟精彩语句

(1)第②、③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轻松明快的自然环境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天真幼稚、无忧无虑的心理,这与后文他的思想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更令人信服。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句是社会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阿尔萨斯省已经被敌军占领。

(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这句话写出了小弗郎士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以及其极端的愤慨和讽刺。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是: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了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与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2.分析主体形象

(一)赏析小弗郎士形象。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

(1)小弗郎士在上课前的表现:

①害怕老师。

相关语句:

“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②贪玩,不爱学习,经常迟到。

相关语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铁匠华希特和“我”开玩笑:

“……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③不懂事。

相关语句: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2)小弗郎士在课堂上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相关语句: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相关语句:

“他就要离开了……忘了我挨的戒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相关语句: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啊,那些坏家伙……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现在我明白了……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小弗郎士前后心情、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基础原因:

小弗郎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

②本能的反应:

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念。

③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分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特别的打扮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将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和对祖国故土的无比热爱。

“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至极。

动作描写: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这个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

书写这几个大字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语言描写: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这体现了他说话断断续续,更能表现出他内心复杂的情绪,说明其悲愤的感情已经强烈到极点了。

(2)请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严师,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巧妙的叙述角度。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为主人公,通过他的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他的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内心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

小主人公在这堂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染。

2.细节描写,蕴含深意。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耐人寻味。

例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声叫这一细节,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则留给读者去思索。

又如韩麦尔先生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儿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号声、飞进教室里的金甲虫、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这些细节看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3.以小见大,饱含爱国深情。

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校里的一堂法语课,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表达人民的爱国深情。

作者将法国人民深沉而炽热的情感,浓缩在这短短的“最后一课”里,从而把这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得这“最后一课”成为法国人民爱国的一个缩影,深沉的爱国之情像火山爆发一样从这?

“最后一课”里喷射而出,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延伸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

又有什么感受?

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交流点拨】示例:

下课了,我背着满载法语书的书包,踌躇地离开了学校。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放学时走得如此的慢,好像腿上绑着千斤重的东西一样。

我拖着脚步,一步三回头地向学校告别,向韩麦尔先生告别,不,是诀别。

我或许再也没有机会能和韩麦尔先生再见了。

我停在了布告牌前。

我好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回去吧孩子,别再想什么了,只要记得我们都是法兰西的子民。

法兰西万岁!

”郝叟老头儿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旁。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闭上眼睛,我看到了普鲁士人退出了阿尔萨斯,我看到了街上人潮汹涌,我还看到了人群中有韩麦尔先生,说着一句话——“法兰西万岁!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天气暖和、晴朗

普鲁士兵 布告牌

上课之时气氛严肃、悲愤

“最后一课”意义重大

师生认真教、学

宣布放学:

神情悲壮、信念坚定凝聚爱国主义深情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步骤四 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7 *土地的誓言

【导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辽阔的东北沃野的富饶美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思念那片黑土地?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土地的誓言》,去听一听东北辽宁作家端木蕻良的炽痛的心声。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痛(chì)  泛滥(fànlàn)  呻吟(yín)  嗥鸣(háo)

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ɡèn)蚱蜢(měnɡ)

镐头(ɡǎo)碾(niǎn)辘辘(lù)污秽(huì)

亘(ɡèn)亘古

恒(hénɡ)永恒诞(dàn)诞生

涎(xián)垂涎

(2)词义

炽痛:

热烈而深切。

泛滥:

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嗥鸣:

(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

灿烂多彩。

谰语:

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

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

远古。

默契: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2.作者名片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辽宁昌图满族人,现代作家。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

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3.背景链接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炽痛的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学法指导:

针对步骤三中的赏析语言

语言赏析技巧

1.描写句的赏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或从……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

2.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

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3.修辞句的赏析:

①比喻、拟人: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②夸张: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③对比: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④反语: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⑤排比: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交流点拨】“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步骤三 精读文本 赏析语言

(一)感悟精彩词语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交流点拨】“泛滥”一词原意是“江河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